史学概论——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学
1.历史的定义
a、历史:独⽴于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已经消失了的、⼈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也就是说,是指过去发⽣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
b、第⼆种可以分为两个层⾯:⼀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不仅仅包括⽂字记录。
⼆是指历史是⼀门学问,即历史学-乃是指研究⼈类社会发⽣、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的学科。
2. 历史学包含的三个层次
a.历史的叙述,古⼈对历史留下的记录,反映史实,是历史学最基础的层次。
b.历史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称为史学(不是古代史学,是学的层⾯。
),是对第⼀个层⾯的阐释。
c.历史诠释学,是对第⼆个层⾯的进⼀步阐发。
3. 历史学
历史学的产⽣,是由⼈类对于本⾝社会活动的记忆⾏为,经过外化⽽形成。
4.中国史学的产⽣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与王室都有了历史记载,现存《春秋》⼀书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记录经修订⽽成的。
战国时期产⽣了完备的编年史《左⽒春秋》,即《左传》。
中国史学已奠定了基础。
5. 西⽅史学的产⽣
西⽅早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称《希波战争史》,赢
得了西⽅“历史之⽗”的称号。
6.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本⾝是⼀个巨⼤的学科群,它包括了⼀些更为具体、更为细密的分⽀学科。
1.中国历史学科内部结构划分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学科。
a.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世界史。
b.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
唐五代史、宋辽⾦史、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暗含以中国历史的状况为依据。
c.按历史的活动领域来划分,如经济史、军事史、⽂化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
等专门史。
这是其他学科“蚕⾷”历史学内容的“边境地区”。
(2)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学科:⽂字资料、实物资料、⼝碑资料、风俗资料等等,历史⽂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
(3)以历史学本⾝为研究对象的分⽀学科: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等。
这构成历史学分⽀学科的基本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产⽣新的分⽀与组合。
注:三个⼀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个⼆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世界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2.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是指导性理论和实证性基础的关系。
(1)历史学包含哲学,并为哲学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2)哲学指导历史学,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和⽅法论。
(3)历史学和哲学有交叉性的学科哲学史和历史哲学。
哲学史是对哲学本⾝的发⽣、发展历程所作的历史考察;它研究的对象是
某⼀时期哲学思想、理论与⽅法、流派等等问题,因⽽⼜是哲学范畴。
历史哲学乃是对历史的哲学考察,从宏观上把握⼈类历史进程,探讨历史
发展的⼀般规律,指导历史学的发展。
3.历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侧重于纵向上整体研究过去的整个⼈类社会,其他学科侧重于在横向上截取现实社会的某⼀领域加以解剖研究。
(1)历史学总体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研究对象上与其他⼈⽂社会学科有交叉重叠之处。
(2)对象上的交叉融合决定了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的关系。
(3)历史学和其他⼈⽂社会学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在研究⽅法上和资料⽅⾯可以借鉴。
(4)在社会科学的影响下,历史学的领域迅速扩⼤,课题不断丰富,⽅法不断更新。
⽽跨学科的研究成为历史学⼀种新的研究路径。
4. 历史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历史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
(2)写实性
(3)开放性(或不确定性):史学承认多样性
(4)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种动态的回顾。
5. 历史学的社会功⽤
(1)由历史学认识历史,为社会发展作指导。
历史科学是社会活动的向导,深刻地把握历史,探询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确定社会发展的⽅向提供可靠的依据。
恩格斯:“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历史的启⽰’;历史就是我们的⼀切。
”基⾟格《重建的世界》:“历史就是国家的回忆。
”
