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文收集与初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调研报告戏曲

调研报告戏曲

调研报告戏曲调研报告:戏曲一、引言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奇特的音乐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生百态。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戏曲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索其历史发展、表演特点和现代发展趋势。

二、历史发展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演出形式以宫廷舞蹈和歌唱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融入民间表演,并发展出京剧、评剧、黄梅戏、豫剧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三、表演特点1. 唱腔独特:戏曲的唱腔以音调抑扬顿挫和音域广泛为特点,既有高亢激昂的唱腔,又有低沉婉转的抒情曲调,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表演技巧复杂:戏曲演员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表情、动作和舞台布置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演员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

3. 人物塑造深入:戏曲中的人物塑造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和刻画,通过角色的言谈举止和内外表现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四、现代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戏曲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1. 创新表演形式:戏曲在借鉴现代舞台表演手法的同时,也开始与电影、电视剧等媒体结合,运用投影、特效等现代技术进行创新表演。

2. 弘扬传统文化: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戏曲艺术家通过创新和改革,努力使戏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3. 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戏曲也逐渐走向国际。

越来越多的国际演出和交流活动促使戏曲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使戏曲艺术得以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艺术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戏曲艺术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发展,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

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

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

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

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

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

民间艺术调研报告

民间艺术调研报告

民间艺术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挖掘民间艺术的潜力和特点,并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1. 文献收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文献,对民间艺术的历史沿革、表演形式、地域特色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选择了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访问和观摩,了解民间艺术的演出形式、传承情况、群众反响等。

3.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看法、认识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1. 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技艺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承价值。

3. 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传承面临困境,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传统艺人数量减少,传承链条断裂。

4. 民间艺术的市场前景广阔,可以成为旅游业、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

四、建议与展望
1. 引导青少年对民间艺术的兴趣: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推广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少年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才。

2. 加强合作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团体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3. 创新表演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演形式,使民间艺术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

4. 提升民间艺术的市场化运作:加强相关培训和推广,发掘民间艺术的商业价值,使其成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调研报告结束。

戏曲调研报告

戏曲调研报告

戏曲调研报告戏曲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戏曲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以及当前戏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保护和发展中国戏曲做出贡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通过观看现场演出和与相关人士的交流,获取戏曲的实际表演效果和相关情况。

三、戏曲的发展历史戏曲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朝代的发展,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流派。

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风格,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

四、戏曲的特点戏曲注重唱腔、表演和舞蹈的综合表现形式,强调艺术的整体效果。

在表演技巧上,对身段、唱腔、表情等方面都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技巧和修养。

五、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舞五种技艺,其中唱腔是戏曲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唱腔要求演员用音律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既要有音准和技巧,又要有情感的调动。

此外,戏曲的表演还要求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舞蹈来诠释角色。

六、戏曲的现状和问题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现代观众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戏曲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戏曲传承的困境也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许多老一辈的戏曲艺人日益减少,后继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七、保护和发展戏曲的对策1. 加大对戏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现代观众的戏曲认知和兴趣。

2. 开展戏曲教育和培训,加强戏曲人才的培养,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3.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戏曲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4. 支持和激励优秀的戏曲艺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和演出平台。

八、结论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发展戏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合力的努力,才能使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戏曲研究报告500

戏曲研究报告500

戏曲研究报告500
戏曲研究报告500
引言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经过漫长的发展与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与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戏曲的起源、类型、表演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戏曲的起源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期,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活动中的歌舞表演,通过舞蹈、音乐、说唱等形式,来祈求丰收、祭祀神明等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逐渐从
祭祀活动中演变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并且融入了丰富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批判的元素。

二、戏曲的类型
戏曲根据表演的形式与地域差异,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是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类型,它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起源于北京地区,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顶峰之一。

京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夸张夸大的表情和动作、精湛的化妆与服饰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类型,流行于河南、山西等地。

豫剧的表演风格深受地方文化与习俗的影响,以其浑厚豪放的唱腔和朴实自然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代表性戏曲类型之一。

