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卤泡菜基本理化指标及特征菌群分离鉴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老卤泡菜基本理化指标及特征菌群分离鉴定
毛丙永;殷瑞敏;赵楠;崔树茂;赵建新;张灏;陈卫
【摘要】以8份四川老卤泡菜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发现老卤泡菜的pH值平均为3.59,总酸含量平均为12.47 mg/g,总糖含量平均为31.17 mg/g,NaCl含量平均为4.46 g/100 g,总氮含量平均为0.17 g/100 g,渗透压在434 ~2 238 mOsm/kg.GC-MS分析发现,老卤泡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烷烃和酯类,包括甲基环戊烷、柠檬烯、乙酸乙酯等;主要的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乳酸、丙二醇、甘油、琥珀酸、草酸、甘露醇、γ-氨基丁酸和果糖等,其中甘露醇和γ-氨基丁酸是主要的活性物质.从8份老卤泡菜样品分离到36株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32株、布氏乳杆菌2株和耐乙醇片球菌2株,这3种菌是老卤泡菜的特征菌群,对泡菜发酵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18(044)011
【总页数】6页(P22-27)
【关键词】老卤泡菜;理化指标;风味物质;乳酸菌
【作者】毛丙永;殷瑞敏;赵楠;崔树茂;赵建新;张灏;陈卫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
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
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四川泡菜风味形成主要由蔬菜、辅料以及微生物代谢所提供[1]。

四川泡菜发酵过
程中,乳酸菌利用原料中的糖,在密闭的泡菜坛中通过发酵产生丰富的乳酸以及其他风味物质,从而赋予四川泡菜独特的风味。

发酵过程中乳酸积累,导致坛内pH 值降低,从而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

泡菜中乳酸菌种类及含量直接影响到泡菜的质量[2]。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泡菜中分离到的乳酸菌主要有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乳杆菌属、肠球菌属、片球菌属、链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等[3-4]。

目前,四川泡菜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两大类:盐溶液泡渍发酵和老卤水泡制[3]。


统四川泡菜是盐水泡制新鲜蔬菜,经厌氧发酵而成,坛内盐水是长期反复使用,在泡菜坛内形成乳酸菌为主体的复合菌群,俗称“老卤水”[5],优良的泡菜卤水重
复使用[6],其中的微生物处于活跃发酵状态。

老卤水制作的泡菜,口感风味较佳,但由于老卤水需要长时间循环发酵获得[7],且不同的老卤制作的泡菜难以标准化,因此该传统工艺很难应用于工业化产业。

本文以四川老卤水泡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理化特征和风味物质,并分离其特征乳酸菌菌群,为实现优良菌株的有效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老卤泡菜:共8份,采集于四川省某泡菜厂,均为发酵辣椒,采自8个不同的发
酵大坛(1 000 kg),编号为DT100、DT268、DT274、DT566、DT661、ZTC、XTC、TTC。

1.2 试剂
Taq DNA聚合酶mix,购于上海科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物合成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吡啶、核糖醇、甲氧胺盐酸盐、N-甲基-N-(三甲基硅烷
基)-三氟乙酰胺,均购于美国Sigma公司;硝酸银、铬酸钾、硫酸、蒽酮、盐酸
等均为分析纯,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平板计数琼脂(PCA)、生化试剂BR(沃凯),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3 培养基
MRS培养基:葡萄糖20 g/L,蛋白胨10 g/L,牛肉膏10 g/L,酵母膏5 g/L,
柠檬酸氢二铵2 g/L,乙酸钠5 g/L,K2HPO4 2 g/L,MgSO4 0.58 g/L,硫酸锰
0.25 g/L,吐温80 1mL/L,pH 6.2~6.4。

1.4 仪器与设备
SW-CJ-2FD型超净工作台,苏州尚田洁净技术有限公司;MLS-3750型灭菌锅,日
本三洋公司;GRP-9080型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T100型PCR仪,美国BioRad公司;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löser-om806m型冰点渗透压测定仪,德国löser公司;Allegra 6R冷冻离心机,
德国贝克曼公司;气质联用仪Thermo Trace 1310气相色谱,美国Thermo公司;Thermo TSQ 8000 Evo质谱,美国Thermo公司;冷冻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pH计,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冷冻浓缩离心干燥机,美国Thermo公司。

