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僧的四项工作:
❖ 一:翻译佛经 ❖ 二:“格义” ❖ 三:诠释般若学 ❖ 四:组建僧团
3)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
❖ 四大宗派: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 禅宗:慧能(638—713)——《坛经》 ❖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哲学融会贯通的
产物,大量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 ❖ 禅宗把佛教的超越本体改造为内在本体,使
2)汉唐的经学
❖ 儒学被立为官学:
❖ 搜寻整理儒家经典,保存文化遗产; ❖ 采取神学化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推行儒学; ❖ 采取注疏方式树立儒学权威,提高儒家学术地位; ❖ 借助政权力量维护儒学权威,使儒学意识形态化。
2)汉唐的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
❖ 今文经:儒生口述、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经书。
3)宋元明的理学(道学 )
❖宋明理学三大流派:
❖ 程朱理学:发端于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 ❖ 陆王心学:发端于陆九渊,王阳明集大成 ❖ 张王气学:发端于张载,王夫之集大成
4)清初理学的转型
❖ 朴学:注重研究儒家经典,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
的学问,一反宋明儒家学风;
❖ 考据学:擅长考据,使考据学在清代长足发展; ❖ 新汉学:承接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
❖ 3)张王气学:
❖ 张载(北宋)——王夫之(明末清初)
❖ 一、先秦子学 ❖ 二、两汉经学 ❖ 三、魏晋玄学 ❖ 四、隋唐佛学 ❖ 五、宋明理学 ❖ 六、清初实学
二、三教概观
❖ §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1、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3)魏晋玄学
❖ 玄学不是老庄哲学的重述,而是儒道合流的 产物;玄学家借鉴道家的理论思维成果,试 图帮助名教走出困难境地。
❖ 玄学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玄学家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运 用道学哲学重建名教的理论基础的问题。
❖ 三玄:《老子》、《周易》、《庄子》。
4)道教之学
❖佛教的兴起唤起了中国人一向比较淡漠 的宗教意识;
打出恢复汉学的旗号。
❖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校正宋明理学
的空疏玄虚之蔽,重振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
3、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1)先秦老庄之学 ❖ 2)汉初黄老之学 ❖ 3)魏晋玄学 ❖ 4)道教之学
1)先秦老庄之学
❖ 老子:中国思辨哲学的开山 ❖ 庄子:使道家的学说臻于完善 ❖ 主要内容:天道自然,效法天道
❖ 宋明理学一反经学的注疏传统,直接从经典 中寻绎哲理,以“理”或“心”为核心范畴 构筑儒家学说体系。
❖ 特征:以儒为主,兼:
❖ 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 周敦颐——濂学 ❖ 邵雍——百源学派 ❖ 张载——关学 ❖ 二程——洛学
2、汉唐的发展期
❖ 2)玄学思潮
❖ 中心问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 名教: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 ❖ 自然:道家的自然本体学说。 ❖ 肯定名教与自然的相容性,以道家的本体论论证儒
家的道德规范,致力于儒道两家思想的贯通。 ❖ 王弼:贵无论;裴危:崇有论;郭象:独化论
2、汉唐的发展期
❖ 3)中国佛教
❖ 古文经学:以刘歆为代表
❖ 古文经:当时发现的、在秦代焚书时被密藏起来的经书。
❖ 所据经书不同:今文经—古文经 ❖ 见解风格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理论性,古文经学注
重学术性;前者有较强的收治意识,后者有较强的 历史意识。
3)宋元明的理学(道学 )
❖ 宋明理学讲究理欲之辨,维护三纲五常,以 继承孔孟道统相标傍,故又称道学。
❖ 智顗:天台宗 ❖ 玄奘:唯识宗 ❖ 法藏:华严宗 ❖ 慧能:禅 宗
3、从宋到清的高峰期
❖ 宋儒立足儒家立场,批判地吸收二教提供的思想营 养,把儒、释、道会通起来,创立了新的儒学形态, 史称宋明道学或宋明理学。
❖ 1)程朱理学:
❖ 二程(程颐、程颢)(北宋)——朱熹(南宋)
❖ 2)陆王心学:
❖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代)
❖道家消极避世的倾向同宗教的出世倾向 比较接近。
4、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1)佛教传入中国 ❖ 2)融入中国文化 ❖ 3)佛教的中国化
1)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1)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
❖ 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遣使西域取《四 十二章经》
❖ 早期传教僧人多为西域人,传播范围以长安、 洛阳为中心,波及彭城(今徐州)等地
佛教人性化、人间化,变成中国传统哲学组 成部分。
3)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
❖ 印度佛教讲究佛性本静,主张外在超越,否 定人生价值,企慕清静的佛国净土;
❖ 禅宗从孔孟思想中受到启发,提出佛性本觉 说,主张内在超越,不否定人生价值,要求 在人生实践中进入超越的精神境界。
❖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心外求玄。” ❖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 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
❖ 伦理思想:主张“绝仁弃义”
2)汉初黄老之学
❖ 又称:黄老道德之术
❖ 不完全是老庄的思想的发展,而是老庄思辨 哲学、儒家的道德哲学、法家的政治哲学综 合在一起的产物。
❖ 虽然黄老并称,实则以老学为根本。 ❖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汉书·司马迁传》) ❖ ——当时道家的地位确实在儒家之上
张载北宋王夫之明末清初一先秦子学二两汉经学三魏晋玄学四隋唐佛学五宋明理学六清初实学二三教概观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1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阶段
❖ 先秦的奠基期——百家争鸣 ❖ 汉唐的发展期——三教并立 ❖ 从宋到清的高峰期——三教合流
❖ 一:先秦的草创 ❖ 二:汉唐时期的经学发展 ❖ 三:宋元明时期理学的兴盛 ❖ 四:清初理学的转型
1)先秦的草创
❖ 孔子提出人文精神,建立仁学理论; ❖ 孟子发展仁学思想,提出性善论、仁政; ❖ 荀子发展礼学思想,提出礼法兼顾、王霸杂
用的治国理论。 ❖ 儒学倡导仁义,注重教化,主张以礼义协调
人际关系,以维系社会群体的安宁与稳定。 ❖ 有浓重的传统意识、人文意识和忧患意识 。
1、先秦的奠基期
❖ 1)突破宗教天命观念 ❖ 2)百家争鸣
❖ “十家九流”(班固《汉书·艺文志》): ❖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小说家。
❖ 3)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
2、汉唐的发展期
❖ 1)经学思潮
❖ 秦始皇:焚书坑儒 ❖ 汉武帝:独尊儒术 ❖ 董仲舒:神化儒学
❖ 佛教融入中国主流文化始于魏晋时期
2)魏晋融入中国文化
❖ 佛学思维模式:真俗“二谛义” ❖ 从真谛的角度看,本体表示终极意义上的本
真,佛教称为“真如”,称为“空”;从俗 谛的角度看,世界为假有。因此要证成“空” 的本体,必须接受真谛,破斥俗谛,改变人 们的世俗现念。——般若学。
2)魏晋融入中国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