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写春天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十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春天,⼜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个季节,指⽴春⾄⽴夏期间,含节⽓有⽴春、⾬⽔、惊蛰、春分、清明、⾕⾬。

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以下“描写春天的诗词鉴赏摘抄⼤全【⼗篇】”由⽆忧考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篇⼀】描写春天的诗词鉴赏摘抄⼤全
春江花⽉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

空⾥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看不见。

江天⼀⾊⽆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初见⽉?
江⽉何年初照⼈?
⼈⽣代代⽆穷已,江⽉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待何⼈,但见长江送流⽔。

⽩云⼀⽚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
何处相思明⽉楼?
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妆镜台。

⽟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斜⽉沉沉藏海雾,碣⽯潇湘⽆限路。

不知乘⽉⼏⼈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赏析
被闻⼀多先⽣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赎》)的《春江花⽉夜》,⼀千多年来使⽆数读者为之倾倒。

⼀⽣仅留下两⾸诗的张若虚,也因这⼀⾸诗,“孤篇横绝,竟为⼤家”。

诗篇题⽬就令⼈⼼驰神往。

春、江、花、⽉、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的良⾠美景,构成了诱⼈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擒题,⼀开篇便就题⽣发,勾勒出⼀幅春江⽉夜的壮丽画⾯:江潮连海,⽉共潮⽣。

这⾥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垠,仿佛和⼤海连在⼀起,⽓势宏伟。

这时⼀轮明⽉随潮涌⽣,景象壮观。

⼀个“⽣”字,就赋予了明⽉与潮⽔以活泼泼的⽣命。

⽉光闪耀千万⾥之遥,哪⼀处春江不在明⽉朗照之中!江⽔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的春之原野,⽉⾊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层洁⽩的雪。

诗⼈真可谓是丹青妙⼿,轻轻挥洒⼀笔,便点染出春江⽉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巧妙地缴⾜了“春江花⽉夜”的题⾯。

诗⼈对⽉光的观察极其精微:⽉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将⼤千世界浸染成梦幻⼀样的银辉⾊。

因⽽“流霜不觉飞”,“⽩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句,由⼤到⼩,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轮孤⽉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进⼊了⼀个纯净的世界,这就⾃然地引起了诗⼈的遐思冥想:“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诗⼈神思飞跃,但⼜紧紧联系着⼈⽣,探索着⼈⽣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天地⽆终极,⼈命若朝霜”,阮籍《咏怀》:“⼈⽣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他的思想没有陷⼊前⼈窠⾅,⽽是翻出了新意:“⼈⽣代代⽆穷已,江⽉年年只相似。

”个⼈的⽣命是短暂即逝的,⽽⼈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穷已”的⼈⽣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得以共存。

这是诗⼈从⼤⾃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种欣慰。

诗⼈虽有对⼈⽣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是缘于对⼈⽣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的回响。

“不知江⽉待何⼈,但见长江送流⽔”,这是紧承上⼀句的“只相似”⽽来的。

⼈⽣代代相继,江⽉年年如此。

⼀轮孤⽉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似的,却⼜永远不能如愿。

⽉光下,只有⼤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的流动,诗篇遂⽣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有恨,流⽔⽆情,诗⼈⾃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然景⾊转到了⼈⽣图象,引出下半篇男⼥相思的离愁别恨。

“⽩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夜中思妇与游⼦的两地思念之情。

“⽩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云飘忽,象征“扁⾈⼦”的⾏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常⽤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句互⽂见义,正因不⽌⼀家、⼀处有离愁别恨,诗⼈才提出这样的设问,⼀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的怀念。

然⽽诗⼈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是⽤“⽉”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出。

诗篇把“⽉”拟⼈化,“徘徊”⼆字极其传神:⼀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是⽉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户帘上、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情,反⽽思念尤甚。

她想赶⾛这恼⼈的⽉⾊,可是⽉⾊“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动地表现出思妇内⼼的愁怅和迷惘。