1.5 试验方法
1.5.1 四川泡菜理化特征测定
pH值测定:取25 g泡菜样品,匀浆后采用8 000 g离心5 min,采用pH计测
定上清的pH值。

总酸含量测定:参考国标GB/T 12456—2008《食品中总酸的测定》。

总糖含量测定:称取5 g泡菜样品匀浆后加入25 mL蒸馏水煮沸30 min,冷却后过滤并定容至50 mL,取上清1 mL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总糖含量。

总氮含量测定:称取5 g泡菜样品匀浆后加入25 mL蒸馏水煮沸30 min,冷却后
过滤并定容至50 mL,取上清5 mL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含量。

NaCl含量测定:取5 g泡菜样品匀浆后定容至10 mL,取1 mL定容后的溶液进行盐含量测定,具体方法参照彭易涛[8]。

渗透压测定:取5 g泡菜样品于10 000×g离心10 min,取上清100 μL用超纯
水稀释5倍后,取100 μL上清用渗透压测定仪测定。

1.5.2 挥发性物质测定
取5 g样品装入15 mL气相瓶,同时加入内标1 μL庚酸甲酯(20 mg/mL)。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对泡菜进行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样品于自动萃取台上50 ℃预平衡30 min,然后将萃取头DVB/CAR/PDMS插入萃取瓶中50 ℃萃取30 min。

在无分流模式下240 ℃解吸2 min。

挥发性物质测定(GC-MS):(1)气相色谱条件:RTX-WAX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载气:氦气;载气线速度:35.0 cm/s;分流进样:1∶10;柱
初温40 ℃,保持3 min,以5 ℃/min升温至130 ℃并保持5 min,以
25 ℃/min升温至155 ℃,以5 ℃/min升至220 ℃并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40 ℃。

(2)质谱条件:传输线温度220 ℃;离子源温度300 ℃;四极杆温度
150 ℃;电子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m/z 15~500。

由GC-MS得到的谱图,采用NIST 2001标准谱库检索及标准品比对进行物质定性。

1.5.3 非挥发性物质测定
非挥发性物质衍生化:称取5 g泡菜样品加入10 mL蒸馏水匀浆、过滤后,取汁
液1 mL,采用10 000×g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待用。

取汁液1 mL常温下10 000×g离心5 min,取50 μL上清液并加入15 μL 0.2 mg/mL核糖醇溶液作为
内标物质。

室温冷冻浓缩离心干燥约2 h,待样品水分挥发后进行衍生化处理。

加入30 μL 20 mg/mL甲氧基胺盐酸盐溶液37 ℃保温90 min,然后加入90 μL N-甲基-N-(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酞胺(CM STFA)400 ℃保温30 min,10 000×g离心
5 min后待测。

非挥发性物质测定:(1)气相色谱条件:RTX-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载气:氦气;载气线速度:35.0 cm/s;分流比:1∶10;柱初
温70 ℃,以5 ℃/min升至230 ℃,以90 ℃/min升至320 ℃;进样口温度
240 ℃。

(2)质谱条件:传输线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300 ℃;四极杆温度
150 ℃;电子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m/z 33~600。

由GC-MS得到的谱图,采用NIST 2001标准谱库检索及标准品比对进行物质定性。

1.5.4 泡菜样品菌落计数
采用MRS和PCA两种培养基,对泡菜样品分别进行乳酸菌计数和菌落总数计数,计数方法按照《GB478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和《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进行。

1.5.5 泡菜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菌落形态观察及菌株16S rRNA鉴定
取25 g泡菜样品,置于装有225 mL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内,于无菌均质器中拍打3 min,得10-1样品匀液。

然后,进行10倍系列梯度稀释,得10-2、10-3、10-4的样品匀液。

取0.1 mL稀释度为10-1、10-2、10-3和10-4的样
品涂布在MRS培养基平板上,置于37 ℃培养箱中培养48 h。

将培养基上形态不同的单菌落分别编号,观察其菌落形态特征并做记录与拍照。

选取不同形态特征的菌株进行划线分离纯化,然后进行PCR扩增,其中上游引物
27F:5′-AGAGTTTGATC-CTGGCCTCA-3′,下游引物1492R:5′-GGTTACCTTGTTACG ACTT-3′,扩增片段为1500 bp左右,反应体系(50 μL):模板,1 μL;上游引物27F(20 μmol/L),0.5 μL;下游引物1492R(20
μmol/L)0.5 μL;Taq DNA聚合酶mix,25 μL;双蒸水,23 μL。

