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程门雪
导读:程老学贯古今,艺善众妙。

本文是程老在《金匮要略》咳嗽上气肺痿一节讲解中,附在其后的个人体会。

他对于老年咳喘的治法、方药以及对“炎症”的看法,皆在其列。

漫谈咳的证治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

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实,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寒热错综夹杂,很难截然划分,但老年人属虚寒的较多,实热则属兼因或标症,因此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偏重在虚寒方面。

老年咳喘,体质尽是虚的,虚就容易受邪,所以最易感冒,由感冒而引发,这种病的内因是虚,外因是邪。

《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

因此,虚和实不能片面、孤立地来看。

大概暴发时先治邪实,久发的要治其体虚。

初发时属寒的多,应当用温开法(有热的可兼用清凉);久发的常属寒郁化热,治法上应当温清并用。

这种病大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温开的治法是主要的。

至于在春夏季节也发病,那就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

例如古方小青龙汤是温宣的方子,小青龙加石膏汤就是温宣兼清的方子。

这两张方子,如果用得恰当,都有一定疗效。

又如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浮(“上气”是喘的意思,“脉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黄、细辛解表定喘;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干姜、五味子止咳,这两位药都是主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益气温敛,干姜温开,两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热;小麦和中。

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清热等几种方法。

再如泽漆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沉,那是表邪渐解,要兼顾正虚,所以紫苑、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泽漆泄化痰水;桂枝、生姜温开;黄芩清热;人参、甘草扶正补虚。

一方之中也包括了祛邪、化痰、温、
清等法。

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用脉浮、脉沉来区别有邪、无邪,虽不一定可靠,但对辨证是有启发的。

以上是病情复杂,综合治疗的方例。

至于单纯偏温的,以射干麻黄汤为最好(麻黄、射干、紫苑、款冬花、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大枣)。

上述各方都是在发病阶段使用的。

个人的体会是:治疗上很少有一定不变的类型,只有初、中、末期的分别。

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顾,末期着重于扶正。

在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也有,纯热宜清的就很少(这是个人局限的体会)。

至于纯宜清润的,则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气,少痰无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属于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一类的证治,这是否也算“慢性气管炎”的范畴,可以研究。

关于咳喘的验方,临床上用得很多,自己没有用过的不说,已经用过的如定喘汤(有麻黄、款冬花、黄芩、苏子、杏仁、甘草、银杏肉、半夏等),对寒郁化热的很有效果,这是《证治准绳》的方子。

黛蛤散用麻油调服,治疗咳嗽、面浮,是宋代草医的单方,我曾用来治疗咳喘痰内带血,合泻白散煎服,屡屡有效。

体虚,喘得厉害,但咳嗽轻微,汗多的,用生脉散煎汤,化服《局方》牛黄丸一粒。

阳虚咳喘、痰鸣的病人,借用阳和汤的方意,用熟地、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紫苑、款冬花、杏仁等,也有效果。

但没有大量的病例,不能说明问题,仅供参考。

对于炎症的证治,我从前望文生义,以为消炎就等于清热。

有人认为祛寒也是消炎、发汗也是消炎,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

这里只谈夹热和化热的治法。

从前用这一类药物,不论石膏或黄芩,都是和麻黄、细辛等辛温开泄药同用的。

唐代许敬宗认为:用药只宜单味,“力专气猛”,效果好;多味同用,就有牵掣。

宋代寇宗奭却认为:病久夹杂,必须复方。

我认为应从两点论来分析问题,两种说法,各有所宜,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宣肺、肃肺、清肺、润肺的药物:宣肺如麻黄、牛蒡等。

肃肺如桑白皮、枇杷叶、杏仁、苏子等。

清肺分两种,一是清养肺阴,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等;二是清泻肺热,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马兜铃等。

润肺也分温清两
法:清润法即在上述养肺阴药中再加阿胶、百合等;温润法如《时病论》用紫苑、百部、款冬花、松子仁、杏仁、陈皮、冰糖(“温润辛金法”),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也属温润之剂。

