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化学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氧化还原反应附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工业上处理含苯酚废水的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Ⅰ.测定废水中苯酚的含量。
测定原理:
+3Br 2→↓+3HBr 测定步骤:
步骤1:准确量取25.00mL 待测废水于250mL 锥形瓶中。
步骤2:将5.00mL 1amol L -⋅浓溴水(量)迅速加入到锥形瓶中,塞紧瓶塞,振荡。
步骤3:打开瓶塞,向锥形瓶中迅速加入bmL 10.10mol L -⋅KI 溶液(过量),塞紧瓶塞,振荡。
步骤4:滴入2~3滴指示剂,再用10.010mol L -⋅223Na S O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223Na S O 溶液1V mL (反应原理:2223246I 2Na S O 2NaI Na S O +=+)。
待测废水换为蒸馏水,重复上述步骤(即进行空白实验),消耗223Na S O 溶液2V mL 。
(1)“步骤1”量取待测废水所用仪器是________。
(2)为了防止溴的挥发,上述步骤中采取的措施包括迅速加入试剂和________。
(3)“步骤4”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
(4)该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________1mg L -⋅(用含1V 、2V 的代数式表示)。
如果空白实验中“步骤2”忘记塞紧瓶塞,则测得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如果空白实验中“步骤4”滴定至终点时俯视读数,则测得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________。
Ⅱ.处理废水。
采用Ti 基2PbO 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含苯酚的废水为电解液,通过电解,阳极上产生羟基(·OH ),阴极上产生22H O 。
通过交排列的阴阳两极的协同作用,在各自区域将苯酚深度氧化为2CO 和2H O 。
(5)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
(6)写出苯酚在阴极附近被22H O 深度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酸式)滴定管 塞紧瓶塞 滴入一滴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 ()2194V -V 15
偏低 偏低 2H O e OH H -+-=⋅+ 652222C H OH 14H O 6CO 17H O +=↑+
【解析】
【分析】
向呈有待测废水加入浓溴水反应后得到三溴苯酚的沉淀,再加入KI 溶液与剩下的Br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I 2,方程式为Br 2+2I -===I 2+2Br -,再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I 2,可根据消耗的Na 2S 2O 3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浓度算出溶液中剩余的Br 2的物质的量,再设置一个空白实
验测出浓溴水的物质的量,用Br 2总的物质的量-剩余Br 2的物质的量即可得出与苯酚反应的Br 2的物质的量,再结合反应方程式得到苯酚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出废水中苯酚的含量,结合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解答问题。
【详解】
(1)由于苯酚显酸性,因此含苯酚的废水为酸性,“步骤1”中准确量取废水时所用的仪器可选用酸式滴定管,故答案为:酸式滴定管;
(2)由于溴单质易挥发,因此可采用塞进瓶塞、迅速加入试剂等方法防止其挥发,故答案为:塞紧瓶塞;
(3)用0.01mol/L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由于Na 2S 2O 3标准溶液会反应I 2,加入的淀粉遇I 2变成蓝色,所以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一滴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故答案为:滴入一滴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
(4)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式:
2
22231
122Br ~2KI ~I ~2Na S O 0.005V 0.01V 0.005V 0.01V
剩下的浓溴水中Br 2的物质的量为0.005V 1 mmol ,将待测废液换成蒸馏水时,5mL amol/L 的浓溴水中Br 2的物质的量为0.005V 2 mmol ,则与苯酚参与反应的Br 2的物质的量为0.005(V 2-V 1) mmol ,根据方程式+3Br 2→↓+3HBr 可得苯酚的物质的量为()210.005V -V 3 mmol ,质量为()21940.005V -V 3
⨯mg ,则该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2121-13940.005V -V mg 94V -V 3mg L 251015
