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高收入人群“不敢消费”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从事技术、管理、中介服务等工作的人收入相对可观,逐渐形成中高收入人群。他们约占全部人口的20%,主要分布于城市,也包括富裕农民。中高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较好,且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是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几年的演变使这些人开始吝惜自己的钱包,变得“不敢消费”。为何?其一,保障费用暴涨。社会保障改为私人负担或主要由私人负担后,他们虽然也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养得起老,但以耗尽财力、负债消费和长期储蓄计划为代价,有的人甚至成为“负翁”。其二,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内需不足使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和残酷,白领们薪酬整体下滑,小老板们生意日益难做,失业和亏本成为现实威胁,为预防以后可能的难关,只好节俭度日。其三,别的顾虑与无奈。比如父母普遍要为儿女积攒高昂的结婚费用;很多年轻人没有工作或报酬太低而“啃老”;众多股民在股市中套牢,损失几千亿;个人所得税2004年达1700多亿,但其65%以上来自工薪阶层;利息税的征收不仅未达到驱使消费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等等。
5、防止腐败、掠夺与欺诈,保卫人们的财富与消费能力。首先,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防止腐败与政绩工程。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把虚高的价格降下来。再次,严格收费管理,完善价格听证制度,防止乱收费和乱涨价。加强对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操纵带来的高价、暴利与掠夺,保卫人们的财富与消费能力。■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
要真正理解居民消费需求,必须立足于结构分析。即按照消费状态将全体国民区分为不同的阶群,分析每一个阶群的人口、收入或财产和形成该种消费状态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取决于三个要素:消费能力、消费顾虑和消费愿望。其中,消费能力主要决定于收入和财产;消费顾虑源于对未来收支的不良预期;消费愿望与从已有消费中未获满足的程度相关。依据上述分类,思考我国阶群的分化和不同阶群的消费状态,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二是较多的中高收入人群“不敢消费”;三是小部分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
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汲取资源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已无必要应该彻底废除农业税和各种强制性收费改为对农地实行低土地使用税对农产品实行低增值税对农户实行个人所得税等还应给予较长时间的缓征或免征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核心障碍在于居民消费需求疲软。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扩大出口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二者都不具有可持续性。200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几年来高速增长的投资开始减速甚至负增长。为何?因为消费不足,投资转化为生产能力后使得供过于求更加严重,最终消费品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节节下滑,投资缺乏盈利前景。而随着投资的调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也开始下落,整个国内市场出现衰退迹象。内需的不足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这些年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屡创新高,大大超出正常国家水平。但世界经济亦进入衰退周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扩大出口已成为强弩之末。因此,中国的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二、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思路
1、调整税收和转移支付,公平收入分配,提高整体消费倾向。当前税制改革应该突出公平原则:(1)统一城乡税制。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汲取资源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已无必要,应该彻底废除农业税和各种强制性收费,改为对农地实行低土地使用税、对农产品实行低增值税、对农户实行个人所得税等,还应给予较长时间的缓征或免征。(2)改革个人所得税。应扭转其“劫贫济富”的反常局面,还之“劫富济贫”的本来目的。如将基本免税额至少提高到3000元以上,再考虑配偶收入、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等情况确定附加扣除;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和收入申报制度,尽快实行按综合所得纳税,在此之前,宜免征利息税;严格征管,堵塞各种逃税漏洞,等等。(3)改革消费税。应调整税目与税率,主要对奢侈品、进口品和非环保品征重税。(4)开征各种财产税。如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等。(5)完善资源税。要防止掠夺式开发形成的暴富。在转移支付方面:一要调整补贴方式,尽量采取直补形式,改变补贴大众化和越富受益越多的现象。二要调整补贴项目,在砍掉大量已无意义项目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某些项目的补贴力度,特别是对农民和农业的补贴。三要加强社会救济,适当地扩大救济面和提高救济标准,如将最低生活保障延伸到农村,调高各地的“低保线”等。