以上诸法大都是复用的,例如宣、肃同用,清、润同用,清、肃同用,清宣、润肃同用。

肺燥宜润。

关于燥气的性质,费伯雄说得很好:“燥者干也,对湿言之。

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所以临床上治燥咳,有温润、凉润二法。

寒燥在表用杏苏散(苏叶、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桔梗、枳壳、姜、枣),《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燥热伤肺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人参、甘草、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可用太子参或沙参代),《医门法律》:“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带血,用清燥救肺汤”即是。

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释?一般来说,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的,属肺脾湿痰;甚于晚或在午夜后更甚的属肾虚。

但这不是主要的,仍当看具体情况。

关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症的治疗,个人的点滴体会:一般性治疗应以化痰为主,化痰方中以二陈汤为主。

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陈汤;夹热的加黄芩、黛蛤散、贝母、海浮石;消痰用白芥子、莱菔子、雪羹汤(海蜇头、荸荠);涤痰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豁痰用枳实、郁金、远志;滑痰用竹茹、竹沥。

涤痰法在运用时应注意体质,如果体虚久病须慎用,或以不用为好。

以上所举的药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滚痰丸、指迷茯苓丸、导痰汤等,一般习惯不作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内。

在支气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都须包括治感冒在内,因其痰多、咳嗽、气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一般用辛温解表或兼用清热的药物。

至于预防感冒的方药,着重在补助正气,正气胜自能卫外,外邪就不易侵犯。

容易感冒的人用玉屏风散是好的,但也不能常服或长服(以防闭邪,或邪重则非防风所能祛),用药方法还应根据体质需要,分别处理。

另外,平时加强锻炼也很重要。

总之,治疗咳喘,中医有几句名言:“治咳嗽不离乎肺,不限于肺”“治实必顾虚,治虚
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我认为很有道理。

咳喘虽是两证,但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所以两证常难以截然划分。

祛痰化饮宣肺健脾治慢性支气管炎--袁长津谈常见病防治经验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11月13日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器官、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

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

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90%左右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

环境污染、吸烟、感染、寒冷气候等均可引发本病。

本病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据统计,5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

本病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等范畴。

辨治方药
从本病的发生、症候来分析,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

标实者,主要是痰湿阻肺,宣降失据;本虚者,主要是脾、肾亏虚,水饮不化,而致痰饮内生,即所谓“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因此,宣肺化痰、健脾益肾等治法,即为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所常用。

笔者临床辨治本病多分如下3型进行:
痰浊阻肺
咳喘以晨起为甚,痰涎壅盛,咽喉不利,舌淡苔白或淡黄而腻,脉弦滑。

治宜宣肺降气,化痰止咳,予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麻黄6克~10克,杏仁、炒苏子、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紫菀各12克,桔梗、炙甘草各6克。

临床辨证加减:热象明显者、咳吐黄痰者,去白芥子,选加石膏、黄芩、蒲公英、鱼腥草等;喘息剧者,去桔梗,选加桑白皮、白果、地龙、白僵蚕;胸痛明显者,选加瓜蒌皮、葶苈子;见有舌干苔少等气阴亏虚证者,去白芥子、莱菔子等,加麦冬、太子参、五味子等。

此型患者,若见咳吐痰涎清稀,畏寒肢冷者,则可选用小青龙汤加减。

脾虚痰饮
咳嗽日久,痰多清稀,背冷肢凉,纳差乏力,舌质淡,苔白滑,
脉弦滑或濡细。

治宜健脾益气,温化痰饮,予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茯苓30克,白术、厚朴各12克,桂枝、法半夏、陈皮、杏仁、党参各10克,炙甘草6克。

方中用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茯苓、桂枝,通阳化饮;半夏、陈皮、厚朴,祛痰燥湿,降气运脾;杏仁止咳平喘。