(2)历史研究是⼈类认识⾃⾝的根本途径。
(3)史学具有较强的教育、⿎舞的作⽤,可以传承⽂明,振奋民族精神,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帮助⼈民明辨是⾮,历史知识是⼈们必需的⽂化素质。
⼆、古代西⽅的历史观念
1、上古时代
(1)《荷马史诗》与英雄史观
2、古典时代
(1)纪事家与赫卡泰厄斯《⼤地巡游记》
(2)希罗多德与《历史》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4)波⾥⽐阿《通史》
(5)李维《罗马史》
(6)塔西坨及其著作
1、上古时代:《荷马史诗》与英雄史观
1. 《荷马史诗》是英雄史诗,它宣扬的是⼀种英雄史观。
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
往能够决定历史的⽅向。
2.《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它⾄少已经包括了这样
的意思,即:通过对⽬击者提供的证词进⾏调查、从⽽获得事实真相。
2、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道德史观、⼈⽂主义
⼈们更多关注世俗的⽣活,这时期的历史观是“⼈本主义”,⼈成为历史书写的中⼼,取代了英雄。
史家所关⼼的是“⼈的历史,是⼈的业绩,⼈的希望,⼈的成功与失败”,⽽不是神与英雄的时代。
(1)纪事家与赫卡泰厄斯
纪事家:⽣活在爱琴海东岸、⼩亚细亚西部的爱奥尼亚⼈地区,出现了⽤散⽂
写作的“纪事家”,他们把⼝头相传的故事记载下来,将在异邦的所见所闻写成游
记,根据⽯碑和⽂献资料编写历史。
赫卡泰厄斯的史学观念
1.具有求真的意识。
2.主张对⽬击者的证词要进⾏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事实的真相;
3.主张在探索希腊社会的起源时,要排除⼀些他认为不可靠的传说。
(2)希罗多德与《历史》⼜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历史》的史学观念
A、具有⼀定的求真批判精神
B、重视道德教育
C、在史学上⾸先采⽤了历史叙述的形式,创⽴了⼀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
纂⽅法。
D、⽂笔华美,语⾔⽣动
为西⽅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个新时代”,被称为“历史之⽗”。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记述20年的历史。
体⼤思精、前后⼀贯,有严
密的逻辑性。
1.把当时希腊哲学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法应⽤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
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和批判的态度。
2.有英雄史观意识,还以⼈性解释历史,认为⼈性共同的弱点是易犯错误,
嫉妒、贪欲等等,都会对历史产⽣影响。
3.构建起⼀种史学撰著的规范,反对轻信。
西⽅史学上第⼀位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被誉为“求真的⼈”。
(4)波⾥⽐阿与《通史》
《通史》或《罗马史》,全书40卷,记载BC218-146年间70多年的罗马史。
现在只有前五卷保存下来,其他各卷均有残缺,仅剩⽚断。
《通史》是以罗马的武⼒扩张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的。
a、史学的任务有两个:⼀是记录事情的真相。
⼆是对史实作出解释。
b、史学要讲究功⽤,强调历史的垂训作⽤
c、认为历史家必须具备三种能⼒:地理知识、收集、分类并消化书⾯史料的
能⼒、实际的政治经验与知识
(5)李维《罗马史》
李维的史学观念
A.历史著作要灌输道德观
B.历史可以提供借鉴
C.⽂字华美,描写逼真
英国诗⼈拜伦说:“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动的画卷。
”
(6)塔西陀及其著作
《编年史》、《历史》、《⽇⽿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等。
《历史》和《编年史》共30卷。
采⽤编年体裁,这两部著作合起来是⼀部完整
的公元⼀世纪罗马帝国史,它们所保存下来的部分则是研究罗马帝国初期的最
重要的⽂献史料。
塔西陀的史学观念
a.重视史料,讲求客观,秉笔直书
b.强调历史著作的道德垂询作⽤
c.擅长⼈物⼼理描写,擅长性格分析
d.⽂风简练有⼒,典雅别致,独具⼀格
⼆、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念(公元5世纪—公元13世纪)欧洲中世纪—--“⿊暗时代”
由以⼈为中⼼的世俗⽂化,改变为以神为中⼼的基督教⽂化,基督教主宰着整个西⽅的精神世界。
中世纪的史学
13 世纪以前,基督教史学占⽀配地位,史学与其他学科⼀样被认为是基督教神学的分⽀。
史学家⽤神学观点解释历史,认为⼀部历史应体现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的见证,要赞美上帝的全智全能。
史学观念发⽣根本性改变,认为宗教传说、《圣经》中的⼀切都是真实的,世间⼀切服从宗教的内容。
1、奥古斯丁及其著作
代表作是《忏悔录》及《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第⼀部教会历史哲学,22卷。
⾸10卷为基督教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
后12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地上之城因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
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
2、基督教史学五个特征
1)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的探索。
2)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
3)宗教内容⽀配着⼀切,⽽把世俗的历史摆在从属的地位。
4)把⼈类历史看成是⼀个整体,认为⼈类历史是⼀个不断进⾏的过程,并指出历史发展、进步的动⼒是善与恶,上帝的信徒与魔⿁之间的⽃争。