越剧以优美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被誉为。

民间艺术调研报告

民间艺术调研报告

民间艺术调研报告民间艺术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进行了一次民间艺术调研。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内容和传承情况,研究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1. 现场观察:我参观了当地的庙会和民间艺术表演,亲身体验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2. 访谈调查:我采访了一些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和文化艺术机构的负责人,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 表演形式和内容: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龙舞、杂技、快板、皮影戏等。

内容主要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神话传说的追求和感悟。

2. 传承情况: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冷淡,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困境。

许多老艺人缺乏合适的传人,古老的技艺正在逐渐流失。

3. 发展现状:尽管面临困境,但一些民间艺术表演团队通过创新和活动推广,仍然能够吸引观众和支持者。

一些传统村落也积极推广自己的民间艺术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4. 存在问题: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些民间艺术缺乏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很难得到持续发展。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和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认同感,提高其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2. 支持民间艺术团队和传人培养: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加大对民间艺术团队的经济支持和场地提供,同时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传人加入,保持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3. 加强文化市场开发:民间艺术可以通过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观众和市场关注,为民间艺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4. 弘扬民间艺术的社会价值: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社会对民间艺术的支持和认同。

五、结论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通渭小曲戏是一种流行于陕西省通渭县的传统戏曲形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为了更好地了解通渭小曲戏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我们选择了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作为调查范围,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和实地观摩的方式,收集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二、历史渊源通渭小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通渭小曲戏以其简练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深厚的陕北民俗文化内涵而闻名。

三、剧种特点通渭小曲戏的剧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独特。

通渭小曲戏的唱腔以清亮悦耳、抑扬顿挫为主要特点,表现出陕北民歌的古朴和朴实。

2.表演形式生动。

通渭小曲戏的表演形式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注重角色的形象塑造和表演技巧的培养。

3.文化内涵深厚。

通渭小曲戏融合了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剧本和唱词多以本地方言为基础,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四、传承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冲击,通渭小曲戏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一方面,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传统戏曲市场需求减少,导致通渭小曲戏的演出机会减少,传统剧团和演员队伍逐渐减少。

由于人才培养和继承体系的不健全,年轻人对通渭小曲戏的热情和传承意愿不足,致使传统戏曲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五、发展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通渭小曲戏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

利用现代媒体和文化活动,宣传通渭小曲戏的价值和魅力,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培养后备人才。

建立并完善通渭小曲戏的传承体系,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训和引导,激发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热情。

3.创新发展方式。

通过与现代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创新通渭小曲戏的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吸引更多观众和粉丝的关注。

4.政府支持和扶持。

加大对通渭小曲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渭小曲戏作为陕西省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演艺调研报告

民间演艺调研报告

民间演艺调研报告引言民间演艺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观赏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民间演艺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调研目的1. 了解民间演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研究民间演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3. 探讨民间演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4. 提出对于保护民间演艺的建议和措施。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和与从事民间演艺的艺人进行深入交流,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

调研结果与分析1. 起源和历史背景民间演艺是源于民间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和风格。

从古代祭祀仪式到现代婚庆、宴会等各种场合,民间演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发展现状和特点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推动,民间演艺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在一些地方,民间演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一些地方,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观众兴趣的转移,民间演艺面临着衰落的危机。

民间演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

以说唱、音乐、舞蹈、杂技等形式表现出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既满足了群众的娱乐需求,又传递了文化和知识。

3. 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民间演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观众兴趣的转移导致了演艺市场的萎缩,使得许多民间演艺形式无法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其次,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民间演艺在年轻一代中失去了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缺乏专业人才和继承者的培养,使得民间演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危机。

4. 保护与发展措施为了保护和发展民间演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加强对民间演艺的研究和宣传,提高社会对民间演艺价值的认知。

