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落:凋落。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
习 目 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是
穹庐:穷困潦倒之人的陋室。复:又。
成 才
何及:怎么来得及。何:怎么。
,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
为 社
消 么失贡,献。最只终能凋悲落哀衰地残坐,守大着多那对穷社困会的没居有舍什,会所用
C、“学须静”也中的“学”和“静”的含义。
此句中的“学”意境不只是一种一般的学习方法,而含有修养自己
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
的意思。
D、本文句子特征?
本文多用对偶句,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句
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26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 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 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 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 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 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 深切。
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最终
实现远大目标。若心不静,则陷入险躁,则不
能专心学习,不能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
了。
22
问题研究
3.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成才 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
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3
诸葛亮
4
题目解读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信。 诫:告诫,劝诫; 子:在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名词,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5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 一封家书,《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 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 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成为后世 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你知道关于他有哪些
事迹、那些名言吗?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 空城计 [sù] 挥泪斩马谡
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
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
,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
誉之。
•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西晋陈寿《三国志 》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7
带着思考去阅读吧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 展开论述的?
3.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成才成学的条件 是什么?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 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8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 美德。
24
问题研究
A、淡泊: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5
问题研究
分析重点句子说理方法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
此句运用正反结合说理方法。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 “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此句从反面说理,劝勉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提高自身修养,避免 “淫慢”和“险躁”
放纵怠慢,轻薄浮躁的危பைடு நூலகம்。
21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
• 。“静”是自身修养的基础。“静以修身”意 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 们内心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 分神劳力。
• “静”是学习的前提,指的是摈除杂念和干扰
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淡泊,只有做
法学有所成。(
)
反
论述静与学、才、志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面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学习时要心境清
净,精力集中,同时态度也要端正。
14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不能
治性。 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 的危害,还是彰显静的价值。
谈修身 学习要
17
合作探究 本文主旨是什么?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 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 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 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 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静”字加以论述“静”是 修身养德的基础。
18
问题研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对 今天有何作用?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 修身 ,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劝勉儿子 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以此来培 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的厚望。 在当下,物欲纷呈,尘世喧嚣,有各种诱惑,各种干扰。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心向学,是一个 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文章由很强的教育价值。读了此 文,也许未必全能领悟,但能在孩子心中,埋下宁静淡 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将受益匪浅。
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存高远名句
表现
•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
•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志:名词,志向。
•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远,形作名,远大的目标。
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 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心情安宁,不受世俗的影响,淡 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洁明了。
6
作者简介
•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蜀汉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
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 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
•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
开篇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方法是:静与俭。强调
对个人品德修养的
;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
俭以养德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总结,更是其严以律己的写照。
12
2.非淡泊/无以明志,
静是核心,宁静 淡泊是它正面
好高婺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结果
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处,而且
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目的
15
5.多年不与接时世驰,,悲意守与穷日庐去,,将遂复成何枯及落! ,谈惜时
•
• • •
•
年:年纪。与,随同,跟同。时:名词,时光,岁月。 ,学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去,消失。遂,最终。枯:衰 学
13
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谈 治
学 广才:增长才干。广,形作动,增长。志:动词,定下志向,立志。
成学:学有所成(或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成,成就,达成。学:学问,学
业。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来自于
学习(
)
先 正 面
•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就无 后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
学广才(即立志、学习、惜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
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3
问题研究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 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老 大 徒 伤 悲 , 于 事 无 补 , 所 以 更 应 惜
最 后 殷 殷 叮 咛 , 流 年 似 水 , 蹉 跎 时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以慈父口吻,谆谆教导儿子, 要惜时勤学,最后成才奉献于社会。
时光 16勤 必
合作探究 .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 淡泊(dàn)(bó ) 淫( yín)慢 遂(suì) 庐(lú )
10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 不 接 世 , 悲 守 穷 庐 , 将 复 何 及 ! 11
件,就 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19
问题研究
2、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是一个核心词。淡泊宁静是它的
险躁则是它的
。
;淫慢、
,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
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 “志”的关系,核 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学亦须 “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首先要修身立 德 先立论
俭/以养德》。中心论点
•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可不翻译。今义,丈夫。 •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之:助词,的 。行:名词,行为操守。 以:句中两
个“以”都是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用来。 • 静,古: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环境安静。俭:节俭 •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27
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有哪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 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 在眼前,不断磨砺; 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味没有志向,则 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28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首要条
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 显“静”的价值。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
后相承,各语虽短,却意味深长
20
• 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 • 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
明了立志和学习的关系。 • 不但精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
• 淫:放纵。慢:懈怠;今义,速度慢。 :句中两个 心境清
“ ”同意义,就。
净,精
• 励:振奋;今义,奖励。精:精神
力集中, 好高骛
•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远,浅 尝辄止,
• 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躁:浮躁。
不求甚 解的态
•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性:性情。
度,不
会有好
•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