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化诗词解读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化诗词解读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1],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花前常病酒[2],不辞镜⾥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3],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楼风满袖[4],平林新⽉⼈归后[5]。

[1]闲情:闲愁。

[2]⽇⽇:⼀作“旧⽇”。

[3]青芜:形容草⾊碧绿。

[4]楼:⼀作“桥”。

[5]⼈:指游⼈。

冯延巳(903—960),⼜名延嗣,字正中,⼴陵(今江苏扬州市)⼈。

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两朝,三度⼊相,官终太⼦太傅,谥忠肃。

冯延巳当政时,南唐国势已⽇渐衰微,他⽆⼒扭转乾坤,同时⼜卷⼊激烈的党争中,这种现实处境所造成的内⼼⽭盾,在他的词作中时有反映。

冯延巳词的题材虽然与花间词并⽆⼆致,多写歌舞宴饮、相思离别,但是他并不醉⼼于描写⼥⼈的容貌举⽌和服饰,⽽是着重描写⼀种⼼理体验,表现⼀种感情境界。

这种创作倾向正如王国维所⾔“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堂庑特⼤,开北宋⼀代风⽓。

”(《⼈间词话》)
解题
《鹊踏枝》,⼀作《雀踏枝》,唐⽞宗时教坊曲名,后⽤为词调,即《蝶恋花》。

冯延巳有《鹊踏枝》⼗四⾸(其中部分作品与欧阳修相混),本词为其中之⼀。

全词抒写春天的闲愁,词旨隐晦,感慨深沉。

摊破浣溪纱
李璟
菡萏⾹销翠叶残[1],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2],不堪看。

细⾬梦回鸡塞远[3],⼩楼吹彻⽟笙寒[4]。

多少泪珠⽆限恨[5],依阑⼲。

[1]菡萏(hàndàn):荷花。

[2]绿波:⼀作“碧波”。

[3]韶光:美好的时光。

⼀作“容光”。

[4]鸡塞:即鸡⿅塞,汉朝的边塞,此处泛指边塞。

“鸡塞远”,⼀作“清漏永”。

[5]吹彻:犹指吹遍。

“彻”,本为⼤曲的最后⼀遍,故可以解释为曲终。

[6]多少:⼀作“籁籁”。

⽆限,⼀作“何限”。

李璟(916—961),字伯⽟,初名景通,徐州(今属江苏)。

南唐烈祖李昇的长⼦。

公元943年嗣位称帝,年号保⼤。

即位之初,曾⽤兵攻取建、汀、漳、泉等州,使南唐⼀度成为拥有35个州的“⼤国”。

后因为受到后周的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在位19年,庙号元宗。

李璟多才艺、好读书,但是天性懦弱。

李璟⽂存⼗七篇书、表、⼩札;诗只有《全唐诗》所收七律⼀⾸,七古⼀⾸和断句三联(共六句)。

其词仅存四⾸,词作虽然写男⼥情事,但是已经融⼊了感时伤怀的情绪,渗透着国事风⾬飘摇的悲苦⼼绪,与后主李煜并称为“南唐⼆主”,后⼈辑有《南唐⼆主词》。

解题
这⾸词抒写了悲秋怀⼈的情绪。

词中主⼈公因荷花凋零⽽⾃伤憔悴;⼜在梦中见到征⼈,醒来却是只⾝处于回荡的凄凉乐声的⼩楼。

万分⽆奈中,只能泪珠暗弹,倚楼凝望。

全词写来妥帖细腻,不事雕绘,感情沉郁,凄然欲绝。

[摊破浣溪纱],[浣溪纱]的变体,[浣溪纱]本是词牌名,⼀般是上下两阕各⼆⼗⼀字。

如果把上下两阕的第三句,都破为两句⼗个字,
即为[摊破浣溪纱]。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路[1]。

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踪迹谁知,除⾮问取黄鹂。

百啭⽆⼈能解[2],因风飞过蔷薇[3]。

[1]⾏路:指春天逝去的踪迹。

[2]啭:形容黄鹂婉转美妙的鸣声。

[3]因风:顺着风势。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号⼭⾕道⼈,⼜号涪翁,⼈称黄太史、豫章先⽣、黄⽂节公。