5)使⽤基督教纪年⽅法,使古典时代五花⼋门的纪年⽅法趋于⼀统,这是史学⽅法上的⼀件⼤事。
三、近代西⽅史学观念
1.⼈⽂主义史学
2. 理性主义史学
3.浪漫主义史学
4.客观主义史学
5.实证主义史学
1.⼈⽂主义史学(公元14世纪-公元16世纪)
14世纪开始,欧洲兴起了“⽂艺复兴”运动。
标榜恢复希腊、罗马古典⽂化。
“⽂艺复兴”运动喊出了“⼈⽂主义”的⼝号。
以“⼈”为本质的⽂化来代替中世纪那种以“神”为本质的⽂化。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其《佛罗伦萨史》⽤⽣动具体的⽂笔记叙了意⼤利佛罗伦
萨从建⽴城邦直⾄1492年⽌的历史反过去教⼠修史充满宗教迷信的做法,⽽⽤⼈的⾏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
马基雅维利⼀派被称“政治修辞学派”。
⼈⽂主义史学还有⼀派称“博学派”,代表洛伦佐⽡拉,强调要⼴泛的、⼴博的、全⾯的收集、整理、鉴别史料,要考证,在此基础上写出真的历史。
代表作《君⼠坦丁赠礼的辨伪》。
这⼀时期史学家提出了“历史分期”:古代、中世纪、现代。
⼈本主义史学观念
(1)主张以⼈为中⼼,提倡⼈权,否定神权,重新将“⼈”摆到了历史舞台的中⼼,不再以上帝观为撰写历史的准绳。
(2)史学理论与⽅法进步,史料⽅⾯,开始注重史料的考证和辨伪;理论⽅⾯,“世界史”成为⼀种写作⽅向,区域史流⾏起来,历史的分期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概念明确被提出来。
2.理性主义史学(公元17世纪-公元18世纪)
理性主义史学,17--18世纪在法国产⽣的史学流派。
新兴的资本主义与传统封建主义之间的⽭盾尖锐,出现了“启蒙运动”。
理想主义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史观,认为⼈类的理性是⼈类社会发展的动⼒。
强调历史学的任务是批判宗教思想、批判愚昧、批判封建专制,揭⽰⼈类理性、启迪民智,历史应侧重于社会⽂化史、社会⽣活史。
认为历史发展是有线索可寻的,是有规律的,反对繁琐考证,强调“致⽤”。
(1)孟德斯鸠:代表作《波斯⼈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与《论法的精神》
史学观念
1)历史有规律,每个国家或⼈类共同体,存在于内在规律之中;
2)⼈类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与⽓候条件;
3)⽤地理因素解释各国政治制度与法的演变,对西⽅历史学“地理环境决定论”
派起到开⼭作⽤。
(2)伏尔泰及其著作
史学观念
1)把理性精神⾃觉运⽤于史学之中
2)⾸先提出了“历史哲学”的概念,认为要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
(3)吉本
英国吉本(1737—1794),是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罗马帝国衰亡史》,把西
⽅史学两⼤传统汇总在⼀起,即将古希腊求真与古罗马历史致⽤合⼆为⼀。
史学观念
1)把罗马帝国的衰亡归结为“基督教的传播和蛮族的⼊侵”,仍为⼤家接受;
2)认为历史学家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诚信不欺;
3)重原始资料,富批判精神。
(4)理性主义史学观念的特点
1)史学领域观念的扩⼤,要求⽤科学观点解释历史。
2)理性主义态度⽇益强烈。
3)积极的进化的历史观念。
4)历史研究出现以古喻今,要求政治变⾰,⽤历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
3.欧洲近代浪漫主义史学(公元19世纪上半叶)
19世纪各个领域发展的时期,历史学独⽴。
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史学,中期客观主义即兰克主义史学,后期实证主义。
19世纪是历史学的时代,这个学科开始发扬光⼤,强调两个功能,即“教学+研究”式。
中世纪是效仿罗马模式的⼤学,19世纪⼤学都是效仿德国模式,⼆战以后的⼤学是美国模式,强调三个功能,“教学+研究+服务社会”。
浪漫主义史学主要特征
1)浪漫主义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独特性,强调历史的继承性,承认历史在某⼀特定阶段的合理性,反对理性主义和割断历史的⾮历史主义倾向;
2)强调各民族历史的特征、民族精神和民族⽂化,把民族史、国别史研究提到⾸位,反对理性主义者们所喜爱的世界史⼀般模式。
4.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学派史学,公元19世纪中期)
浪漫主义核⼼在法国,在浪漫主义最辉煌的时候,19世纪中期在德国出现兰克史学,历史学家兰克创⽴,是历史学“学院化”后产⽣的第⼀个专业的史学流派,也是历史学作为⼀个学科后产⽣的史学流派。
以前历史学家不是专业史学家,涉猎范围很⼴,⾝份多样化。
兰克(1795⼀1886),德国史学⼤家,柏林⼤学教授。
兰克被称为近代西⽅“客观主义”
历史学派之⽗。
1824年,兰克发表第⼀部史著《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兰克主要史学观念
1)宣扬客观主义,如实直书。
历史学家必须保持⼀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出于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带有偏见。
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的事情如实地⽤⽂字再现出来。
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存实⽤的⽬的,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
2)宣扬史料⾼于⼀切,从⽽把历史变成史料学。
3)社会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重视政治史,把历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活动。
4)兰克所创⽴的历史观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需揭⽰它们之间联系和因果关系。
5)创⽴历史研究的专题研讨班的教学⽅式。
5.实证主义史学(公元19世纪后期)
19世纪中后期在法国流⾏的史学思潮,由法国孔德创⽴。
