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宽容》读后感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宽容》读后感5篇
《宽容》读后感1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启示意义。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学会宽容》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宽容的力量。
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是美好。
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
懂得退让,懂的宽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责骂,那是没必要的。
面对任何事,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就算是别人的侵犯还是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种比喻,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确切的事实:比如有甲乙两人。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
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
”这是报复。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
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乙说道:“你回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借你马匹了。
”这是憎恶。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
不久,乙向甲借马,甲欣然答应,不但决口不提上次借镰刀的事,还热情地告诉乙这匹马的习性。
这就是宽容。
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呵责,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
是啊,我反扣书想:如果能宽容,那么那个曾经受到宽容的人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是,这种无声的教育,何尝不试试呢?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证明了宽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好处。
我清晰地记得,书上曾说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题目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感兴趣,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后他烦恼,认定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
虽然很多亲友和社会的人来关怀他,但他不愿在怜悯中度过一生。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
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
上帝知道了这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
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坦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的长处,做生活的强者。
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
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争强好胜推动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推动做人的乐趣。
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在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读后感2
世界若没有了宽容,便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更无法滋养吾国与吾民。
从历史来看,宽容一词一直是奢侈品,而且购买它的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房龙的代表作《宽容》于1925年出版,此时一战的硝烟已经逝去,美国正处于柯立芝繁荣,可是世界也不太平,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组建法西斯内阁,战争阴云初现,房龙在历史海洋中披沙拣金搜寻宽容,从文明曙光古希腊、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到思想井喷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斯宾诺莎、拉伯雷、伏尔泰,太阳王路易十四…房龙推陈出新,将欧洲思想解放的历史,刻意改写成一部宽容与专横斗争的历史:种族屠杀,十字军远征,教会迫害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相互交织,一幅波澜壮阔的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不断搏杀的历史画面跃然眼底,世界虽不尽人意,可房龙保持乐观,坚信理性的光芒终将穿透专制的浓云密雾,在本书最后一章高呼自由与宽容。
当1940年此书再版时,世界局势已经是风雨飘摇,阴云密布。
1937年希特勒出版《我的奋斗》,紧随其后作为对纳粹的反抗,1938年房龙出版《我们的奋斗——对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的回答》。
1939年,德国入侵房龙的故国荷兰,一年后房龙的《宽容》再版。
鉴于世界局势每况愈下,出版商建议房龙删去最后一章《最后一百年》,因为最后一章对世界过于乐观,结尾部分充满的是神圣的希望与欢呼。
此时面对纳粹的惨绝人寰、咄咄逼人,继续宽容无异于与虎谋
皮,为此,房龙说到:“用《英雄》中的葬礼进行曲伴随我的结束语,比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充满希望的大合唱更合适。
”并特意给书加了一篇后记,题为《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房龙心中有一杆道德的秤,提倡宽容不是纵容,提倡宽容,意味着跟不宽容的法西斯势力进行坚持到底的抗争。
开篇房龙并没有讲历史,而是煞费苦心地讲了一则寓言故事,宽容被专制压制已久,在专制之下善良的民众沦为“刽子手”,伟大的先行者被当成“洪水野兽”乱石砸死,终于有一天剥开了真相的面纱,普通民众不禁后悔惊呼:原来我们错怪了先行者。
于是为先行者立碑颂德,先行者便成了英雄,世上又多了一个英雄,历史的悲剧正如此寓言一样不断上演,英雄也因此层出不穷,想起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不满伽利略对宗教迫害的“妥协”,对伽利略失望的说到:“你为何不做英雄?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只默默回了一句:“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此中有真意,回味亦无穷。
面对此时(1940年)大行其道的法西斯,房龙也不得不承认:“宽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内惨淡地破灭,我们如今的时代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偏见与片面的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歧视开始让抱有希望的人们相信,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回到了中世纪。
”是啊,自由与平等被法西斯肆意践踏,房龙故国荷兰山河破碎,世界人民饱经风霜,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可是房龙深知世界上最不缺的便是绝望,自己又何必徒增几分绝望?于是,毅然拿起手中之笔,做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淋漓鲜血的真正勇士!