-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民间演艺的传统和权益。

- 加强演艺团队的培养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

-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演艺形式的观赏性和创新性。

家乡传统民俗戏曲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俗戏曲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俗戏曲调查报告家乡传统民俗戏曲是我国中国非常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本报告旨在调查家乡传统民俗戏曲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一、历史渊源家乡的传统民俗戏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民俗戏曲在唐朝已经十分盛行。

当时的戏曲演出多在庙会、节庆等大型民俗活动中进行,人们通过戏曲表演来祈祷丰收和祈福,戏曲开始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状家乡传统民俗戏曲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社会变革,目前在当地仍然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戏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春节期间,家乡的各个村庄都会举办盛大的戏曲汇演,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三、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传统民俗戏曲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传递着当地的历史、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戏曲演出,家乡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民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有些传统戏曲剧种甚至濒临失传。

因此,加强对传统民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推动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总结:家乡传统民俗戏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对当地的文化认同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加大对传统民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戏曲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家乡传统民俗戏曲才能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增添新的辉煌。

家乡传统戏剧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戏剧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戏剧调查报告家乡传统戏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次调查报告将对家乡传统戏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报告将从戏剧形式、演出内容、传承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家乡传统戏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一、戏剧形式家乡传统戏剧主要包括京剧、评剧、越剧和黄梅戏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京剧最为著名。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动作和化妆等元素,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评剧则以其亲民的唱腔和幽默的表演风格,在广大农村地区广为流传。

越剧和黄梅戏则各具特色,分别以婉转动人的唱腔和浪漫风情的表演形式受到观众的喜爱。

二、演出内容家乡传统戏剧的演出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名著改编等。

这些故事源远流长,深受观众的喜爱。

京剧中的《红楼梦》、评剧中的《洗冤录》、越剧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黄梅戏中的《柳毅传书》等作品,通常是家乡传统戏剧演出中的热门剧目。

三、传承现状家乡传统戏剧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戏剧失去了兴趣,导致传统戏剧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此外,戏剧界的老艺术家逐渐老去,对于后继人才的培养也存在问题,人才断层的现象十分明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家乡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应该加大对传统戏剧的宣传力度,提高观众的认知度和兴趣。

其次,必须加强对戏剧界年轻人的培养和扶持,激发他们对传统戏剧的热情。

此外,还应建立更多的戏剧学院和培训机构,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四、未来发展尽管家乡传统戏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仍然有希望迎来新的发展。

传统戏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未来可以通过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戏剧演出形式,为观众打造更为丰富多彩的观赏体验。

同时,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拓宽传统戏剧的表现方式,增加其吸引力和观众群体。

家乡传统戏曲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戏曲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戏曲调查报告一、引言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将重点介绍家乡的传统戏曲及其特点,以及对戏曲传承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传统戏曲概述家乡的传统戏曲可追溯至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韵律。

戏曲分为多个剧种,其中以京剧和豫剧最为重要。

京剧以其精湛的唱念做打和华丽的戏服而闻名,而豫剧则以其婉转动人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家乡传统戏曲的特点1. 独特的表演风格:家乡传统戏曲注重舞台表演和动作表达,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丰富的音乐韵律:传统戏曲的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乐器演奏等,通过音乐的抒发,更好地诠释戏曲的故事和人物。

3. 厚重的文化内涵:家乡传统戏曲融合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剧情和台词传递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戏曲传承的意义家乡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

坚持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弘扬,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戏曲代代传承,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培养审美情趣:观赏传统戏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基本技艺培养:学习戏曲需要严格的掌握基本技艺,培养音乐、舞蹈和表演等方面的才能,有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五、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家乡传统戏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1. 人才缺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后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

2. 观众减少: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娱乐方式使观众对传统戏曲的需求减少,导致演出门票销售状况欠佳。

3. 市场竞争:其他娱乐形式的兴起,如电影、电视剧等,给传统戏曲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六、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家乡传统戏曲,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教育引导:加强对戏曲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和认知,提高传承的可行性。

