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最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全面的评价,注重鼓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我会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5.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角的概念和运算过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角,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利用实际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和测量角,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实践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的全面评价和鼓励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会为每个小组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如总结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设计角的加减运算练习题等。同时,我还将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巩固他们的知识,提高自我总结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3.2角的比较和运算
4.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讲解角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给每个小组分配讨论任务,如:“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锐角、直角和钝角”,“探讨角的加减运算规律”等。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4.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86页的练习题1、2、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提高角的度数读取能力。
2.课本第87页的练习题4、5,要求学生通过绘制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巩固角的分类知识,并能准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等。
3.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如窗户、门的开启角度等,测量并记录下来,让学生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完成第88页的练习题6、7,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角的加减运算,并在纸上展示运算过程,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时钟、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介绍角的度量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学会读取角的度数;
-讲解角的分类和性质,通过实物展示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角的性质;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2.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如度、分、秒,并演示角的度量过程。
3.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比较规则,如“较大的角能够包含较小的角”“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等。
4.教授角的运算方法,如和的计算、差的计算、倍的关系、分的计算等,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生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中各角的大小关系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角的大小比较规则,以及运用角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问题为导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比较规则,并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角的运算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和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以及学会角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角的符号表示方法,再通过角的加减运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对于角的画法和识别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符号表示方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
3.让学生学会角的运算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角的比较方法。
2.角的符号表示方法。
3.角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角的符号表示方法,再通过角的加减运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几何图形。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钟表的指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中的角,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尺子和圆规画出不同大小的角,并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符号表示所画出的角的大小。
例如,用“∠1”表示第一个角,“∠2”表示第二个角,等等。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教学设计
5.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为学习圆周角定理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遇到问题主动思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如无法解决,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如度、分、秒,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学会使用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能够运用角的加减法、倍数关系进行角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运用角度排序的方法,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4.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3.讲解示范,巩固提高
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强调度、分、秒换算的关键步骤,以及角的加减运算和比较方法的注意事项。同时,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例,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2)拓展延伸:引入角度与弧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角的度量与运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如:“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角的加减运算中,如何处理度、分、秒的换算?”等。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题目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角的度量、加减运算、比较等方面。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计算说课稿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角的理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其次,在探究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在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师生互动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解。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分类、比较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做好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基本练习和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3.选择一道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独立பைடு நூலகம்成或与同学合作,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有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他们可能存在的障碍包括对角的概念不够清晰,对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理解不深,以及对于角的比较和计算方法的抽象理解能力不足。此外,他们可能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感到困惑。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我会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比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角的比较和计算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我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化学习等,让学生在互动和探索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最后,我会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高新区XX中学备课日志课题角的比较与运算授课课时第课时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2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备课人主备教师年级备课组名称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小学学习了简单的几何图形以后进一步对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度量进行更加系统化的学习,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为学生对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起到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作用.【学情分析】:回顾复习角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2、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3.认识角的平分线,会画一个角的平分线.4.能够根据条件进行角的有关运算.教学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平分线,分析角的和差关系,•根据条件进行角的有关运算.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角的有关运算.教学环节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课堂引入】1.如图(1),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1)度量法(2)叠合法.2、如图(2)已知∠ABC和∠DEF。