L -⨯=⨯g ,若步骤2中忘记塞进瓶塞,溴单质挥发,导致最终消耗的Na 2S 2O 3的体积偏小,则测得苯酚的含量偏低,如果空白实验中步骤4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读得的体积偏小,则消耗的Na 2S 2O 3的体积偏小,使测得苯酚的含量偏低,故答案为:()2194V -V 15
;偏低;偏低; (5)由题干信息可知,Ti 基PbO 2为阳极,则阳极H 2O 失去电子产生·OH ,电极反应式为H 2O-e -===H ++·OH ,故答案为:H 2O-e -===H ++·OH ;
(6)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苯酚被阴极产生的H 2O 2深度氧化产生CO 2和H 2O ,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得到其反应方程式式为C 6H 5OH+14H 2O 2===6CO 2↑+17H 2O ,故答案为:
C 6H 5OH+14H 2O 2===6CO 2↑+17H 2O 。
2.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千余次充放电,但长时间使用后电池会失效,其中的化学试剂排放至环境中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验室模拟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Co 、Ni 、Li 的流程如图。
已知:LiCoO2难溶于水,易溶于酸。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的化合价是__。
(2)LiCoO2在浸出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3)浸出剂除了H2O2外,也可以选择Na2S2O3,比较二者的还原效率H2O2__(填“>”或“<”)Na2S2O3(还原效率:还原等物质的量的氧化剂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
(4)提高浸出效率的方法有__。
(5)利用Cyanex272萃取时,pH对钴、镍萃取分离效果的影响如图。
从图中数据可知,用Cyanex272萃取分离时,最佳pH是__。
(6)反萃取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R2=Co2++2HR,则反萃取剂的最佳选择是__。
(7)常温下,若水相中的Ni2+的质量浓度为1.18g·L-1,则pH=__时,Ni2+开始沉淀。
[K sp(Ni(OH)2=2×10-15]
(8)参照题中流程图的表达,结合信息设计完成从水相中分离Ni和Li的实验流程图(如图)___。
已知:
提供的无机试剂:NaOH、Na2CO3、NaF。
【答案】+3 2LiCoO2+6H++H2O2=2Co2++O2↑+2Li++4H2O < 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加H2SO4浓度 5.5 H2SO4 7.5 ①NaOH ②Ni(OH)2 ③NaF
【解析】
【分析】
(1)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计算;
(2)由流程图中有机相反萃取得到CoSO4,可知LiCoO2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等物质的量H 2O 2和Na 2S 2O 3作为还原剂转移电子的多少进行判断;
(4)提高浸出效率即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5)分离Co 2+和Ni 2+时,由于Co 2+进入有机相,Ni 进入水相,因此,应该选择钴的萃取率高而镍的萃取率低的pH 范围;
(6)将钴洗脱进入水相中时,应该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不能引入新杂质;
(7)根据K sp (Ni(OH)2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8)根据表格中所给物质溶解度信息,调节pH 应该用碱性物质,但要考虑分离Ni 和Li 元素不能使Ni 和Li 元素同时沉淀。
【详解】
(1)LiCoO 2中O 元素为-2价,Li 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计算得Co 的化合价为+3价;
(2)由流程图中有机相反萃取得到CoSO 4,可知LiCoO 2与H 2O 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LiCoO 2+6H ++H 2O 2=2Co 2++O 2↑+2Li ++4H 2O ;
(3)1molH 2O 2作为还原剂转移2mol 电子,1molNa 2S 2O 3作为还原剂转移8mol 电子,则Na 2S 2O 3的还原效率更高;
(4)提高浸出效率可以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加H 2SO 4浓度等;
(5)分离Co 2+和Ni 2+时,由于Co 2+进入有机相,Ni 进入水相,因此,应该选择钴的萃取率高而镍的萃取率低的pH 范围,所以最佳pH 是5.5;
(6)将钴洗脱进入水相中时,应该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为不引入新杂质,反萃取剂最好选择H 2SO 4;
(7)c (Ni 2+)=1.1859mol/L=0.02mol/L ,则开始沉淀时,c (OH -)=()sp 2Ni OH ()
0.02
K =15200210.-⨯=10-6.5mol/L ,则pH=14-6.5=7.5; (8)根据表格中所给物质溶解度信息,调节pH 应该用碱性物质,但要考虑分离Ni 和Li 元素不能使Ni 和Li 元素同时沉淀,所以选用NaOH ,则Ni(OH)2先沉淀,过滤后滤液中加入NaF 生成LiF 沉淀。