⽉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不也照着远⽅的爱⼈吗?共望⽉光⽽⽆法相知,只好依托明⽉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鱼⼉在深⽔⾥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

“尺素在鱼肠,⼨⼼凭雁⾜”。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法传递⾳讯──该⼜凭添⼏重愁苦!
最后⼋句写游⼦,诗⼈⽤落花、流⽔、残⽉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流春,流去的不仅是⾃然的春天,也是游⼦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碣⽯、潇湘,天各⼀⽅,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限路”也就⽆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之夜,不知有⼏⼈能乘⽉归回⾃⼰的家乡!他那⽆着⽆落的离情,伴着残⽉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光之情,游⼦之情,诗⼈之情交织成⼀⽚,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上,情韵袅袅,摇曳⽣姿,令⼈⼼醉神迷。

《春江花⽉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范⽔的景物诗,“羡宇宙之⽆穷,哀吾⽣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体,凭借对春江花⽉夜的描绘,尽情赞叹⼤⾃然的奇丽景⾊,讴歌⼈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思妇的同情⼼扩⼤开来,与对⼈⽣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汇成⼀种情、景、理⽔乳交溶的幽美⽽邈远的意境。

诗⼈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诗篇仿佛笼罩在⼀⽚空灵⽽迷茫的⽉⾊⾥,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夜的背景来写,⽽⼜以⽉为主体。

“⽉”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条⽣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神,诗情随着⽉轮的⽣落⽽起伏曲折。

⽉在⼀夜之间经历了升起──⾼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的照耀下,江⽔、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去、扁⾈、⾼楼、镜台、砧⽯、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幅充满⼈⽣哲理与⽣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调上是以淡寓浓,虽⽤⽔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相辅、虚实相⽣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幅淡雅的中国⽔墨画,体现出春江花⽉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

诗⼈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也不是急管繁弦,⽽是象⼩提琴奏出的⼩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六句,四句⼀换韵,共换九韵。

⼜平声庚韵起⾸,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韵、⿇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低⾳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层出不穷,⾳乐节奏感强烈⽽优美。

这种语⾳与韵味的变化,⼜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情丝丝⼊扣,宛转谐美。

创作背景
《春江花⽉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乐志⼆》云:“《春江花⽉夜》、《⽟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学⼠及朝⾂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善于⽂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七收《春江花⽉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不透明的⼩冰粒。

形容⽉光下春花晶莹洁⽩。

(4)流霜:飞霜,古⼈以为霜和雪⼀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喻⽉光皎洁,⽉⾊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边平地,⼩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轮:指⽉亮,因为⽉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轮。

(8)穷已:穷尽。

(9)江⽉年年望相似:另⼀种版本为“江⽉年年只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泛指游⼦所在的地⽅。

暗⽤《楚辞·招魂》:“湛湛江⽔兮上有枫,⽬极千⾥兮伤春⼼。

”浦上:⽔边。

《九歌·河伯》:“送美⼈兮南浦。

”因⽽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飘荡江湖的游⼦。

扁⾈,⼩⾈。

(14)明⽉楼:⽉夜下的闺楼。

这⾥指闺中思妇。

曹植《七哀诗》:“明⽉照⾼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徘徊:指⽉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户:形容楼阁华丽,以⽟⽯镶嵌。

(19)捣⾐砧(zhēn):捣⾐⽯、捶布⽯。

(20)相闻:互通⾳信。

(21)逐:追随。

(22)⽉华:⽉光。

(23)⽂: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

(27)碣(jié)⽯、潇湘:⼀南⼀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望。

(28)⽆限路:极⾔离⼈相距之远。

(29)乘⽉:趁着⽉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牵情。

作品译⽂
春天的江潮⽔势浩荡,与⼤海连成⼀⽚,⼀轮明⽉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起涌出来。

⽉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所有地⽅的春江都有明亮的⽉光。

江⽔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的原野流淌,⽉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如霜,所以霜飞⽆从觉察。

