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病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病提纲】
《伤寒论》六病纲领
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
1.阳病——属表证。
其病理:风寒入侵,卫阳被遏,营阴凝滞,为伤寒表实证(感受寒邪);若荣卫不和,若卫强营弱,为中风表虚证(感受风邪)。
其证型有:太阳表证、太阳里证两大类(太阳经证、太阳腑证)。
表证(经证)为伤寒、中风、温病;里证(腑证)为蓄水证和蓄血证
2.太阳病本证分类——一是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二是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
三是表郁轻证,辛温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桂麻各半汤,风疹此方良)3.表郁轻证——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
4.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5.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
6.寸口定位——掌后高骨是谓关,关前为阳(寸脉),关后为阴(尺脉),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7.诊脉的要领——滑寿(滑伯仁)《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举即浮取;按即沉取;寻即中取。
”
8.太阳病的分类——有三:一是中风(第2条);二是伤寒(第3条);三是温病(第6条)
9.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表虚证)
10.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11.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又主脾胃虚弱。
(缓者脾虚也,缓者湿盛也,缓者主虚也。
)
12.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紧脉——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主寒、主痛、主宿食。
14.温病的主要特点——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5.——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
16.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7.辨传变与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8.太阳病本证——包括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表郁轻证。
19.中风表虚证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0.桂枝汤证(兼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1.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指脉象浮缓。
22.桂枝汤的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23.桂枝汤的病理——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24.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五:一是啜热粥;二是温覆衣被;三是中病即止;四是病重可昼夜服药,乃至二、三剂;五是忌生冷、
油腻。
25.应用桂花枝汤的体会——一、本方可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
二、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鼻炎;三、本方既是辛温解表剂,又是强壮脾胃的重要方剂;四、本方可用于感冒后出现的头脑不清楚(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五、本方治疗头痛的好方剂,但风邪偏盛,可灼加祛风之药羌活。
但若偏温,适当加入乌梅、五味子。
26.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7.徐大椿云:“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
28.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证治——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9.学习24条的体会——一、本条提了出病重药轻,针药并用的治法;二、感冒病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风池、风府穴治疗。
三、风池、风府乃太阳经的要络,药力不宜输通,右采用针刺的方法治之。
四、反烦不解者,不要误认为是变证的烦(白虎汤证),其鉴别点:桂枝汤证仍在,只添一个烦,属病重药轻。
30.太阳病,浮弱脉的证治——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31.学习42条的体会——一、表证汗法以后,脉浮弱持表证,宜桂枝汤,其目的不要发汗太过;二、太阳病、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弱者,宜桂枝汤。
告诫后人脉象变化就不要再用麻黄汤。
32.发汗大小方剂比较——大青龙汤发峻汗,麻黄汤发大汗,桂麻各半汤发小汗,桂枝汤发微汗。
33.桂枝汤脉浮数证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34.学习本条(57)的体会——①主之:即非它莫属;②宜,是可以先择,不是唯一的治法;③半日许复烦,临床表现为烦闷不适或胸闷;④桂枝汤的主脉浮,浮数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汤;⑤用桂枝汤治疗胸闷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现的胸闷可以治之;⑥桂枝汤的加减:遇呕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麦芽。
35.表证治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36.学习本条(44)的体会——①有表证,不可攻下为常法;
②仲景告诫攻下邪气内陷是错误的治法;③一般表证都见发热,不要误用牛黄解毒丸等寒凉之品;④外感发热病人大多见有便秘,此时应以解表为主;⑤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引邪入里,可选用《寒温条辨》的升降散,(升降散内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掺)。
37.误用下法,表证仍在的治法——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38.学习本条(45)的体会——一般表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若脉浮,表证仍在,仍可应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汤。
39.辨表里证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0.学习本条(56条)的体会——辨别表里证的关键是小便清浊与否,清者在表,浊者在里。
