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力的动力架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习力的动力架构研究作者:***

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36期

摘要:大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同时受学生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环境影响。外部客观环境不易改变,但高校内部环境变化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学习因素,该因素可概括为学习力这一概

念,而学习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习动力。所以,高校如何激发和提升学习动力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学习动力的架构即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力;学习动力;AHP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01-06

Abstract: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students and the external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external objective environment is hard to be changed, but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will affect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students. The subject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are the factors of learning power, and the leading factor of them is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o, the key point for the university is how to arouse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frame of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affair to be confirmed.

Keywords: learning power; learning motivation; AHP

讓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取得较好的预期学习成效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而大学生学习成效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包含若干主、客观条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论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培养定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环境等方面与重点高校、高职院校有显著不同,既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打造。高校将从何处着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方法

学习力的概念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综合描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学习力一词最早来源于1965年美国学者弗瑞斯特的发表的一篇文章,不少国内外学者至此开展了对学习力的丰富研究。英国学者Guy Claxton首次提出了形成学习力的四要素,即4R概念,包括顺应力(resilience)、策应力(resourcefulness)、反省力(reflection)和互惠力(relationships);美国哈佛大学学者

W.C.Kirby(2005)出版了专著《学习力》,丰富了学习力概念的内涵,指出学习力还应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日本教育学学者在2008年就提出了学习力新四层结构:由下至上分别是体验层、兴趣层、探究层、利阶层;国内学者余建祥通过长期对学习力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学习力“六要素说”,即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意志,这六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善,都会促进学习力的整体改善和提升。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实际,本文对学习力概念的理解范围框定为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方面。在对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中,国内学者也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学习力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力的三方面中,学习动力占据引导地位,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学习动力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行为的呈现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动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庞维国(2004)认为,学生学习的前提来自内生动力,包括自我驱动、自身实践、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周芳(2007)认为,大学生内生动力是成才的根据,外在动力是成才的条件;张雪娇(2010)、甘启颖(2015)认为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下的学习动力往往缺乏持续性;刘战豫(2017)通过向6所高校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杨超文(2018)认为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主动学习力的提升;沈磊(2019)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既与学生本身学习素养有关因,也与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有关。目前对学习力以及学习动力的研究多在于研究其概念范畴本身,包括其组成、提升、影响因素等内容的深入研究,对概念的外延研究尚不多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也不丰富。

本文将学习动力的构成作为研究起点,首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自我认知角度,收集整理和确定关键研究要素;然后,利用AHP模型,从教育专家角度,对甄选出的要素进行归类分析并排序;最后得到相关结论与启示。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问卷研究

为了得到一手研究数据,课题组公开发布了调查问卷9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90份。其中,来自省属应用型二本高校562份,三本高校6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问卷的发放对象也涉及到部分一本高校和高职高专,来自一本高校143份,高职高专79份。

根据前文阐述,本文研究起点在于探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构成,由于影响学习动力形成的因素众多,课题组在问卷设计中尽可能涵盖各方面常见因素。本文分别以各因素为自变量,以学习动力为因变量,通过对问卷结果数据进行简单的交叉分析,对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粗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交叉分析结果如下列图所示(由于篇幅有限,文中仅展示前7项的具体结果图示)。

1. 家庭收入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40万元以上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的占比较大,达到了35.71%,而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的占比最小,仅为15.23%。(图1)

2. 父母学历水平与学习动力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有一方学历为大学以上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占比最大,为27.1%,而父母学历为小学以下的,学生具备高学习动力的占比最小,仅为12.62%。(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