民族戏剧调研报告

民族戏剧调研报告

民族戏剧调研报告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最近,我对民族戏剧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在此撰写一份报告,总结调查结果。

本报告将分为三个部分介绍民族戏剧的背景、特点以及现状。

一、背景民族戏剧是一种以表演为形式的戏剧艺术,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戏剧之乡”。

民族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多样的剧情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二、特点1. 表演形式多样化:民族戏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这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2. 丰富的表演技巧:民族戏剧在表演技巧方面有独特的要求,如唱腔、表情、动作等。

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这些技巧,将情感和故事情节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3. 深厚的历史底蕴:民族戏剧常常以历史为背景,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反映社会风貌、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4.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戏剧的表演,传递给后代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三、现状尽管民族戏剧在中国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和观众基础,但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民族戏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观众群体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新潮的艺术形式,而对传统的民族戏剧兴趣逐渐减少。

鉴于这一现状,一些相关部门和艺术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和推广民族戏剧。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改编古典剧目、创作新的戏剧作品、利用现代舞台技术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此外,政府也开始加大对民族戏剧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经费支持、举办演出活动、组织培训等方式,促进民族戏剧的发展和传承。

总结: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民族戏剧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通渭小曲是陕北一带的民间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通渭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通渭小曲的起源与发展通渭小曲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调,起源于通渭县一带。

通渭县是陕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县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通渭小曲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通渭小曲曾经是通渭县丰富多彩的乡村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过去,人们常在农闲时节聚集在一起,以小曲为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通渭小曲的传唱形式多样,有席上歌舞,有田间劳作时的口头传承,更有传统节日时的集体演唱形式。

二、通渭小曲的艺术特点1. 曲调婉转动听:通渭小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

曲调常常固定,朴实自然,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感。

2. 旋律简洁明快:通渭小曲的旋律简洁明快,朗朗上口。

一般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由数个音符组成,音符的长度比较均匀,节奏鲜明。

3. 剧情扣人心弦:通渭小曲的剧情多关注生活琐事、村庄风情和民俗风情等,贴近人民生活。

剧情简洁,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4. 表演形式多样:通渭小曲的传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独唱,也可以是集体演唱。

在表演时,通常伴有舞蹈和打击乐器等。

三、通渭小曲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渭小曲的总体知名度还不高,受众面相对较小。

缺乏宣传推广,使得通渭小曲没有得到更广大的传统艺术爱好者和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四、传承与保护策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通渭小曲,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对通渭小曲的研究和整理,将其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并编纂成专著或教材,方便后人学习和了解。

2. 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通渭小曲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并举办相关活动,如演出、比赛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 加强对通渭小曲的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注重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年轻人对通渭小曲的兴趣和认同感。

研究戏曲文化研究报告

研究戏曲文化研究报告

研究戏曲文化研究报告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戏曲文化研究报告是对戏曲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的学术报告,旨在揭示戏曲艺术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在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戏曲文化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戏曲的起源和历史:研究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 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研究不同戏曲剧种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技巧和特点。

3. 戏曲剧本和剧情:分析戏曲剧本的结构和演绎方式,研究不同剧情类型的特点和内涵。

4. 戏曲演员和表演技巧:研究戏曲演员的培训和表演技巧,探讨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角色和表现。

5. 戏曲音乐和乐器:研究戏曲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探讨戏曲与传统乐器的关系。

6. 戏曲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研究戏曲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与社会价值观、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关系。

戏曲文化研究报告的编写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戏曲演出、参观博物馆、与戏曲从业者交流等方式收集资料和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戏曲文化研究报告的撰写,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提高公众对戏曲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民间戏曲研究报告

综合素质评价民间戏曲研究报告

综合素质评价民间戏曲研究报告摘要:一、引言1.民间戏曲的定义和意义2.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性二、民间戏曲的现状1.发展历程2.地域分布3.表演形式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1.评价指标a.艺术价值b.文化价值c.社会价值d.创新价值2.评价方法a.定量评价b.定性评价四、民间戏曲综合素质评价实例分析1.案例选择2.评价过程3.结果展示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问题识别2.解决方案六、结论1.民间戏曲的重要性2.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3.未来展望正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戏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民间戏曲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间戏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言1.民间戏曲的定义和意义民间戏曲是指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戏曲艺术。