临床辨证加减:若咳吐痰涎清稀,畏寒背冷明显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体虚喜汗,易感冒者,选加黄芪、防风、白芍等。

肺肾亏虚
咳逆痰多,夜间尤甚,痰带咸味,腰酸畏寒,舌质淡紫,苔白滑或厚,脉弦滑尺大或尺微。

治宜滋肾温阳,化痰止咳,予金水六君煎加味:
熟地15克~25克,当归、紫菀各12克,茯苓15克,法半夏、陈皮、生姜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

《景岳全书》之金水六君煎即二陈汤加熟地、当归。

二陈汤化痰浊以止痰咳,加熟地、当归补阴养血,以滋肺肾之不足,方中熟地配半夏,可以达到滋阴养血而无助痰湿之弊,燥湿化痰又无伤阴津之嫌的效果。

本方再加紫菀、五味子,可加强肃肺敛肾,止咳定喘之功效。

临床辨证加减:咳喘甚者,加麻黄、杏仁、炒苏子;痰质干黄,不易咯出者,去五味子、生姜,选加川贝母、瓜蒌皮、海浮石(先下)等;肾阳亏虚者,加淫羊藿、露蜂房。

验案
张某,男,62岁,2008年6月21日初诊。

2年前因感受风寒引发咳嗽,迁延至今,经中西医长期治疗,疗效欠佳,仍咳嗽不断,经数度照胸片提示为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

近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加剧,一周来几乎终日咳嗽不止,咽痒不爽,咯黄绿色痰,伴气逆而喘,口渴,恶风,纳差,面目轻度浮肿,两肺呼吸音粗,舌质偏红苔淡黄而腻,脉弦滑。

辨属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宜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予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麻黄、甘草各6克,杏仁、苏子、莱菔子、紫菀、桔梗、白僵蚕各10克,黄芩、桑白皮各15克,蒲公
英30克,7剂。

6月28日复诊,咳喘基本消除。

再以三拗汤合六君子汤为主方,健脾宣肺,标本兼治,随证选加的药物有桑白皮、麦冬、苏子、蒲公英、五味子等,先后共服21剂,诸证痊愈。

预防与调护
1.戒烟限酒。

2.气候骤变时及寒冷季节注意避免感冒。

3.坚持适宜适度的体育锻炼,科学安排饮食起居,增强体质。

4.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劳动保护,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危害。

5.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 -="" 【收藏】 ="" 老中医经验
孙一民医案
霍××,女,68岁。

1980年1月14日初诊。

慢性支气管炎4年之久。

现咳嗽、喘促、咯痰稠粘,胸闷,1979年入冬以来整夜不能平卧,深以为苦,舌质红,脉弦数有力。

乃风寒引动宿疾,肺失宣降,发为咳喘。

治拟化痰降气,止咳平喘。

处方;葶苈子、苏子、杏仁、牛蒡子、化橘红、前胡、白前、川贝母各9克,莱菔子、款冬花、海浮石、枇杷叶各12克,苇根15克,大枣5枚(去核),甘草3克。

水煎服。

连续服上方12剂后,各症均好转,已能平卧,唯有轻微咳嗽,继续服葶苈五子汤以根治之。

按:慢支,多由经常受外邪侵袭,咳嗽反复发作所郅;或年老体衰,脾肺气虚而致痰饮内聚,若感外邪,引动痰浊,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而发哮喘。

发作期病多属实证,症状表现往往以痰为主。

痰多者病较重,痰量减少病每减轻。

所以发作期治疗重在祛邪(祛痰)。

本例以化痰降气的葶苈五子汤为主,并加部分咳药,通过利痰,改变病变内在环境,有利炎症消散,则咳喘自止。

病情缓解期,应注意扶正固本,多治以益肺健康,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表现有肾虚者,应加
固肾药,以图根治。

