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两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两点建议
第一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两点建议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两点建议
【摘要】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诗歌是语言艺术,应致力于对作品语言魅力的感悟,对自己喜爱的诗词曲作品,应熟读背诵,增强文化底蕴。
据此,笔者建议: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细心教学生朗读,要带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中的美词、美句,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动笔写出欣赏的文字。
以此来带领学生步入古典诗歌鉴赏的大门并逐渐养成好的鉴赏习惯。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细心朗读赏析词句写出赏文
我国古典诗歌具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走一条健康的鉴赏诗歌之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诗歌是语言艺术,应致力于对作品语言魅力的感悟,对自己喜爱的诗词曲作品,应熟读成诵,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对中学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多次观摩、研讨,我们发现,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课堂教学充满遗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没有细心教学生朗读;第二、教师没带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中的美词、美句。
针对此类课堂缺陷,我的建议如下:
一、教师要细心教学生朗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诵读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教师要细心教学生朗读。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
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如读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重音落在“连”、“抵”上,为什么?因为“连”字突显战乱不仅空间广,而且时间长;“抵”字更显家书难得,衬托诗人内心苦闷、忧虑、担心等复杂沉郁的感情,这两句要朗读出那种悲情。
其次,注意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
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
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
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
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
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眼前。
课堂处理时,我们可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教师要带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中的美词、美句
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古典诗歌是最为吝惜文字的。
诗人在诗歌语言的创作上往往反复斟酌,惜墨如金,教师要带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中的美词、美句,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可带学生赏析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天性纯真的本色。
着一“少”字,又与后面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也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朴的追忆和留恋;“性本爱丘山”,这句诗中的“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归园田”;“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则把不幸落入尘网、走进官场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饱含诗人不自觉、不得已之情。
再如李白《将进酒》,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呈现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
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地揣摩词句,在分析和评议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歌语言精巧别致、内蕴丰富、凝练传神的特点,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充分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也有助于学生透过语言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学会语言技巧,对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是大有裨益的。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细读、研读,教师需提供给学生恰当的活动机遇和时间,千方百计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细读、研读完成。
教师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细读、研读。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并要求学生把细读、研读的成果用文字在堂练本中写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固化,既便于老师指导,也是学生应考的需要。
★作者单位:广东开平市长师中学。
第二篇: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塘尾万里学校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
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
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
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
“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
[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
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
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
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
”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
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
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
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
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
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
”[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
“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
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
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
”[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
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
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
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
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
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
“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
[④]在古典诗
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
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
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
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
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
“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
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
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
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
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
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
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
的本质与特征。
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
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
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
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
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
题为咏蝉,实为自咏。
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
《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
[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
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
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
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
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
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
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
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
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
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
强调“三到位”“四步走”。
“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
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
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
.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
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
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
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
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
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
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
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
[⑥]
3、课堂表演。
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
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
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
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
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
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
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
[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 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54页
第三篇:古典诗歌比较鉴赏
古典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的: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比较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