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略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语用教学中,略读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略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点线面体”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点”——理解关键词在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词语,理解关键词对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点”的部分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关键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识别关键词,比如询问学生文章中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词语等等。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生不仅要识别关键词,还需要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解释和举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同时也可以安排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对词汇的认识。
3.运用关键词:通过练习和作业,让学生能够运用关键词进行表达和写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线”——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上下文是指文章中的前后信息,通过理解上下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线”的部分教学中,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上下文信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识别文章中的上下文信息,并理解其作用。
2.理解文章结构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解释和举例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识别语言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识别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比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等。
通过以上的“点线面体”四个方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略读课文语用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练习和课外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略读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略读课文中获得收获。
通过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整体理解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的定义。
2.能够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
2.如何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教学难点1.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的语言表达。
2.可视化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启发学生思考。
2.演示式教学法:通过投影或手绘,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并让学生感官体验。
3.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和互相交流,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4.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导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2.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哪些点、线、面、体,如何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2 探究1.让学生分组,探究点、线、面、体的定 n义。
2.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探究结果。
3.整合不同小组的探究结果,完成点、线、面、体的共识版本。
4.3 演示1.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让学生感官体验并描述特征和区别。
2.通过幻灯片或视频,演示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4 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2.让学生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点、线、面、体,交流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5 实践1.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绘制、构建点、线、面、体。
2.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自行创作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4.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梳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3.引导学生讲述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5. 课堂作业1.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特征和联系。
2.创作一个发挥想象的艺术品,让你的想象力在其中得到释放。
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
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点”――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
语文课程对人的整体发展至为重要,而人的整体发展须以人的思维为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提高语文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如果语文教学不能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着力于养成学生的语文意识,牢牢抓住提高语文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必将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如果说语文能力是“缰绳”,那么语文知识就是合成“缰绳”的“纤维”,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纤维”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正视语文知识的作用,加强语文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功利化目的”和过分强化“技术性手段”,语文教学曾一度游离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了言辞与条文的记诵,变成了机械的操作和技术的熟练。
当前,提出语文的“人文性”问题,带有一种“拨乱反正”“反朴归真”的意味,也可以说是对语文课程被肢解、被僵化、被封闭状况的一种解放和创造性重构。
在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里,我们追求的是让更多的情趣与韵味,生成这更多的意义与感悟,触发出更多的梦想与憧憬,诱发对阅读的神往、交流的渴望、思索的兴趣以及奋笔疾书的畅快。
但是,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强调“人文性”,一味贬低语文知识的重要,甚至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语文教学中,随意撷取几个语文知识点,都可以挖掘到一串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生发对祖国语言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一举多得。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思维单一、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点线面”的相结合,使作文教学更加丰满。
“点”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单位。
点即是知识点,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
建立扎实的语言基础对于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知识漏洞,在讲解知识点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示范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知识点,提高记忆效果和应用能力。
“线”是作文教学的延伸。
线即是作文教学的衔接点,包括写作技巧、思维训练和写作素材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范文和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和吸引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其有能力进行思考、表达和辨析。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文化常识、时事热点、名人经历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丰富作文内容。
“面”是作文教学的综合拓展。
面即是作文教学的整体规划和综合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文教学活动。
可以组织作文比赛、写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竞争意识;可以开展写作讨论、写作分享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写作渠道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综合拓展的活动,可以使作文教学更加活跃和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作文思维和动机的引导,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提升,而非只关注作文的成绩和结果。
通过这种全面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作文人才。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作文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因为作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点”、“线”、“面”教学法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可以让作文教学更加丰满,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点”可以理解为作文表达中的一个个细节。
