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
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
这些应该引起城市当政者与规划者的关注,让中国城市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百年建筑的风骨,避免再出现因给各种新规划让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
宁波定向爆破两高楼为地铁工程让路
3月30日凌晨宁波爆破两幢高层建筑,为修建地铁让路腾地,这引发了国人对中国特有的“建筑短命”的争议。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国,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
许多建筑并非因质量问题而拆除,在商业利益和GDP崇拜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城市缺乏成熟谨慎的城建规划和保护意识。
3月31日5点半,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江厦桥东站配套项目地块两栋高楼实施定向爆破。
一栋高楼金融大厦主楼11层高,另一栋高楼滨江大厦主楼21层高80米。
这是宁波市有史以来施工难度最大的爆破工程。
3月30日,宁波市江东区核心区块,爆破前的的滨江大厦和金融大楼。
宁波轨道一号线江厦桥东站配套项目拆迁于去年启动。
鉴于两栋大楼结构复杂,拆除工程量大,又地处繁华地段,人流车流量大,相关部门决定对其实施爆破拆除。
据了解,一栋高楼金融大厦主楼有11层高,副楼6层;另一栋高楼滨江大厦主楼21层,高近80米,副楼5层,地下1层。
两幢楼都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
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
筑为50年至10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中国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
翻阅近年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的建筑"死亡名单"。
除了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详细]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
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在谈及城市建筑总“短命”的原因时,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
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
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详细]
短命建筑:耗能耗财
据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的37.5%;200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这一切却只持续25到30年时间。
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钢材,造出不到30年的建筑
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中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
“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中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却只能持续25到30年时间。
每年拆掉上百亿元建筑材料,耗费1183万吨原煤
2003年,中国城镇共拆除1.61亿平方米房屋,按每平方米需水泥200公斤、钢材60公斤计算,总共浪费了3220万吨水泥和966万吨钢材,均占我国2003年竣工房屋所需钢材和水泥的8.9%;若按每吨水泥300元、每吨钢材4000元计算,则仅建筑用的水泥和钢材就损失了483亿元;另外,按生产1吨水泥消耗145公斤原煤、生产1吨钢消耗741公斤原煤计算,则共浪费掉1183万吨原煤。
[
拆房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每年可达4亿吨
在过度消耗水泥、钢材、煤炭等资源的同时,大量的重复建设的“短命建筑”,制造大量建筑垃圾。
据国家住建权威部门研究报告,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吨至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
总量的30%至40%,每年产生新建筑垃圾4亿吨。
这些垃圾的运输、处理和存放,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对于建筑"短命"的原因,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有83.5%%的人选择了"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
专家称一些省、市为了追求GDP增长,"建完就拆、拆完再建"。
短命建筑造成巨大浪费,城市记忆随之流逝
住建部称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年产数亿垃圾
中国日报网4月6日报道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
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告诉记者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
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
居民们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发倒塌。
日后规划部门表示,在建的6层楼房是户主擅自将原来的平房推倒重建的,事先并没有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事故发生时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外墙粉刷装修。
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业界巨大震荡。
根据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房屋倾倒的主要原因是紧贴7号楼北侧在短期内堆土过高,最高处达10米左右。
与此同时,紧临大楼南侧的地下车库基坑正在开挖,开挖深度达4.6米。
大楼两侧的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
一个月后,南京再现“楼脆脆”。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和546名学生残疾。
住建部在一系列房屋质量悲剧之后于2009年7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
通知显示,此次检查的范围包括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等各类在建住宅工程。
检查内容则包括工程实体质量情况,施工单位、执业人员和责任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
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每年拆掉上百亿元建筑材料,耗费1183万吨原煤
2003年,中国城镇共拆除1.61亿平方米房屋,按每平方米需水泥200公斤、钢材60公斤计算,总共浪费了3220万吨水泥和966万吨钢材,均占我国2003年竣工房屋所需钢材和水泥的8.9%;若按每吨水泥300元、每吨钢材4000元计算,则仅建筑用的水泥和钢材就损失了483亿元;另外,按生产1吨水泥消耗145公斤原煤、生产1吨钢消耗741公斤原煤计算,则共浪费掉1183万吨原煤。
[
百年建筑如何打造
国外建筑规范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与我国大致相同,如欧洲标准Eurocode1和国际标准ISO2394:1998均规定房屋建筑和其它普通结构50年,纪念性建筑、其它特殊或重要结构、桥梁等100年或100年以上,但国外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
欧美建筑为什么“长寿”(图)
设计使用50年,而实际使用不到30年,甚至更短———这些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短命”,在建了拆、拆了建之间“折腾”。
而欧洲、美国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是80年,实际平均使用寿命在100年以上。
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有专家分析,过去国内和西方的建筑质量差距较大,但现在国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都能达到使用年限50年的标准。
迥然不同的结果,东西方的观念差异是重要原因。
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但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
因为不轻易建,也不轻易拆,所以很少有大规模的拆建。
所以,这些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予以保护。
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个废旧的电厂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成为一个书店。
整个建筑至今还保持着发电厂原有的红色砖砌外形,甚至保留了四根醒目的烟囱。
如今,这座上百年的建筑已成为巴尔的摩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美国工业文明历史、彰显现代商业时尚的经典,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潮涌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中国著名规划建筑大师、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建议,城市的规划者特别是领导,学一点建筑史,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更有利。
短命建筑的祸首是“房地产支柱论”?