专方治疗
(1)固本止咳夏治片
组成:黄芪、黄精、陈皮、沙苑子、补骨脂、百部、赤芍。

用法:每片含生药0.94克,每于夏季伏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4~6片,连续服药40~6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1018例,显效率40.7%,有效率42.2%,总有效率82.9%。

(2)痰灵糖浆
组成;淡竹沥、鱼腥草。

制成糖浆剂。

用法:每次30毫升,早晚各服用1次,7天为一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疗效;共观察104例,第一个疗程显效5例,占4.81%,有效84例,占80.77%,无效15例,占14.42%,总有效率85.6%;第二个疗程显效22例,占21.2%,有效80例,占76.9%,无效2例,占1.9%,总有效率98.1%。

分型治疗
(1)痰湿恋肺
治法:燥湿化痰。

处方:半夏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茯苓、苏子各10克,苍术、生姜各6克、大枣5枚。

加减:喘者加麻黄、杏仁;纳差者加鸡内金;腹胀甚者加大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湿恋肺型222例,显效92例,占41.4%,有效109例,占49.1%,无效21例,占9。

5%,总有效率90.5% 常用成方:二陈汤合平胃散。

(2)外寒内饮
治法: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杏仁、紫苑、冬花各10克,射干15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干姜3克。

加减:喘息甚加罂粟壳;咳甚加川贝母、枇杷叶;痰多加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300毫升,分3次温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外寒内饮型106例,显效40例,占37.7%,有效58例,占54.7%,无效8例,占7.5%,总有效率92.4%。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加减。

(3)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生煎)、银花、鱼腥草、蚤休各30克,甘草10克。

加减:热甚痰黄加黄苓、浙贝母;痰不易咯出加桔梗、枇杷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热蕴肺型202例,显效45例,占22.3%,有效145例,占71.8%,无效12例,占5.9%,总有效率94.1%。

常用成方: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或二陈汤合银翘解毒散。

(4)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扶中。

处方:党参30克,麦冬、五味子、橘红、当归、炒白术、半灸草各10克,茯苓15克。

加减:气虚甚加黄芪、山药;纳呆加砂仁、木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肺脾气虚型104例,显效28例,占26.9%,有效67例,占64.4%,无效9例,占8.7%,总有效率91.3%。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

(5)肺肾阴虚
治法:滋补肺肾,润燥止咳。

处方:生地、马兜铃、灸枇杷叶各12克,沙参、麦冬、瓜蒌各15克,乌梅、桃仁各9克,红花6克。

加减:咳甚加罗汉果;咳血加白茅根、阿胶珠;咽痒加桑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肺肾阴虚型157例,显效58例,占
36.94%,有效83例,占52.87%,无效16例,占10.19%,总有效率89.81%。

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汤或金水六君煎。

(6)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纳气平喘。

处方:茯苓15克,厚朴、杏仁、补骨脂各10克,肉桂、五味子、半夏、白前、远志、党参、细辛、干姜、陈皮、灸甘草各6克。

加减:实喘甚加川椒目;虚喘甚加黑锡丹;咳甚加灸冬花或灸百部;痰多加灸紫苑;有热加鱼腥草;便溏加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脾肾阳虚型132例,显效61例,占46.21%,有效62例,占46.97%,无效9例,占6.8%,总有效率93.2%。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有哪些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喘促等症状,属于中医痰饮、咳嗽范围。

临床以咳嗽、咳痰连续二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三个月并排除其它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即可确诊。

