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合同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完全合同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
论文:不完全合同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
摘要:为什么我们选择签订“简单”的可能需要再谈判的不完全合同,而不是选择“复杂”的完全合同?这是不完全合同理论基础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有二个思路:一是证明在一些情况下,不完全的合同也可以实现不低于完全合同的最佳结果,从而没有必要签订完全合同;二是证明,即使无法实现最佳结果,但是相对于不完全合同的效率结果,完全合同并不能使情况有所改善。
在信息可观察不可证实的范式下,初始的不完全合同通过再谈判设计可以实现最佳结果,而在不能避免事后再谈判的情况下,引入复杂性可以证明一般的机制无法改进效率结果。
对于事前缔约的能力,通常重要的不是产品是否事前可以描述,而是双方能否承诺不对帕累托改进的合同进行再谈判。
而除了信息可观察不可证实的范式下假设事后可缔约的经典套牢问题外,放松事后可缔约假设从而研究更为多样的效率问题是不完全合同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方向,而造成更为多样的事后效率问题的合同不完全的因素也有多种,包括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行为因素等。
关键词:不完全合同理论基础机制设计再谈判设计
1.导言
不完全合同理论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且也越来越成为许多领域,如微观金融、组织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其它与制度研究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相对于已经形成公认、清晰、完整体系的完全合同理论,不完全合同的研究仍在探索和发展阶段。
它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一般性的理论基础,甚至没有一个确切的、唯一的不完全合同定义。
Tirole (1999)曾将它定义为在一个给定模型中对可行合同的集合施加的特定限制。
而就它的含义而言,通常可以将合同的不完全作两种理解:一种是责任、义务的不完全或不明确,另一种是无法充分缔结状态依赖的合同。
在不完全合同理论中,一般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所以通常所说的不完全合同就是指无法缔结状态依赖的合同,也包括不能缔结合同结果直接依赖于所实现状态的机制的合同。
Tirole(1999)曾将对不完全合同的理论研究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实用主义研究,另一类是关于构建合同的不完全性基础的研究。
前者是在承认合同不完全性的假定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些相对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现实现象,而后者则常常对前者的模型
.
无效率。
如果投资是不可观察或不可证实的而且他们预期到事后的机会主义,那么他们不仅可能做出事前无效率的投资,而且可能卷入事后无效率的合同纠纷。
之后的理论更多的关注于事前投资的无效率问题,而忽视事后可能的无效率,Grossman和Hart(1986)与Hart和Moore(1990)就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通过引入剩余控制权变量发展起了更有影响的产权理论。
与产权理论模型相比,这里的套牢模型更为简单——省去资产这一变量,因为资产是作为克服合同不完全造成无效率问题的一种工具。
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描述如下:风险中性的买方和卖方在第0期见面并签订合同,双方同意在1期状态实现之后进行交易;不过,
在第0期,缔约双方关于第1期所实现的自然状态存在不确定性,且状态是无法证实的;时间过程如图1所示。
假设买方交易的收益为,卖方的成本为,交易价格为。
卖方在第1/2期作出一项不可证实的关系专用性的投资,该投资可以降低卖方的成本。
买卖双方的净收益分别用和来表示。
图1
对于上述典型的套牢问题,Hart and Moore (1988)证明了,如果不能避免事后再谈判的发生,出于对被对方“套牢”风险——投资者投资的边际收益中有一部分被对方分享了——的预期,投资者的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将不足。
2. 信息可观察不可证实条件下的机制设计
就作为整个合同理论体系之部分来看,我们通常将不完全合同理解为无法充分缔结状态依赖的合同,而相应地,在长期、不确定情况下的完全合同是指能够将合同结果依赖于所实现自然状态的合同,或者包括通过某种机制实现状态依赖结果的合同。
对于状态依赖的合同而言,合同的执行要求自然状态是法庭或第三方可以证实的,如通常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问题。
然而问题是,现实中法庭等第三方所了解的信息往往并不比缔约当事方更多,这就使得在出现合同纠纷时,原合同很难被法庭所执行或状态很难被第三方所证实。
此时,要缔结可以执行的完全合同就不可能是状态依赖的合同,而是应该包括一些可执行机制的“复杂”合同。
这就是通常被称为“执行理论”的信息可观察不可证实条件下的机制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不过,信息可观察不可证实的条件也是大多数不完全合同理论模型的研究背景——后者认为因为信息是不可证实的,所以无法缔结状态依赖的合同,因此,人们会转而选择签署“简单”的不完全合同。
不过这一并非严格的论述显然是无法让人满意的,所以,不完全合同的理论基础问题引起机制设计学派和不完全合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共同兴趣以及精彩争论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由激励理论和执行理论等发展起来的完全合同理论的研究范式,最优的合同应该明确规定以法庭或第三方可以观察或证实的所有相关信息为条件的每一个可能结果:;如果一些相关的信息不能被法庭或第三方所观察到或执行而只能各被缔约方自身所观察,那么合同可以规定一个博弈机制,在该机制中,合同规定的结果所依赖的信息为参与博弈的缔约方所分别报告的结果。