“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至30年”,这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给出的一个数据。
(详见今日本报A13报)
这个数据很让人抓狂,大家拼死拼活买下的房子,土地使用权是70年,按这个数据的说法,土地使用权还剩40年的时候,房子却很可能没了。
笔者很佩服仇保兴能够披露这样一个自揭其短的数据,但佩服不能解决问题。
对比“英国建筑平均寿命132年,美国建筑平均寿命74年”这样的数据,你会发现问题愈加严重。
用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的话说: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所以说,这一直是个问题,而且看起来还很严重,但一直没能解决。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清清楚楚规定:普通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但很明显,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没把这个《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当回事,不然的话,“短命建筑”根本就不会出现。
不过,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近些年很流行的“房地产支柱论”,或许会找到“答案”。
所谓房地产支柱论,不仅很多开发商和专家在说,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也在说,核心就是一点:房地产能拉动十几个行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
如果以纯粹市场的口气来理解房地产业,那么,自然是盖房子的机会越多越好。
房子的寿命短了,25至30年就能推倒重来,这对经济拉动的作用非常明显,GDP嘛,也就很可观。
房地产到底是不是经济支柱?现在没有准确说法。
于是,面对让人抓狂的短命建筑,我们似乎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如果是支柱,大家当然要为它服务,30年后再掏钱买次房子,哎,那也真是没法子的事。
赵勇
70年的产权30年的寿命(图)
中国每年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近日举行的第6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
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每年将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相比中国的30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其实,“国内新住宅平均寿命仅30年”早在2006年举行“全国第七届建筑物改造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来了。
而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为什么“短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表示,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和政府的盲目拆迁是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
原因一:质量差案例:上海“楼倒倒”
设计缺陷使得一些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
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的功能为代价。
而2009年不断出现的“楼倒倒”、“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给政府敲响了警钟。
20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被网友称之为“楼倒倒”。
2009年7月,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近公路一侧发生塌方,被网友称之为“楼脆脆”。
原因二:乱拆迁案例:南昌四星酒店拆除重建
南昌市1999年建成的、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四星级五湖大酒店,今年2月6日被爆破拆除,要在原址重建一座五星级酒店;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建成的现代化小学,因重新规划建中央商务区,即将被拆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伟说,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
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时有发生。
“短命”危害大
建筑“短命症”流行,不仅造成经济负担、资源浪费、环境压力,还会导致一些权属纠纷。
危害一:耗资巨大
上海市高级经济师顾海波曾算过一笔“建筑短命”浪费账: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99.58亿平方米,以平均每平方米建安造价1000元计算,如其使用寿命由平均30年增加为50年,则可节约6.67万亿元,可用来建造100万元一所的希望小学667万所。
危害二:污染环境
大量尚处于使用年限内的建筑被拆除,还会造成资源耗费,并因产生大量粉尘和废弃物,增加环境负荷。
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陈肇元不无担忧地说:“‘短命建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如不采取措施,今天建成的工程二三十年后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危害三:社会问题
现在商品房住宅的产权是70年,比其平均使用寿命周期要长40年,建筑“短命”所造成的“权证在、物业亡”的脱节现象,将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网友发言
背30年贷款买寿命30年的房,这太可笑了!
30年的平均寿命让中国网民们惊叹不已。
如此短暂寿命与如此高价房的对比,确实让人不可思议。
痛恨型:
浙江网友:很寒心,很悲愤!
北京网友:我们贷款30年才能还清,现在告诉我们房子寿命只有30年,这岂不是太可笑了!
广西网友:我的外婆90岁了,现在还住在100年前由自己祖上用糯米加黄泥夯实的黄土房子里,可现在是钢筋加水泥,技术先进了,而人的良心却退化了!
重庆网友:如果这个统计无误的话,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在好多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房子都被拆了或将要被拆,是质量问题么?显然不是。
是因为土地的稀缺,现在的地价早已远远超过了这些房子的房价!
