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三章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开展情况
2.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本课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同学们在学习时大致掌握本节内容大概即可。
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各地军阀割据一方,互相攻杀,这种混战场面使社会消费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后,分裂局势逐渐明朗。
〔一〕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
曹操此后不断出击,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刘备投奔刘表后,不断招募丁壮扩大军队,同时延揽英才。
三顾茅庐成为后世求贤礼士的典范。
此后,刘备的力量虽有开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结合抗曹。
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
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结合。
这样,孙刘结合一一共抗曹操的场面形成。
之战曹操失败原因有:其一,曹军“不习水战〞。
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其二,疾疫困扰。
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降兵又都心怀狐疑,决难取胜。
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
其四,北方根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稳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须休整。
三国鼎立场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长江上下游区域经济开展给刘、孙割据提供了物质
根底,北方经济的有待恢复,使曹魏一时难以统一全国,但各方都力图打破均势,完成统一;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开展的趋势。
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稳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开展经济,进军西北;孙权的政权更加稳固,实力也不断加强;刘备那么跨有荆、益。
天下三分大势已定。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随后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先后称帝,三国鼎立的场面正式确立。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晋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锋利复杂,西晋王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永嘉之乱以后不久西晋的统治就完毕了。
西晋建立后不久,皇族八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利掀起了一场剧烈的争斗、厮杀。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是是长达16年之久,战场从、长安伸展到黄北,破坏性极大,经济刚刚有所开展的北方又遭受到一场浩劫。
在凶残的厮杀中,西晋统治秩序完全被打乱。
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八王之乱中,皇族尚在酣战之时,流民起义、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已经处处树帜而起了。
因此,西晋迅速败亡,究其原因,西晋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公元316年,刘曜破长安,愍帝出降。
西晋的统治完毕。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1.东晋的统治
东晋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既多又严重的情势下,依靠士族地主,求得偏安东南一隅。
东晋统治的根本情况:其一,司马睿依靠南迁的北方士族,同时又争取南方士族的支持,建立了东晋的统治;其二,东晋的统治政策力图平衡南迁士族与南方士族的权利,安置南迁士族和农民,开展经济,不求进取中原,但求;其三,东晋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新的开展,但是士族地主仗恃权利,占有大量土地与劳动力,使阶级矛盾也随之激化。
孙恩、卢循起义坚持斗争十多年,义军转战于长江中下游广阔地区,一度兵临建康城下。
在农民起义军的连续打击之下,东晋统治日薄西山。
最后,刘裕夺取了政权,东晋王朝完毕。
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东晋的成功保护了江南经济的开展环境;相对于北方十六国的混乱场面,东晋时期南方还是比较安定的。
2.南朝的统治
5世纪前期直到6世纪后期的170年间,我国仍处于南北分裂对峙状态。
这时,南方出现宋、齐、梁、陈
相继而立的场面。
刘裕是出身寒门的北府兵军官,失势后控制了东晋政权。
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南朝开始。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虽仅二三年,但这位寒门出身的皇帝在晋末宋初就曾采取有力措施打击那些反对他的士族。
宋文帝继续实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屡次下令免除百姓积欠政府的债,而且“役宽务简〞。
宋前期30年,社会安定,消费开展,国力强盛。
陈朝是南朝中最弱小的朝代;南方复归安定后,江南经济本有所恢复,但陈后主荒淫无道,搞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
隋军南下,陈亡。
长期的南北分裂对峙的场面被新的大一统场面取代。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从304年刘渊建汉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与东晋几乎同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政权或者者并立或者者相继的“十六国〞。
其间,前秦曾在4世纪后期一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又陷入分裂,最终北魏才完毕了这百余年的混乱纷扰,使北方地区复归统一。
与南朝对峙的北朝,先后经历了北魏以及东魏、西魏与继立的北齐、北周的分裂,再由北周统一北齐。
完成北方统一。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本节为一课时,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同学们在学习时大致掌握本节内容大概即可。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我国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同汉族杂处而居。
西晋灭亡前后,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其一,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加速开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交融而消除。
其二,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根底。
当然,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权利还很强。
这些都说明,北魏仍用原有方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施行改革。
其三,北方自西晋后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
其四,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开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承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2.改革的内容
其一,整顿吏治。
其二,颁均田令。
均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等。
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有利于开开荒地,开展消费,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役和征发徭役。
有利于这些民族的封建化。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却它的作用。
其三,迁都。
这有利于承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继续进展改革,同时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避开了柔然的威胁。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迁都之后,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提倡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积极承受汉文化。
3.影响: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开展,使政局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消费有了恢复与开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交融的进程。