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
他创⽴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哲学由近代转⼊现代的重要标志之⼀。
实证主义史学最⼤的特点是把⾃然科学的⽅法运⽤到历史研究中。
他们和兰克史学⼀样强调全⾯收集考证史料,尽量保持客观,应⽤⾃然科学的⼀些⼿段研究历史,得出科学性、规律性的结果。
与兰克史学不同:兰克研究个别具体的史实,实证主义是研究整个历史,是总体研究,强调研究整个社会、⽂明。
四、现代西⽅史学
开始于20世纪,源于对兰克史学的质疑,产⽣了“新史学”潮流。
新史学奠基者:鲁滨逊(1863⼀1936),代表作《新史学》。
西⽅新史学形成期的标志:法国年鉴学派成⽴
新史学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西⽅史学的主流,在70年代达到⿍盛。
法国年鉴学派(产⽣于20世纪30年代)
欧洲“兰克史学”之特征
1)历史成为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和杰出⼈物的活动史。
2)实证史学对史学客观性的追求,使史学成为蜕变成史料学。
3)史学研究的微观化就成为实证史学的必然结果,从⽽失去史学研究的整体性。
4)实证史学很少对历史的本体论作理论探讨。
(1)兰克史学之危机
其⼀,只注意⽂字记载的资料,⽽⾮⽂字记载的⽂献却不予重视;
其⼆,着重于事件、特殊事实以及观察较短期的现象,却忽视⼀些长时段的、平凡的社会现象;
其三,偏重于政治、外交及军事史,却忽略了经济、社会、⽂化⽅⾯的;
其四,害怕论战,很少做诠释性的论说,⽽且预先放弃综合性的历史。
这些正是年鉴学派所攻击的⽅⾯。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史学⼤发展时期)
(1)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体例均⽐过去多。
魏晋南北朝共400年历史,却留下1200余部史学著作。
出现史注体、起居注、地理类、谱学类(家谱)等。
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元嘉起居注》、郦道元《⽔经注》、梁王僧孺《百家谱》。
起居注: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录,为皇帝近侍之⾂所录,纪录⼈君⾔⾏动⽌之事,
是撰写皇朝史重要的依据之⼀。
纪传体,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编年体,袁宏《后汉纪》
(2)史学发展成为独⽴的学问,在学术领域内取得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东汉班固《汉书·艺⽂志》中史书附于“六艺略”之《春秋》家,反应史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地位。
分类:六艺略,诸⼦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技略六部。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分类:甲部,六艺、⼩学;⼄部,史书、杂事;丙部,诸⼦、兵书、兵家、数术;丁部,诗赋、
图赞、汲冢书。
(3)反映世族门阀制度的谱牒之学和⼈物传记⾮常盛⾏。
裴松之《裴⽒家传》。
(4)各民族的史学蓬勃发展,极⼤丰富了史学。
北魏崔鸿《⼗六国春秋》。
1.王国维:
严复引⼊进化史观,梁启超奠定中国新史学,夏曾佑实践了新史学,王国维使新史学达到⼀个新⾼度。
王国维突出贡献:⽤双重证据法证明历史,起了⽰范作⽤,促使新史学达到了⼀个新的⾼度。
王国维在史学⽅法论领域的最⼤贡献是提出了⼆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出⼟的资料如甲⾻⽂、⾦⽂等证传世⽂献,⼜以传世⽂献证甲⾻⽂、⾦⽂等资料,进⾏历史研究。
这种⽅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运⽤了西⽅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法,在古
史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法。
2.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代表著作《古史辨》
古史辨派的出现是中国历史学⾛向现代的重要标志。
提出“古史层累说”学说,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成,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表现在三⽅⾯:
第⼀,“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第⼆,“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物愈放愈⼤”;
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件事的真确的状况,⾄少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
古史辨派超越了清代乾家考据学派精神。
清代“考据学”派不敢怀疑经典,“古史辨”派敢于怀疑经典。
3.陈垣
考据学成就主要在校勘学、避讳学⽅⾯。
陈垣《校勘学释例》总结“校法四则”(P265):
(1)对校法(同⼀书不同版本校对)
(2)本校法(同⼀书前后内容互校)
(3)他校法(本书内容的其他著录书籍对校)
(4)理校法(推理校勘)
⼀、什么是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就是关于⼈类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之运⾏条件与运⾏机制的理论,揭⽰⼈类历史认识中的基本特征、认知⽅式和过程,主要是关于历史认识的来源、内容和认识发展过程的哲理思考。
它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类的历史能否被正确的认识?历史认识依靠什么条件产⽣和进展?历史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历史认识与其他认识相⽐有什么特点?历史认识如何验证?历史认识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