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实数的大小优选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实数的大小优选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实数的大小
第二章不等式
2.1.1 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
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
使的速度不得超过40 km/h.若
用v(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4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
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
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
使的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50之间
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
经验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从学生
身边的生活
经验出发进
行新知的学
习,有助于调
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新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
系.
观察:点P 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
小的变化.
呈现结论:
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
实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
a>b ⇔a-b>0
a=b ⇔a-b=0
a<b ⇔a-b<0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
叫做不等式.
练习1在数学表达式:
师:实数与数
轴上的点的关系
是怎样的?
点A对应的实
数与点B对应的实
数各是多少?哪
个大?
生:实数与数
轴上的点是一一
对应的.
点A表示实数
3,点B表示实数-
2,点A在点B右
边,3>-2.
当点P在不同
的位置,学生分别
比较点P对应的实
通过动
画演示提高
学生学习的
兴趣,活跃学
生的思维.
在复习
初中知识的
基础上加以
提升.
x
0 1 2 3
-1
-2
-3
-4
A
B
P
-5
课时授课计划
课程内容一、列举法
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
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
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
集合,可表示为:
{1,2,3,4,5,6}。
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
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
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
示。
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可表示为
{0,1,2,3,…,99}。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
合;
(2) 方程x2-5 x+6=0的解集。
解(1) {5,7,9};
(2) {2,3}。
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
(4) 大于且小于的整数的全体。
小结1: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
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2}。
师:
强调要
注意的
问题:
师:
集合{1,
2}与{2,
1}表示
同一个
集合
吗?
师
生共同
分析总
结。
①注
意区别 a
与{a}。
a
是集合{a}
的一个元
素,而{a}
表示一个
集合。
例如,某个
代表团只
有一个人,
这个人本
身和这个
人构成的
代表团是
完全不同
的;②用列
举法表示
集合时,不
必考虑元
素的前后
顺序
按
集合元
素不多
和集合
元素较
多分类
讲解,
便于学
生接
受。
多
举实例
也有利
于概念
的理
解。
通
过一组
简单的
口答
题,掌
握集合
的列举
法。
通
过例1
和练习
1,巩固
列举法
的使
用。
10
20
43
45
教学后记:
精品资料,你值得拥有!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
(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
(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
(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
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设计】
(1)精讲已知正弦值求角作为学习突破口;
(2)将余弦、正切的情况作类比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认知学习;(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4)在反思交流中,总结知识,品味学习方法.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揭示课题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构建问题探寻解决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则x=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正弦函数值,只能显示出−90°~ 90°介绍
质疑
提问
引导
说明
了解
思考
动手
操作
探究
利用
问题
引起
学生
的好
奇心
并激
发其
独立
寻求
计算
器操
作的
欲望
10
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
(或)之间的角.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已知正弦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利用计算器求出−90°~90°(或)范围内的角;(2)利用诱导公式求出90°~ 270°(或)范围内的角;
(3)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引导
讲解
强调
思考
理解
记忆
引领
学生
得出
求角
方法
1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利用计算器求0°~360°范围内的角x(精
确到0.01°).
分析由于,所以角x在第一或第二象限,即所求的角为锐角或钝角.按照所介绍的步骤,可以求出锐角,再利用公式,求出对应的钝角.
解按步骤计算,得到所求的锐角为x1=23.58°.
利用,得到所求的钝角为
23.58°=156.42°.
故0°~360°范围内,正弦值为的角为23.58°和156.42°.
例2 已知,求区间中的角x(精确到).分析由于,所以角x在第三或第四象限.按照所介绍的步骤,可以求出内的角,利用公式
和分别求出指定区间的角.质疑
说明
讲解
说明
引领
讲解
汇总
总结
观察
主动
求解
思考
理解
讨论
明确
安排
与知
识点
对应
例题
巩固
新知
复习
相关
的诱
导公
式
利用
应用
加强
对求
角方
法的
掌握
记忆
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解按步骤计算,得到内的角为.
利用,得到中的角为
−();
利用得到中的角为
.
所以区间中,正弦值为的角为和.
3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
1.已知,求0°~ 360°范围内的角(精确到0.01°).
2.已知,求0°~ 360°范围内的角(精确到0.01°).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
求解
关注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35
*构建问题探寻解决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则x= .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余弦函数值,只能显示出0°~ 180°之间的角.质疑
提问
引导
说明
思考
动手
操作
探究
类比
已知
正弦
函数
值求
角进
行探
究
4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
已知余弦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1)利用计算器求出0°~180°范围内的角;引导
讲解
思考
理解
引领
学生
得出
求角
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
(2)利用诱导公式求出−180°~0°范围内的角;
(3)利用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强化记忆方法
5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3 已知,求−180°~180°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
分析因为,所以角x在第一或四象限.利用计算器按照介绍的步骤,可以求出0°~ 180°之间的角.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出知在−180°~ 0°内的角.
解按步骤计算,得到在0°~180°范围中的角为x = 66.42°.利用,得到-180°~0°范围内的角为
−66.42°.
因此在−180°~180°范围内余弦值为0.4的角为.质疑
说明
引领
讲解
汇总
总结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理解
复习
相关
的诱
导公
式
加强
方法
记忆
5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
已知,求区间内的角(精确到).提问
巡视
指导
动手
求解
交流
纠错
答疑
60
*构建问题探寻解决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则x= .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正切函数值,只能显示出−90°~ 90°质疑
提问
引导
说明
思考
动手
操作
探究
继续
引导
学生
自主
完成
对问
题解
决方
法的
探究
65
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
(或)之间的角.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
已知正切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1)利用计算器求出−90°~90°(或)范围内的角;(2)利用公式,求出90°~270°(或)的角;
(3)利用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引导
讲解
思考
理解
记忆
明确
求角
方法
步骤
7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 4 已知,求0°~360°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
0.01°).
分析因为,所以角x在第一或三象限.利用计
算器可以求出锐角,再利用周期性可以求得180°~270°范围中的角.
解按步骤计算,得到所求的锐角为x=21.80°.
利用周期性得到相应第三象限的角为
=201.80°.
所以在0°~360°范围内,正切值为的角为21.80°和201.80°.质疑
说明
引领
讲解
总结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理解
复习
相关
的诱
导公
式
加强
记忆
7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
已知,求区间内的角(精确到).提问
巡视
指导
动手
求解
交流
纠错
答疑
80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你的学习效果如何?引导
提问
回忆
反思
交流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能力
85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角的概念的推广
第五章三角函数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学目标】
1.理解正角、负角、终边相同的角、第几象限的角等概念,掌握角的加减运算.
2.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认识角的概念推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并由此深刻理解任意角的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任意角(正角、负角、零角)、终边相同的角、第几象限的角的概念,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任意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讨论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发现旧概念的不足之处,进而探索新的概念.讲课过程中,紧扣“旋转”两个字,让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任意角的概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幂函数举例
4.1.2 幂函数举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求幂函数的定义域,会画简单幂函数的图象.
2. 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图、读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幂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会求幂函数的定义域,会画简单幂函数的图象.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从函数y=x,y=x2,y=1
x等导入,通过观察这类函数的解析式,归纳其共
性,引入幂函数的概念.在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中,对于分数指数及负整指数的幂函数要转化为分式或根式的形式,讲解时,注意引导,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函数图象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利工具,教师在讲授例2时,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函数的图象,并从本例中找出幂函数的某些性质.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