它包括了各种地方戏曲、曲艺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间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性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在各方面的表现和价值进行评估的过程。

对于民间戏曲而言,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在艺术、文化、社会以及创新等方面的价值,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戏曲提供依据。

二、民间戏曲的现状1.发展历程民间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从南宋时期的南戏、北曲,到明清时期的昆曲、京剧等,民间戏曲不断发展壮大,丰富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内涵。

2.地域分布民间戏曲地域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如河南豫剧、江苏昆曲、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等,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风俗习惯。

3.表演形式民间戏曲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做、念、打四种基本技艺。

此外,还有服饰、道具、布景等辅助手段,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戏曲研究报告

戏曲研究报告

戏曲研究报告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戏曲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和系统研究的学科领域,涉及到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剧目、表演艺术等多个方面。

戏曲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戏曲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和流派的特点。

2. 戏曲剧目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戏曲剧目进行研究和评析,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研究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台词曲调以及演出风格等方面。

3. 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研究戏曲表演的技巧和风格,包括唱腔、身段、服饰、化妆等方面的表演要素,以及演员的训练和演技发展等。

4. 戏曲与社会文化研究:研究戏曲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戏曲在中国社会中的意义和地位,以及戏曲艺术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5. 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研究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包括戏曲教育、戏曲机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变革等方面的问题。

戏曲研究可以借助历史文献、音像资料、实地考察和实践演出
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和精髓,同时也为戏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戏曲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戏曲的传播和推广,增强民众对戏曲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通渭小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性戏曲,起源于甘肃省通渭县,是通渭县的地方特色文化之一。

其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通渭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通渭小曲也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为了解通渭小曲戏曲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通渭小曲戏调查的实地调研,以期为该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通渭小曲戏曲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收集到了大量关于通渭小曲的信息和意见,为调查报告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支持。

三、调查结果1. 通渭小曲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通渭小曲作为通渭县的地方性文化艺术,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加以传承和弘扬。

2. 通渭小曲的传承遇到困难。

尽管通渭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当下,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通渭小曲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包括戏曲人才匮乏、缺乏传承人、演出场地不足等问题。

3. 对通渭小曲的保护和传承亟待加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通渭小曲的保护和传承亟待加强,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对通渭小曲的保护、挖掘潜力,培养戏曲人才,拓展演出场地,推动通渭小曲的传承和发展。

四、建议与展望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通渭小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通渭小曲的认知和关注度,促进通渭小曲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通渭小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更多有志于通渭小曲的年轻人参与保护并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3. 拓展通渭小曲的演出场地。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通渭小曲的传承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通渭小曲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通渭小曲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为甘肃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苗剧研究报告

苗剧研究报告

苗剧研究报告苗剧研究报告一、引言苗剧是中国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起源于苗族地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剧的发展历史悠久,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苗剧的起源、特点和演变,以及其对苗族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二、起源和发展苗剧起源于苗族地区的民间歌舞,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

起初,苗剧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人物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戏剧形式。

苗剧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和推广,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戏剧团体。

三、特点和演变苗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著称。

苗剧的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作优美独特,服装鲜艳多样。

演员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配以精美的面具和头饰,表演时舞姿翩跹,神情各异。

苗剧的剧情多样化,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现实题材等,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剧逐渐与现代戏剧形式相结合,取得了新的发展。

现代化的舞台设备和灯光效果使苗剧的表演更加生动和精彩。

剧本创作也更加注重现实主题和社会问题,使苗剧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关注社会发展。

同时,苗剧也在国内外巡回演出,为更多的观众带来了苗族文化的魅力。

四、影响和意义苗剧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苗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娱乐和享受,更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苗剧通过表演艺术形式,传递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了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苗剧也对苗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苗族地区观赏苗剧表演,了解苗族文化。