黄庭坚⾃幼聪颖警悟,博览群书。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及第,历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名府(今河北⼤名)国⼦监教授、北京国⼦监教授。

元丰元年(1078)投书苏轼,⼆⼈从此缔交,终⾝不渝。

后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元丰六年(1083)移监德州德平镇(今⼭东商河境内),元祐(1086—1093)年间,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国史编修等职,哲宗绍圣(1094—1097)年间,新党得势,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澎⽔)安置。

徽宗时,再次被贬,羁管宜州(今四川宜⼭)。

崇宁四年(1105)死于贬所。

解题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命名。

⼜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

这⾸[清平乐]是⼀⾸惜春词,词⼈以委婉⼜浪漫的⼿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对美好春光的爱恋、眷恋。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阑桥之西[1],巷陌凄凉,与江左异[2],唯柳⾊夹道,依依可怜[3]。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4]。

空城晓⾓,吹⼊垂杨陌。

马上单⾐寒恻恻[5]。

看尽鹅黄嫩绿[6],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

明朝⼜寒⾷[7]。

强携酒,⼩桥宅[8]。

怕梨花落尽成秋⾊[9]。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碧。

[1]⾚阑桥: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客居合肥,住宅临近城南⾚阑桥。

其《送范仲讷往合肥三⾸》之⼀:“我家曾住⾚栏桥,邻⾥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2]江左:指江南。

[3]依依:轻柔的样⼦。

可怜:可爱。

[4]纾:宽解
[5]恻恻:凄凉之感。

[6]鹅黄嫩绿:形容柳叶如鹅绒⼀样⾦黄,似青草⼀样嫩绿。

王安⽯《南浦》诗:“含风鸭绿飘飘起,弄⽇鹅黄袅袅垂。


[7]寒⾷:节令,清明前⼀⽇为寒⾷。

[8]⼩桥宅:代指合肥恋⼈之宅。

⼤桥、⼩桥,乃三国时东吴美⼥,此将恋⼈⽐作⼩桥。

[9]“怕梨花”句:意谓怕好景难住。

解题
宋⼴宗绍熙⼆年(1191),姜夔客居合肥,宅⼦靠近⾚阑桥,巷陌多杨柳。

时值清明,杨柳依依,词⼈因柳起兴,作此⾃度曲抒写伤春、惜春情怀。

因合肥在当时是边境之地,⼀⽚凄凉荒寒,故于伤春、惜春情怀中也隐隐流露出词⼈伤时之感。

此词融情于景,极尽含蓄委婉之妙,很能体现⽩⽯词清空的风格特征。

⼀、伤春悲秋诗词的内涵界定
表达因春、秋节候特征⽽兴发的种种⼈⽣悲苦怨伤的诗词,我们称之为伤春悲秋诗词。

我国上古时代“有春、秋⽽⽆冬、夏”,“商代和周代只实⾏着⼆时制,四时制当发⽣于西周
末叶”。

这与中国农业⽂明的早熟有很⼤的关系,庄稼春⽣秋熟的特点和农业社会春种秋收的⽣活节奏,以及与此相关的春祈秋报、春秋嫁娶等等,都使⼈们把春、秋当作了⼀年的两个基本单元。

⼆、伤春悲秋诗词的发展源流
《诗经》中“春⽇迟迟,采蘩祁祁。

⼥⼼伤悲,殆及公⼦同归。

”(《豳风·七⽉》)
“秋⽇凄凄,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雅?四⽉》)
《楚辞》中“⽬极千⾥兮伤春⼼”(《招魂》)
”(《离骚》)
其⼀,在这⼀较长的历史时段中,伤春悲秋诗主要的情感内容逐渐集中在相思怀⼈、羁旅怀乡、时光流逝、⽣离死别、怀才不遇、盛衰兴亡的悲伤等六个⽅⾯。

其⼆,诗⼈所表达的春恨秋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汉末建安时期,惨烈的⼤动乱,直接造成了羁旅怀乡、⽣离死别之情多借悲秋的⽅式来加以表达,⼏乎⽆⼀例与伤春相关。