41.表证误下,邪气未见内陷的表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2.学习本条(15条)的体会——①表证误下,有气上冲,说明邪气仍在表,可用桂枝汤;②心脏病气上冲胸,乃水饮所做,可用桂枝汤加桂枝或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水饮心悸尝)43.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44.学习本条(53条)的体会——①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自汗;②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内伤亦可引起,外感乃风邪,内伤乃营卫不调,其病机相同,总属营卫不调;③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
”
④张锡驹说:“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营卫不和,如夫妇
之不调也。
”⑤桂枝汤可用于无发热恶风的自汗,不加增减。
(指征:汗出不温。
)
45.发热汗出的病理和证治——病人藏无他病,时发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46.古人云:“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
47.学习本条(54)的体会——①本病在卫而不在营;②先其时发汗就是在未发热汗出以前发汗,有截断疗法的持点。
尤如治疗疟疾肆作前2小时服药一样。
③若汗后复发汗,可出现大汗淋漓,损伤正气。
48.桂枝汤禁例——有五:一是表实证,不可应用:“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二是湿热内蕴者不可应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喜甘故也”;三是里热证,吐脓血者不可应用:“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四是邪热内陷,不可用桂枝汤:“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五是坏病不可更行桂枝汤:“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9.辨证论治的原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诒之。
”
50.学习桂枝汤禁例的体会——①脉浮紧的表实证不可应用;②湿热内蕴,(舌苔黄腻)不可就用;③里热证的汗出,不可应用;④服桂枝汤呕吐者不可应用;⑤坏病不可应用。
51.桂枝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52.桂枝加葛根汤的功用——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53.就用桂枝加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以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为指征;②服用本方不须粥;③葛根有升提津液,舒经的作用;
④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颈锥病
54.桂枝兼喘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
55.学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汗出
恶风的感冒咳嗽;②本方可用于老年人咳喘;③喘家可用本方。
56.桂枝兼阳虚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57.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阳虚自汗;
②可用于中风表虚证兼手足逆冷者;③本方可用于表证过汗,出现的恶风证候;④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以手指关节疼痛着为佳。
58.桂枝兼胸满证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59.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应用体会———①脉促胸满的心脏病,可用桂枝去芍药汤;②寒热,咳嗽桂枝去芍药加杏仁汤主之;③头痛,口渴,咳嗽,恶寒,桂枝去芍药加杏仁花粉汤主之;④寒邪凝滞便秘,腹胀而痛,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⑤大便坚,小便自利的风湿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0.桂枝兼营气不足身痛证(新加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仲景新加汤,桂枝加参藏)
61.学习新加汤的体会——①发汗后身疼痛属不荣则痛;②脉沉迟者,如《内经》云:“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③本方可用于用发散药后,或祛风湿药后,疼痛加重者;
④本方可用于产后或人流后关节疼痛;⑤心下痞硬,少腹无力的用泻下药仍大便秘结,可用本方
62.归芪建中汤与新加汤的临证鉴别——二者均用于不荣则痛的产后或人流后的关节疼痛。
所不同的:归芪建中汤是以手足夏季热、冬季凉或兼有面色恍白,胃脘疼痛为指证。
无汗后疼痛加重;新加汤是以发汗后疼痛加重为指证或用祛风湿药止痛反而加重
63.伤寒表实证(伤寒八证、麻黄八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64.伤寒表实证的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5.学习本条(35)的体会——①柯韵伯说:“太阳主筋,'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②过腰部的经脉有五:冲、任、
督、带、足太阳膀胱经,故腰痛,同时应明白经期带多腰痛的原理;
③服麻黄汤不须粥;④本方是辛5发汗峻剂,发大汗,临证应用不可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66.关于脉象不同用麻黄汤——一是“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二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67.学习51、52的体会——①麻黄汤不一定非脉浮静,脉浮而数者均可应用;②麻黄汤的禁忌脉象—脉细数;③应用麻黄汤一定是八证,关键是无汗。
用量以6g为佳,甘草3g。
若胃气虚弱,可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68.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69.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
70.学习本条(46)的体会——①服麻黄汤后,出现鼻衄乃以衄代汗,俗称红汗,切不可用冷水敷头部;②本方用于风疹块;③风寒表证,出现衄血是治愈的现象,如47条云:“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④只要有表实证,不管是出血与否,均可用麻黄汤。
如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71.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为主的治法——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72.学习本条(36)的体会———①《医宗金鉴》说:“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雍于肺间也。
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