【点睛】
本题(5)选择合适的pH 时,注意读懂图中信息,要根据实验的具体操作情况来分析。
3.据报道,磷酸二氢钾(KH 2PO 4)大晶体已应用于我国研制的巨型激光器“神光二号”中。
利用氟磷灰石(化学式为Ca 5P 3FO 12)制备磷酸二氢钾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流程步骤已省略):
已知萃取的主要反应原理:KCl+H 3PO4KH2PO4+HCl;其中,反应产生的HCl易溶于有机萃取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中将氟磷灰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使用二氧化硅陶瓷材质的沸腾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副产品N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在得到KH2PO4晶体的一系列操作Ⅲ,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等。
(4)若用1000kg质量分数为50.4%的氟磷灰石(化学式为Ca5P3FO12,摩尔质量为504g/mol)来制取磷酸二氢钾晶体,其产率为80%,则理论上可生产KH2PO4(摩尔质量为136g/mol)的质量为_______kg。
(5)电解法制备KH2PO4的装置如图所示.该电解装置中,a 区属于_______区(填“阳极”或“阴极”),阴极区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6)工业上还可以用氟磷灰石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1500℃生成白磷,同时逸出SiF4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氟磷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4HF+SiO2═SiF4↑+2H2O NH4Cl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326.4kg 阴极 2H++2e-=H2↑
4Ca5P3FO12+21SiO2+30C20CaSiO3+3P4+SiF4↑+30CO↑
【解析】
【分析】
氟磷灰石(化学式为Ca5P3FO12)粉碎后加入浓硫酸,反应生成氢氟酸、硫酸钙、磷酸等,加入氯化钾后用有机萃取剂,KCl+H 3PO4KH2PO4+HCl,反应产生的HCl易溶于有机萃取剂,有机相中含有氯化氢,加入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因此副产品主要为氯化铵,水相中含有KH2PO4,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KH2PO4晶体。
【详解】
(1)流程中将氟磷灰石粉碎,可以增大氟磷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增大氟磷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根据流程图,反应中生成了氢氟酸,氢氟酸能够与二氧化硅反应,因此不能使用二氧化硅陶瓷材质的沸腾槽,故答案为4HF+SiO2═SiF4↑+2H2O;
(3)根据上述分析,副产品N的化学式为NH4Cl;在得到KH2PO4晶体的一系列操作Ⅲ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故答案为NH4Cl;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4)1000kg质量分数为50.4%的氟磷灰石(化学式为Ca5P3FO12)中含有Ca5P3FO12的质量为
504kg ,根据P 元素守恒,理论上可生产KH 2PO 4的质量为504kg×80%×313405313191612⨯⨯+⨯++⨯÷3923116431
+++⨯=326.4 kg ,故答案为326.4 kg ;
(5)根据图示,应该在a 区生成KH 2PO 4,则钾离子由b 区移向a 区,则a 区属于阴极区;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 ++2e -=H 2↑,故答案为阴极;2H ++2e -=H 2↑;
(6)用氟磷灰石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1500℃生成白磷,同时逸出SiF 4和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a 5P 3FO 12 +21SiO 2+30C
20CaSiO 3+3P 4+SiF 4↑+30CO↑,故答案为4Ca 5P 3FO 12 +21SiO 2+30C 20CaSiO 3+3P 4+SiF 4↑+30CO↑。
4.碘是人体不可缺乏的元素,为了防止碘缺乏,一般是在食盐中添加一定量的KIO 3。
但碘添加量也不能过多,过多会导致甲亢等。
国家标准GB14880-1994中规定每千克食盐中碘的含量(以碘原子计)应为20-60mg/kg 。
实验研究小组为了检测某加碘盐中碘含量是否合格,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其检测原理是:3242224KIO + KI + H SO I + H O + K SO →(方程式未配平)。
试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原理中,氧化剂为_______,氧化产物为_______。
请在下面配平该方程式,同时用单线桥...