学生写作时,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很容易造成作文干瘪、无味,缺乏感染力。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多加入一些细节描写,这样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
当写到一个人物时,不仅仅是说他的外貌,还可以通过描写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丰富人物的形象。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中的细节,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精彩。
然后,“线”可以理解为作文的主旨和构思。
一个好的作文,往往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中心思想就是“线”。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通过对比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作文的结构和构思,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更有条理,更加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机的安排,使作文的中心思想更加突出。
“面”可以理解为整篇作文的整体效果。
一个好的作文最终要表现出统一、协调、和谐的整体效果,这就是“面”。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进行集中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美,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文中的整体效果,从而在写作时更加注意整体的布局和协调。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文字表达方式等来丰富作文的整体效果,使作文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
作文教学中的“点”、“线”、“面”相结合,可以使作文教学更加丰满,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写作技巧。
当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精心的构思,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到作文中,就会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出色、更加生动。
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通过“点线面”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传授写作技巧和规范,忽视了作文教学中“点线面”相结合的重要性,导致作文教学内容相对单薄,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全面提升。
如何让“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加丰满,成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点线面”相结合,即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点与线的关系和面的延伸,即点集合成线,线聚合成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作文教学中,“点”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线”可以理解为作文的结构和逻辑,“面”可以理解为作文的思想和文学素养。
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作文教学更加丰满,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能灵活运用技巧,又能表达清晰的观点,展现出扎实的写作功底。
作文教学中的“点”要注重传授写作技巧和方法。
写作技巧是学生完成作文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游刃有余,不至于手忙脚乱。
作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包括写作开头的奇思妙想,写作结尾的巧妙收束,以及写作中的细节处理等。
还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方法的传授,包括写作的构思方法、写作的组织方法、写作的表达方法等。
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的传授,才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游刃有余,灵活运用,写出质量更高的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线”要注重作文的结构和逻辑。
作文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还要有紧凑的结构和连贯的逻辑。
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的结构要素,包括开头的铺垫,中间的发展和结尾的收束。
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的逻辑思维,包括逻辑推理、逻辑分析和逻辑表达。
只有通过对作文的结构和逻辑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章法,有条理,写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好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面”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文学素养。
作文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学生文学修养的展现。
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点线面体”是一种常用于语言教学的语用教学方法。
它通过对语言的点、线、面、
体几个层次的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点”是指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如字母、音素等。
在语音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语
音的基本单元,如音素的发音、声调的掌握等。
在词汇教学中,学生需要熟悉各个单词的
拼写和发音,掌握其基本意思和用法。
在语法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常
用的语法规则。
“面”是指语言的应用场景和交际环境。
在语音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使
用语音,比如正确地发音和语调,以适应不同的交际情境。
在词汇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
不同单词的不同用法,了解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在语法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
正确地运用不同的句型,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体”是指语言的整体性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语音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口语训练等
方式,提高自己的口语流畅性和表达能力。
在词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在语法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综合训练和实际应用
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法掌握和运用能力。
“点线面体”是一种全面和系统的语用教学方法,它帮助学生从多个层次去理解和运
用语言。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理解语言的组织方式,运用语言的应用场景,提高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有针
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写作更生动、更有趣味,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而“点线面”作文教学法的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点线面”作文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作文教学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的教学法。
首先是“点”作文教学,也就是具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在“点”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小的训练和指导,比如如何构思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开头,如何使用形象生动的描写语言等。
通过这些“点”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使他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其次是“线”作文教学,也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进行训练。
在“线”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文章的结构,比如如何合理安排段落,如何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篇章关系等。
通过这些“线”的训练,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组织自己的思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和合理。
最后是“面”作文教学,也就是对文章的内涵和意境进行培养。
在“面”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或者文学作品,学会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以及如何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营造文章的意境。
通过这些“面”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使他们的作文更加有内涵和韵味。
除了以上的“点线面”作文教学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作文教学。
可以开展一些以作文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还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点线面”作文教学法的提出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丰富了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1. 引言1.1 引言点线面体是一种语用教学方法,通过对词句的点线面体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提高略读能力。