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环节二整体感知【探究新知】1.角的大小比较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AOB,∠COD设计成不同颜色,有以下三种情况:①记作:∠AOB=∠COD;②记作:∠AOB>∠COD;③记作:∠AOB<∠COD.归纳:比较角的大小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①量出度数,再比较大小;②剪下来,再叠合比较.2.认识角的和、差师: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BOC.它们的关系是:∠AOC=∠AOB+∠BOC;∠BOC=∠AOC-∠AOB;∠AOB=∠AOC-∠BOC.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3.用三角尺拼角探究:一副三角尺的各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借助三角尺画出15°,75°的角.学生尝试画角.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有什么规律吗?还能画出____________等度数的角.师生活动: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学生动手验证.规律:凡是____________的倍数的角都能画出.列表总结:角的度数画角的方法15°45°-30°=60°-45°=15°75°45°+30°=75°105°45°+60°=105°120°60°+60°=90°+30°=120°135°90°+45°=135°150°90°+60°=150°165°90°+30°+45°=165°4.角的平分线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并讨论后得到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如图1:1.通过类比,让学生学会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数形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____________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____________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OB 是∠AOC 的平分线,可以记作:∠AOC =2∠AOB =2∠BOC 或∠AOB =∠BOC =12____________.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等.如图2中的OB ,OC. 环节三重难点突破【典型例题】例1(教材第136页例1)如图,O 是直线AB 上一点,∠AOC =53°17′,求∠BOC 的度数.解:由题意可知,∠AOB 是平角,∠AOB =∠AOC +∠BOC ,所以∠BOC =∠AOB -∠AOC =180°-53°17′=126°43′. 答:∠BOC 的度数为126°43′.例2(教材第136页例2)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精确到分)? 解:360°÷7 =51°+3°÷7=51°+180′÷7≈51°26′.答:每一份是51°26′的角. 【变式训练】如图,点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1)求∠DOE 的度数;(2)如果∠COD =65°,求∠AOE 的度数解:(1)因为OD 是∠AOC 的平分线, 所以∠COD =12∠AOC.因为OE 是∠BOC 的平分线,通过例题讲解及变式训练巩固新知.所以∠COE =12∠BOC.所以∠DOE =∠COD +∠COE =12(∠AOC +∠BOC)=12∠AOB =90°.(2)由(1),可知∠BOE =∠COE =90°-∠COD =25°. 所以∠AOE =180°-∠BOE =155°. 环节四 课堂实训【课堂检测】1.射线OC 在∠AOB 内部,下列四个选项不能判定OC 是∠AOB 的平分线的是(C) A.∠AOB =2∠AOC B .∠AOC =12∠AOBC.∠AOC +∠BOC =∠AOB D .∠AOC =∠BOC2.如图,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角: (1)∠BOD =∠BOC +∠COD =∠AOD -∠AOB ; (2)∠AOB =∠AOC -∠COB =∠AOD -∠BOD ; (3)∠BOC =∠AOC -∠AOB =∠AOD -∠COD -∠AOB.3.如图,若OC 平分∠AOB ,∠AOB =60°,则∠1=30°.4.已知∠AOB =80°,∠AOC =40°,则∠BOC 的度数为120°或40°.5.计算:(1)15°37′+42°51′; (2)90°-68°17′50″; (3)5°26′×3; (4)178°53′÷5. 解:(1)原式=58°28′.(2)原式=21°42′10″. (3)原式=16°18′.(4)原式=35°46′36″.6.如图,已知O 是直线CD 上的点,OA 平分∠BOC ,∠AOC =35°,求∠BOD 的度数.通过设置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课堂小结:【课堂总结,构建知识网络】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角的比较与运算2、你还有什么疑惑?加强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教师备课前先独。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角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题能力;通过总结归纳,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通过作业小结,延伸他们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些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角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内容——角的比较与运算。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以及度量单位。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并掌握角的运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一个有趣且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案例中,我以“小小建筑师”为主题,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自己的梦想家园,运用角的知识进行设计和计算。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们对角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又能锻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际应用:强调角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计算家具摆放的角度、设计房屋的空间布局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角的知识的实际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
3.通过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初步概念、分类以及基本性质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角的比较与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更深入的运算规律和实际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直观比较和工具比较方面的技能水平,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角的比较的准确性。
2.学生在角的运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计算不准确、运算顺序混乱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导。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方法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期待大家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
-角的运算规律有哪些?它们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
-举例说明生活中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应用。
2.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成果。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角的运算规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角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角的大小比较
a.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叠合法和量角器测量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b.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
5.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要求:
1.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本整洁。
2.解题步骤清晰,逻辑严密。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4.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具备了一定的角的知识基础。但在比较大小的准确性和运算的熟练程度上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较为浓厚,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仍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教具,如折叠纸片、拼图等,加深对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的理解。
(3)小组合作:设计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较为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部分内容还不够自信。为了鼓励这部分学生,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另外,角的加减运算也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的图示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加减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计算,还涉及到几何意义上的合并与相减。这一点在小组讨论中也有所体现,学生在讨论角的运算应用时,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在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补角:如何找到与给定角相加和为180度的角。
2.教学难点
-角度度量的精确性:学生在使用量角器进行度量时,可能会存在读数不准确的问题。
-难点举例: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避免读数误差。
-角的加减运算:学生在进行角的加减运算时,可能会混:如何将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以及如何处理角的加减运算中的方向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角的比较与运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或计算角的问题?”比如,在拼图游戏或绘制图形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的基本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组成的图形部分,它的大小可以用度数来表示。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有助于我们在几何图形中准确判断角的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角的计算”的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以及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以及学会运用角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引导学生探究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角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角的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量角器的使用不熟练,对角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角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比较方法,角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量角器的使用,角的运算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在几何画图中,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何计算两个角的和?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单位。