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____3KIO +____ KI+____24H SO —____2I + ____ 2H O +____ 24K SO
(2)取10g 加碘盐加蒸馏水溶解,然后加入稀硫酸和KI 溶液(H 2SO 4和KI 都稍过量),充分反应后,将反应液转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一定量的CCl 4,振荡,静置,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分液,即得到I 2的CCl 4溶液。
(3)查阅资料,CCl 4的沸点为78℃,I 2的升华温度约为120~130℃。
实验小组拟采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将CCl 4和I 2的混合溶液分离。
该分离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冷凝管的进水口是_______(填“a ”或“b ”)。
(4)上述实验结束,用电子天平称量出圆底烧瓶中I 2的质量为1.5 mg ,由此计算出该加碘盐中碘的含量为__________mg/kg ,该加碘盐_______(填“合格”或“不合格”)。
(5)KIO 3虽稳定性较好,但在高温下也可分解为KI 等物质,所以在使用加碘盐时最佳的添加时间是菜肴快出锅时。
请书写出KIO 3在锅中长时间高温爆炒时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IO 3 I 2
溶液分为两
层,下层呈紫红色 蒸馏 a 25 合格 322KIO 2KI+3O ↑高温
【解析】
【详解】 (1)、该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为:KIO 3-→I 2,I 元素由+5价→0价,一个KIO 3得5个电子;KI-→I 2,I 元素由-1价→0价,一个KI 失一个电子,所以得失电子的最小公倍数为5,KIO 3的计量数为1, KI 的计量数为5,其它元素根据原子守恒配平,故答案为:KIO 3;I 2 ;
;
(2)、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四氯化碳在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加入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碘,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溶液分成两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有机层在下层,碘溶于四氯化碳呈紫红色,上层几乎无色,
故答案为:溶液分成两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3)、利用沸点分离的方式叫蒸馏,冷凝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故答案为:蒸馏;a ;
(4)、由方程式可知:I 2的的来源属于KIO 3的占16
,所以圆底烧瓶中I 2的质量为1.5 mg ,则食盐中的碘原子质量为0.25mg ,所以碘的含量为
30.2525/1010mg mg kg g g -=⨯,在国家标准内,故答案为:25;合格;
(5)、由题意:碘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必有宁一种元素化合价升高,故O 元素化合价升高。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碘酸钾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2KIO 3
Δ2KI+3O 2↑,故答案为2KIO 3Δ2KI+3O 2↑;
【点睛】
实验最终得到的I 2来自于KIO 3和KI 两部分,所以食盐中的碘含量时,应减去KI 中的含量。
5.小明很喜欢化学实验课,今天要学习“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1)实验前小明预测说:Fe 2+肯定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你认为他预测的依据是: 。
(2)小明欲用实验证明他的预测。
实验室提供了下列试剂:3%的H 2O 2溶液、锌粒、铜
片、0.1mol·
L -1FeCl 2溶液、KSCN 溶液、新制氯水。
①若小明计划在0.1mol·L -1FeCl 2溶液滴入新制氯水,探究Fe 2+的还原性,你预计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是: ________ (写离子方程式)、溶液由浅绿色变 色。
②实验中,小明发现现象不太明显,老师分析可能是产物的含量太低,建议可以通过检验
Fe2+被氧化的产物Fe3+的存在以获取证据。
你认为可选滴入小明所得的混合液中,并通过溶液出现色的现象,证明小明的观点和实验方案都是正确的。
③对于证明Fe2+具有氧化性,小明认为金属单质都具有还原性,并分别将铜片、锌粒投入FeCl2溶液中,结果铜片没变化,锌粒逐渐变小。
由此说明三种金属的还原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3)小明分析H2O2中氧元素显-1价(中间价),并提出疑问:H2O2与FeCl2的反应时,Fe2+还作氧化剂吗?
