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
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
儿自己抓取。

32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
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
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
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
(1)胎教的内容
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
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
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③注意环境的影响
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
(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
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
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
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
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
(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
(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2)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3)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4)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5)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6)九年,教之数日。

(7)十年,出就外敷,居宿于外,学书计。

8.男唯女俞: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应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
代礼仪的基本要求。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女孩应声“俞”,声音委婉。

9.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 36
(1)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2)道德教育
包括:伦理纲常教育;立志教育;简朴、正直、廉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3)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
幼儿礼仪,即所谓的“幼仪”。

“幼仪”要求儿童对他人谦让有礼,要求
儿童自己行止有方,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10.简述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 38
(1)以身示教的原则
(2)因材施教的原则
(3)重视环境陶冶的作用
(4)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
(5)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6)“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11.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连接小学与学龄前教育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

与一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蒙养教育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特指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方法和手段所
进行的的文化、道德启蒙教育。

因此蒙养教育是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
间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12.简述古代蒙养教育的任务
(1)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为今后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保养性真;
(3)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人生做好必要的准备。

13.“保养性真”:主要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提出德教育目的论,是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有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

蒙养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善性,使其不被外部的物欲所污染。

14.简述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1)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方面的启蒙教育,如学则、学仪、家训和《圣谕广训》《小学韵语》《教子斋规》等;
(2)初步的识字教育,所用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文字蒙求》等;
(3)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的启蒙教育,这类的教材和读物主要有《劝学》《发蒙记》等。

(4)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5)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如《高厚蒙求》《名物蒙求》《史学提要》等;
(6)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的启蒙教育,如《神童诗》《千家诗》等;
(7)有关性理大义之类的启蒙教育,《西铭讲义》《性理字义》。

15.《三字经》:相传由南宋王应麟编写,是一部博物知识教育的启蒙读物。

全书采用三言韵语的方式,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上述
王朝兴废,下至宋代历史故事,后由明清学者续补辽金元以下的历史内容。

16.《百家姓》:作者不详,是一部宋代的作品,这是一部典型的蒙学识字教材,它集古今姓氏为四言韵语,内容虽无文理,但字音押韵,便于诵读,且篇幅简短,切于实用,因而深受民间乡塾与家庭的欢迎。

17.《千字文》: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一千个字,编为四言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儿童不仅可以识字认字,还可以
学到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

18.简述古代游戏遵循的原则。

(1)崇尚礼乐的原则;(2)崇尚俭朴的原则;(3)崇尚正德的原则。

19.《文字蒙求》:王筠的代表作,该书结合汉子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许多见解指导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指出教育儿童识字要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在识
字教学中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形象对比,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言入于耳。

20.《幼训》: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崔学古根据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蒙养教育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其所思考的范围
更加广泛,涉及蒙养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教育、健康保育、师生关系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等。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1.简述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 p46
(1)论身心统一:①人生而即可受教育,是王充身心统一论的基本主张。

②儿童教育要注重身心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这是王冲身心
统一论的另一个含义。

(2)论小儿禀性:在小儿禀性问题上,王充是有善有恶论者。

他强调善可变为
恶。

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名词解释)他强调教化和
防范在形成儿童善性中的作用,是王充论小儿秉性思想的
主流。

他还特别提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熏陶和教
育。

(3)论优生:子女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泊所决定的,禀气之厚泊是由
于剩余多少决定的,多生则气薄,少生则气渥。

(4)论在活动和中学习: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

他主张的
“人有知学则有力”“用耳目以定情实”“教化成性”的
观点,都是很有创见性的。

2.简述王充的“在活动中学习”的观点
(1)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
(2)王充强调手脑并用,认识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
(3)提出活动越广泛,认识就越全面
3.论述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p49
(1)注重家庭教育。

颜之推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最早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外在环境,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

(2)提倡及早施教。

颜之推主张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最好能从胎儿开始,要行“胎教”,年幼之时心理单纯、精神集中、记忆力强且可塑性较大。

(3)主张“严而有慈”,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

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主张对子女要一视同仁,反对偏爱;
(4)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注重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提出“与善人居”“慎交游”的教育原则。

4.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至隋唐期间,著作甚多,现仅存《颜氏家训》。

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注重家庭教育、提倡及早施教、主张“严而有慈”、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5.《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
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
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

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
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

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
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

6.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p51
(1)注重胎教
朱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注重胎教的教育家。

他从“理气二元论”出
发论述胎教问题
(2)重视乳母之教
朱熹十分重视乳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要慎择乳母。

(3)善从师,慎择友
幼儿童稚,模仿性强辨别力弱,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很大。

(4)提倡由浅入深的启发教育原则
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上,朱熹提倡由浅入深进行启发诱导。

(5)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朱熹主张多用积极诱导,少用消极防禁
7.小学: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和刘子澄编撰《小学》一书,该书将
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全
文共六卷,分内外篇,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
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8.童蒙须知:是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分衣服冠履、言语步履、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行为习惯方面,要
求儿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等;在学习习惯方面,要求“凡读书,整
顿几案,令洁净端正;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等。

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上,《童蒙须知》上规定了详尽的行为准则,称为“应对、进退之节”。

9.小人之学:朱熹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把教育分成二等,即“小人之学”
和“大人之学”。

“小人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进而“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
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本”,使之学
到“做人的样子”,进而再学“大人之学”
10.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p53
(1)“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
(2)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3)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4)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5)主张陶冶教育
(6)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11.明人伦: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

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1.简述清末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1)在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