洲上的⽩沙和⽉⾊融合在⼀起,看不分明。

江⽔、天空成⼀⾊,没有⼀点微⼩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轮孤⽉⾼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最初看见⽉亮,江上的⽉亮哪⼀年最初照耀着⼈?
⼈⽣⼀代代地⽆穷⽆尽,只有江上的⽉亮⼀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亮等待着什么⼈,只见长江不断地⼀直运输着流⽔。

游⼦像⼀⽚⽩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今晚坐着⼩船在漂流?什么地⽅有⼈在明⽉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光,应该照耀着离⼈的梳妆台。

⽉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照在她的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我希望随着⽉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不能飞出⽆边的⽉光;⽉照江⾯,鱼龙在⽔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半⾃⼰还不能回家。

江⽔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潭上的⽉亮⼜要西落。

斜⽉慢慢下沉,藏在海雾⾥,碣⽯与潇湘的离⼈距离⽆限遥远。

不知有⼏⼈能趁着⽉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解读⼀
诗从被写出来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写者的⼼情。

后⼈,纵使有多⾼深的造诣或者怎样的⼼情的历史性重叠,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解释。

所以,现在我写这篇⽂,充其量就是挖掘⼀点我⾃⼰情绪的断章,凑不上什么赏析。

——题记
春江花⽉夜的诗评泛滥,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的引经据典,⼤概就逃不出捡⼈剩下的落魄甚⾄会遭蒙抄袭的嫌疑。

所以作罢,写写我的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的⽂字游戏还是留给有⽔平的⼤家去做吧。

春江花⽉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融⼊进⾥,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

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不同的⼼境进⽽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全⾮。

⼈和⼈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情。

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上午⾼⼭流⽔地沉浮在字⾥⾏间,感情毫⽆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详,沧海⼀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堆⾥,却仅凭这⼀⾸诗“孤篇横绝,竟为⼤家”。

春江花⽉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曲婉的离愁,通篇⽩话⽂⼀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个离⼈⽴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眼帘。

我看见他背着双⼿,傲然地仰头望向⽆垠的汪汪⽩⽔,赞叹⾃然的浩淼荡漾,⼼意空洞眼神苍⽩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种哀愁。

“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是海岸线的⽔边,在熏风⾥望见明⽉凄楚地随潮涌翻滚⽽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云流⽔地营造了他⾃⼰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

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妖娆。

⽉⾊美,在诗⼈的乡思离愁⾥,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

诗⼈看“滟滟随波千万⾥”,⽉影倒映,⽔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理不平衡:为什么⽉笼春江千万⾥,我却望穿了秋⽔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亮其实和⾃⼰⼀样孤独。

明⽉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天⼀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地映照着⽩⽔,不离不弃。

就如诗⼈⾃⼰⼀样,望这长⽔,只期盼能望见家中⽟帘后的牵挂。

⼜有“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诗⼈⽆奈⼈与天的绝对⼒量悬殊,明⽉⼀岁⼀千年,看尽⼈情的薄凉锦暖,世⼈却伴⽉初⽣,望⽉临终,⾄死了也看不透⾃然的⽞妙。

可他⼜说“⼈⽣代代⽆穷已,江⽉年年望相似”,⼈类啊,年华如⽔去⽽不返却繁衍⽣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总该有看尽的⼀天。

诗⼈天真的⾃我安慰,“哀⽽不伤”,与李⽩的《把酒问⽉》⼤有异曲同⼯之妙:今⼈不见古时⽉,今⽉曾经照古⼈。

古⼈今⼈若流⽔,共看明⽉皆如此。

诗⼈举⽬⽽眺,“有乘扁⾈为客者,有登楼⽽伤别者”,更有⾃⼰不可尽⾔的思念。

他似乎还看见了家中“妆镜台”前的同样思念他的⼥⼦,辗转反侧,苦于⽉⾊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