在教学中,点线面体不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一种实践操作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本文将探讨点线面体在略读课文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语用教学方法和实际操作情况,最后对点线面体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为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中,将详细讨论点线面体的概念、在略读课文中的应用、语用教学方法、实际操作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启示和参考。
2. 正文2.1 点线面体的概念点线面体是一种语用教学策略,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信息。
它是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文本的方法。
点代表的是文本中的关键词或关键词组,它们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内容。
通过识别和理解这些关键点,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线表示的是文本中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联系。
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发展逻辑。
面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通过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发展线索,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目的。
体代表的是文章的整体意义和内涵,是点线面的综合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文章的关键点、逻辑线索和整体结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
通过点线面体的概念,学生可以系统地进行文章分析和理解,提高略读课文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点线面体在略读课文中的应用点线面体在略读课文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是一次关于语用教学的深度探究和实践。
本文中,点、线、面和体被解释为语用教学的重要部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点是语用教学中的基础,它代表了语言发展的起点。
点可以看作是语言符号或单个词汇,在理解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简单的语言符号。
线则代表着语言发展的过程。
线可以看作是连续的文本或句子,这需要学生理解逻辑
关系和语言表达的连续性。
线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头和
书面语言的连贯性。
面则代表着语言的意图和目的。
面是基于语言的谈话和咨询,它需要学生了解语言的
功能和效果。
通过学习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交场合中的语言,包括交际和建
立关系。
最后,体代表着语言的总体结构,它要求学生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以及如何
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
体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广泛应用,达到有效沟通
的目的。
通过学习这四种语用教学的基础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应用的基本技能,包
括理解和使用语言符号,编写清晰和连贯的文本,理解和应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意图和目的,以及灵活地掌握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风格。
总之,点线面体的理解和应用,是语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帮助学生
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和效果,将语言学习变成一次高效、愉快的过程。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略读是学习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语用教学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注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意义。
本文将结合略读和语用教学,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点线面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略读技巧和语用知识。
“点线面体”教学法将略读和语用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点线面体”的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使用的理解。
这四个步骤分别是:点——点出关键词语;线——线索追踪;面——面向语境;体——体会语用意义。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四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点”——点出关键词语。
在略读文章的时候,学生需要迅速地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在点出关键词语的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语用现象,比如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形容词,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等,帮助学生在点出关键词语的同时了解这些词语的语用特点。
接下来是“线”——线索追踪。
在点出关键词语之后,学生需要通过线索追踪来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脉络。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识别文章中的语用现象,比如反问句的使用、条件句的构成等。
第三步是“面”——面向语境。
在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之后,学生需要将文章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义和目的。
在这一步骤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帮助他们从语用角度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最后是“体”——体会语用意义。
在理解文章的意义之后,学生需要通过练习和实践来体会语用意义。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语言,加深对语用知识的理解,比如填空练习、造句练习等。
通过“点线面体”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略读技巧,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够在略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用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语用意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语用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略读是语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略读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提高阅读
速度和理解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略读课文语用教学,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语用教学比喻
为“点线面体”,通过这一比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略读的重要性和技巧。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即要点。
在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抓住文章
的重点、主题和要点,通过快速浏览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逐
渐提高抓住要点的能力,从而在阅读中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做到迅速掌握文章信息。
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带着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略读的效率。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线”,即线索。
文章中的线索是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通过抓住文章的线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结构,帮助学生更快速
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略读来抓住文章的线索,帮助学生在更快的时间内理解全文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体”,即体会。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义。
在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快速抓住文章
的要点和线索,还要通过略读来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
学生可以逐渐提高略读的感受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现代教育中,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这与作文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关系。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纸笔为主要工具,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乏少创造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点线面”的教学理念,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首先是“点”的教学方法。
点就是教学中具体而独立的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材料等方式教授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段落的结构、句子的连贯、词语的运用等。
通过点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是“线”的教学方法。