这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结论苗剧作为苗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它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苗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苗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在世代传承中焕发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戏文收集与初步研究报告民间戏文收集与初步研究报告一. 研究原因与现状分析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戏曲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与涉及范围之广在文化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它所涉及到的文艺领域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等,不同时期的戏曲所反映出的社会现状,历史背景也不同。

因此,戏曲不仅可以带领我们感受艺术风采,对我们了解历史也有其现实意义。

但是,古典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在今日之中国似乎遇到了瓶颈。

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先生在其《古典戏曲的魅力》一文中提到:“戏曲的衰落是最近20多年的事,其明显标志是大量观众的流失。

……特别是青年观众,喜欢戏曲的几乎凤毛麟角。

”他在文中还引用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傅谨先生的一段话:“知识界之远离戏剧,不仅仅是戏剧的损失,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们的损失;就像普通民众之远离戏剧,既是戏剧的不幸,同时也是民众精神生活之不幸一样。

”同时,傅谨先生也提出:“我们经历了对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传统持全盘质疑态度的20世纪80年代,在世纪之交时开始逐渐回归传统,渐渐学习以更理性的态度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源流。

”那么,在戏曲传承的过程中,什么能够作为我们继承的依据呢?我想,戏文也许是最直观的表现。

文字的表现力是无穷的。

我们或许不能够去观看每一场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曲的文本来了解和分析它。

但戏曲的唱腔、曲谱由于它的专业性,在大众对戏曲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也许会带来一些障碍。

因此,戏文因其文学性就成了最好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传承形式。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例如元曲、元杂剧便是戏曲的文本。

而民间古典戏曲因其口口相传的特性以及方言的使用而不易誊抄,也就更加不易传承。

作为老戏迷的我的外婆,今年已有76岁高龄。

于她而言,“唱大戏”不仅伴随着她的童年、青中年,在现今也是她自己自娱自乐的消遣。

外婆不识字,也不能完整地准确地“唱”出“大戏”的曲调,但是她还记得一些幼时从她的母亲那儿,从戏班子那儿听来的唱词。

这些用澧水养育、浇灌出来的唱词,在外婆之前,在戏班子之前不知唱了多少年,只通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授传递下来,静静地在他们的心中散发出岁月的清香。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

当这一辈受过古典戏曲熏陶的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唱词将何去何从?而现今大众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行动似乎让人有些寒心。

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艰苦的使命,并且刻不容缓。

因为,这一批老人正在不断老去,也意味着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紧张。

我愿用我的行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微薄的力量,为此,我利用2012年下半年外婆住在我家期间的课余时间与2013年寒假,从外婆处收集了她所记得的一部分戏曲唱词。

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二.收集整理的唱词资料汇编1.《仁贵打马出长安》:(2012.10.18夜外婆口述听记)此唱词为外婆小时候所看的戏,用澧县方言唱成,是外婆的母亲口述给外婆的。

仁贵打马出长安满朝文武泪不干老者见我双流泪少者见我泪不干催马来在汾河岸见一娃娃显手段箭射半天张口雁枪挑鱼儿水上翻保举江山万万年倘若的弹网(唐王)新改变1统领的人马访长安麦/勒马踏队可雕鞍2见一小哥把话圆2.《杨家将》(2012.10.18夜外婆口述听记)一郎死二郎亡三郎死在沙滩上1四郎失舍2在番邦五郎怕死做和尚把守山关杨六郎只有七郎死的苦乱箭穿身舍命亡八郎不是亲生养他也失舍在番邦3注:1:三郎死在沙滩上:类似外婆口述的杨家将在网上还有一个岳阳歌谣的版本,其中三郎和七郎的经历和外婆说的不一样,也没有提到八郎。