执行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应归功于Maskin(1977),他是通过设计复杂的显示博弈来实现的。
Maskin指出,尽管彼此可观察的自然状态不能被第三方所证实,但是第三方可以通过依赖于各方对事件发生的报告,制定出可以依存于这类事件的合同。
也就是说,尽管第三方不能直接观察到自然状态,但是她只要求观察到自然状态的代理人宣布它,如果他们的宣布是不一致的,那么就重重地惩罚他们。
显然,报告一个真实的结果是一个可以执行的纳什均衡。
Maskin的纳什执行理论从一个角度解决了信息可观察不可证实范式下的合同设计问题,但是该理论也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多个均衡的问题:如果讲真话是一个纳什均衡,那么缔约方报告唯一的非真实的自然状态的情况也是一个纳什均衡。
其次,惩罚所有缔约方与他们的共同利益很明显是不一致的:在单方背离讲真话之后,代理人是否决定撕毁合同机制呢,也就是,他们是否决定再谈判呢?最后,我们在现实中几乎看不到这类机制的存在。
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给机制增加阶段,而且通过在非均衡路径上施加一些足够的惩罚来迫使代理人回到合意的均衡路径上去,可以解决了多个均衡的问题。
Moore和Repullo(1988)发展了子博弈完美执行的理论。
而第二个问题,正
如后文所要阐述的,执行理论证明,再谈判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合同可执行结果的集合(Maskin和Moore,1999;Segal和Whinston,2002)。
不过,上述执行理论都没有回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复杂的完全合同机制?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人们更愿意签订存在一些不完全性的简单合同,并把一些可能的结果留到未来进行再谈判?所以,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关于前面已经提到的不完全合同的理论基础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在现实中不愿意选择签订复杂的状态依存合同或者签订包括复杂的机制设计的完全合同,而是选择签订简单的不完全合同呢?因为没有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缔约方签订简单的不完全合同是缔约方自身最优化选择的结果,产权理论沿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三个方面的缔约成本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这其中又以Marskin and Tirole(1999)为代表。
一方面他们批评不完全合同的理论缺乏一个像完全合同理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那样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他们更具体指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在模型中使用的动态规划方法与关于缔约的交易成本假设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一方面,假设合同双方能够完全地预料到他们现在的行动给将来造成的后果,比如被套牢的可能或者所受到的产权保护;但是另一方面,又假设他们不能通过明确合同的条款来防止交易对象在未来对合同条款的预期滥用,他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交换一种非常标准的合同——所有权——来提高未来讨价还价的地位。
进一步的,针对产权理论提到的“不可描述”性可能是造成合同不完全的三个方面的原因之一, Maskin和Tirole(1999)在缔约方关于未来状态不可描述的条件下推导出了一个完全合同。
他们的逻辑在于,尽管缔约方不能具体描述未来的状态,但是他们可以预期到在未来各种可能状态下的收益,而缔约方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可能发生的状态,而是在各种状态下的收益。
既然缔约方能够在事前计算出各种可能状态下的收益,那么,通过赋予每一种可能的收益一个整数N,Maskin和Tirole设计出一个行动依赖于各种收益而不是不可描述的状态的合同。
也就是说,与一般的完全合同理论寻求的最优合同是从状态信息到结果的映射————不同,在Maskin和Tirole的机制中,最优的合同是,从与事后各种收益相对应的而且缔约方事前都能够描述的整数,到行动结果的映射:。
通过这一中间环节的引入以及相应的转换,Maskin和Tirole进而得出了状态的可描述性与合同的不完全性不相关的定理。
不过,为了解决复杂状态下的不可描述问题,Maskin和Tirole(1999)在通常的子博弈精练机制中加入了整数博弈,这使得他们的模型稍显复杂。
事实上,在本文导言中给出的简单的套牢问题中,Maskin和Tirole的机制可以进行简化,即可以表述成如下的机制:在1期,买方报出他希望交易的产品的性质,并同意支付卖方的成本。
然后,卖方报出他的成本。
如果买方同意卖方的报价,那么交易发生,买方支付卖方成本。
如果买方认为卖方的真实成本低于,那么他可以挑战卖方的报价。
如果卖方被挑战,那么他将向可以信赖的第三方支付一笔很大的罚金F。
不过,此时卖方仍有机会以更低的价格向买方提供产品,如果他提供了这种商品,第三方就将罚金F付给买方。
如果他不愿再提供产品,那么买方必须向第三方支付罚金F。
这里假设状态和双方的收益函数都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的,而双方的行动在事后是可以证实的。
显然,在这样的子博弈精炼机制下,偏离讲真话并不是每
一个子博弈上的均衡。
只要在每一个子博弈的非均衡路径上的惩罚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