3、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人们收入。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口过多,需要大量转出;第二产业还有一定的就业容纳能力,但空间已经不大;第三产业比较落后,是潜在的就业主渠道。扩大就业,其一应调整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要摆脱一味强调比较优势发展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路,要敢于和适时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控制力的高端战略产业。低端产业低工资低利润,消费者没有余钱追求享受,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需求拉动,这是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滞后的根源,也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但创造就业能力却每况愈下的根源。其二应构建有利于投资的制度环境。要反腐败与政绩工程,构建诚信市场秩序,搞好市场管理与服务,消除对投资的各种干扰;要打破各种不合适的准入壁垒,废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改善其融资条件等等。其三应尽量给予自谋职业者以宽松待遇。自谋职业已成为失业者和农村进城者重要的生存出路,但其本小利薄,乱收费、乱罚款和野蛮粗暴的执法等等都会将其扼杀和摧垮,管理者应以人为本,就业为先,要尽量给予扶持。其四应慎重对待国企改革。要搞好职工安置工作,不能盲目地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其五应适当地增加某些公共投资。如举办水利、道路、绿化等工程,增加国防投入等等,拉动内需。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第一要尽快拓宽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可以先涵盖整个城镇,包括所有城镇人口和农民工,然后向农村推广,最终建立起覆盖全地区全人群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要适当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医疗的保障水平,使保障做到名副其实。第三要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使理水平,同时调整教育支出的结构,针对存量教育资源过分偏重城市和高级教育,增量支出应向农村和初、中级教育倾斜,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第四要向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福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的主要困难是筹集资金,可行的设想有五:一是财政尽量压缩不必要经费,同时精简政府机构与人员,杜绝浪费,这样可以挤出很多钱。二是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大刀阔斧地反腐败,追缴腐败所得用于社会保障。四是动员富裕群体积极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五是可发行一定量的国债,或将用于建设的国债转用于社会保障,因为社会保障比国债投资更能拉动内需。
1、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之分析。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以多数农民为主,也包括城市失业者、困难职工和其他人员。他们的收入可能仅够甚至不能维持温饱,几乎无钱用于进一步的消费。由于一半多人口缺乏消费能力,所以我国的商品市场很容易饱和,这是制约我国内需扩大的主要难题。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的原因包括:第一,就业艰难。近些年我国每年新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900万,但企业改制引起的几千万下岗工人和开发征地造成的几千万失地农民还有很多需要安置,农村上亿的剩余人口亟待转移,每年又新增一千几百万年轻劳动力,就业形势异常紧张。第二,劳动报酬过低。目前我国全部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低于13%,而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1/3,那些摆摊干个体的自谋职业者收入也不高。总计起来,全部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可能不足GDP的30%,然而合理水平在60%以上。第三,社会保障缺失。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推进市场化改革之后,这些费用的增长幅度过快,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人们收入的增长,低收入家庭普遍陷入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的境地,失业和老年生活更没着落。第四,拖欠工资和其他款项的情况较为严重。有专家估算现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累计余额达5000多亿;其他工人、农民同样遭遇各种各样的拖欠现象。第五,其他原因。比如因工受伤或死亡、拆迁、征地、裁员等的补偿标准过低;劳动条件太差引起很多的职业病无人负责;权力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举债等增加了人们负担;财政转移支付不够和不到位;腐败和政绩工程等。
3、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之分析。在我国,特高收入者只是一小部分人,主要是民营企业家、高级管理或技术骨干、文体明星和未暴露的腐败官员等。虽然其多数是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发家;但也有不少人采取腐败、掠夺与欺诈的方式致富。而腐败、掠夺与欺诈不仅直接损害他人的收入与消费能力,还严重地抑制生产投资活动,减少就业。因此,非法与不合理致富是内需的大敌。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并不是指不消费,而是指消费倾向太低。虽然他们消费的绝对数非常大,但其消费份额远远少于其收入财富份额。况且其消费中有相当部分为国外的商品或服务,拉动的是外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构成内需。当然特富们可以通过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算是间接拉动内需。但消费不足又使得投资缺乏动力,而不能转化为投资的储蓄是有害的。当前我国外汇储备高达7000亿美元,银行有2万多亿的存款贷不出去,每年还有几百亿美元的资本外逃,这些都说明特富们对内需的间接贡献也有限。总之,如果一个社会出现较严重的贫富分化,全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就会大为降低,需求将大幅度萎缩。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7,考虑灰黑色经济甚至可能超过0.6。显然,分配不公已构成内需扩大的巨大障碍。