那多情的⼥⼦,多想随明⽉光华⼀起,“逐⽉华流照君”,瞬思闲就能流转到意中⼈的⾝侧。

可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鱼跃深⽔,只激起阵阵波纹,跃也⽆功。

“;尺素在鱼肠,存⼼凭雁⾜”,向以传信为长的鱼雁,如今也⽆法传递思念。

对于“⽔成⽂”,其实我还有别的理解。

诗⼈的思念,望穿了秋⽔,也望成了幻觉,他好像看到了鱼跃激起的⽔纹⾥有远⽅传来的书字,⼀篇思愁蔓延⽔⾯,情深亦如⽔。

全诗到这⾥,我的激情⼤约也到了个终点。

近乎审美疲劳,后⾯的内容,已经不⾜以翻起我的思绪。

⽉复西斜,海雾徒⽣,潇湘碣⽯,江树摇情。

就以这个“摇”字作为最后的看点,“⽉华摇晃,树影婆娑,⼈⼼起伏,⽉摇,树摇,⼈⼼亦在摇”。

诗⼈在江边站⾄夜深,江风骤起,他看岸上的树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谁回应着他的思念,也好像是因为树枝沉甸甸地挂满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觉地⼼中悸动起来,再也平静不下来。

只好就此收了笔。

解读⼆
这⾸诗以写⽉作起,以写⽉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江流、青枫、⽩云到⽔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式组织起来。

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由江流明⽉
引出花林,引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明”、“空⾥流霜不觉飞”等句⼦,同时也体现了⼈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的,如长江流⽔、青枫⽩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有情,结尾⼀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沙、⽩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分和谐统⼀。

诗歌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

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采⽤了⼀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江⽉何年初照⼈。

⼈⽣……”“何处相思明⽉楼,可怜楼上……”“江潭落⽉复西斜,斜⽉……”⼀唱三叹,情味⽆穷。

对偶句的使⽤如“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等等。

句中平仄的讲求
如“滟滟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江流婉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既抑扬顿挫,⼜清新流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去,潮⽔带星来。

”杨⼴此⾸借题⽣义,⼀扫艳媚。

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浩淼。

“平不动”是⽔波不兴。

江⾯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开得满满当当。

他写春夜潮⽣,江⽔滔滔。

“将⽉去”,“带星来”将⽔波激荡,⽉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夜收纳其间,绘出⼀幅江⽉胜景图。

“流波将⽉去,潮⽔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夜之画,风致婉然。

此句好在平实,⼀个“将”字,⼀个“带”字,都是⽐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之,诗⼈凭借对春江花⽉夜的描绘,尽情赞叹⼤⾃然的绮丽景⾊,讴歌⼈间纯洁爱情把游⼦对思妇的同情扩⼤开来,与对⼈⽣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来,从⽽汇成⼀种情、景、理⽔乳交融的优美⽽邈远的意境。

【篇⼆】描写春天的诗词鉴赏摘抄⼤全
春⽇
[宋代]朱熹
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地,诗⼈⽿⽬⼀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机勃勃的春光吗?诗⼈由“寻”⽽“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个“新”字。

但泗⽔在⼭东,孔⼦曾在泗⽔之滨讲学传道;⽽南宋时那地⽅早已沦陷于⾦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哲理诗。

诗中的“泗⽔”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明之处。

译⽂
风和⽇丽游春在泗⽔之滨,⽆边⽆际的风光焕然⼀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春天。

2、胜⽇:指春光明媚的好⽇⼦。

3、寻芳:春游赏花。

4、泗⽔:⽔的名字,在⼭东省中部,源于泗⽔县,流⼊淮河。

5、滨:⽔边;河边。

6、光景:风光景物。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篇三】描写春天的诗词鉴赏摘抄⼤全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创作背景
822年(长庆⼆年)七⽉,⽩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钱塘湖春⾏》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译⽂
从孤⼭寺的北⾯到贾亭的西⾯,湖⾯春⽔刚与堤平,⽩云低垂,同湖⾯上的波澜连成⼀⽚。