”②《伤寒九十论》云:“太阳阳明合并证。
仲景法中有三证,下利者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汗而解。
”
73.麻黄汤禁例——①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②是“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③是“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痣。
”④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
不能睁?,不得眠。
”⑤是“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而振”
⑥是“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与粮丸”⑦是“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⑧是“脉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
汗解之。
假令尺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
74.学习麻黄汤禁例的体会——①咽喉乃三阴经所过之处,如张锡驹说:“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②淋家表现的症状很像感冒,不要当感冒去处理;③疮家,虽身疼痛,属不荣则痛,故不可发汗;
④衄家不可发汗,乃“血汗同源”之故;⑤亡血家不可发汗,如《针经》(《灵枢》)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①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⑥阴虚有热不可发汗;⑦阳虚胃寒不可发汗;⑧气血俱虚不可发汗,如长路玉说:“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当频与小建中和之。
(老师用归芪建中汤)
75.寒兼项背强几几证(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76.应用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牛皮癣,以头部为甚(头部乃上半身牛皮癣)葛根用量一般在60g左右;②本方可用天治疗肩周炎;③葛根汤方麻黄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6g为佳,一般小于桂枝剂量。
77.太阳与伤寒兼呕利证——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不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78.学习(32、33)的体会——①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入里,邪犯肠胃,见下利,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见呕吐,下利呕其病机相同,均是表邪入里,正如陈无己所说:“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②太阳阳明合物,泄泻者,葛根汤主之,不必再加止泻药物。
因为“表解里自和”。
再说葛根有解
表兼解表升津止利之功。
79.太阳伤寒兼里热证(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0.大青龙汤的禁忌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劂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81.大青龙汤的病理——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82.大青龙汤的证型——表寒里热,表里俱实。
(寒包火)
83.大青龙汤的功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84.太阳伤寒兼风湿证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85.学习大青龙汤证的体会——①应用本方以不汗出而烦躁为指征;②本方以表寒里热(寒包火)为特点;③本方麻黄花18g,生石膏15g,桂枝6g,甘草6g,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生在发汗,兼除里热,尤如龙升雨降。
④本方不宜久服,因发峻汗,以防损伤阳气。
⑤胸中烦躁,自觉屋隘莫能客,脉洪大可用大青龙汤加天花粉主之;
⑥头痛如噼,身如被杖,烦躁无汗,目赤口干,可用大青龙汤加竹叶治之;⑦本方可用天风湿病;⑧老年人用本方剂量一定要小。
86.太阳伤寒兼水饮证治(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微,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87.小青龙汤疗效判断指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喝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88.应用小青龙汤的体会——①本方应用的指针是表寒内饮,即胃脘痞满,咳嗽气喘,即可应用;②应用本方剂量尤为重要,以3g为佳,细辛1.5g;③因本方所致症状有干呕,口渴,下利,小便不利等,都是由于水饮阻滞所致,不必再加止渴利尿的药物;④古人云:渴与不渴可辨里证之寒热;虚实之辨见,故“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⑤暑天水浴而致咳,遇寒加剧,小青龙汤主之,三拗汤亦主之;
⑥夏季多衣,背恶寒,咳吐稀痰,小青龙汤治标,都气丸治本。
89.应用桂麻各半汤的体会——①本方临证用于治疗风疹块,见面红,身痒;②本方剂量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比例是1:1,不是麻黄汤的一半,桂枝汤的一半,而是取麻黄汤1/3量,桂枝汤1/3量的合方。
90.应用桂二麻一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恶寒发热,形似疟,一日二发;②本方可用于恶寒振栗,头痛腰痛,咳嗽痰少,舌苔白厚而滑,脉浮紧,先予桂二麻一汤,药后寒热已除,但少腹拘急,食欲不振,改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藏,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冷服之瘥)
91.应用桂枝二越婢一的体会——①本方是桂枝汤与越婢汤2:1剂量的合方;②风水:发病急,来势猛,水肿先从头面、眼睑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腰以上肿甚为特点(风、实、肺);③阴水: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面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身以下肿甚为特点(虚、脾、肾);④桂二越婢一汤用于治疗风水(阳水),以风邪偏甚者为佳。
92.《内经》去: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93.辨虚证实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
94.学习本条(10)体会——①尤在泾说:“汗出而恶寒者,阳不足而为虚也,为芍药甘草附子治之是已;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实也,然不可以峻攻,但与调胃承气和其胃气而已。
