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脑胶质瘤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脑胶质瘤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
些与胶质瘤关系密切的相关基因,比如IMP3、PTEN基因等。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
研究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于胶质瘤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346-02
脑胶质瘤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前主要以手术切除以及放化疗方式治疗,但较易复发,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了寻求胶质瘤的防治方法,笔者将近几年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因进
行了综述。

1 与胶质瘤相关的基因
1.1 ATX基因ATX基因是一类定位于人类8号染色体、含有27个外显子、分
子量为125kDa的糖蛋白,在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

有人研究了52种
人类肿瘤细胞系的ATX基因表达水平,发现ATX基因在人GBM细胞中表达较高。

有学者发现,ATX基因在各分级侵袭性胶质瘤细胞均有表达。

上述研究为ATX基
因与胶质瘤细胞侵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IMP3基因 IMP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p11.5、由58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约为64 kD。

有人通过对人脑胶质瘤标本和正常脑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部
分恶性胶质瘤细胞胞浆中IMP3基因表达阳性,在少部分间变星形细胞瘤及间变
少突胶质瘤细胞胞浆中也能检测到IMP3基因表达,但在正常脑组织细胞胞浆中
却未能检出IMP3基因的表达;该专家通过对脑胶质细胞IMP3阳性细胞株与病毒
感染细胞株的培养对比,发现前者比后者细胞的生长速度快,并能够形成更多的
细胞团,并且在人工基底膜模型上前者的扩散程度是后者的3~5倍,上述结果表明,IMP3基因与人脑胶质瘤关系密切。

另外,专家还对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了随访,发现IMP3表达呈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与IMP3表达呈阴性患者的生存率
相比较低。

1.3 IDH1基因 IDH1基因位于染色体2q33、编码蛋白是真核生物三羧酸循环
的关键酶之一。

有专家在对比相似级别脑胶质瘤中突变型IDH1基因与野生型
IDH1基因时,发现突变型IDH 1胶质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明显升高。

然而,有研究表明IDH1基因点突变不符合抑癌基因离散型等位基因突变特征,
相反更倾向于癌基因。

当然,这些有待证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IDH1基因突变
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近期,有专家指出IDH1基因突变具有胶
质瘤特异性。

由此可见,IDH1突变基因很有可能是未来临床一个全新的脑胶质瘤
诊断和预后指标。

表2
1.4 EMP1基因 EMP1基因位于第12染色体p1
2.3位点、是一种编码含4段跨膜区域的糖蛋白。

有研究表明,EMP1基因在胃癌、乳腺癌等中表达较明显,并
且在人脑胶质瘤中也出现明显表达。

有人认为,EMP1基因是C-myc的相关基因,即原癌基因C-myc在影响肿瘤形成过程中会导致EMP1的表达增高,这与研究C-myc转基因小鼠体内发现EMP1表达增高是一致的,另有研究发现,在星形细胞
发育过程中C-myc过度表达是肿瘤细胞处于高度增殖状态的一种体现(见图1),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1c:在(Ⅱ级)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
1d:在(Ⅳ级)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
图1 EMP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及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2 与胶质瘤相关的抑癌基因
2.1 PTEN基因 PTEN基因是定位于染色体l0q2
3.3、全长约200 kb、含有9个
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相对分了量为56 kD、编码由40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1
条多肽链。

有人通过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见图2)中PTEN表达研究发现,PTEN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且对脑胶质瘤的形成发展起着拮抗作用。

有专家通过对基因杂交方法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
进行评估,发现PTEN基因参与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

上述研究显示,PTEN基
因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另外,有报道显示PTEN基因与胶质瘤预后也
有一定关系。

图2 PTEN在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中的阳性表达(胞质表达,SP×200)
2.2微小-RNA7(micro-RNA7)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大小为20个核
苷酸的非编码小RNA。

micro-RNA7基因定位于人第9号染色体上的异源核核糖核
蛋白K C HNRNPK)基因的内含子上,属于抑癌基因。

有专家通过研究发现胶质母
细胞瘤组织中micro-RNA7基因表达明显低于瘤周脑组织。

有人在设计合成靶向EGFR的micro-RNA片段micro-RNA7基因、并将其转染于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
中发现,转染组的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1期,且该组细胞侵
袭能力明显下降。

上述研究显示,micro-RNA7对胶质瘤的发展起着负性作用。

2.3 p53基因 p53基因位于染色体17p1
3.1、编码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
kD的核内磷酸化蛋白。

研究发现,p53基因可通过使DNA受损的细胞发生凋亡
而抑制肿瘤发生,另外还能调控肿瘤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见表1),进而影响
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有报道显示,激活的p53基因具有增强Fas诱导脑胶质瘤
细胞凋亡的作用。

有专家指出胶质母细胞瘤中p53蛋白阳性率为50%,无独有偶,有报道显示,在一项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p53突变率高达45%~65%。

但是目前
缺少关于p53基因表达对肿瘤细胞预后的研究报导。

表1 p5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2.4 TIP30基因 TIP30基因定位于人类11号染色体、分子量为30 kD的转录共
分子。

研究发现,在多种肿瘤中TIP30基因均起到抑制癌症的发生、转移的作用。

有人指出TIP30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TIP30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具有抑癌基因作用。

然而也有研究结果显示,TIP30
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

因此,对于TIP30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尚
存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逐步演变的复杂过程,该过程需要
多个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参与。

本文仅对近年来与胶质瘤相关的一些基因进行了
综述,但是对其发生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对于人脑胶质瘤的研究是一个世界性
的难题,需要全世界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一起努力,争取早日攻破这一医学难关。

参考文献
[1]GuoJ,Gao X,Su L,et al.Aptamer-functionalized PEG-PLGA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anti-glioma drug delivery. Biomaterials,2011,32(31):8010-8020.
[2]Strik HM,Kolodziej M,Oertel W, et al.Glycobiology in malignant
gliomas;xpression and functions of galectins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options.Curr Pharm Biotechnol,2012,13(11):2299-2307.
[3]Verschuere T,Van Woensel M,Fieuws S,et al. Altered galectin-1 Serum levels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igh-grade glioma.J Neurooncol,2013,115(1):9-17.
[4]Xu W,Yang H,Liu Y,etal.Oncometabolite 2-hydroxyglutarate is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of α-ket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s.Cancer Cell,2011,19(1):17-30.
[5]Yan H,Parsons DW,Jin G,et al.IDHl and mH2 mutations in gliomas.N Eng1J Med,2009,360(8):765-773.
[6]张军,李江,王丽珍,等.EMP1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天津医药,2012,40(8):757-759.
[7]Zhang J,CaoW,Xu Q,et al.The expression of EMPl is downregulatcd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umour metastasis. J Clin Pathol,2011,64(1):25-29.
[8]Uabricl K,Ingram A,Austin R,et al. Regulation of theTumor Supprcssor PTEN through Exosomcs:A Diagnostic Potential for Prostate Cancer.PLoS ONE,2013,8(7):e70 0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