4、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各种补偿标准,防止拖欠。改善劳动条件可以减少减轻劳动者受工伤和患职业病,保护其劳动能力和收入能力。当前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很低,既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原因,也受长期以来将廉价劳动力视为比较优势思想的影响,存在一些有意维持、甚至人为压低工资的潜规则,形成利润侵蚀工资的局面。要扩大内需,首先应纠正这种片面观念;其次应切实执行《劳动法》,维护劳工权益;再次应扶持工人、农民组织新型工会、农会,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市场谈判,提高劳动报酬。还应该以人为本,大幅度地提高因工受伤或死亡、拆迁、征地、裁员等的补偿标准,改变当前标准过低的弊病。
5、防止腐败、掠夺与欺诈,保卫人们的财富与消费能力。首先,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防止腐败与政绩工程。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把虚高的价格降下来。再次,严格收费管理,完善价格听证制度,防止乱收费和乱涨价。加强对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操纵带来的高价、暴利与掠夺,保卫人们的财富与消费能力。■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
要真正理解居民消费需求,必须立足于结构分析。即按照消费状态将全体国民区分为不同的阶群,分析每一个阶群的人口、收入或财产和形成该种消费状态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取决于三个要素:消费能力、消费顾虑和消费愿望。其中,消费能力主要决定于收入和财产;消费顾虑源于对未来收支的不良预期;消费愿望与从已有消费中未获满足的程度相关。依据上述分类,思考我国阶群的分化和不同阶群的消费状态,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二是较多的中高收入人群“不敢消费”;三是小部分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
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汲取资源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已无必要应该彻底废除农业税和各种强制性收费改为对农地实行低土地使用税对农产品实行低增值税对农户实行个人所得税等还应给予较长时间的缓征或免征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核心障碍在于居民消费需求疲软。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扩大出口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二者都不具有可持续性。200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几年来高速增长的投资开始减速甚至负增长。为何?因为消费不足,投资转化为生产能力后使得供过于求更加严重,最终消费品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节节下滑,投资缺乏盈利前景。而随着投资的调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也开始下落,整个国内市场出现衰退迹象。内需的不足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这些年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屡创新高,大大超出正常国家水平。但世界经济亦进入衰退周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扩大出口已成为强弩之末。因此,中国的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二、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思路
1、调整税收和转移支付,公平收入分配,提高整体消费倾向。当前税制改革应该突出公平原则:(1)统一城乡税制。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汲取资源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已无必要,应该彻底废除农业税和各种强制性收费,改为对农地实行低土地使用税、对农产品实行低增值税、对农户实行个人所得税等,还应给予较长时间的缓征或免征。(2)改革个人所得税。应扭转其“劫贫济富”的反常局面,还之“劫富济贫”的本来目的。如将基本免税额至少提高到3000元以上,再考虑配偶收入、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等情况确定附加扣除;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和收入申报制度,尽快实行按综合所得纳税,在此之前,宜免征利息税;严格征管,堵塞各种逃税漏洞,等等。(3)改革消费税。应调整税目与税率,主要对奢侈品、进口品和非环保品征重税。(4)开征各种财产税。如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等。(5)完善资源税。要防止掠夺式开发形成的暴富。在转移支付方面:一要调整补贴方式,尽量采取直补形式,改变补贴大众化和越富受益越多的现象。二要调整补贴项目,在砍掉大量已无意义项目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某些项目的补贴力度,特别是对农民和农业的补贴。三要加强社会救济,适当地扩大救济面和提高救济标准,如将最低生活保障延伸到农村,调高各地的“低保线”等。
3、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人们收入。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口过多,需要大量转出;第二产业还有一定的就业容纳能力,但空间已经不大;第三产业比较落后,是潜在的就业主渠道。扩大就业,其一应调整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要摆脱一味强调比较优势发展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路,要敢于和适时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控制力的高端战略产业。低端产业低工资低利润,消费者没有余钱追求享受,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需求拉动,这是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滞后的根源,也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但创造就业能力却每况愈下的根源。其二应构建有利于投资的制度环境。