附:(引自新浪网友扬之博客:《杨家将的悲剧美》)一郎死二郎亡三郎马踏成泥浆四郎失落在番邦五郎被迫做和尚六郎把守在山关只有七郎最是苦芭蕉树下把命亡2:失舍:澧县方言音译,失散之意3:八郎不是亲生养,他也失舍在番邦:据查证,杨八郎即杨延顺,原名王英,是杨业的老友王子明之子,后王临终托孤,杨业认王英为干儿子,才有后来的“七郎八虎”。

3.《放羊下海》:(故事梗概、唱词均又外婆口述,故事梗概由我进行了一些加工。

外婆十几岁时看戏所记,十几年未讲过遗忘了一些。

但此戏为最完整最长的一出戏。

)1 故事梗概:海龙王的女儿打破了一个金边碗,海龙王责贬她下凡历劫,把她嫁入了凡间的一户人家,在婆家放羊。

未曾想到她在凡间饱受丈夫、公婆、姑妹的折磨与虐待。

她受尽折磨只能在放羊之时哭泣。

一日,书生柳一春经过看见了她,问她为何流泪,她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柳。

柳于是把其遭遇写成书信,欲下海找海龙王告之女儿境况。

海女便把自己的八宝耳环取下给柳,交代他到海边将耳环丢进水中。

柳到了海边,照海女的话把耳环丢入大海,海水立时分成了两边,中间露出一条滴水不沾扬起灰尘的平坦的大道。

柳一春进入海中,一路过了龙王所设关卡,最后将书信交到龙王手中。

龙王看了书信,立时派去虾兵蟹将女儿接回龙宫,婆家所在之地顿时沉入海里,海女凡间婆家之人除兄嫂曾对她施予援手而幸免于难外,其他人都得到了报应。

2 唱词:失手打破金边碗将奴责贬配凡人正月放羊正月正辞别爹娘就起身羊儿它在前面走奴家后面随后跟二月放羊是春分手拿放羊鞭一根羊儿不吃东湖草只吃西湖嫩草根三月放羊是清明……四月放羊插秧青手拿放羊鞭一根日里放羊三百只可恨可恨真可恨可恨可恨真可恨可恨丈夫心肠狠隔层墙来喊不应羊儿脚下来翻身抻起睡来羊又咬Lóng1起睡来又quán2筋日里派3麻十三两夜晚派麻麻半斤粗的只有头发粗细的细来说不尽只有哥嫂他就好隔墙抛麻来zhuàng4称六月放羊热茫茫天空降下火太阳羊儿晒得无处躲把奴晒得脸泛光七月放羊定了秋……八月放羊是中秋可恨小妖精苦害奴日里派奴九间屋夜晚派奴九间房奴在前面扫洁净小妖精她在后面撒灰尘九月……十月……八宝耳环丢下水中间大路起灰尘进了头关需要怕进了二关需要怕二关把守是闪电进了三关需要怕三关把守是雷神5 (6)注:1:Lóng:澧县方言,缩。

2:quán:澧县方言,抽。

3:派:唱时作pǎi音,分配……任务;派麻,分配搓麻线的任务4:zhuàng:澧县方言,意思是哥嫂隔着墙抛麻线来替她凑够称。

5:该段为书生进海寻龙王。

头关需要怕,指要怕鬼神,对鬼神有敬畏之心。

此时出现演员扮演鬼神打书生演员。

书生打鲤鱼跘子(打滚);二关需要怕时饰演电母的演员用镜子晃书生,书生打鲤鱼跘子。

6:省略号部分为外婆记不起来的唱词。

4.《蔡鸣凤坐店》:(2012.10.18夜外婆口述听记)唱词1:蔡鸣凤(下称蔡):蔡鸣凤坐店房前思后想思想起我爹娘好不惨伤蔡鸣凤找店房上街跑下街胡二姐一眼看见(后蔡鸣凤住进胡二姐店中,二人成亲)……胡二姐(下称胡):八百亩luó róng2田一望无涯3修东楼和西院何等体面打一对水银球他踢来奴踢去二人游玩蔡:(接到家信)思想起我爹娘好不惨伤胡:猜一猜蔡郎哥接书信一字字一行行写的分明……注:1:外婆所述《蔡鸣凤坐店》与黄梅戏《小辞店》中蔡鸣凤虽名姓相同,但故事情节与其他人物似乎没有关联。

