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李志军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5期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语文教学方法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
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呢?
一、以目的激兴趣
语文的兴趣,来自学习语文的明确目的性。
我问过一个“重理轻文”的同学:“语文是各种科学的工具学科,你怎么不感兴趣?”他坦率地回答:“正因为是工具学科,所以我们不怎么重视。
”为什么呢?他认为工具是为了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比如写字只要能写出来,能表达意思就好了。
这种把语文课看成可有可无的认识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于是,我就以这个内容编了一份提供材料的半命题作文练习。
提供的材料有三点:
1.有人认为语文课是工具课,工具不是目的,在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进军中只是一根可有可无的“拐杖”。
2.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对光的电磁说曾提出基本原理,但由于他语言文学的基本功较差,表达不清,一直没有引起注意。
直到后来麦克斯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门理论进行说明后,才被世界所公认,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
3.语文学科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且所占分值比例大。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拐杖,而是一根能帮助我们在求知路上降妖伏怪、百战百胜的金箍棒。
谁不老老实实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谁就会受到惩罚。
谁就无法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就得根据他们“学了要派用场”的心理,帮助他们认识“希望他们学习的材料对他们个人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有用则要学,有用则爱学,兴趣来自于明确的目的性。
当然,就语言的时效性而言,一方面我们可以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道理,并时常举一些语文运用的活生生的例子,以强化语文学科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常规的考试都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实际,进一步促使学生重视语文学科,努力培养和增强对语文的兴趣。
二、以变化求兴趣
常听到不少学生哀叹“语文课索然无味”。
分析一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学阶段,增加了不少新学科,它给人以新的追求、新的希望,总是比较有吸收力的;二是从小学到高中已读了好几年语文,有的老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使学生觉得语文是“老一套”,兴趣当然就有些“索然”了。
加之语文教材深浅难易梯度的伸缩性及教学效果的潜在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呆板、重复、缺少变化。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既可以编入小学生的课本,也可作为中学生的读写范文,还可以作为大学中文系学生阅读欣赏、分析研究的材料。
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一律都是分段分层、归纳主题等老一套,那么无论教材是怎样的名家名篇,也都难免让学生“兴趣索然”。
心理学表明,单调重复劳动,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在教学大纲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求变化,以变化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以知识引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有王曦之的《兰亭集序》一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优、传诵千古的文章。
如果我们在讲解写作背景时,展示一下被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曦之原文的复印件,想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再简要介绍原文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曦之为何被称为“书圣”等,再讲述课文,教学的效果与简单讲解课文不一样。
四、以旧兴趣培养新兴趣
依靠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一个同学对音乐很有兴趣,甚至课堂上也不读语文而抄歌曲。
他在周记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歌唱家,为祖国争光。
我就肯定了他的理想,鼓励他唱歌的兴趣,并找来分析有的歌词语病多的文章,和他一起分析几首流行歌曲的主题、感情变化及音乐节奏等,使他懂得爱好歌曲必须学好语文的道理。
这样,他由单纯的对唱歌的兴趣发展到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既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一种动因,又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产生的结果;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促进新的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所以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单纯的兴趣观点,以及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学习语文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外,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如一些创意广告,影视作品,歌曲歌词,新闻及体育赛事等等,都有让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看你够不够用心。
总之,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的有无或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