要反腐败与政绩工程,构建诚信市场秩序,搞好市场管理与服务,消除对投资的各种干扰;要打破各种不合适的准入壁垒,废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改善其融资条件等等。其三应尽量给予自谋职业者以宽松待遇。自谋职业已成为失业者和农村进城者重要的生存出路,但其本小利薄,乱收费、乱罚款和野蛮粗暴的执法等等都会将其扼杀和摧垮,管理者应以人为本,就业为先,要尽量给予扶持。其四应慎重对待国企改革。要搞好职工安置工作,不能盲目地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其五应适当地增加某些公共投资。如举办水利、道路、绿化等工程,增加国防投入等等,拉动内需。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第一要尽快拓宽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可以先涵盖整个城镇,包括所有城镇人口和农民工,然后向农村推广,最终建立起覆盖全地区全人群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要适当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医疗的保障水平,使保障做到名副其实。第三要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使理水平,同时调整教育支出的结构,针对存量教育资源过分偏重城市和高级教育,增量支出应向农村和初、中级教育倾斜,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第四要向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福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的主要困难是筹集资金,可行的设想有五:一是财政尽量压缩不必要经费,同时精简政府机构与人员,杜绝浪费,这样可以挤出很多钱。二是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大刀阔斧地反腐败,追缴腐败所得用于社会保障。四是动员富裕群体积极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五是可发行一定量的国债,或将用于建设的国债转用于社会保障,因为社会保障比国债投资更能拉动内需。
1、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之分析。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以多数农民为主,也包括城市失业者、困难职工和其他人员。他们的收入可能仅够甚至不能维持温饱,几乎无钱用于进一步的消费。由于一半多人口缺乏消费能力,所以我国的商品市场很容易饱和,这是制约我国内需扩大的主要难题。低收入群体“不能消费”的原因包括:第一,就业艰难。近些年我国每年新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900万,但企业改制引起的几千万下岗工人和开发征地造成的几千万失地农民还有很多需要安置,农村上亿的剩余人口亟待转移,每年又新增一千几百万年轻劳动力,就业形势异常紧张。第二,劳动报酬过低。目前我国全部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低于13%,而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1/3,那些摆摊干个体的自谋职业者收入也不高。总计起来,全部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可能不足GDP的30%,然而合理水平在60%以上。第三,社会保障缺失。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推进市场化改革之后,这些费用的增长幅度过快,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人们收入的增长,低收入家庭普遍陷入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的境地,失业和老年生活更没着落。第四,拖欠工资和其他款项的情况较为严重。有专家估算现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累计余额达5000多亿;其他工人、农民同样遭遇各种各样的拖欠现象。第五,其他原因。比如因工受伤或死亡、拆迁、征地、裁员等的补偿标准过低;劳动条件太差引起很多的职业病无人负责;权力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举债等增加了人们负担;财政转移支付不够和不到位;腐败和政绩工程等。
3、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之分析。在我国,特高收入者只是一小部分人,主要是民营企业家、高级管理或技术骨干、文体明星和未暴露的腐败官员等。虽然其多数是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发家;但也有不少人采取腐败、掠夺与欺诈的方式致富。而腐败、掠夺与欺诈不仅直接损害他人的收入与消费能力,还严重地抑制生产投资活动,减少就业。因此,非法与不合理致富是内需的大敌。特高收入者“不需消费”并不是指不消费,而是指消费倾向太低。虽然他们消费的绝对数非常大,但其消费份额远远少于其收入财富份额。况且其消费中有相当部分为国外的商品或服务,拉动的是外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构成内需。当然特富们可以通过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算是间接拉动内需。但消费不足又使得投资缺乏动力,而不能转化为投资的储蓄是有害的。当前我国外汇储备高达7000亿美元,银行有2万多亿的存款贷不出去,每年还有几百亿美元的资本外逃,这些都说明特富们对内需的间接贡献也有限。总之,如果一个社会出现较严重的贫富分化,全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就会大为降低,需求将大幅度萎缩。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7,考虑灰黑色经济甚至可能超过0.6。显然,分配不公已构成内需扩大的巨大障碍。
4、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各种补偿标准,防止拖欠。改善劳动条件可以减少减轻劳动者受工伤和患职业病,保护其劳动能力和收入能力。当前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很低,既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原因,也受长期以来将廉价劳动力视为比较优势思想的影响,存在一些有意维持、甚至人为压低工资的潜规则,形成利润侵蚀工资的局面。要扩大内需,首先应纠正这种片面观念;其次应切实执行《劳动法》,维护劳工权益;再次应扶持工人、农民组织新型工会、农会,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市场谈判,提高劳动报酬。还应该以人为本,大幅度地提高因工受伤或死亡、拆迁、征地、裁员等的补偿标准,改变当前标准过低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