PCR扩增条件为: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1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
30个循环;72 ℃延伸5 min。

PCR产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完成测序;序列完成拼接并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确定待测细菌的种属。

1.6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分析处理,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ANOVA进行
显著性分析,显著水平p<0.05,用不同字母表示;采用Origin 9.0软件处理作图,所有实验重复测定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卤泡菜pH值、总酸含量
乳酸菌可以利用蔬菜原料中的糖类作为碳源,经过发酵生成乳酸、乙酸等有机酸,降低体系pH值,从而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同时也可以改善泡菜的风味和口感[9]。

泡菜的发酵阶段可根据pH值来划分,在各发酵阶段泡菜微生物组成和
多样性会随着pH值的改变而变化[10]。

由表1可知,8份老卤泡菜样品的pH值均在4.0以下,且样品间差异不显著,平均pH值为3.59±0.22,与赵楠研究结果一致[5]。

由总酸含量测定结果可以看出(表1),样品DT100的总酸含量达到17.05 mg/g,显著高于其他7份样品
(p<0.05);这7份泡菜样品的总酸含量在10.78~13.01 mg/g,且差异不显著(p>0.05)。

根据泡菜标准《SB/T 10756—2012泡菜》规定,泡菜总酸含量(以乳
酸计)≤15 mg/g。

样品DT100的总酸含量已经超标,而其他7份样品的总酸含量也较高,这可能是由老卤水多次循环使用造成的。

表1 老卤泡菜的pH值和总酸含量Table 1 The pH and total acid content in
old brined Paocai序号泡菜pH值总酸含量/(mg·g-
1)1DT1003.73±0.05a17.05±0.16b2DT2683.51±0.09a12.45±0.16a3DT2743.6 0±0.09a11.51±0.12a4DT5663.95±0.05a11.60±0.16a5DT6613.80±0.02a13.0
1±0.16a6ZTC3.43±0.08a11.32±0.16a7XTC3.31±0.06a12.02±0.14a8TTC3.38
±0.08a10.78±0.14a
注:不同字母代表同一指标不同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老卤泡菜总糖含量、总氮含量、NaCl含量和渗透压
传统四川泡菜在制作过程中常加入白砂糖来调节泡菜的口感,加入的白砂糖也会被乳酸菌利用,促进其迅速生长。

泡菜制作过程中,蔬菜中的一些碳水化合物也会溶出,被微生物利用。

苏扬等对泡菜的风味化学及呈味机理进行了探讨,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蔬菜组织内的糖含量降低,而总酸含量增加[11]。

如表2所示,8份泡菜样品的平均总糖含量为31.17 mg/g,其中DT100、DT274、DT566和DT661 4份样品中总糖含量较低,均在25 mg/g左右,ZTC样品中总糖含量最高,达到47.08 mg/g。

表2 老卤泡菜的总糖含量、总氮含量和NaCl含量Table 2 The total sugar content, total nitrogen content and total sodium chloride in old brined Paocai序号泡菜总糖/(mg·g-1)总氮/[g·(100g)-1]氯化钠/[g·(100g)-1]渗透压
/(mOsm·kg-
1)1DT10024.11±1.14a0.04±0.05a6.43±0.04f1916±8d2DT26841.15±0.33d0. 15±0.06a,b5.82±0.09e2014±12f3DT27423.23±0.34a0.26±0.08b5.35±0.09d 1985±7e4DT56622.71±0.67a0.22±0.03b5.82±0.12e2066±14g5DT66123.45±0.33a0.19±0.02a,b6.43±0.06f2238±11h6ZTC47.08±0.47e0.12±0.09a,b1.17±0.04a434±3a7XTC28.52±0.74b0.22±0.06b2.90±0.05c1076±6c8TTC39.08±0.87c0.19±0.07a,b1.74±0.03b646±5b
注:不同字母代表同一指标不同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蔬菜中含有糖类、肽、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泡菜卤[12],并被微生物利用,所以泡菜发酵过程中总氨基氮含量降低。