当专制与黑暗从前门进城,宽容和光明无处藏身便被迫从后门溜走。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我们需要的只是等待,冬雪终归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虽然房龙没有看到法西斯的末日,于1944年去世,令人叹惋,但是房龙坚信“宽容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为了这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
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一个心存宽容的人不会死,房龙的宽容思想涅槃重生,永垂不朽。
思来想去,人
类最需要的不是财富,也不是智慧,是宽容。
也许我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使世界趋于更加完美,变得更加宽容,可是都应该试一试,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职责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振臂高呼:宽容这奢侈品的代价我愿意付。
因为宽容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宽容》读后感3
我曾经在文摘上读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
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
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是长老用脊梁来承接他的。
小和尚怆惶离去,以后的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
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
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住持。
读完这个故事立刻就从字面上凸显两个字--“宽容”.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
因为一个小故事,我了解到宽容的力量。
因为对“宽容”有了认真,所以结识了《宽容的智慧》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宽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
宽容是一门交际的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润的调剂,使之相融相知。
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
它戒除了忧烦急躁,抑制了悔憎恨怨,平息了对恣纠争,避免了嫉妒猜疑。
宽容舒展了沉郁已久的思绪,如一缕轻风,将自己拂着一朵漂泊的云,游于碧空之上,闲然自得。
懂得宽容的人生是高雅的。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更是一种自我解脱。
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赐予自己幸福和快乐;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微笑和友善,你的心灵会很踏实和轻松。
也只有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的人,才会看到生活中更美好更真诚的一面,你对他人吝啬宽容,生活就对你吝啬幸福。
宽容,是一种风度。
学会宽容,你将活得更美好,人生更有意义。
宽容是一种胸怀。
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宽容更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博大的情怀。
宽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是做人的大度和涵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它不仅体现着人性的仁爱,更体现着一种智慧的技巧。
我也曾听说过一位老师与学生的故事:
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
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
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头脑聪明就是不完活儿的孩子就很难做到宽容了。
面对孩子的赖赖的样子,心里的火气就很难压住。
对待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教了这些孩子几年,也没有发现这几个孩子有多大的变化。
《宽容的智慧》让我要有一种包容的胸怀,要有教师的风度,去宽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去包容不经意得罪老师的学生。
给他们一个自省的时间,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让我们的班级与课堂管理都融入一种智慧。
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你如果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给泯灭,焉又有艺术和智慧可言?
《宽容》读后感4
上天不会一直眷顾一个人,也不会总是折磨一个人,是幸运儿还是倒霉蛋,在于对待生活的态度。
给生活一张漂亮的脸蛋,学会笑看人生,秉持积极开朗、宽容忍让的生活态度,才能参透人生的乐趣,品味生活的美好味道。
哪怕是大师卜劳恩,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中觅得人生的转机的。
再度失业的卜劳恩陷入了生活的窘境,他的一天就是满大街找工作,然后失望而归,坐在酒吧里喝闷酒,直到身上最后一块钱也砸进酒缸里了,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
他唯一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给他争气─他的成绩退步了。
卜劳恩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去了。
翌日早晨,卜劳恩习惯性地在日记里写道:5月6日,星期一。
真是个倒霉的日子,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更可气的是儿子又考砸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他走进儿子的房间,准备叫儿子起床,发现儿子已经上学去了。
这时,卜劳恩突然发现,儿子的小日记本忘了锁进抽屉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过来翻看起来:5月6日,星期一。
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帮助一位盲眼老奶奶过了马路,心情很好。
只是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他却没有责备我,只是深情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使我深受鼓舞,我
决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看到这里,卜劳恩很是纳闷:明明是自己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怎么成了深情的盯着他了?卜劳恩好奇地翻开了儿子以前的日记:5月5日,星期天。
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请教他。
卜劳恩又是一惊,拿来自己的日记本:5月5日,星期天。
这个该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天,又被他吵得不得安宁。
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非报警没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比较着两本日记,卜劳恩陷入沉思,不知曾几何时,自己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厌世,烦躁不堪,对生活的承受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
打那以后,卜劳恩变得积极开朗起来,他日记里的内容也逐渐变了:5月7日,星期二。
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虽然还是没有哪家单位肯聘用我,但我从应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想,只要总结经验,明天我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5月8日,星期三。
今天我终于应聘成功了,虽然是一份钳工的工作,但我觉得我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钳工……
他就是《父与子》的作者,著名的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
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大多源于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
他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声誉远远地超出了国界。
这位漫画大师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我不是大师,真正的大师是我的儿子。
”
回味卜劳恩的话,我也在思考,生活究竟给予了我们什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很多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我们无法揣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顺是逆,是好是坏,往往不能为自己左右,但我们可选择用什么表情来面对,以什么心态来看待。
如果终日囿于“不如意”中而郁郁寡欢,生活就索然无味了。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宽容。
要宽容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宽容别人,宽容生活。
如果能让一颗包容的心永驻,让一种释然的心态常在,人们眼中的事物便会是另一种色彩。
记得小时候,曾经倾尽时间和精力完成了一幅画作。
这幅令自己爱不释手的作品,在玩伴面前被贬得一文不值。
他们纷纷用不屑的语气说:“是描的吧?”我极尽言辞,想让他们相信,画上的每一笔都是我的心血和汗水,可是换来的只
有一句“骗人”,我委屈地哭了。
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愤”,不过转而一想,如果不是画得栩栩如生,别人怎么会怀疑是描摩出来的呢?到底是不是描的,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至于玩伴的贬低,我就一厢情愿地理解为“另一种赞美”吧!如此看来,原本令人不悦的儿时回忆留给我的只有美好的童真童趣了。
生活亦是如此啊!如果人人都能像大师卜劳恩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宽容身边的一切,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藏匿的美丽,那么,很多不愉快都能烟消云散,土崩瓦解。
我相信,相由心生,感恩生活教会我以坦荡的心境、真心的笑容应对一切。
希望感恩的种子能够洒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在感恩中长大!
《宽容》读后感5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
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
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
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
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
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
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
宽容而战的历史。
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
”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
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
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
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
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
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
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
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
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
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
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