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一年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 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 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材料一套、PPT。 小组:盒子1个、小方块(正方体)、小球(球体)、橡皮(长方体)、 螺帽若干份,记录单每组一份。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的第3课,本课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 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 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 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板块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 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 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认识物体的形状》说课稿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一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的第3课《认识物体 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 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 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 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 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 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 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 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 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 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 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 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 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 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 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 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 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 么会这样?”的疑问。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 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 ”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 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 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 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板块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 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2. 《认识物体的形状》 形状 侧面 铺满个数 正方体 球体 长方体 六边形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 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 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 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 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 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 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板块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 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 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 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 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 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 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 得少。
板块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 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 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 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 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 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 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 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知道不同物体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六边形等形 状。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每个面形状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相同的。 3.尝试运用数字描述摆放结果,感受物体占据空间。 4.在摆放活动中,发现不同物体和同一物体不同面占据空间的效果不一样。 5.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6.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7.体会到生活中的不同的物体都是根据不同的形状特点制作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物体完成不同摆放方式,并用数字描述测量结 果。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图表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 “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 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 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 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 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 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二、说学情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 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 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 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 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材料一套、PPT。 小组:盒子1个、小方块(正方体)、小球(球体)、橡皮(长方体)、 螺帽若干份,记录单每组一份。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的第3课,本课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 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 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 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板块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 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 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认识物体的形状》说课稿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一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的第3课《认识物体 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 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 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 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 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 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 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 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 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 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 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 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 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 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 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 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 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 么会这样?”的疑问。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 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 ”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 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 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 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板块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 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2. 《认识物体的形状》 形状 侧面 铺满个数 正方体 球体 长方体 六边形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 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 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 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 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 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 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板块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 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 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 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 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 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 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 得少。
板块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 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 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 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 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 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 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 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知道不同物体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六边形等形 状。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每个面形状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相同的。 3.尝试运用数字描述摆放结果,感受物体占据空间。 4.在摆放活动中,发现不同物体和同一物体不同面占据空间的效果不一样。 5.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6.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7.体会到生活中的不同的物体都是根据不同的形状特点制作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物体完成不同摆放方式,并用数字描述测量结 果。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图表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 “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 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 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 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 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 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二、说学情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 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 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 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 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