如表2所示,8份泡菜样品的总氮含量均比较低,平均含量为0.17 g/100 g,其中,
DT100总氮含量最低,为0.04 g/100g,DT274总氮含量最高,为0.26 g/100 g。

赵楠测定了50份四川泡菜样品,其总氮含量平均值为0.16 g/100 g [5],与
本研究结果一致。

盐水泡渍处理不仅直接影响泡菜的咸味,还能影响泡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泡菜的质量和风味[13]。

传统的泡菜盐度在2%~8%,赵楠研究了50份四川泡菜样品,其盐度平均值为7.02 g/100 g [5]。

本研究检测
的8份泡菜样品,盐度平均值为4.46 g/100 g,其中DT100、DT268、DT274、DT566和DT661样品的盐度较高,在5.35~6.43 g/100 g,而ZTC、XTC和TTC 3个样品的盐度较低,在1.17~2.90 g/100 g。

食盐、可溶性糖、有机酸以及其他可溶性物质,共同使泡菜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高的渗透压会抑制腐败菌的生长,有利于泡菜的保藏。

由表2可知,不同泡菜样品
的渗透压差异显著,渗透压与泡菜的NaCl含量具有正相关性,NaCl含量高,则
具有较高的渗透压。

由表2可知,DT661的渗透压最高,为2 238 mOsm/kg,ZTC的渗透压最低,为434 mOsm/kg。

2.3 老卤泡菜特征性风味物质
特征风味物质包括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

挥发性物质通常代表的是香味物质,是感官评定中香味指标的量化;非挥发性物质通常代表的是滋味物质,是感官评定中口感指标的量化。

为了明确老卤泡菜中的风味物质的组成,对采集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

2.3.1 老卤泡菜挥发性物质测定
经过GC-MS分析,8个泡菜样品中共检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烷烃21种、酯类13种、醇类7种、酚类2种、呋喃2种、醚类2种、醛类化合物1种、吡喃类化合物1种、硫化物1种、脲类1种、酸类1种、萜类1种和酮类1种。

老卤泡菜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烷烃、酯类等具有水果香味的物质,如图1所示。

1-甲基环戊烷;2-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丙酸酯;3-柠檬烯;4-乙酸乙酯;
5-6,6-二甲基双环[3.1.1]庚烷;6-环己烷;7-1,3-双(1,1-亚甲基乙基)-苯;8-1-甲氧基-4-丙烯基氧-苯;9-庚酸乙酯;10-2-甲基-1-丁醇图1 老卤泡菜中的主要挥
发性物质Fig.1 The major volatile compounds in old brined Paocai
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10种,包括甲基环戊烷、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
丙酸酯、柠檬烯、乙酸乙酯、6,6-二甲基双环[3.1.1]庚烷、环己烷、1,3-双(1,1-亚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4-丙烯基氧-苯、庚酸乙酯和2-甲基-1-丁醇。

图1反映
了每种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在8个样品中的离散程度,可以看出不同样品中风味
物质的含量差异较大。

陈功等[14]研究发现,四川泡菜的主体风味物质为二甲基硫化物、烯类和醛类,酯类含量较少,与本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周相玲等[15]发现自然发酵大白菜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二甲基二硫、二烯丙基硫醚和3-甲硫基丙烯。

而这些风味物质的差异,是由发酵原料、乳酸菌发酵和酵母菌发酵等共同造成的。

2.3.2 老卤泡菜非挥发性物质测定
经过GC-MS分析,8个泡菜样品中共检出70种非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有机
酸类化合物18种、氨基酸类化合物15种、醇类化合物10种、糖类化合物8种、胺类化合物5种、烷烃类化合物6种并且检出少量种类的硫化物、酚、脲、醛、
酯等物质。

除乳酸外,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物质共有18种(图2),包括丙二醇、甘油、琥珀酸、草酸、甘露醇、磷酸、1-去甲基(2β, 3β)-蜡梅碱、葡萄糖、甘氨酸、3-氧杂-4-羟基-4-烯-2-辛亚胺、软脂酸、赤藓糖醇、γ-氨基丁酸、亮氨酸、
缬氨酸、异亮氨酸、丙二酸和果糖。