咳嗽咳痰一般以晨间明显咳白色泡沫痰或粘液痰,加重期间亦有夜间咳嗽。

本病在我国以北方为多、以老年患者为主。

临床上多虚症、多寒症、特别是多阳虚,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种症型:
肺虚寒类型
症状:咳声连连,痰粘稠或滑稀,多数病人形寒怕风,多汗易感冒
治则:补气固表、化痰止咳
方用:六君子汤、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防风、白术、瓜蒌、前胡、桔梗、桂枝、白芍、五味子、
白前
脾虚痰湿型
症状:口淡喜热饮、四末欠温纳差、腹胀肠鸣、便溏、下肢肿、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则:健脾化痰、温阳除湿
方用: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常用药物:陈皮、半夏、白术、党参、茯苓、南星、桂枝、细辛、薏苡仁、苍术、泽泻、海浮石、款冬花、紫菀、桔梗
肾虚喘促型
症状:久咳不已,呼多吸少,动则气短,面目浮肿,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腰酸,腿软,脉象沉细
治则:温肾暖脾、肃肺化痰
方用:真武汤、桂附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桂枝、白芍、茯苓、泽泻、山茱萸、五味子、牡丹皮、山药、干姜、五味子、补骨脂、蛤蚧、虫草
典型案例
刘某、男、63岁。

2016年4月20初诊。

患者于三月前不慎感寒咳嗽、吐痰稀白,未在意。

今日着凉,咳嗽加重,咯痰黏稠、色白,胸腹胀闷,大便稀、脉缓,舌质淡、苔白。

据症辨为脾虚痰湿型。

治则:健脾燥湿,宣肺化痰
方用:陈皮15g、茯苓15g、半夏15g、杏仁10g、炒白术15g、白芥子10g、款冬花15g、紫菀10g、紫苏子10g、干姜10g、甘草6g
连续服药一周后,患者二次就诊,咳嗽吐痰明显减少,腹胀便稀亦减。

上方加党参30g继服一周,并嘱患者防受寒凉,禁食生冷。

张仲景破除“水湿痰饮”的经方!八味药,唤回你满腔正气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临床仲景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君然,你总写一些关于经方的文章。

这些存在于将近2000 年前的古方子,到底有什么实用价值啊?试问今天的人,有谁会去用它们呢?
我想说,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都会在那里闪光,都会有人应用它、学习它,甚至膜拜它。

现在,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这么一位男性患者,当时年 53 岁,咳喘多痰十多年了,冬天加重,夏天稍好,经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做针对性治疗十多年了,始终不见好。

患者不解,总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其他病,或者是治得不对。

可是人家大夫说得很确切:既然是老慢支,就一定要按照老慢支的标准治疗规范来治,这没什么好怀疑的。

后来,该患无奈之下转投中医。

接待他的,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大家,再多我就不介绍了。

医家这么一看,发现患者舌苔水滑,脉象弦滑,面色发黑,背部特别恶寒,咳喘的时候耸肩提肚,咳出的是白色稀薄的痰,到了冬天加重,尤其是夜晚更加严重,根本无法睡觉。

于是,遣方一张——
麻黄 9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五味子 9 克,细辛 6 克,半夏 14 克,白芍 9 克,甘草 10 克。

水煎服。

结果怎样?患者在用了7 剂之后,咳痰大大减少,晚上能平卧安睡,胸前那种畅快感,是他最近十多年来没有感受到的。

读者朋友,我告诉你,医家用的方子,其实就是经方,乃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小青龙汤。

学习中医的人,没有不熟知它的。

它很经典,所以我要科普它。

这个患者的问题,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这不假。

从中医辨证来看,就是外感风寒,水饮内停。

你发现没?他的病情是冬天重,夏天轻。

晚上重,白天轻。

这说明它的发病一定和阴寒有关系。

而这个人呢,偏偏是素有痰湿水饮之邪。

在寒冷刺激下,风寒束肺,影响了肺的输布、脾的运化,于是体内的痰湿水饮在外寒的刺激下蠢蠢欲动,这就形成了所谓 '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

这个痰湿水饮之邪,上犯于胸,则咳嗽多痰,如果聚于心下胃
脘,则胸闷欲呕,食欲不振,如果泛溢于肌肤,则浮肿。

舌苔白滑,那更是水饮内积之征。

所以说,为什么这个患者的病情,十多年未曾彻底好转啊?就是因为它体内的痰湿水饮没有化去,所以一到冬天、夜里,阴寒较盛的时候,就被引动出来,终成宿疾。

当此际,患者一身内外,都被水湿痰饮之邪弥漫了。

阳气无法施展,就仿佛乌云密布、遮天蔽日一般。

这时候怎么办?小青龙汤的配伍是合适的。

它的基本用量是麻黄、芍药、桂枝、半夏各 9 克,细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各 6 克。