〔三〕民族大交融的出现
3至6世纪的民族大交融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
各族人民在消费、文化、生活、风俗等诸方面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承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开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场面持续时间是是很长,南方那么相对较安定。
江南经济迅速开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
第二,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
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程度较低。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民族大交融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之间的联络亲密,并逐渐交融为一体。
各民族经济交流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经济开展的根本情况
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
其中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进步。
2.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
六朝时期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
3.江南农业迅速开展的主要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民族交融也有开展;
③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开展的政策措施;
④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
这样,江南农业迅速开展。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开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虽然屡次遭受破坏,但总体上还是有所开展。
详细表如今
1.研制了新工具,推广了新技术。
2.兴修了水利。
3.开发了边疆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北方经济特点:是反复的破坏和恢复。
经历从东汉末年的破坏时期,到曹魏至西晋初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至十六国的破坏时期,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复时期。
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
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展。
〔2〕原因: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在东汉末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不断发生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
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地区未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四〕手工业的开展
1.根本状况:手工业部门上承秦汉,但品种更多,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
当时,南北手工业多以官营为主。
钢铁冶炼、养蚕丝织、制瓷、造纸的技术都有显著进步。
2.纺织业以丝织为主
曹魏在襄邑、等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的官营作坊。
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消费了知名的蜀锦。
3.冶炼技术进步
相比而言,钢铁冶炼比有色金属的消费更明显些。
由于兵器制作、农具消费等方面的需要,冶铁炼钢受到各朝政权的重视,技术上的改进就更突出。
因此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
4.制瓷业
南方盛产青瓷。
制瓷技术传到北方后,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
5.造纸术
三国时期纸的制造和使用尚不普遍。
由于文化开展的需要,东晋南朝造纸业兴隆,造纸技术有重大进步,经过压光、染色处理的纸张质地优良,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建业、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五〕商业的开展
这个时期北方由于长期的战乱,不少城遭到破坏,至北魏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开展较快,商品经济相对活泼。
〔六〕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又互相交融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
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又对后世有所影响。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
1.数学
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祖冲之那么更进一步准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415926和415927两个数值之间。
比西方早1000多年。
他还著有缀术一书,对数学的开展有出色的奉献。
2.农学
农学成就首推齐民要术。
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好的农书。
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消费经历
3.地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
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长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
在禹贡地域图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那么,即著名的“制图六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
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等人对它加以改造。
葛洪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陶弘景汲取佛教的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
原因在于:
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儒家经学的迂腐衰败,民间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
多事动乱之秋,连统治者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
他们需要一种宗教信仰,既能麻醉别人,也能抚慰自己的灵魂。
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承受,并竭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系其统治秩序。
其二,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易于承受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乱不安,战乱频繁,百姓被迫颠沛流徙,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
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使人民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这就使佛教有了较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过度开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表如今:
其一,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其二,消耗财物。
南北朝时,各地大修佛寺佛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三,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反佛、灭佛
其一,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范缜的神灭论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那么神存,形谢那么神谢也〞,锋直指佛教灵魂不死,即神不灭的说教。
他开展了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在上下崇佛成风时,树起了无神论的旗帜。
其二,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