其中,丙二醇的含量最高,在17.30%。

周相玲等[15]在自然发酵的泡菜中检测到了酒石酸、乳酸、乙酸和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陈卓等[16]在自然发酵泡菜中检测到了草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6种有机酸。

1-丙二醇;2-甘油;3-琥珀酸; 4-草酸;5-甘露醇;6-磷酸;7-1-去甲基(2β,
3β)-蜡梅碱;8-葡萄糖;9-甘氨酸;10-3-氧杂-4-羟基-4-烯-2-辛亚胺;11-软脂
酸;12-赤藓糖醇;13-γ-氨基丁酸;14-亮氨酸;15-缬氨酸;16-异亮氨酸;17-丙二酸;18-果糖图2 老卤泡菜中主要的非挥发性物质Fig.2 The major non-volatile compounds in old brined Paocai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老卤泡菜中甘露醇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较高。

甘露醇由微生
物代谢果糖产生,具有一定甜味并带有清爽感[17]。

γ-氨基丁酸是一种动物、人体内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物质[18],老卤水循环使用不仅积累了风味物质,也积累了一些活性物质,从而提高了泡菜的营养价值。

2.4 老卤泡菜特征乳酸菌的分离
2.4.1 老卤泡菜微生物数量
由表3可知,不同泡菜样品中乳酸菌数差异较大,在1.0×102~2.8×105 CFU/g。

通常来讲,同一样品的细菌菌落总数应该不小于乳酸菌总数,比较MRS和PCA
两种培养基的菌落计数结果发现DT100、DT268、DT566、DT661、XTC和TTC 样品中乳酸菌总数与细菌总数接近,表明泡菜中的细菌主要为乳酸菌。

DT274和ZTC样品中细菌总数高于乳酸菌总数,表明2份泡菜中除了乳酸菌以外,还有其
他微生物增殖。

表3 老卤泡菜的菌落计数结果Table 3 Colony counting results of old brined Paocai泡菜菌落计数/(CFU·g-
1)MRSPCADT100(8.0±0.3)×102a(9.4±0.4)×102aDT268(1.0±0.1)×102a(1.0±0.1)×102aDT274(2.5±0.2)×103a(4.1±0.2)×103bDT566(1.9±0.2)×104a(1.6±0.1)×104aDT661(2.3±0.3)×103a(1.8±0.2)×103aZTC(2.8±0.2)×105a(6.0±0.4)×105bXTC(1.0±0.1)×103a(8.3±0.3)×102aTTC(2.7±0.2)×103a(3.4±0.4)×103
a
注:不同字母代表同一样品MRS和PCA 2种培养基中计数结果的显著性差异。

2.4.2 老卤泡菜特征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根据泡菜的菌落计数结果,选用MRS培养基来分离乳酸菌。

根据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从大小、表面观、边缘观、侧面观4个方面对菌落进行观察,最终挑选出36株菌进行16S rRNA鉴定,菌株编号及鉴定结果见表4。

表4 菌株序列比对结果Table 4 Sequence results of strains序号编号比对结果同源性/%1DT100-S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DT274-S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3DT274-S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4DT274-M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5DT274-M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6DT274-M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7DT274-M4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8DT274-M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9DT566-M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0DT566-M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1DT566-M4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2DT566-M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3DT566-S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4DT566-S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5DT566-S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6DT566-S4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7DT566-S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18DT661-S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
续表4序号编号比对结果同源性/%19DT661-S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0DT661-S4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1DT661-M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2DT661-M4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3DT661-M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4DT661-M6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5ZTC-M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6ZTC-M5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10027ZTC-S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8ZTC-S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29ZTC-S4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30ZTC-S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31ZTC-S6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10032XTC-M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33XTC-M2耐乙醇片球菌(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10034XTC-M4-1耐乙醇片球菌(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10035TTC-S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36TTC-M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00
实验分离到36株菌,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耐乙醇片球菌。

其中,植物乳杆菌32株,布氏乳杆菌2株,耐乙醇片球菌2株。

张先琴等[19]利用DGGE 技术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为老卤泡菜的主要细菌菌群;夏姣[20]也发现老卤泡菜菌群以耐乙醇片球菌、布氏乳杆菌以及植物乳杆菌为主。