质疑型:
北京网友:报道也只是说平均寿命30年,没必要引起这么大的恐慌吧,这与如何计算、范围等方面都有关联吧,住房平均寿命应该没那么低。
山东网友:我感觉这个消息是假的,因为太不可思议了,希望政府出面解释一下。
建筑垃圾(图)
昆明建筑垃圾何去何从?(组图)
建筑垃圾破碎后实现再生利用。
本版图片首席记者赵伟摄
记者邓攀
随着昆明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单是336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就足以形成庞大的建筑垃圾存量。
据官方数据统计,近5年将是昆明建筑垃圾集中产生的时期,全市每年建筑废弃物产生总量估计在760万吨、建筑弃土5600万方左右,这还不包括地铁、新机场等重点工程。
那么这些建筑垃圾最终将何去何从?让人舒口气的是,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同时也推动了建筑垃圾回收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昆明理工大学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教授张召述时,他对此这样评论:建筑垃圾回收企业犹如一个城市的“卫生间”,其重要性就像对每个家庭一样,不可或缺。
产业艰难起步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建筑垃圾在产生后主要有三个去向。
一是运输至合法的消纳厂进行倾倒,二是找个空旷地方随意倾倒,三是建筑垃圾回收公司介入,有的现场处理后就可再次成为建筑用料。
这三种处理方式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其成本的不同,第一种处理方式所需的人工费、运输费、倾倒费七七八八加起来,一车的成本就要400多元;第二种方式是最经济当然也是最不负责的,直接后果便是产生环境污染,引发社会矛盾;第三种方式,建筑垃圾回收公司介入后现场即可处理,开发商也好、拆迁公司也好,都不必再为此耗费精力,而所需付出的成本与第一种方式相比,可节省1/3至2/3。
孙融是云南功勋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股东,公司的成立就是冲着建筑垃圾回收这块市场来的。
要回收建筑垃圾,第一步就是需要一台破碎机,将拆下来的水泥、砖头反复打碎成细小的沙石,就可以成为初始建筑材料了。
由于当时国内市场上还没有专门为处理建筑垃圾而设计的破碎机,2009年底,孙融向一家原本做矿山机械的省外公司定制了一台粉碎机,由于原理相同,这台机器很快就投入了使用。
孙融和他的合伙人也因此成为昆明较早从事建筑垃圾回收事业的一批人。
时至今日,昆明像这样的企业大约已有6家,而那台最老的粉碎机目前已更新至第3代。
公司工程总监蔡智告诉记者,他们的机器现在一个月能打出1万立方的沙石,而每打一立方的成本在17、18块钱,卖给砖厂是7、8块钱,一开始拆迁公司或者开发商每立方会补贴10块,现在公司已要求提高补贴,“不然真的很难生存,开始的时候每天每月都是亏损,现在也只能基本持平。
”蔡智讲到。
“为什么不对砖厂提价?”记者疑惑。
昆明老河台免烧砖厂是孙融这家公司的供货对象,砖厂老板告诉记者,他们的砖卖出去是2.8角一块,制作成本就要2角,再加上运输,一块砖最后剩下的利润只有2分钱。
蔡智分析:“我们不可能对砖厂提价,一旦提价便失去竞争力,到时砖厂可选择其他家的产品,毕竟我们不是唯一能提供建筑垃圾回收品的公司。
”
蔡智现在将希望寄托于每个月产量的提升,只有产量上去了平均成本才能降下来,这是公司目前唯一能挤出利润的方式。
总经理孙融还对记者讲道,公司属于环保型企业,希望政府对这样的企业能有政策上的扶持,如果可以,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信心。
政策利好显现
值得欣慰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在采取积极措施,对建筑垃圾的排放、清运、中转、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监管,推动产业发展,近期按照新出台的《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规范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按照相关政策,可获得补助、产品、税收减免、土地、信贷、供水、供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
住建部门对于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新型建材,纳入新型墙体材料范畴,执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政策。
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产品,可享受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扶持等优惠政策。
设计部门应在建设工程的设计中,优先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材料及其产品,由政府投融资的建设项目应当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替代产品,其替代使用量不得少于30%;由社会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当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替代产品,其替代使用量不得少于10%。
各市、区(县)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对规范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以“立项资助”、“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
有关人士表示,作为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是解决昆明建筑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信通过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必将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问题,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推动昆明宜居城市的建设。
专家观点
昆明理工大学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教授张召述指出:
建筑垃圾
是很好的材料
“由于建筑垃圾已经使用过一次,所以放射性物质没有首次使用的建筑材料强,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昆明理工大学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教授张召述指出。
记者由此了解到,建筑垃圾的使用面十分广泛,可以制作成免烧砖、空心砖、墙板、加气混凝土等墙体材料,也可以作为道路的基层材料如沙浆来使用。
张召述还提出,目前建筑垃圾的产品还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还可以更加精细。
比如通过对建筑垃圾处理后的粗细程度进行分类,就可用于不同的地方。
并且,建筑垃圾还可与不同的物质组合形成新的建材,但这一切都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和改进。
从学者的角度出发,张召述建议昆明应该有个专门的工业园区,将建筑垃圾回收、产品研发、制作生产等关联产业集聚起来,让各方面讯息和资源都得以迅速交流,从而创造出强大的经济动力。
记者邓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