同时,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角的运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角的比较和运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角的比较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比较方法,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角的比较方法。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三角板、课件等。
2.学具: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角的比较方法,讲解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步骤。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角有关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领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度量;让学生掌握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角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实践,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3.角的加减法:讲解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加减法实践,巩固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4.3.2角的比较和运算
(二)讲授新知
1.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方法。
2. 通过实际例子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角的运算规律,并进行角的加减运算练习。
3.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角的大小和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讲授新知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法,深入理解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律。首先,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实际例子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角的运算规律,并进行角的加减运算练习。最后,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角的大小和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法。
2. 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四)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运算规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角的计算”的第3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用角度工具测量角的大小,以及学会用角度表示和计算角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接着介绍角的比较方法,然后讲解角的运算,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角的概念理解不深,角的比较方法不明确,角的运算规则不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比较方法和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用角度工具测量角的大小,以及学会用角度表示和计算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比较方法,角的运算规则。
2.难点:角的大小与图形位置关系的理解,角的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比较方法和运算规则。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角的比较和运算,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问题驱动法: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红领巾、剪刀、三角板等,用于引入角的概念。
2.准备一些角度工具,如量角器、三角板等,用于演示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1.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角的概念和性质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角的比较与运算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于角的大小比较方法,部分学生可能仍感到困惑,难以准确把握;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学生可能记忆不牢固,容易出现错误;在角的运算方面,学生可能会对运算规律及应用感到困惑。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角的运算:讲解角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并分享比较方法。
2.学生互相测量角度,练习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3.小组内讨论角的运算规律,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练习题和提高练习题,确保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知识。
2.应用题和拓展题可适当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5.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及运算。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4.组织小组成果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知识进行反思,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对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提高自我认知;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为主题,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角的运算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针对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方法。
3.运用互动式教学,邀请学生上讲台演示角的运算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4.针对不同类型的角,引导学生探讨它们的运算规律,如锐角加锐角、直角乘直角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的运算问题进行探究,如角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3.掌握角的运算方法,包括角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角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角的比较与运算。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进行角的运算。本节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圆等知识打下基础。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角的比较和运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练习:设计一系列有关角的比较和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实践活动:布置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角,并记录下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反馈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3.学生课后的反馈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作业和练习的错误类型,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2.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角的分类,那么如何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呢?角的运算又有哪些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角的比较:首先,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比较方法的理解。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同步教学设计
1.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加减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角的比较游戏、角的加减运算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表、计算等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详细讲解角的度量单位、换算方法以及角的加减运算规则。
1.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度分秒表示各种角的大小,并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3.讲解角的加减运算规则,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角的初步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以下是学情分析:
1.学生在角的度量方面,对度分秒的概念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换算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强调角的加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方向角、建筑物的角度设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角的度量单位为什么是度、分、秒?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2.请举例说明角的加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进行角的加减运算时,如何调整角度大小,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3.角的加减运算:通过实例讲解角的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4.应用与实践:设计实际问题,如角的平分、对称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重点)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能够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决相关计算问题,会用量角器画角的平分线;(难点)
3.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画角平分线、用折纸法确定角平分线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天聪聪和明明各带了一把折扇(状态如下). 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聪聪:“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 明明:“我的折扇长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
同学们有办法帮他们进行判断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的比较
如图,射线OC ,OD 分别在∠AOB 的内部,外部,下列各式错误的是(
)
A .∠AO
B <∠AOD B .∠BO
C <∠AOB C .∠CO
D <∠AOD D .∠AOB <∠AOC
解析:A.∠AOB 与∠AOD 的边OA 重合,OB 在∠AOD 内,所以∠AOB <∠AOD ,A 正确;同理B 、C 正确;D.∠AOB 和∠AOC 的边AO 重合,OC 在∠AOB 内,所以∠AOB >∠AOC .D 错误,故选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比较大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比较大小的方法. 探究点二:角度的有关计算
【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AOB =12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 (1)求∠EOD 的度数;
(2)若∠BOC =90°,求∠AOE 的度数.
