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7.1 怎样描述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运动的概念,如何描述物体的
运动,以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
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描述运动的方法:
(1)图形法:通过画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变化的图形来描述
运动。
(2)表格法:通过列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来描述运动。
3. 速度的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4.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
2. 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
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如何描述这些
物体的运动。
2. 知识点讲解:
(1)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描述运动的方法:图形法、表格法。
(3)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
3. 例题讲解:
例题1:一辆汽车从出发点出发,经过10秒行驶了200米,求这
辆汽车的速度。
解答:速度 = 路程÷ 时间= 200 ÷ 10 = 20(米/秒)
4. 随堂练习:
练习1: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平均速度为5米/秒,行驶了400米,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多少时间?
答案:时间 = 路程÷ 速度= 400 ÷ 5 = 80(秒)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
1. 运动的概念
2. 描述运动的方法:图形法、表格法
3.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一辆汽车从出发点出发,经过20秒行驶了400米,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2)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平均速度为6米/秒,行驶了300米,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多少时间?
2. 答案:
(1)速度 = 路程÷ 时间= 400 ÷ 20 = 20(米/秒)
(2)时间 = 路程÷ 速度= 300 ÷ 6 = 50(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描述运动和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火车行驶的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这一部分内容。
这是因为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物理的基石。
速度的计算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速度 = 路程÷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完成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二、速度的计算方法的重点解析
1. 正确理解路程和时间的概念
在计算速度时,要正确理解路程和时间的概念。
路程是指物体实
际运动的轨迹长度,而不是直线距离。
时间是指物体完成路程所经过
的时间,通常用秒(s)作为单位。
2. 注意单位的转换
在计算速度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例如,如果路程的单位是厘
米(c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在计算速度时,需要将路程的
单位转换为米(m),即除以100。
3. 掌握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速度计算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状
态选择合适的速度计算方法。
例如,对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恒定的,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而对于非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用瞬时速
度来描述。
三、速度的应用的重点解析
1. 利用速度计算物体运动的距离
已知物体的速度和时间,可以通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时间
内所经过的路程。
例如,一辆汽车以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所经过的路程为:
路程 = 速度× 时间= 80 × 3 = 240(公里)
2. 利用速度计算物体运动的时间
已知物体的速度和路程,可以通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完成这段路
程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一辆自行车以10米每秒的速度行驶了500米,所需时间为:
时间 = 路程÷ 速度= 500 ÷ 10 = 50(秒)
3. 利用速度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
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指标。
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
慢时,需要先将它们的速度单位统一,然后进行比较。
例如,一辆汽
车的速度为60公里每小时,一辆自行车的速度为15公里每小时,汽
车的速度快于自行车。
4. 利用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交通、体育、生产等领域。
通过学习速度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以10米每秒的速度跑完全程,我们可
以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该运动员的全程时间:
时间 = 路程÷ 速度= 100 ÷ 10 = 10(秒)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该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的表现。
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
和掌握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
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继续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补充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作为重点和难点,
这是因为速度的计算不仅涉及到物理知识的应用,还涉及到数学知识
的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帮助
他们在物理学习上取得进步,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1. 速度计算的数学基础
速度的计算公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涉及到了基本的数学运算。
学生需要掌握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才能够正确地进行速度的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数学运算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速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速度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交通、体育、科技等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奥运会中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解释这些成绩是如何通过速度计算得出的,让学生认识到速度计算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意义。
3. 速度计算的拓展应用
在掌握了速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后,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计算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更为复杂的概念。
这些概念在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瞬时速度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某一瞬间的运动状态,这对于理解物体的变速运动非常重要。
五、教学过程的补充说明
1. 实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运动员的比赛、车辆的行驶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速度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需要详细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数学运算的演示,让学生理解速度计算的原理。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应用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的补充说明
板书内容:
1.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
3. 速度的计算实例: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速度的知识点,
并且能够通过例题的演示,学会如何运用速度公式。
七、作业设计的补充说明
1. 计算题:计算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或者计算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某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2. 应用题: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运用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出行时间、行驶距离等。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补充说明
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自
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需要关注
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物理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一些速度
相关的物理现象,比如加速度、减速度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
断拓展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