线是指教学中点之间的联系,它是点的有机组合。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示范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题目或话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通过线的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最后是“面”的教学方法。
面是指教学的整体组织和安排,它是线的有机组合。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综合性评价、互评互助等方式,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和指导。
通过面的教学,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
“点线面”相结合,让作文教学更丰满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文教学需要将“点线面”相结合,通过点的切入,线的延伸,最终呈现出立体、丰满的作文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点线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如何让作文教学更加丰满。
一、“点”的切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作文教学的“点”是指切入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创设多种生动形象的写作“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悟生活的点滴,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内容的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点”的形式给学生铺设写作的路径,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生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一些有趣、新颖、独特的角度,例如:中国剪纸艺术、周边的动植物、社会热点事件等等。
这样的“点”在学生心中激发出了兴趣,也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线”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在“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线”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范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的“线”的延伸,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赏析好作文、讨论写作要点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清晰的展开,有效地进行逻辑推理。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表达手法,然后再进行仿写和创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线的延伸,让学生在衔接“点”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表达和展示。
三、“面”的呈现: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多样的作文练习和写作训练,使得他们的写作“点”和“线”最终形成完整的“面”。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写作练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例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作文联想和主题写等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表达。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教学直接涉及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必然伴随着语用问题。
对语用问题的掌握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而略读课文则是训练阅读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将从“点线面体”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略读课文中进行语用教学。
一、点“点”即语用中的语言单元和交际行为。
在进行略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来进行语用教学。
首先,识别重点词汇。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词汇的突出体现来将其视为语用教学的重点。
比如,在《赛跑》这篇短文中,“时间、冠军、失败、坚持、勇气”等词汇都是语用教学的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问答、解释、重述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识别重点短语。
短语是区别于词汇和句子的一个语言单元。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重点短语的标注和强调来进行语用教学。
以《我的小狗》为例,“与我同行、不舍离去、忠实的朋友、无声的守护”等短语都是重点短语。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短语的词汇意义、用法特点、语义关系等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和表达能力。
最后,识别重点句子。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重点句子的语言结构、语义逻辑、修辞手法等来进行语用教学。
比如,《沙漏》这篇短文中,“时间就像沙漏,我们总是无法逃脱,最后只能默默地接受她的安排。
”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分析这句话的比喻手法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二、线首先,选取重要段落。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通过挑选对话、描写、事例等段落来进行语用教学。
比如,《难忘的礼物》这篇短文中,作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段落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可以将其中的对话、人物心理描写、情节推进等内容视为语用教学的重点。
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技巧。
其次,选取重要语段。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出关键语段来进行语用教学。
比如,《远足》这篇短文中,作者用“美丽的自然风光、兴奋的队员、丰富的户外生活”等语段来描绘游戏的过程和氛围。
从点、线、面、体看语文阅读的教学
从点、线、面、体看语文阅读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除了培养学生字、词、句、段的基础练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的能力,“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读”的输入,才会有更好的“写”的输出。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从高年级开始出现选读文章和自主阅读材料,语文学习难度在不断的增大,如何有效地指导高年级学生完成课文阅读的训练呢?本人认为,可以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来提升阅读训练的教学。
一、点:从标题看中心思想的概括虽然标题不完全等同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但从标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却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载体,理清全文的线索。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阅读训练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标题来进行剖析,以“亲人”的身份为主线来把握全文的内容,并由此及彼提炼出中心思想。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送别性的抒情散文。
借助文章故事的描述可以看到,原本互不熟悉的陌生人,转瞬间变成了战士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人。
课文的标题对全文的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作者也是围绕这个标题来组织材料,有力地突出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而文章的最后三段不仅仅呼应了这一主题,也多次用重复课文标题的方式强化写作内涵。
从课文标题入手,辅之以首末段落的分析,就能很容易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写作的感情变化。
二、线:从情节看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情节的描述有个固定的模式,即“起、承、转、合”,也即事情因何而起,如何顺势发展,中间因何发生突变,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能准确理解情节内容这一线索的变化,再结合字词句段的学习,那么,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一半了。
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阅读训练时,我仍然从课文标题入手进行讲解,文章的标题首先用“和”字将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结论连在一起,点明了课文内容的变化是分两条平行线来进行的,之后再以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为中心来描述故事的主体,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等语句,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在听到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评价后的心理落差,全文在“转”“合”结构上的内容写得极其细腻逼真。
关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点、线、面
关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点”“线”“面”田明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一隅”就是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点,也就是教学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要想达到举一反三的理想效果,如何选择切入点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应该紧紧抓住重难点。
文有文脐,诗有诗眼,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攻克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弄懂了知识点,轻轻松松的学习,快快乐乐的上课。