解析:(1)根据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可知∠DOE =∠DOC +∠EOC =1
2(∠BOC +∠AOC )
=1
2
∠AOB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2)先根据∠BOC =90°求出∠AO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1)∵∠AOB =12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
∴∠EOD =∠DOC +∠EOC =12(∠BOC +∠AOC )=12∠AOB =1
2
×120°=60°;
(2)∵∠AOB =120°,∠BOC =90°,∴∠AOC =120°-90°=30°,∵OE 平分∠AOC ,∴∠AOE =12∠AOC =1
2
×30°=15°.
方法总结:能够根据图形正确找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是解题的关
键.
【类型二】
利用三角板叠合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折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 ,则∠AOC +∠DOB
=( )
A .120°
B .180°
C .150°
D .135°
解析:由图可得∠AOC +∠DOB =∠AOB +∠COD =90°+90°=180°.故选B.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示,发现几个角之间的关系.
【类型三】
折叠问题中角的计算
如图,将矩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D 点落在D ′处.若∠EFC =119°,
则∠BFC ′为
( )
A .58°
B .45°
C .60°
D .42°
解析:∵将矩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D 点落在D ′处,∠EFC =119°,∴∠EFC ′=∠EFC =119°,∠EFB =180°-∠EFC =61°,∴∠BFC ′=∠EFC ′-∠EFB =119°-61°=58°,故选A.
方法总结:掌握折叠的性质,要善于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折叠前后两图形是完全重合
的,其角不变.
探究点三:角度的换算
计算:
(1)153°29′42″+26°40′32″;
(2)110°36′-90°37′28″;
(3)62°24′17″×4;
(4)102°43′21″÷3.
解析:(1)相同单位相加,超过60向上一位进1即可;(2)先借1°化为分和秒,然后同一单位分别相减即可得解;(3)每一个单位分别乘以4,分、秒超出60的部分向上一个单位进1即可;(4)从度开始计算,余数乘以60继续除以3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1)153°29′42″+26°40′32″=179°69′74″=180°10′14″;
(2)110°36′-90°37′28″=109°95′60″-90°37′28″=19°58′32″;
(3)62°24′17″×4=248°96′68″=249°37′8″;
(4)102°43′21″÷3=102°42′81″÷3=34°14′27″.
方法总结:角度的运算规律为:(1)加减法时将同一单位进行加减,加法够60进1,减法不够减要借1当60;(2)乘法时将数与度、分、秒分别相乘,然后从小到大逢60进1;(3)除法时用度先除,把余数化为分,再加上原来的分,用这个数除以除数,把余数化成秒,再加上原来的秒,再用这个数除以除数,如果除不尽,就按题意要求,进行四舍五入.
三、板书设计
1.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2)叠合法.
2.角的计算
(1)角平分线;(2)角的折叠.
3.角度的换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可利用类比线段的学习方法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对于本节教学要把握以下几点:1.首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使学生能对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
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中的比较.对于角度的计算要设计各个类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