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及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及其他
M anagement and other
论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及变化策略
范玉平
摘要:矿山开发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地质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为矿山地质环境合理评估、客观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国内矿山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地质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导致治理效果不尽人意。
基于此,本文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展开分析,基于现行法规和政策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旨在为矿山开采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改进策略
当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越来越多地区开始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并加大投入力度深入落实。
但由于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够看到治理效果,加上国内矿山类型复杂,开采方式多样,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想要提高地质环境治理水平,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理措施,在提高矿山开采质量的同时促进地质环境尽快恢复原样。
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1.1 矿区土石环境和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国土资源部从2002年开始,就对全国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展开全面调查,并引入了遥感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调查结果准确性。
结合调查数据来看,国内已经有接近5.3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其中破坏严重的区域占总区域的50%~60%,并且这一数值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在持续增加,为矿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1.2 引发多种类型地质灾害
在我国矿山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矿山开采的过程也是切割山体的过程,在山体结构发生改变,山体滑坡、崩塌等事故也随之产生。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渣,堆积于山坡或沟谷位置,容易受多种作用力影响诱发矿渣流或泥石流灾害。
1.3 对水体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从煤系地层中涌出大量水资源,也就是矿坑水,容易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水井干涸、泉水断流,这对于矿区周围的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用水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另外,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排放到河流、水库中,也会造成严重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难度。
2 矿山地质环境立法分析
2.1 《矿山资源法》修改建议
首先,总则部分需要增加“矿山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条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矿山开采过程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原则,并贯彻落实谁开发、谁保护理念。
其次,在法律法规中增加矿山开采、勘察等环节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明确的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要求矿山开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环保方案,做到环保工作与开采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其三,法律法规还要根据矿山治理现状对环境保护内容进行补充,协调好资源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保证法律条例相互衔接,彼此之间不出现矛盾。
2.2 《矿山环境保护条例》修改建议
首先,协调还矿山环境保护和矿山开发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高度,在实施过程中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原则。
其次,增加矿山环境管理条例,主要目的是从源头减少破坏环境的隐患。
在矿山开采项目开始前,政府需要履行好审批、报告等职能,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政府要履行好环境监测、地质管理等职能,在矿山开采项目竣工后,政府需要严格检查对地质环境治理计划执行情况,如果落实效果不佳,需要对矿山企业采取强制性手段。
另外,矿山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并基于管理系统对地质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将地质环境治理融入到企业长期规划、日常管理等环节,尽可能提升治理效果。
第三,在法律法规中添加矿山环境预报及监测制度。
重点对矿山开采产生的“三废”以及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确定最佳检测技术,便于矿山企业实时掌握矿山环境数据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治工作。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本原则
3.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在矿山开采中,如果没有做好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会导
210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致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发生,则会为矿山职工或周围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防灾减灾基本原则,在保证人员安全基础上采取措施治理地质环境,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
3.2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基本原则
矿山开采环境复杂,采用的开采方式多种多样,需要矿山企业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危害程度等实际情况,归纳治理工作重点难点,并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根据矿区地质破坏实际情况采取治理手段,通过拦、整、护、植等方式提高地质环境治理水平。
3.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基本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矿山企业要在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对不同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根据企业资金实力、地质环境危害程度判断治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并通过分阶段方式依次治理,以此来提高治理水平。
3.4 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同时应用到生物技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达到理想治理效果。
另外,在两种技术共同使用的情况下,还能够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可以在提高治理水平的同时减少治理成本,改善矿区小气候,促进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策略
4.1 地下采空区及矿山疏干排水治理
矿山开采需要在地下环境中进行,由于地下固体矿床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围岩偏移、开裂、失稳等问题时有发生,容易引发地表变形、岩层下沉等一系列地质灾害,严重甚至会导致地面塌陷,采巷道开裂,从而为采矿人员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规避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做好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第一,对采空区进行填充,提高采空区承载能力,将沉陷隐患扼杀在源头。
当前,矿山企业在采空区填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注浆填充、风力填充、胶结填充等方法。
需要切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保证填充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第二,采取局部支撑手段。
对地面构筑物或岩石结构进行局部支撑,尽可能缩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避免顶板在重力作用下塌落。
常见的局部支撑有桩基法、钻孔桩、井下砌墩柱等,矿山企业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流程操作。
第三,加固采空区围岩结构。
对井下弯曲带或断裂带进行填充,使板岩结构形成一体,保证结构强度和刚度达标。