其三,在先秦到隋代的诗歌中,诗⼈们对春、秋景物的关注程度是不⼀样的。

只有表现相思怀⼈之悲的⼀类诗作,以伤春写恨略⾼于借悲秋传情。

表现其它伤悲之情的诗歌,其悲秋的数量远远⾼于伤春。

其四,就其艺术表现⽽⾔,先秦到隋代的伤春悲秋诗呈现出写景与表情⽇趋精⼯、细致的总体发展趋向。

其⼀、不遇之悲与报国⽆门的惆怅深哀也⽔涨船⾼,得到长⾜的发展。

杜甫《江上》、刘长卿《松江独宿》
其次,在安史之乱和晚唐政局⽇颓的背景下,此前很少见的盛衰兴亡、伤时叹变之悲,也如清空鹤唳,动⼈⼼肺,如杜甫《⽩帝》、李商隐《曲江》等诗歌,多将这种情感与⾝世之感、不遇之恨、家国之悲融汇为⼀体,以磅礴之势写出深沉厚重的春恨秋悲。

第三,唐代伤春悲秋诗的伤悲情绪总体上呈现出加强的趋势,⼀是表达伤春情怀的诗作明显增加,且由孟浩然《春晓》式的惜春,逐渐发展到⽆端的、没有来由的伤春。

李商隐《春风》、《落花》
其⼀、春恨的内容⼏乎包蕴了爱情失落、仕途坎坷、青春易逝、⼈⽣短暂等种种⼈⽣的不幸和悲哀。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园⾹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枝上柳绵吹⼜少,天涯何处⽆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其次,悲秋词沿袭了以往的传统,⼤约有两种倾向:⼀是与⾃伤⾝世紧密结合。

⼀是在秋景的描摹中吐露报国⽆门的愤慨怅惘和忧国伤时的⽆限苦闷。

其三,宋词是典型的⼥性⽂学、情爱⽂学,其主题多男⼥相思离别,风格多婉约含蓄。

因此,伤春悲秋⽂学发展⾄此,其写景更细腻,表情更委婉。

“⼥⼦伤春,男⼦悲秋”古⼈这话说的真有道理。

(⼀)、春时
1、“春”本义
《说⽂解字》:“推也。

從⾋、從⽇。

⾋,春時⽣也,屯【zhūn】聲。

”(会意兼形声) 屯---“难也,像草⽊之初⽣,屯然⽽难。

”(曲折⽽艰难之象)
从“⽇”者,春⽇温阳,《尔雅·释天》:“春为青阳。

注:⽓清⽽温阳。


从“⾋”者,春时之新⽣。

野⽕烧不尽,春风吹⼜⽣。

《周礼·春官》疏:“春者出⽣万物。


声训:《释名》:“春,蠢也。

” 《前汉·律历志》:“阳⽓动物,于时为盛。

春,蠢也,物蠢⽣廼动运。


推者,春三⽉之象。

⽐合《易》为泰、⼤壮、夬三卦,皆象阳⽓推阴⽽上,表⽰万物繁滋。

泰,天地泰,坤上乾下。

安泰之象,初春,所谓“三阳开泰”。

“泰:⼩往⼤来,吉,亨。

”(泰卦。

由⼩⽽⼤,由微⽽盛,吉利,亨通。

)地属阴⽓,天为阳⽓。

阴⽓凝重⽽下沉,阳⽓清明⽽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泰。

泰,通泰。

雷天⼤壮,乾下震上,壮⼤之象,仲春,“《彖》⽈:⼤壮,⼤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 “⼤壮利贞。


泽天夬,兑上乾下,兴盛之象,暮春。

夬(guài),序卦:“夬者,决也。

” 《彖》
⽈:夬,决也。

刚决柔也。

健⽽说,决⽽和。

(夬,就是决断的意思。

夬卦刚众柔弱,刚能决胜于柔。

上卦为兑,兑义为悦;下卦为乾,乾义为健。

刚健⽽⼜和悦,敢于决断⽽⼜能和睦相处,这是夬卦的品德。


《甲⾻⽂字典》:“甲⾻⽂春字与《说⽂》春字略同,⼘辞有今春今秋之语,尚⽆四季之名。

故甲⾻⽂春字与后世字内涵当有别。


2、春之天性
春的本性为⽣机、⽣发,勃勃向上。

故⽈春主⽣。

《公⽺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注: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之⾸,法象所出。