其中,麻黄和桂枝去表邪,干姜细辛温肺而化水湿痰饮,半夏化痰止呕。

这些药物辛燥、升散之性很强,故而有白芍和五味子酸收敛肺,以防伤正。

这是基本方义。

可以说,这样的思路,把外面的阴寒,里面的水饮驱散开,如拨云见日,令阳气回转,从而解决问题。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最基本、最粗浅的一部分。

除了慢性支气管炎,上面这个配伍的用武之地还有很多,加减变化之法更是无穷无尽。

但对于中医科普来说,您能读懂上面这些,就足够了。

总之,请你相信,上古经方,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藏里,依然有很多是可以为今人所用的。

黄煌医案●0772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案
男,70岁。

患者形体中等,脸色偏白,纹理较细腻。

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80年开始有即有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近来加重,有少量白色的泡沫样粘痰,难以咯出,胸闷,夜间不能平卧。

听诊:左肺呼吸音增粗,有哮鸣音。

舌暗淡体胖大。

大便男,70岁。

患者形体中等,脸色偏白,纹理较细腻。

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80年开始有即有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近来加重,有少量白色的泡沫样粘痰,难以咯出,胸闷,夜间不能平卧。

听诊:左肺呼吸音增粗,有哮鸣音。

舌暗淡体胖大。

大便稀。

2006年10月27日省中西医结合医院x线检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

(请您处方,说明理由,并谈谈您对所选处方的认识)真如苓甘五味姜辛
半夏杏仁汤合半夏厚朴汤。

茯苓20炙甘草15五味子6干姜15细辛9半夏10杏仁6苏叶10生姜5片厚朴9黑附子10 如平素易出汗去苏叶。

真武汤合二陈汤
阳虚水停,宜温阳利水,宣肺化痰,提壶揭盖. 病名:老年人喘息性支气管炎体质状态:七十岁的老年男性,患病20余年,患者形体中等,脸色偏白,纹理较细腻。

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舌暗淡体胖大,大便稀。

方证鉴别:从体质上看,此人有典型的桂枝体质特点,白色的泡沫样粘痰、大便偏稀提示似乎有使用小青龙汤的可能。

小青龙的核心是干姜、细辛、半夏。

但此人因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对于细辛使用还需斟酌。

《药典》对细辛的功用:归肺、肾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止咳除痰。

用于风寒感冒,鼻塞头痛,牙痛,痰饮咳喘,风湿性关节炎,口舌生疮。

常用量1g~3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含漱。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肾功能不正常者慎服。

虽有报道“王国柱、大浦彦吉等研究表明麻黄具有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但桂枝体质者多不用麻黄。

粘痰提示不属于寒证、饮证。

排除小青龙。

桂枝体质,纸上谈兵,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医学生患者西医诊断明确: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患者有少量白色的泡沫样粘痰,难以咯出。

听诊:左肺呼吸音增粗,有哮鸣音。

并不为寒证。

患者大便稀,结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拟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 黄芩10g 黄连 3g 生甘草 3g制半夏10g 川朴 10g 苏梗 10g 茯苓 10g生姜 3片红枣 6枚我也首先想到的是小青龙汤证,但病人似桂枝体质,用小青龙汤抱有疑虑了。

其次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符合桂枝体质,但是,当适用用喘家伴有表证之时,值得商榷。

再者是苓桂味甘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温化痰饮之剂,似乎用苓桂之剂比较折中些,相当于小青龙汤去麻黄剂。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干姜五味子细辛此患肺脾肾不足,寒饮化热,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