①请你为小明梳理相关问题:若Fe2+在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应转化成(填微粒符号,下同),若Fe2+在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应转化成。
②实际上Fe2+的还原性较强,实验室的FeCl2溶液常因氧化而变质。
除杂的方法
是:,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1)因为Fe2+中铁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2)①Cl2+2Fe2+=2Cl-+2Fe3+,棕黄(黄);②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红)色;③Zn、Fe、Cu (或Zn>Fe>Cu);(3)①Fe, Fe3+;②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2Fe3++ Fe= 3Fe2+。
【解析】
试题分析:(1)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铁的价态一般是0、+2、+3,+2价位于中间,因此Fe2+有还原性和氧化性;(2)①氯水具有强氧化性,发生2Fe2++Cl2=2Fe3++2Cl-,Fe3+显黄色或棕黄色;②检验Fe3+用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Fe3+的存在;③根据利用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铜片无变化,说明Fe的金属性强于铜,锌粒逐渐变小,发生Zn+Fe2+=Zn2++Fe,说明Zn的金属性强于Fe,即金属性强弱:Zn>Fe>Cu;(3)①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Fe2+转变成Fe,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Fe2+转变成Fe3+;②利用Fe3+具有强氧化性,能和金属单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因此加入单质铁,发生Fe+2Fe3+
=3Fe2+。
考点: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
6.NOx、SO2的处理转化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1)利用反应2NO(g)+2CO(g) = N2(g)+2CO2(g),可实现汽车尾气的无害化处理。
一定条
件下进行该反应,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起始投料比m[m=n(NO)
n(CO)
]的关系如图1
所示。
①该反应的ΔH ____0(填“>”“<”或“=”)。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当体系中CO 2和CO 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 .投料比:m 1>m 2>m 3
C .当投料比m =2时,NO 转化率是CO 转化率的2倍
D .汽车排气管中的催化剂可提高NO 的平衡转化率
③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投料比下CO 的平衡转化率趋于相近的原因为________。
(2)若反应2NO(g)+2CO(g) = N 2(g)+2CO 2(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表示为:v 正=k 正·c 2(NO) ·c 2(CO);v 逆=k 逆·c (N 2) ·c 2(CO 2), k 正、k 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 仅与温度有关。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1L 的容器中加入2molNO 和2molCO 发生上述反应,测得CO 和CO 2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a 点时v 正∶v 逆=________。
(3)工业生产排放的烟气中同时存在SO 2、NO x 和CO ,利用它们的相互作用可将SO 2、NO x 还原成无害物质,一定条件下得到以下实验结果。
图3为298K 各气体分压(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总压的乘积)与CO 物质的量分数的关系,图4为CO 物质的量分数为2.0%时,各气体分压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不同温度下脱硝的产物为N 2,脱硫的产物可能有多种
B .温度越高脱硫脱硝的效果越好
C .NOx 比SO 2更易被CO 还原
D .体系中可能发生反应:2COS = S 2+2CO ;4CO 2+S 2 = 4CO +2SO 2
(4)NH 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
用活化后的V 2O 5作催化剂,NH 3将NO 还原成N 2的一种反应历程如图5所示,则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5)用间接电化学法去除烟气中NO 的原理如图6所示,则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
【答案】< AB 温度较高时,温度变化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大于浓度变化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60:1 B 4NH 3+4NO+O 225 V O 4N 2+6H 2O 2SO 32-+4H ++2e -=S 2O 42-+2H 2O
【解析】
【分析】
(1)①由图象可知,起始投料比m一定时,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②A.起始投料比m一定时,而反应中NO、CO的变化量相同,体系中CO2和CO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保持不变,即体系中CO2、CO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据此判断;
B.由图象可知,温度一定时,增大NO浓度,CO转化率增大;
C.根据转化率α=变化量与起始量的比值和反应中NO、CO的变化量相同分析判断;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进程,只改变反应速率;