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善于发现体现点、突破点的字词句段,精心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鸟的天堂》课文结尾处,有一句概括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般的时候,教师更多的是抓“鸟的天堂”在这句话中的不同之处加以分析理解,而忽略了前半句。
如果再仔细读这句话,就不难体会,从“骗”字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更全面的理解课文。
“我”为什么会受骗呢?回顾全文,是因为观察不仔细,只注意到了枝繁叶茂、充满生机的静态的大榕树,忘了观察黄昏时分栖息在树上的鸟。
当“我”第二次来到这里时,才被大榕树上嬉戏的鸟群深深吸引了,才真正认识到“鸟的天堂”,才没受“骗”。
由这个“骗”字让学生巧妙的悟出:观察要全面,要细致,接着引出本单元关于“静态和动态”的分析。
其次,还要体现教材的特点。
教材千差万别,教法也不能千篇一律,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写法上几乎相同,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小女孩第几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火柴灭了之后怎么样?如此将课文结构融入提问之中,就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要抓住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点。
有些内容看似不成问题,实际上却是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
如《金色的鱼钩》中最后两个自然段,老班长先是“笑着说”,而后皱起眉头,最后又“露出笑意”。
相当多的学生对这些并不留意,更没能觉察其中的不同。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略读课文是一种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而语用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将略读课文与语用教学结合,则是一种利用点、线、面、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用信息。
那么,什么是点、线、面、体呢?点(P):就像句子中的一个个单词,它们组成了文章的基础结构。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需要留意文章中的重点信息,这些信息就像文章中的“点”,我们需要通过留意关键词和句式,找到它们并将它们归纳概括,从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线(L):线是指文章中的一些信息之间的联系。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需要能够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找出其中的主次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为此,我们需要注意文章中的转折词、连接词等,将它们与关键词联系起来,揭示信息之间的联系。
面(M):面是指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等,它与点和线共同构成了文章的内涵。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的语气和情感色彩,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文章中的描写和比喻,揭示作者的隐含意图。
体(B):体是指文章的结构和风格。
在略读课文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
同时,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一些重要段落的信息,比如中心段落和结论段落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文章的语言风格,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通过点、线、面、体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略读课文的方法和语用教学的技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略读课文和语用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意图和文化背景。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略读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外语。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略读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是一篇介绍语用教学的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语用教学有四个方面,就像物理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即语用教学的“点”是语用概念的教学,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意义;“线”是对语用现象的发现和描述,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面”是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语言使用中的语境和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体”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应用的训练,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在“点”方面,语用教学要关注语用概念的教学,通过例句、短文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语用理论知识。
例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语用概念中的意义、语用学领域、语言功能、语境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交际的要素,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线”方面,语用教学要注重对语用现象的发现和描述。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语用现象的例子,让学生自行发现其中存在的语用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面”方面,语用教学要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语言使用中的语境和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比如礼仪习惯、文化背景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体”方面,语用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应用的训练,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语用情境中进行语言应用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略读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提供了一个语用教学的框架,让教师具体地了解如何教授语用学知识,并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交际的要素,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是一篇有关于语用教学方法的文章。
文章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通过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来进行略读课文的语用教学进行阐述。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1000字略读:
文章首先介绍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语用是语言的灵魂,只有掌握了语用规律,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语言。
然后,文章提出了点线面体四个维度的概念,将这四个维度应用到略读课文的语用教学中。
第一维度,点,指的是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文章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识别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文章介绍了一种提取重点信息的方法,即通过标记重点词语、句子、段落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
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
第三维度,面,指的是文章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文章认为,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就需要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文章介绍了一种文化背景分析的方法,即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并通过对比、解释等方法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同样地,文章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
文章总结了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的“点线面体”四维度的特点,强调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文章还呼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
作者:郑新华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1期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点”——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
语文课程对人的整体发展至为重要,而人的整体发展须以人的思维为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提高语文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如果语文教学不能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着力于养成学生的语文意识,牢牢抓住提高语文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必将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如果说语文能力是“缰绳”,那么语文知识就是合成“缰绳”的“纤维”,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纤维”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正视语文知识的作用,加强语文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功利化目的”和过分强化“技术性手段”,语文教学曾一度游离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了言辞与条文的记诵,变成了机械的操作和技术的熟练。