⼏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杨柳荫下的⽩沙堤。

注释
1.孤⼭寺:南北朝时期陈⽂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化。

孤⼭:在西湖的⾥、外湖之间,因与其他⼭不相接连,所以称孤⼭。

上有孤⼭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唐代末年。

3.⽔⾯初平:湖⽔才同堤平,即春⽔初涨。

初:在古汉语⾥⽤作副词,常⽤来表⽰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云重重叠叠,同湖⾯上的波澜连成⼀⽚,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
着⼒描绘湖⾯景⾊。

多见于将⾬或⾬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的云⽓,多见于将⾬或⾬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和动物⾏⾛的器官。

这⾥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

8.啄:衔取。

燕⼦衔泥筑巢。

春⾏仰观所见,莺歌燕舞,⽣机动⼈。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眼:使⼈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为参照物。

12.⾏不⾜:百游不厌。

⾜,满⾜。

13.阴:同“荫”,指树荫。

14.⽩沙堤:即今⽩堤,⼜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堤在钱塘门外,是另⼀条。

诗⼈由北⽽西⽽南⽽东,环湖⼀周,诗则以湖东绿杨⽩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堤全长1000⽶。

鉴赏
全诗以“⾏”字为线索,从孤⼭寺起,⾄⽩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在景中,描写了孤⼭寺⼀带到⽩沙堤⼀带的景⾊,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然。

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的沐浴下的勃勃⽣机,⽽且将诗⼈本⾝陶醉在这良⾠美景中的⼼态和盘托出,使⼈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西湖的醉⼈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句是地点,第⼆句是远景。

孤⼭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寺,登⼭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处名胜。

⽩居易⼀开始来到了孤⼭寺的北⾯,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居易对春⽇⾥西湖的⼀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使得如今的湖⾯看上去⽐起冬⽇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对⼴⼤的⽔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个对
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副宁静的⽔墨西湖图,⽽正当诗⼈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的神韵时,⽿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发现了⾃⼰实际上是早已置⾝于⼀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钱塘湖春⾏》⽣动地描绘了诗⼈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唱给春⽇良⾠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联紧扣题⽬总写湖⽔,前⼀句点出钱塘湖的⽅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

⼜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是在⼀边⾛,⼀边观赏。

后⼀句正⾯写湖光⽔⾊:春⽔初涨,⽔⾯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云和湖⾯荡漾的波澜连成⼀⽚,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出春天的勃勃⽣机。

黄莺和燕⼦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间传播春回⼤地的喜讯;燕⼦穿花贴⽔,衔泥筑巢,⼜启迪⼈们开始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机。

“⼏处”⼆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字的疑问,⼜表现出诗⼈细腻的⼼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是东⼀团,西⼀簇,⽤⼀个“乱”字来形容。

⽽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个“浅”字来形容。

这⼀联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主观感情⾊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动地把诗⼈边⾏边赏的早春⽓象透露出来,给⼈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谢灵运“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最爱的湖东沙堤。

⽩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平坦⽽修长的⽩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美景。

诗⼈置⾝其间,饱览湖光⼭⾊之美,⼼旷⽽神怡。

以“⾏不⾜”说明⾃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尽的回味。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居易此诗的核⼼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同时也是⽩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处,是好⼏处,甚⾄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居易对这些充满⽣机的⼩⽣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怕⼀会⼉就会赶不上了。

⼀个“争”字,让⼈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个“啄”字,来描写燕⼦那忙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燕⼦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与⽣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感到春天的妩媚;燕⼦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们倍加感到⽣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鸟进⾏了形象的拟⼈化描写之后,⽩居易⼜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联极富情感⾊彩与⽣命活⼒的景物描写,充分显⽰了⽩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

花⽽⾔其乱,乃⾄要乱得迷了赏花⼈的⽬光,在旁⼈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居易在欣赏西湖景⾊时切⾝的体验,五颜六⾊的鲜花,漫⼭野地开放,在湖光⼭⾊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艳,使得⽩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才好,也⽆从分辨出个⾼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