③由图象可知,不同投料比下CO的平衡转化率趋于相近,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投料比不同的影响为次要因素;
(2)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k正•c2(NO)c2(CO)=v逆=k逆•c(N2)c2(CO2),则平衡常数K=
K K 正
逆
,结合反应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K和a点时各物质的浓度,代入v正、v逆计算v正:v
逆
;
(3)A.由图可知,NO x还原成无害物质为氮气,脱硫的产物可能有多种,与温度有关;B.温度高于1000℃时二氧化硫的含量增大,说明温度越高不利于脱硫;
C.根据图3,随CO物质的量分数增大,还原NO x生成氮气曲线斜率变化比较小,而还原SO2需要CO物质的量分数较大时才能将SO2从烟气中分离;
D.根据图4,COS分压曲线随温度升高减小,S2、CO分压增大,继续升高温度,S2、CO2分压减小,CO分压增大;
(4)用活化后的V2O5作催化剂,NH3将NO 还原成N2,同时生成水,原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
(5) 阴极通入的SO32-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S2O42-。
【详解】
(1)①由图象可知,起始投料比m一定时,温度越高,CO的平衡转化率越低,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放热,即△H<0;
②A.反应正向进行时CO2增多而CO减少,说明未达到平衡时二者比值会变,所以体系中CO2和CO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温度一定时,增大NO浓度,CO转化率增大,即起始投料比m越大时,CO转化率越大,所以投料比:m1>m2>m3,故B正确;
C.由反应计量关系可知,反应中NO、CO的变化量相同,平衡转化率α=消耗量
起始量
×100%,
所以平衡转化率与起始量成反比,即投料比m=2时CO转化率是NO转化率的2倍,故C 错误;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进程,只改变反应速率,所以NO的平衡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③由图象可知,不同投料比下CO的平衡转化率趋于相近,随温度逐渐升高,温度的影响
起主导作用,即温度较高时,温度变化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大于浓度变化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平衡时三段式为:
()()()()
212-1-1-++mol L 2200mol L 1.6 1.60.8 1.6
mol L 0.40.2NO g 2CO g N g 2CO g 40.8 1.6
ƒg g g 起始()转化()平衡() 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k 正•c 2(NO)c 2(CO)= k 逆•c (N 2)c 2(CO 2),所以()()()
()22222222
N CO NO CO 1.60.8==0.40.4c c k K k c c ⨯=⨯正逆=80; a 点时反应三段式为:
()()()()
2-1-1-12++mol L 2200mol L 2x 2x x 2x
mol L 22NO g 2CO g N g 2CO g -2x 2-2x x 2x
ƒg g g 起始()转化()平衡() a 点时c(CO)=c(CO 2),则2-2x=2x ,解得x=0.5,所以a 点时c(CO)=c(CO 2)=c(NO)=1mol/L ,
c(N 2)=0.5mol/L ,所以22211==2=210.5v k k K v k k ⨯⨯⨯⨯正正正逆逆逆
=160,即v 正:v 逆=160:1; (3)A .由图可知,NO x 还原成无害物质为氮气,脱硫的产物可能有多种,与温度有关,故A 正确;
B .温度高于1000℃时二氧化硫的含量增大,说明温度越高不利于脱硫,故B 错误;
C .根据图3,随CO 物质的量分数增大,还原NO x 生成氮气曲线斜率变化比较小,而还原SO 2需要CO 物质的量分数较大时才能将SO 2从烟气中分离,说明CO 更易与NO x 反应,则NO x 比SO 2更易被CO 还原,故C 正确;
D .根据图4,COS 分压曲线随温度升高减小,S 2、CO 分压增大,继续升高温度,S 2、CO 2分压减小,CO 分压增大,说明体系中可能发生反应:2COS ⇌S 2+2CO ; 4CO 2+S 2⇌4CO+2SO 2,故D 正确;
故答案为:B ;
(4)活化后的V 2O 5作催化剂,NH 3将NO 还原成N 2,还生成水,反应为
4NH 3+4NO+O 225 V O 4N 2+6H 2O ;
(5)阴极上亚硫酸根离子得到电子,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SO 32-+4H ++2e -=S 2O 42-+2H 2O 。
7.生物浸出是用细菌等微生物从固体中浸出金属离子,有速率快、浸出率高等特点。
氧化亚铁硫杆菌是一类在酸性环境中加速 Fe 2+氧化的细菌,培养后能提供 Fe 3+, 控制反应条件可达细菌的最大活性,其生物浸矿机理如下图。
反应1反应2
(1)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浸出ZnS矿。
①反应2中有S单质生成,离子方程式是__。
② 实验表明温度较高或酸性过强时金属离子的浸出率均偏低,原因可能是__。
(2)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浸出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LiCoO2)与上述浸出机理相似,发生反应1和反应3:LiCoO2 +3Fe3+=Li++ Co2++3Fe2++O2↑
①在酸性环境中,LiCoO2浸出Co2+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②研究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存在时,Ag+对钴浸出率有影响,实验研究Ag+的作用。
取LiCoO2粉末和氧化亚铁硫杆菌溶液于锥形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Ag+的溶液,钴浸出率(图1)和溶液pH(图2)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