昏⽃指东⽅⽈春。


《黄帝内经》:“春三⽉,天地俱⽣,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步于庭。

”“⽣⽽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之应,养⽣之道也。

”(故春季,睡眠、饮⾷、⾏为追求“⽣机”⼤道,春不猎,以长养慈悲,奖⽽不罚。


春季养⽣:⾷五⾕,五⾕乃种⼦,⽣发之⼒旺盛。

春乃初⽣,故要和,要柔,百般呵护。

所以春天伴随和风细⾬,温和暖阳……冬眠⽣物开始苏醒。

春天像刚刚出⽣的婴孩,像少⼥,像礼仪之邦,深具阴柔之美和⽂明之美。

(⼆)夏时
1、“夏”本义
《說⽂解字》: “中國之⼈也,從⼢、從⾴、從⾅。

⾅,兩⼿。

⼢(suī),兩⾜也”。

专为华夏之⼈造形。

借为四季之夏,“四时⼆⽈夏”(集韵)。

《释名》:“假(jià)也。

宽假万物,使⽣长也。


《前汉·魏相传》:“南⽅之神炎帝,秉礼执衡司夏。


2、夏之天性
夏的本性为成长、疏布、奉献、孕育,故⽈夏主长。

《黄帝内经》: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
于⽇,使志⽆怒,使华英成秀,使⽓得泄【宣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冬⾄重病。


【天⽓下降,地⽓上腾,天地之⽓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在夏季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睡,以顺应阴⽓的不⾜。

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


3、长【zhang】夏
长夏指阴历六⽉(农历六⽉),夏季最后⼀个⽉份。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也。

⼟⽣于⽕,长在夏中,既长⽽旺,故云长夏也。

”《素问·藏⽓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也。

夏为⼟母,⼟长⼲中,以长⽽治,故云长夏。


植物之花在夏⾄前拼命绽放,之后阴⽓始升,阳⽓始降,阴⽓主凝聚,万物开始结果,逐渐收敛⾃我。

“华夏”: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华,⼤国⽈夏”。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华,⼤国⽈夏”。

4、夏季养⽣及养德
华为阳,果为阴,开花如散象,结果乃凝聚,像阴。

夏主发散,故夏季养⽣,应充分接受阳⽓,多出汗。

⼈体垃圾靠夏季排出,若不能出,久则憋出病来。

故少吹空调。

夏主发散,如花钱,该花则花,使⽓得泄,让淤滞之⽓泄出。

⾄秋时⽅能收补。

经脉通畅,吃什么都长⼒⽓。

⼼主⽕,⽕为散。

⽕不外散,⾄秋则病。

在社会则多⾏布施,多作慈善事业,如⼼,如⽇,⽆私奉献,不求回报,散布愈多,则秋敛愈丰。

范蠡三散三聚。

(三)秋时
1、”秋“本义
《说⽂》:“⽲穀孰也。

從⽲,jiao[上龟下⽕]省聲。


《正韵》:“⾦⾏之时。


《尔雅·释天》:“秋为⽩藏”。

注:⽓⽩⽽收藏也。

《释名》:“秋,就也,⾔万物就成也。


2、秋之本性
秋的本性为收敛,有肃杀之⽓,故⽈秋主收。

秋者,愁也,故⽈:“男⼦悲秋”。

秋季征兵,有利于转移
男⼦的悲秋情绪;秋下聘礼,悲秋转移之⼆,订婚加强责任感。

3、秋季养⽣
《黄帝内经.四⽓调神⼤论篇第⼆》云:“秋三⽉,此谓容平【收获物装满容器,是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使秋⽓平;⽆外其志,使肺⽓清,此秋⽓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患肠道病,奉藏者少肠病则殃及冬天⼈体储存精⽓的功能。


“春捂秋冻”
(四)冬时
1、冬本义
《說⽂解字》:
“四時盡也。

從仌,從⼡。

⼡,古⽂終字。


先有“终”,后有“冬”。

2、冬之本性
冬之本性为收藏、闭藏,深藏不露,善藏不泄。

休养⽣息,厚积薄发,故⽈冬主藏。

阳⽓内敛,藏于丹⽥。

冬物皆藏于地窖。

3、冬季养⽣
《黄帝内经》: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得,去寒就温,⽆泄⽪肤,使⽓亟夺,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者少。