当前,提出语文的“人文性”问题,带有一种“拨乱反正”“反朴归真”的意味,也可以说是对语文课程被肢解、被僵化、被封闭状况的一种解放和创造性重构。
在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里,我们追求的是让更多的情趣与韵味,生成这更多的意义与感悟,触发出更多的梦想与憧憬,诱发对阅读的神往、交流的渴望、思索的兴趣以及奋笔疾书的畅快。
但是,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强调“人文性”,一味贬低语文知识的重要,甚至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语文教学中,随意撷取几个语文知识点,都可以挖掘到一串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生发对祖国语言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一举多得。
比如在“形声字”的教学当中,可以设计让学生用“占、区、木”等部首进行造字比赛,通过活动了解造字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在教学对偶的修辞方法时,可以选取一些名联加以赏析,既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领会词性、节奏、音韵的巧妙结合,也可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底蕴的探索。
这样既能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点,又能兼顾到文化层面。
二、“线”——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语文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的物质外衣。
语文从一开始就具有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协调行为等人际交往方面的功能。
语文的这个社会功能又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点”上。
这种常识性的认识,其实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人文性附庸于语言之上,它有文化性、思想性、情趣性,语文教学应考虑到语言是载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深刻的文化哲理。
语言来自于生活,形成文学后更是生动优美颇具美感,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
语言文学都应具有情趣情感性。
语文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情趣性。
这种情趣性来自于生活的生动感,来自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来自于语言是多学科的综合,来源于语言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观照。
现在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培养人们情感和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
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性更趋于精神性和情感性,也可以说是人们的心灵之学,其语文的特质和含义都是通过人的内心观照过的,对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心灵的情感评判,而不是机械的反映,人文性更多反映文学性。
带着情感去教学,把情感渗透进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既有利于理解文本,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优秀的语文教师尤其注重情感性培养,思想文化都融汇于情感之中。
语文教学是用生动的生活语言和优美的文学语言教会学生成为更深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语言,不比一般的口头语言生活中的日常交流,不自觉的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透过美妙的语言体会优美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知识。
人文性要求知识、哲理、情感应纳入人格培养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例如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配上音乐,让那音乐声随着朗读的内容节奏或波涛汹涌,或涓涓细流,或紧张急促,或轻松舒缓,或活泼欢快,或优美宁静。
此时此境,常常能把学生带到书中那千姿百态的世界作一次情感体验的旅行。
在旅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联想被唤起,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吸取其中的营养和智慧。
三、“面”——民族文化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体现在弘扬民族文化上。
冯冀才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抽调这根神经,这个民族就变成了植物人。
可见民族文化的重要。
说语文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文化,第四,它还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
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体
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民族文化之中。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猛烈碰撞日益明显,强使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母语的话语权、阐释权的地位,如不警惕和努力,母语就有“失语”的危险,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就有随之淡忘甚至丧失的可能。
语文教学如何从自身的特点和任务出发,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为学生营造充满民族记忆和民族表情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前,有的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研讨,语文课窄化为文学课;有的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者是成为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代替了语文的学习;有的语文课内容庞杂,非语文活动过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语文课成了成果展览厅和资料交流会……语文课已经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甚至演变成其它学科。
这些现象,说明在语文性质和特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发生了偏差,在改革的过程中走了极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强调语文的本质属性的回归。
为了让语文教学真正能够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守住民族文化的阵地。
我们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田野,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文化来自丰富的日常生活,离开生活,语文就会失源断流而枯竭,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魅力而苍白。
语文生活在田野中,是说语文教学应当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资源,在生活中进行,丰富学生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语文生活在田野中,是说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
语文生活在田野中,才能保持语文教学的清新、开放、多元、真实、丰富和生动。
但是,语文又改造、提炼着日常生活的文化,而不是生活的克隆和翻版,其间有辨别、有选择、有矫正、有改造、有提升。
因此,语文教学又要超越生活的田野。
在重视和生活结合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语文本身的课堂生活,而应在语文教学中整合生活,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关照到学生。
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
四、“体”——关注生命
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注生命成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从哲学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体或本原,也不是本质或本性,而是指“根本”。
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根本”,而其它的一切(包括教育)都只是手段或途径。
“人是根本”,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第一,人是目的。
人是自己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第二,人是关键。
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人永远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人是主人。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题的角色,人的地位与价值不可替代。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人”的学生的生命体,还要关注作为“人”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生命体;不仅要关注作为“人”的生命实体,还要关注作为“人”的生命体精神世界。
因为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有了人,就必然有了一切。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过
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和所有教学一样,语文教学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而言之是关注生命的终极目标,小而言之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语文知识的落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为终极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母语及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的精神发育。
因此,从本质上看,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能,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从长远看,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成长铺上底色,为提高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郑新华,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