”②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95.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塞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96.表里先后的治则——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97.栀子豉汤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98.心中懊——指心里烦郁特甚,使人有无可奈何之感。
99.虚烦——证候名称,烦者热也,烦者心烦也;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
虚烦,虽无实邪,但却有火热之郁,故又可称为“郁烦”。
100.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热喘麻杏石甘汤,肺热咳嘣此方良)
101.学习麻杏石甘汤的体会——①本证汗出而喘,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处汗出是热迫津液外泄,故不可用桂枝汤;②汗出用麻黄的机理是重在宣肺,配石膏乃麻黄一倍,以制其辛温之性,转为凉清热,但里热炽盛,一可以制约麻黄辛温,二可清热。
102.白虎加人参汤证——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3.学习本条的体会——①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有用桂枝汤治之,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其鉴别点看是否有四大一黄症;
②四大一黄症: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③白虎加人参汤加天花粉可治疗糖尿病。
104.里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105.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
(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106.葛根汤与葛根芩连汤的鉴别——二者都是太阳阳明合病,均治下利,葛根汤以表实证为主,辨证关键在于无汗,使表解里自和;葛根芩连汤是以里热为主,关键在于汗出。
107.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体会——①用于热痢(下痢不爽,肛门灼热,脉濡数);②可用于既有表证,又有泄泻的病证;③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④可用于小儿中毒性肠炎。
108.心阳虚证——有四个方证:一是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的心悸证):有补益心阳的功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
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二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阳虚烦躁证),有补益心阳,镇潜安神的功效。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亡心阳惊狂证):有补益心阳,镇惊安神的功效:“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四是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证):有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功效:“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
109.火逆——因火而致逆,即误用火疗而发生的变证。
110.奔豚——为证候名,是以小猪的奔突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急起直冲胸咽,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
111.学习桂枝甘草汤的体会——①本方是治疗心阳虚的轻证,以心下悸欲得按者为指证;②本方桂枝18g,甘草9g顿服;③古人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说。
112.学习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心阳不足引起的烦躁失眠,②《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虚出现烦躁。
113.学习桂枝加桂汤的体会——①桂枝加桂汤的剂量:桂枝15g、白芍10g、生姜三片、大枣12枚、甘草6g;②本方可用于气从少腹冲至心的心悸;③本方可用于风湿病,有下肢发凉,继而全身,多见舌质胖嫩,苔白滑。
据此意,桂枝加桂是肉桂、桂枝之争,创立了推气散,其组成为桂枝、肉桂、片姜黄、甘草;若脾阳虚微甚者,加丁香,若兼有泄泻者,将不换金正气散合入。
(平胃散+藿香、半夏)平胃苍术陈朴草,燥湿健脾疗效好,加入藿香与半夏,汤名不换正气散)。
114.阳虚兼水气证(苓桂甘枣汤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证主之
115.苓桂甘枣汤的功用——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116.应用苓桂甘枣汤的体会——①本方一般多配伍在它方应用,如柴平汤合苓桂术甘汤就蕴含着苓桂甘枣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党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平胃苍术陈朴草,燥湿健脾疗效好。
)②本方可用于冠心病,即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117.苓桂术甘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118.《金匮》云:“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119.《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闻药和之”
120.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体会——①本方以胃脘痞满,逆气上冲,眩晕为指征②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苓桂术甘汤主之③本方多与柴平汤配合应用④背部如掌大发热,亦可应用。
121.厚姜甘半参汤证——发汗后,腹胀满,厚姜甘半汤主之。
(厚姜甘半汤党参汤,脾虚气滞腹胀康)
122.应用厚姜甘半参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虚寒腹胀,效果甚佳;②虚寒腹胀的指征;《金匮》云:“病腹满者,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③本方可用于术后排气不畅,④本方蕴含在柴平汤中
123.小建中汤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24.小建中汤的配伍特点——本方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具有调脾胃,和阴阳,补营血之功效,外和营卫,内益气血,安内以攘外,有表里兼顾之妙
125.应用小建中汤的体会——①本方是治疗虚劳的主方;②虚劳,气血阴阳均虚,补气有碍于补血、补阴;补血有碍于补气;补阴有碍于补阳;补阳有碍于补阴;就在泾的观点,应当建中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得复,阴阳气血得补。
③“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即有呕吐者,不宜应用。
④宗《内经》胃气出于中焦之所,本方可用于胃肠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