TITTSLER等[21]研究发现酸黄瓜发酵过程中随着环境pH值下降,肠膜明串珠菌含量减少,耐酸的乳杆菌以及片球菌属含量增加,在发酵15 d后仅有植物乳杆菌存在AZ等[22]对循环使用的酸黄瓜卤水菌群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的主要微生物为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布氏乳杆菌以及耐乙醇片球菌。

3 结论
四川泡菜制作依赖老卤泡制,该文对8份老卤泡菜样品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老卤泡菜的pH值平均为3.59±0.22,总酸含量平均为(12.47±1.97) mg/g,总糖含量平均为(31.17±9.76) mg/g,NaCl含量平均为(4.46±2.17) g/100 g,总氮含量平均为(0.17±0.07) g/100 g,渗透压在434~2 238 mOsm/kg。

经过GC-MS分析,老卤泡菜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烷烃和酯类,包括甲基环
戊烷、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丙酸酯、柠檬烯、乙酸乙酯等;主要的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乳酸、丙二醇、甘油、琥珀酸、草酸、甘露醇、γ-氨基丁酸、丙二酸和果糖等,其中甘露醇和γ-氨基丁酸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从8份老卤泡菜样品成功分离到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耐乙醇片球菌3种乳酸菌,是老卤泡菜的优势和特征菌群,在泡菜发酵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李啸.我国传统泡菜自然发酵与单菌发酵微生物及代谢特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 关倩倩.我国传统发酵泡菜菌系结构及其消长规律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3] WU R,YU M,LIU X,et al.Changes in flavour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during natural fermentation of suan-cai, a traditional food made in Northeast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5,211:23-31.
[4] 赵立彬,刘凌,童军茂,等.泡菜乳酸菌筛选鉴别及耐受性和促益生菌增殖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10):28-31.
[5] 赵楠.四川泡菜的主要特性及其成因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2017.
[6] 付莎莉.新、老泡菜水对泡菜乳酸菌群的影响[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
[7] 熊晓辉,王晓飞,陆利霞,等.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生产初试[J].中国调味
品,2004,29(11):12-15.
[8] 彭易涛.新制泡菜水多轮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及泡萝卜感官品质变化规律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
[9] 王秋霞,路建东,金玲,等.乳酸菌菌种差异对泡菜发酵风味的影响[J].粮食与食品工
业,2016,23(1):41-46.
[10] 敖晓琳,张小平,史令,等.四川泡菜中两株优良乳酸菌的鉴定及不同发酵条件对其发酵泡菜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32(11):152-156.
[11] 苏扬,陈云川.泡菜的风味化学及呈味机理的探讨[J].中国调味品,2001,26(4):28-31.
[12] 李文婷,车振明,雷激,等.不同发酵方式泡菜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调味
品,2011,36(9):45-50.
[13] 熊涛,李军波,彭飞,等.食盐质量浓度对传统自然发酵圆白菜的菌系结构和代谢的影响[C].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2015.
[14] 陈功,张其圣,余文华,等.四川泡菜挥发性成分及主体风味物质的研究(二)[J].中国酿
造,2010,29(12):19-23.
[15] 周相玲,胡安胜,王彬,等.人工接种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J].中国酿
造,2011,30(1):159-160.
[16] 陈卓,黄丹,于华,等.功能菌对泡菜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7,42(12):66-70.
[17] 于冬梅,杜煜光.生物合成法生产D-甘露醇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1):36-39.
[18] 江波.GABA(γ-氨基丁酸)—一种新型的功能食品因子[J].中国食品学报,2008,8(2):1-4.
[19] 张先琴,张小平,敖晓琳,等.PCR-DGGE分析四川地区家庭制作泡菜中微生物多样性[J].食品科学,2013,34(12):129-134.
[20] 夏姣.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泡菜风味的影响[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4.
[21] TITTSLER R P,PEDERSON C S,SNELL E E,et al.Symposium on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J].Bacteriological Reviews,1952,16(4):227-260.
[22] PÉREZDAZ I M,HAYES J,MEDINA E,et al.Reassessment of the success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commercial cucumber fermentations and physiological and genom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dominance[J].Food Microbiology,2017,63:217-2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