但因外婆不记得更多,所以不能在两剧关系上得出结论。

2:luó róng:音,不知字为何。

3:涯:唱时作yǎ。

三.存留问题1.唱词缺失以及在外婆记忆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2.由于是听记,个别字音字形不能确定,造成理解障碍;3.对于剧种、形式等还不清楚;四.初步推测1.上述四则唱词中,《杨家将》或许不是戏文,可能是老人流传的歌谣。

依据:网友扬之的博客中提到的“杨家将”是岳阳歌谣。

2.《放羊下海》《仁贵打马出长安》有可能是澧州荆河戏,依据:上述唱词与萧耀庭先生编《荆河戏音乐集萃》中荆河戏唱词字数、句式结构等有吻合之处。

但不能下定论。

五.结束语经济,是一个国家立足的基石,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不倒的根本。

在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中,繁华胜景如画江山,盛世烟花转瞬即逝。

中华民族五千年分分合合,从远古里,从雪山中,从大河旁一路走来,历经沧桑波折。

是什么让我们从一个个劫难中走出?是什么让我们从一片片废墟中站起?是什么让我们从一次次涅槃中重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中国魂!无论在何处,无论在何时,我们的身上涌动的是炎黄的血脉,我们的内心潜伏的是华夏的灵魂!我们低喃的是同样的语言,我们吟唱的是同样的歌谣;我们头顶着同一片蓝天,我们脚踏的是同一片土地;我们有着共同的伤痛,也有着共同的骄傲!而文化,作为中国魂的载体,出没在我们生活之中。

它是孔孟之道的千年传承,亦是唐诗汉赋的不朽风姿;它是生旦净丑的油墨重彩,亦是常德丝弦的雅韵新声;它是胡同里的“面人张”,亦是小路旁的糖画匠……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中国的河流,总量巨大,源远流长但总有地方让人担心是否会断流。

文化的干旱比土地的干旱更可怕,土地的干旱最严重的或许断绝一次生命,而文化的干旱则会让民族生命的花朵枯萎凋谢!河流断流我们可以调水,存水,文化的断流则是彻底的断流!中国民间的工艺、技术在分分秒秒的逝去,有许多或许因为曾经的家族传承,如今的后继无人而根本未曾被发现,被记录!当我们为古籍中描绘的技艺赞叹不已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语文书中靠一人之力幻化出百千人之呼的口技人神奇了得的时候,当我们看着小朋友从街旁老爷爷手中接过我们口中“童年的回忆”的糖画的时候,或许那一刻,因为一位孤独老人的离世,又有一门让我们以后回想起来咋舌的技艺,有一折令人回味无穷的戏曲,有一种美丽无比的工艺就悄无声息地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因此,尽管我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能做的非常有限,但是无滴水之力无以汇成沧海,我们也已告别青涩的少年时期,成长为了有力量,有担当的中国青年,为什么不从身边开始,从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开始,和时间赛跑,努力地记录一点,挽留一点呢?并且,当离去不可避免,我们为何不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与这已老去的一辈多沟通交流呢?如何留住岁月的脚步?于我而言,这厚厚的,如今记载了,将来还会记载更多外婆念给我的戏文、歌谣的本子,外婆和我交谈时印刻在我脑海的苍老的声音,她银白的头发便是她的岁月,也是我永远能够留住的她的东西,时间的东西。

我将继续奔跑,努力留下更多老人的岁月痕迹。

我相信,文化传承,往大了去广阔无边,往小了去,不过也就是身边外婆的“大戏”而已。

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拨开文化笼罩的薄纱,唤醒我们记忆中真正的民族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