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员工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并购的员工沟通
企业并购的员工沟通
整合中与员工的有效沟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业务整合和人事整合的相互关系、核心能力、信息发布、员工的新心理契约和企业文化运动等各个角度出发考虑,同时还要制定优秀的沟通策划,来实现与员工沟通的目标,实现收购的价值。
一、因势用人
2002年,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案,在并购整合中的人事整合方面提供了“因势用人”的宝贵经验。
据中国惠普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孙逢举在北京大学的一个论坛上透露:由于两家公司结构比较相似,合并后很多部门都面临着二选一或三选一的情况,因此,从整个人员选用过程来看,惠普采取的是纵横联合法。纵横联合法就是先横向公布再纵向公布,同一个层次上的员工一起公布,公布完这个层次后,他们就可以下去开展自己的工作,马上行动,井然有序。整个节奏是走、停;走、停。每公布一层,都要停一段时间,因为不适合这个部门的人或许适合另外的部门,做好了思想沟通,调整、公布过程就能避免人才浪费。孙逢举进一步介绍到:留下的员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
显然,惠普和康柏合并案反映出:购并整合中要以业务整合为龙头,人事整合服务于业务整合的要求。人事整合进行的融洽就能极大推动业务整合,而业务整合的进度要充分考虑人事整合的适应程度。
二、留住关键性的人才
2001年,“格林科尔”收购“科龙”的企业并购,现在看,应该是典型的成功收购案例。2002年,“科龙”公司取得赢利佳绩,
扭转连续两年巨亏的趋势,成功地摘去“ST”的帽子。从“科龙”
并购案例中可以挖掘出整合成功的部分秘诀。
“科龙”公司新任董事长顾雏军,在调查“科龙”的技术情况时,慧眼识出“科龙”的领先技术――冰箱分立多循环技术。当即为此
技术申请国际专利,并奖励了发明人吴世庆50万元奖金,提拔他为
主管冰箱的技术副总。此后,还专门举行了一个支票奖励仪式。顾
雏军感慨地认为,自己收购科龙:值!
由上例可知:当今相当多的并购,收购方看重的往往是目标公司的“软资产”,如员工技能,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以及与关键客
户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由于优秀员工的流失而不复存在。因此,留住关键性的人才是整合中与员工沟通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第一步,确定哪些人是关键员工;
第二步,研究哪些激励因素能使关键员工留下来;
第三步,公司管理层应根据前面两个步骤的结果采取行动。采取行动时,要对不同的员工传递不同的信息:如对业绩优秀的员工提
拔重用;对刚进公司不久的MBA毕业生,则侧重于职业生涯设计和他
在未来公司的发展前景。
三、保护、转移、扩散核心能力
在“格林科尔”收购“科龙”的这个并购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对保护、转移、扩散核心能力的重视和成功运作。
如并购后,原“科龙”公司员工、清华大学博士郑祖义连升二级,接任空调总经理职务同时兼任“空调首席技术运营官”,而原冰箱
技术开发部部长吴世庆被升为冰箱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科龙公司总
裁严友松进一步透露:科龙电器在中层干部的人事调整力度可能还
会更大一些。
与此同时,作为制冷行业的专家,新任董事长顾雏军敏锐地认识到高效空调乃是本行业的制高点、企业的未来利润所在。因此,他
组织“格林科尔”公司的博士们和“科龙”公司的技术骨干,联合
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双方的核心能力的交流,很快生产出中国空调
行业领先产品――“双高效”空调,并取得市场认同。
要保护目标公司核心能力,就应该在并购整合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来保证决策权与决策所需要的有价值知识的结合――即以
较少的.成本完成有价值的知识与决策权的结合。科龙公司的清华大
学博士郑祖义接任空调总经理职务,兼任“空调首席技术运营官”
就反映出在权利配置上,注意了有价值的知识与决策权的结合,有
效地保护了目标公司核心能力。
仅保护目标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不够的,收购价值的形成通常取决于核心能力的相互转让。核心能力的转让包括两公司间不同层次的
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两者之间在管理、人员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收购公司将并购蓝图变
为现实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转让的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就在于深入开
展有效的员工沟通活动。
四、迅速而准确的信息公布
并购会对员工的心理和情感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并购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普遍会担心在新的公司里自己是否会被留用,目
前的职位和薪水是否会受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信息的发
布是企业并购整合中的员工沟通的重要环节。信息要进行迅速而开
放的沟通,向双方员工尤其是被购并企业员工传达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这样可消解企业员工的猜疑。
如在惠普和康柏合并案例中,中国惠普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孙逢举认为:所有决策和制度都要在正式场合通过正规渠道向下传递,这是大企业并购时特别要注意的问题,且高层经理说话要特别注意,要谨慎。因为公司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即使我在某一个非正式场
合随便说的一句话,第二天就会有底下的部门经理甚至员工跑来问我,但问的问题与我说的已是“南辕北辙”了。
五、员工的新心理契约
个体员工沟通的实质是被购并企业的员工与购并企业建立新“心理契约”(PsychlogicalContract)。从心理契约的形成机制看,它
是在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以不
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整合初期,运用增强企业文化认同等机制,来
推动新的心理契约的建立。
六、企业文化运动
目标公司战略调整源于股东结构和价值观的改变。由于企业的文化对战略调整的滞后性,必然导致部分员工不适应企业的变化,甚
至出现观望和消极态度,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沟通方案,帮助目标
公司建立企业需要的新文化。
调整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应该是“科龙”文化运动的特色。建立新文化的活动是一个自上而下施加影响的过程,从中层干部到普通
员工逐层开展的沟通活动,同时在沟通的策划上精心设计。
“文化”活动的时机选在生产销售的淡季,既不影响生产销售,又推动了企业的人事整合,为业务进一步整合打下基础。
“文化”活动的主题是反对“山头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自由主义”可理解为主观主义,即主观理解公司的政策,政策与
己有利则贯彻,不利则消极对待;而“山头主义”可理解为宗派主义,即过多考虑小团体得失,不关心全公司利益。这两种思想为原“科龙”公司所患的“大企业病”的思想特征。反对这两种思想,已是
刻不容缓的企业大事。
“文化”活动的目标是贯彻企业的新文化、新价值观――科技领先、利润导向、创新务实、以人为本等企业文化。
“文化”活动的过程自上而下,强调干部的重要性。斯大林说过“革命的成功在于干部”,干部是政策和实际工作连接点,干部思
想通了,沟通工作算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干部对公司政策迷惑,那
他们极有可能成为整合中的致命的障碍。
“文化”活动的形式为大会和小会相结合的形式,并具有“双向”的特点。“双向”指每个员工均与高中层主管面对面的沟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