如此能够避免采空区塌陷持续向上层结构发展,能够充分保证地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
矿山企业需要在采空区地上结构没有利用前,通过释放沉降潜力手段加快岩石结构沉陷过程,尽可能降低岩石结构沉陷对地表稳定性造成的影响,避免地下形成空洞。
在保证沉陷达到稳定目标后,可以对地上结构进行开发利用。
当前矿山企业经常采用强夯法、崩落法或水诱导沉降法实现以上目标。
4.2 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
矿山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尤其在私人开采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开采规范和程序进行,导致废弃物不断增加,并且随意堆放在沟谷、山坡等位置,容易引发矿渣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另外,在矿产资源运输过程中,车辆会对山坡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加上开采人员切坡不合理,导致矿山废弃物下滑,从而引发各种自然灾害。
与此同时,在山体崩塌的同时,沟内土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表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局部会在雨水径流作用下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在治理过程中需要选择以下手段:第一,构建多部门联动检测体系。
由于矿山开采涉及单位较多,利益链复杂,所以开采作业前必须要做好各单位利益分配工作,并选择系统化方式管理和监测矿山环境。
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林业、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构,明确不同部门职责和潜力,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第二,做好测绘工作。
针对矿区复杂区域,需要采矿企业利用CORS系统补充矿区地形图,并建立观测站,对矿产资源开采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对地质条件、地表塌陷等情况进行测量和勘探,为矿山企业制定地质环境治理方案、选择治理技术提供有价值参考。
第三,完善地质安全防护体系。
如果矿山企业在参数计算过程中发现水量过大等问题,可以在矿区设置排水沟,并建立排水设施,尽可能避免水量过大引起的边坡不稳、山体滑坡等问题。
针对稳定性较差的区域,要设置拦截设施,降低滚石造成的伤害。
4.3 放射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矿山企业可以通过封堵井口,将污染源从根源切断,使井口地质环境尽快恢复原貌,避免放射性物质持续扩散,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另外,需要将污水源切断,避免流入其他水体形成污染。
同时,还要在废渣堆场设置排水沟、挡土墙等设施,避免废石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影响矿区人员安全。
结合工作经验总结来看,堵水工程通常可以采取两
211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种方案,如果井口岩性较好、涌水量较少,可以采用常规堵水方案,通过设置堵水墙,或对填充层注浆等方式提高岩口稳定性;如果井口岩性松软、涌水量较大,则需要采用特殊堵水方案,为了避免顶板穿漏,需要在巷道中设置堵水段,通常堵水段是从地表向坑道内部钻孔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将碎石、河沙等顺着孔洞埋入坑道,在操作中需要填满一定的长度,最后将水泥浆注入巷道砂石层。
浆液与砂石层混合会形成完成的结石体,有利于提高堵水效果。
在矿山开采中,不可避免遇到贯穿辐射剂量与天然水平相接近,并且析出率低于管理限值的废石堆,需要矿山企业通过设置排水沟或挡土墙的方式提高废石堆稳定性,避免废石堆在降雨淋浸作用下发生问题。
针对贯穿辐射剂量较高,析出率高于管理限值的废石堆,需要考虑其对附近环境产生的照射作用,矿山企业在这类废石堆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平整,堆放形状不宜过于复杂。
4.4 土地复垦及整理
矿山开采虽然能够满足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需求,但也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导致矿区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开采需要在露天环境下进行,会对矿区原本的土壤和植被造成损害,严重甚至会引发水土流失。
尤其很多排土场是隆起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另外,矿山开采涉及大量爆破作业,爆破过程产生的巨大声响和振动会对地质结构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尾砂池干枯后,也会形成小型沙漠,这也是破坏矿区地质环境的主要来源。
在矿产资源开采阶段,会排放各种有毒有害废水,如果在处理不达标的情况下排入水体、河道,会对矿区水体和地面造成严重污染,并且废石堆在风化作用下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严重危害。
而想要切实改善以上问题,就要采用复垦手段对遭到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修复。
具体来说,在矿山建设阶段,由于矿山企业无法像其他企业一样可以随意选择场地,而是需要根据矿产资源所在地选择场地,很多情况下无法躲避肥沃田地或者人员密集区域。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不仅要占用大面积土地资源,还会对森林、耕地造成一定破坏,尤其露天开采对地质条件的损害更大。
而采用复垦、治理等手段对开采后的废弃地进行修复,并将修复后的地块用于林业、农业等生产领域,既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也能够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可以看出,土地治理和复垦,不仅能够避免被破坏的土地进一步增加,还能够使已经破坏的土地在绿化植被、复垦造田手段下提高利用率,从而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5 做好预防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矿山开发准入管理。
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落实开发工作,保证将规划分区管理制度,深入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如果没有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同意,采矿企业则不得新设与资源保护功能不符的矿业权。
针对自然保护区中已经设置的矿业权,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办理。
另外,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源头监督管理,在制定健全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方案基础上,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将地质环境修复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
其次,全面试试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案。
采矿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和保护方案。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土地复垦编制标准进行。
保证修复工作做到因地制宜、因矿施策。
另外,矿山企业还要合并编制土地复垦方案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并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审查执行责任主体,保证方案切实可行。
其三,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需要将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纳入矿山企业信息公示以及抽检范畴。
同时,要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采矿企业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地方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群众要充分发挥自身监督管理职能,全面提高监督执法频率,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开采矿产资源。
针对没有严格履行地质环境修复义务的矿山企业,需要面向社会公开企业相关信息,并将其列入严重违法名单。
针对情节严重的企业,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
最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我国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推行尾矿及废石综合利用,提取尾矿及废石中的有价值组分,将其生产为附加价值较高的填充材料、建筑材料以及农用材料。
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同时在各地区建立尾矿及废石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尽可能提高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率,为扩大产业规模奠定基础,降低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也逐渐增多,为了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需要做好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这就需要立法部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为矿山企业开展治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矿山企业要明确治理重点,针对性选择治理技术,在提高开采效率的同时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作者单位:日照市生态环境局)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