2.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有关儿童教育的主要构想。

(1)《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

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中,儿童完全由社会公育。

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

从一出生开始,就送到公立育婴院,由社会抚养。

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

(2)《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保育员的选择。

其二,育婴院的内外环境。

其三,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3.简述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
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本末倒置,没有优先发
展国民教育。

只有首先普及义务教育,广开民智,才是强国固本的正确道路。

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则取决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这就是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

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梁启超极为重视幼学和女学。

4.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并予以评价。

(论述)
(1)梁启超极为重视幼学和女学。

他通过对日本、欧美等国教育的考察,提出了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2)他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来划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

他参照日本的学制,列出了一个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
五个方面发展的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
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四个阶段,与此相
适应的学制划分为家庭教育期、小学校期、中学校期、大学校期。

这个教育制
度表将幼儿期的学龄前教育,设为两年期的“幼稚园”教育。

(3)每一个学制阶段教学任务的规定,都应该与相应阶段儿童年龄阶段的身体、知、情、意、自观力发育特点相适应,不能“躐等”。

(4)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他认为发展女子教育史益国益民的好事。

发展女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男女权利
平等的问题,而且涉及幼儿教育师资的实际问题。

主张向美国学习,由妇女担
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简答或名词解释):1904年1月《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行,标志着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本章程分为四大章,即蒙养家教合一、保育教导要旨、场屋图书器具和管
理人事务。

主要有三个要点:
(1)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

规定了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确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3岁——7岁的
儿童,每日不得超过4小时
(2)蒙养院的师资问题。

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担任
(3)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

保育的内容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6.武昌蒙养院(湖北幼稚园):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建的幼稚园。

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
养院。

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
幼稚师范的萌芽。

湖北幼稚园的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

户野美知慧,是日本
来华的最早幼教工作者。

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

保育幼儿包括开发知识、发展身体,培养行为习惯三方面。

课程
有行仪、日语等。

7.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最有名的,由严修所设。

1902,开办严氏女塾,1905,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

聘请日本人为教师,采用日本教材,购进钢琴等教具,课程有手工、唱歌、故事等。

每日上午授课,招收亲友和邻居子女中的4-6岁儿童。

8.简述清末蒙养院制度的主要特点
(1)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得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3)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
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

(4)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9.结合史实,分析评价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的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

(3)使得基督教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影响:
(1)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以方便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在客观上配合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
益彰的关系。

(2)教会学校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
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的进程。

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禁
缠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
先的引领作用。

10.宁波女塾: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亚尔德西在宁波
创办。

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
早的女子学堂。

它免收学费,供给衣食。

课程内容有国文、圣经、数学、地理以及缝纫、刺绣等。

后该校与美国长老会女校合并,定名为崇德女校,后又改名甬江女子中学。

11.英华女塾:由美国女传教士金振声1889年在苏州慕家花园创办的英华女塾,是一个将女学、幼稚师范、幼稚园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机构。

这所学校
是先办女塾,然后派两名女生到美国留学,专门学习幼稚教育,回国后于校内
开设幼稚师范科,向女塾学生讲授“关于幼稚园的教育暨教授法,养成保姆人才。

”并设幼稚园于校近旁,所施教育,一依美国最新之方法。

12.简述清末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
(1)就其发展的过程而言,可以“癸卯学制”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发展缓慢,规模小,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后期发展速
度较快,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强,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
任务。

(2)办学的程度较低,招收的主要是贫困人家的子弟,有些具有慈善的性质。

“癸卯学制”颁行后,一些中心城市的教学女学、幼稚园招生的层次提高,但
需要交纳昂贵的费用,大多数学校仍然水平较低。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多属于慈善性质,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技能。

以后逐步扩展,课程内容较广泛。

13.简述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包括的主要内容
(1)创办女学(2)创办女子幼稚师范(3)设立幼稚园
(4)开办蒙养学堂(5)在教堂附设育婴堂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1.简述民国时期我国引进的国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前教
育的影响
(1)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的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吸取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
思想,充分肯定了福禄贝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自由等思想。

(2)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热潮中,我国开始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开始仿制发行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当时广泛传播。

(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以后,他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中国兴起和广泛传播,其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思想得到相
当传播,促进了当时幼教的发展和改革。

2.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民国初年,蔡元培、路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并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

(2)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得到广泛传播。

这不是偶然的,实用主义教育反传统教育等主张,适应了当时中国教育界改革旧教育的要求,加
上一些直接受教于杜威或直接接受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的留学生的推崇。

(3)杜威本人于1919年5月应北京大学等邀请来华讲学。

各报刊特别是教育
报刊都竞相刊登杜威的演讲内容。

杜威的学生和信奉者们纷纷著文和演讲,推
崇这种思想。

中国掀起了宣传实用主义的高潮,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

3.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奴隶教育,摧残人性,践踏人权,是教儿童以“孝”作出发点,以“忠”为归宿。

(2)“五四”前后,鲁迅以辛辣的战笔,批判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

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

指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为了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

(3)教育家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了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他对于封建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进行批判,认为旧教育不把儿童当教育的主体,而是将成人或教师自己的成见强加在儿童身上。

(4)陶行知、陈鹤琴等不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儿童观,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

儿童教育观念上的进步,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实验奠下了思想基础。

4.简述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
(1)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
(2)为实现教育普及全人生,要实现儿童公育
(3)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性
5.1912年新教育宗旨: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是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6.壬子癸丑学制(蒙养园制度):1912-1913年期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并未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附设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并未摆脱附属地位,却纳入了真正的教育机构之中,这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

辛亥革命后蒙养园附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

7.壬戌学制(幼稚园制度):19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的“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采用的是美国的“六三三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