图1不同浓度Ag+作用下钴浸出率变化曲线图2不同浓度Ag+作用下溶液中pH变化曲线
Ⅰ.由图1和其他实验可知,Ag+能催化浸出Co2+,图1中的证据是__。
Ⅱ.Ag+是反应3的催化剂,催化过程可表示为:反应4:Ag++LiCoO2=AgCoO2+Li+
反应5:……
反应5的离子方程式是__。
Ⅲ.由图2可知,第3天至第7天,加入Ag+后的pH均比未加时大,结合反应解释其原因:__。
【答案】ZnS+2Fe3+=Zn2++S+2Fe2+细菌的活性降低或失去活性 4LiCoO2 +12H+
4Li++4Co2++6H2O +O2↑加入Ag+明显提高了单位时间内钴浸出率,即提高了钴浸出速率AgCoO2+3Fe3+=Ag++ Co2++3Fe2++O2↑加入Ag+催化了反应3,使LiCoO2浸出的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消耗H+更多,故加入Ag+后的pH比未加时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由题给示意图可知,反应2为Fe3+与Zn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Zn2+、S和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S+2Fe3+=Zn2++S+2Fe2+,故答案为:ZnS+2Fe3+=Zn2++S+2Fe2+;
② 细菌为蛋白质,温度较高或酸性过强时,蛋白质变性,细菌的活性降低,导致金属离子的浸出率均偏低,故答案为:细菌的活性降低或失去活性;
(2)①在酸性环境中,细菌做催化剂,使LiCoO2中+3价的Co元素将-2价O元素氧化,
反应生成Li+、Co2+、O2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LiCoO2 +12H+4Li++4Co2++6H2O +O2↑,故答案为:4LiCoO2 +12H+4Li++4Co2++6H2O +O2↑;
②Ⅰ.由图1可知,加入Ag+明显提高了单位时间内钴浸出率,说明Ag+做催化剂,提高了钴浸出速率,故答案为:加入Ag+明显提高了单位时间内钴浸出率,即提高了钴浸出速率;
Ⅱ.由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可知,反应4中Ag+做反应物,则反应5中Ag+做生成物,即中间产物AgCoO2与Fe3+反应生成Ag+、Co2+、Fe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gCoO2+3Fe3+=Ag++ Co2++3Fe2++O2↑,故答案为:AgCoO2+3Fe3+=Ag++ Co2++3Fe2++O2↑;Ⅲ.由图2可知,第3天至第7天,加入Ag+后的pH均比未加时大,原因是加入Ag+催化了反应3,使LiCoO2浸出的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消耗H+更多,导致加入Ag+后的pH比未加时大,故答案为:加入Ag+催化了反应3,使LiCoO2浸出的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消耗H+更多,故加入Ag+后的pH比未加时大。
8.(1)将新制氯水逐滴滴入FeBr2溶液中,写出最初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
(2)在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并不断搅拌。
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最初发生的反应。
___。
(3)石油气“芳构化”是由石油气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一种有效生产工艺。
测得反应
2C 4H10C8H10(g)+5H2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变化如下:
温度(℃)400450500
平衡常数K a6a40a
①该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吸热、放热)反应。
②向2L密闭定容容器中充入2molC4H10,反应10s后测得H2浓度为1mol/L,此10s内,以C8H10表示的平均速率为___。
③能表示该反应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t1时刻后已经达平衡状态的图示是___。
a. b. c. d.
④如图表示某温度时将一定量的C4H10(含少量H2)充入容器中反应期间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容器容积可变),实线代表C8H10,虚线代表C4H10。
请用实线补充画出t1~t4间C8H10的浓度变化曲线___。
【答案】 3Ba2++6OH-+3SO42-+2Al3+=3BaSO4↓+2Al(OH)3↓吸热
0.02mol/(L·s) b、d
【解析】
【分析】
(1)氯气具有氧化性,能将碘离子以及亚铁离子氧化,碘离子的还原性强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所以先是发生氯气氧化亚铁离子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据此表示电子转移的情况;
(2)在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由于氢氧化钡少量,氢氧根离子不足,反应按照氢氧化钡的组成进行,氨水碱性强于氢氧化铝,所以铝离子优先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①依据图表数据,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平衡正向进行;
②依据反应速率v=
c
t
∆
∆
计算;
③a.反应前后都是气体,气体质量始终不变;
b.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物质的量增大,平均摩尔质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气体质量不变,体积不变,密度在反应过程中和平衡状态都不变;
d.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
④刚开始因为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浓度不变,根据虚线的浓度变化可知,后面体积缩小为
原来的1
2
,所以实线浓度也变两倍,后面又慢慢减小,直至继续平衡。
【详解】
(1)将新制氯水逐滴滴入FeBr2溶液中,先是发生氯气氧化亚铁离子的反应,Cl2+2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