冬季3个⽉包括⽴冬、⼩雪、⼤雪、冬⾄、⼩寒、⼤寒等6个节⽓。

冬天是阳⽓闭藏的季节。

(草⽊凋谢,种⼦埋藏在冰雪之下,动物冬眠,⽔⾯结冰,这就是冬藏),这时节⼈要早点睡觉,太阳出来再起来,以便顺应⼤⾃然的冬“藏”之机。

在五脏中肾主⽔,对应的季节是冬季,肾为先天之本,⽣命之根,肾藏精,精宜藏⽽不宜泄,精泄多了就是伤了阳⽓,若⼈们在冬天伤了阳⽓就是伤了肾。

如果冬天没有藏好,到了春天就会腿没有劲,抽筋、半⾝不遂等,这都属于痿症,冬天肾⽔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肝病、筋脉松弛等。

厥就是四肢冰冷,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

如果冬天没有养好,给春天⽣发的⼒量就不够了。

⼩结:春主⽣,夏主长,收,冬主藏。

故⽈:春⽣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是⼀年的开始,是⼀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对美好时光的流逝,⼈们难免伤感。

⼥⼈的最⼤梦想是有⼀个相守到⽼的爱⼈和⼀个温馨美满的家,每当春⽇融融,燕舞莺歌之时,⼥⼈⼼中的春情便也被撩起。

独⾝的⼥⼦思慕恋⼈,分居的妻⼦思念远⽅的丈夫,寡居的孀妇思念亡夫。

难怪古诗词中那么多的闺怨春情都发⽣在春天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这⾸《闺怨》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了,那满⾯愁容、天涯遥望、追悔莫及的少妇着实让⼈怜惜;
⾦昌绪的《春怨》可以看作是另⼀个代表:“打起黄莺⼉,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个少妇可真是调⽪啊,⾃⼰做梦想丈夫,关⼈家黄莺⼉什么事情,它叫的多好听啊,你打它做什么?⼥⼦伤春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可以这么认为,伤春是⼥⼦的⼀种⼼病,“⼼病还须⼼药医”,能治好它的只有那个令她们朝思暮想,魂牵梦系,神魂颠倒的“⼼上⼈”。

男⼦的梦想可谓多矣,不过⼤致概括起来,⽆⾮这么四项:功成,名就,朋友遍天下,抱得美⼈归。

这其中⽆所谓轻重,只是在⼈⽣的不同时期,它们才有轻重缓急之分。

⽐如在风华正茂,尚未成婚之时,“抱得美⼈归”便成为重中之重;待到家庭稳定和睦之后,若想使得⽣活更加和谐美满,⽇⼦过得更加充实快活,男⼈的价值得到更⼤程度的体现,不可⽆事业,此时“功成”即跃居第⼀位;待到中年之后,回⾸向来萧瑟处,酸甜苦辣的⼈⽣滋味尽皆体味,⽽死亡之神的脚步渐⾏渐近时,便总想在⼈间留下最后⼀点记忆,“名就”即攀居第⼀位。

⼤多数男⼦到秋天总不免发出⼀声悲叹。

悲友⼈远别,李⽩有“秋⾊⽆远近,出门尽寒⼭。

”⽼杜有“⾼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伤恋⼈两隔,晏殊有“⾼楼⽬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

”柳七有“多情⾃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思亡夫,李易安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悼亡妇,纳兰容若有“卿⾃早醒侬⾃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铃。

”愁家国不再,李煜有“⽆⾔独上西楼,⽉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叹⽼⼤⽆成,朱熹有“少年易学⽼难成,⼀⼨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抒孤独⽆依,王绩有“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
皆秋⾊,⼭⼭唯落晖。

”感漂泊沦落,马致远有“⼣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男⼈到了秋天,简直没有什么好⽇⼦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历了⼤半年的耕耘和培育,倘若到了秋天居然仍两⼿空空,⼀种⽆法名状的悲凉感便油然⽽⽣。

从整个⼈⽣经历来看,倘若到了中年以后也就是⼈⽣的秋季仍⼼愿未遂,⽆所成就,那么这种悲凉感便显得尤其深刻⽽沉重。

杜甫的“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可为明证。

也正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美好的。

李⽩笑道“⼀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刘禹锡⾼唱“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维给了我们“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的幽静,王勃给了我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的绚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