当时,北方佛寺遍布,直接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来源,所以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灭佛。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其文学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建安文学
曹氏父子、女诗人蔡文姬是建安文学的出色代表。
他们作品的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他们的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写实传统,反映了乱世人民疾苦。
建安文学上承前代传统,又在内容、形式上加以改造,使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2.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是建安文学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突出的诗人。
他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陶渊明对社会黑暗现象极为不满,辞官归隐。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如画的田园以及无忧无愁的劳作生活。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田园诗、山水诗风行一时,唐朝许多大诗人的作品中都不难找到受陶渊明影响的痕迹。
3.乐府诗
南北朝民歌是这个时期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南方民歌多为恋歌,短小清新,婉转缠绵。
北方民歌,虽也有描写爱情的,但比南方民歌直率,而且多为牧歌、战歌,粗暴雄浑,大方爽朗。
有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辞。
〔四〕大放荣耀的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得到全面开展,名家辈出,精品多有,尤其是书法、绘画、石窟雕塑艺术,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最高程度。
1.书法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东汉末年。
曹魏钟繇独辟蹊径,创立楷书;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书法“二
王〞,在书法史上享有至高地位。
王羲之的夫人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极高造诣。
王羲之的书法“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游龙〞,笔体开放俊秀,构造又非常严谨,通篇笔飞墨舞,一气呵成。
他的书法已摆脱了汉魏墨风,创始了新的书法意境。
2.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进步很快,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三国曹不兴善绘佛像,是我国佛像画始祖。
东晋顾恺之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画家,善画人物,当时人们都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的出现与石窟艺术本身都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这一时期石窟艺术的典型。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主要洞窟大都开凿于5世纪后半期,即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
龙门石窟那么是孝文帝迁都以后始凿的,经北魏至唐朝不断辟建,现存两千一百多个大小洞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是是:35分钟〕
一.选择题
1.齐民要术是〔〕
A.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好的农书
B.是一部历史书
C.反映了两汉的农业消费状况
D.“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
A.七哀诗
B.归园田居
C.哀江南赋
D.采桑度
3.以下学科中同我国古代数学的开展关系最为亲密的是〔〕
A.医学
B.天文学
C.农学
D.建筑学
4.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没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抗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5.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展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上、经济上权利很大
6.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乱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争之苦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北〕周武帝时“自废〔指毁佛寺〕已束,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岂非有益。
〞这些材料说明的中心问题是〔〕
A.南北朝统治者尊崇佛教尤甚
B.南北朝时寺院经济兴盛
C.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D.北周的强盛主要由于周武帝对寺院的破坏
8.以下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是〔〕
①齐民要术②圆周率的准确推算③佛教盛行与雕刻艺术④山水画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征,不包括〔〕
A.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突出影响
B.少数民族的消费经历得到总结
C.书法成为一门新兴艺术
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10.以下有关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龙门石窟是北朝佛教盛行的产物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
③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④东汉明帝曾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展最重要的特点是〔〕
A.开始赶上北方
B.开始超过北方
C.牛耕得到普及
D.小麦种植开始得到推广
12.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的南迁
B.南朝统治者的重视
C.南方土地肥沃
D.北方战乱
13.三国时期,曹魏政权重视兴修水利,其水利建立的重点区域是〔〕
A.淮河流域
B.关中地区
C.岷江流域
D.荆江地区
14.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最兴隆地区是〔〕
A.三吴地区
B.平原
C.岭南地区
D.洞庭湖流域
15.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和开展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曹魏马钧创制翻车
B.兴修了水利
C.开垦了边疆地区
D.中原农耕规模扩大
16.以下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开展情况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门类与秦汉根本一致
B.魏国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C.冶炼技术创造了灌钢法
D.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
二.非选择题
17.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特点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B
4.D
5.A
6.B
7.C
8.A
9.D10.A
11.A12.A13.A14.A15.D16.B
二.非选择题
17.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况,但江南经济却获得了较大开展,并在历史上开始赶上北方的开展程度。
主要原因有:北方战乱,大量农民的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消费技术和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南方有着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战争主要在北方进展,根本没有涉及江南地区。
江南统治者采取开展经济的措施。
南迁的农民和江南人民一一共同辛勤劳动,都加速了该地区的开发。
18.〔1〕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文学艺术的成就〔乐府诗、小说、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
〔2〕陶渊明的田园诗、“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南方政治腐败,士族制度的盛行和腐朽。
〔3〕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农牧业消费经历,反映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封建化的趋势。
〔4〕北方民歌出现描绘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
〔5〕宗教画的流行、云冈门等石窟寺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