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之喻”与“物不迁论”——谈苏轼《赤壁赋》的禅佛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赤壁 赋》 的 文 本 中 虽 然 出 现 的 道家 语 汇 比 较 明显 一 些 , 如“ 羽化 ”
问答 ” , 《 赤壁赋》 也遵 循 了这 种 固有 的写 作 程 式; 只不过 , 这篇 文 章 中那 ( 一 ~ - _ ● 谈苏轼( 赤壁赋 的禅佛思想 个 吹洞 箫 的 “ 客” , 确又 实有 其 人 。他 叫杨世 昌 , “ 原 是绵 州 武都 山的道 士 , 与 东坡 谊 属 同 乡 ” ¨ ] 。历 代 读 者也 都
苏轼 的儒 家济 世之 志受 挫 , 转 而 想 追 求 道 家 所 宣 扬 的遗 世 长 生 ; 然而 , 道 家 这 种 求 仙 飞 升 的 想 法 毕 竟 也太 过 缥缈 虚幻 了 , 很难 令 苏轼 真心 信 服 , 所 以, 他 只 能 从 禅 佛 中寻 求 自我 解 脱 的 法 门 。
轼 游览 黄州赤 鼻矶 , 写 下 了“ 空 旷高 邈 , 复 不 可攀 ” 的《 赤 壁
“ 悲” 转“ 喜” 的 , 其 实是佛 教思 想 。 下面, 笔 者 将 主 要 从 文 本 中 的佛 教 语 汇 以及 “ 物不 迁 论 ” 对“ 水 月 之喻 ” 的
赋》 。全 篇 以跳 宕 洒 脱 的单 行 奇 句 , 冲破 了韵 语 整饬 板 滞 的文 势 , 真 正 如
别名。 ” 《 华 严 大疏 》 卷十六 : “ 无 相如
空。 ” 因此 , 这里的“ 无尽 ” 就是“ 空” 的意 思 ; 除此 之外 , “ 无尽” 在佛 经 中还有 一 种 意思 ,
即永 恒不 变 。 《 维摩经 ・ 菩萨行品》 曰: “ 何谓无尽 ? 谓无为法。 ” 僧肇 《 注 维摩 诘 经 》 卷九 : “ 无 为法 无 三 相, 故 无尽 。 ” 三相 , 指 事物 的产 生 、 变异 和消 亡 等三
而言 , 这 也 是 有 道 理 的 。不 过 , 更 直 接 的思 想渊 源 , 还是 应追 溯 到佛 门。论 近源 , 这 段 话 的 核 心 观 点 与
尽。 《 大乘义章》 卷十四: “ 德 广难 穷 , 名 为 无 尽 。无
尽 之 德 苞 含 日藏 。 ” 唐法藏 《 华严探玄记》 卷 十九 :
“ 佛见” 来 开导 “ 客” , 从 而使 其转 “ 悲” 而“ 喜” 了。
v O i we r l { I a —s n e l
文 学
蒯刹 2 0 1 5 . 0 3
} y wj s x k t @l 6 3 c o m
僧肇 在《 物 不迁论 》 中还说 :
会 觉得 , 这 是 一 篇 道 教 色 彩 十 分 浓 郁
“ 飞 仙 ” 等 ; 然 而 , 这 贾峰 篇课 文中 佛 家 江 苏 . 省 . 无 镭 , 市 . 第 . . 一 中 学 .,. - 一
的语 典 也 不 少 , 如“ 一苇” “ 无尽” “ 无尽藏” 等 词语 。下 面 笔者 逐 一 加
亲见《 赤壁赋》 的 东坡 手 稿 , “ 盈 虚者 如 彼 ” 写作“ 盈
而常静” “ 静 而 不离 动 ” “ 动 静未 始 异 ” , 动 静 是 相 对 的、 辩证的 ; 但“ 物 不迁 论 ” , 其实 是更 强 调 了 “ 静” 。
“ 由‘ 物 不迁 ’ 的观 点 看 来 , 运 动是 俗 见 , 是假 象 ; 静
动 。 必 求 静 于诸 动 , 故 虽 动 而 常 静 。 不 释 动 以 求
静, 故 虽静 而不 离动 。 然 则动 静 未 始异 , 而 惑 , 宗途 屈 于 好 异 。 所 以 静 躁 之极, 未 易言 也 。
这 段话 对“ 动” 与“ 静” 的 关 系做 出 了极 为 辩 证 的 阐释 。汤用 彤 就 曾明确 指 出 : “ 肇 公之 学说 , 一 言 以
是不 可 以的 。
然而 , 清 代 宋 长 白却也 曾指 出 了

个 颇 为 奇 怪 的现 象 : “ 今 画 家 作 赤
壁图, 不 画道士 , 而 画一僧 , 指 为 佛
印, 且 又 指 一 人 为 黄 山谷 , 不 知 何 所
据耶 ? ” ( 《 柳亭诗话》 卷二一 ) 在这 里 , 宋 长 白对 《 赤 壁 图》 只匦和 尚 、 不 画 道 士 感 到 十 分 不 解 。其 实 , 这 种 不 解 也 就
种形态 , 无三相 , 即无 始终 , 自然 是 永 恒 不 变 的 超 时
“ 迨 至 以水月 为喻 , 发 出正论 , 则《 南华 》 《 楞严 》 之妙 理” 。 《 楞严 》 , 即《 楞 严经 》 , 是 一部 大 乘经 典 , 也 是末
法 时期 佛教 最 重要 的一部 经典 。
本 文认 为 , 《 赤 壁赋 》 更 多 的只是 化用 了一 些儒 、
万斛泉涌 , 纵 恣 自然 。从 文 体 来 说 , 这 是 一篇 文 赋 , 即 以古 文之 笔 法来 写
“ 四六” 。赋 的特 点 之 一 , 便是 “ 主 客
影 响两个 方面 , 来具 体分 析一下 禅佛 思想 对《 赤 壁赋 》 的影 响 。


对 禅 佛 语 言 的 化 用
止才是佛见 , 是 根本 。 ” 《 赤壁赋》 中, 苏 轼 认 为 从
虚者 如代 ” ) , 如何 不 消长 ?既 不往来 , 不消长, 却 是
个 甚 么 底 物 事 ? ……东 坡 之 说 , 便 是肇 法 师 ‘ 四 不
“ 变” 的角 度来 看 , 万物 都 在 动 , 没 有 什 么是 能 够 长
可知苏轼所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说的正是万物水月之喻与物不迁论谈苏轼赤壁赋的禅佛思想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贾峰43201503ywnjinsh关注教学专栏文学评价钩沉社会语文语文博客开卷文学与人类一切皆空的意思
y wj s x k t @1 6 3 c o n r
神 宗 元 丰 五年 ( 1 0 8 2 ) , 苏
“ 出生业 用无穷 , 故 日无尽藏 。 ”
禅理 相 通 ( 尤 其 是南 宗 禅 ) ; 论远源 , 则与《 肇论》 有
十 分 密 切 的关 系 。 ” 4
二、 “ 水 月之喻 ” 与“ 物 不迁论 ”
僧肇 , 东晋僧 人 , 曾 师 从 鸠 摩 罗 什 研 习 佛 典 。现
《 赤壁赋 》 的情 感 线 索 , 一般都会 用 由“ 乐” 生 “ 悲” , 再 由“ 悲” 转“ 喜” 来概括 ; 当然 , 这 样 概 括 没 有
存不朽的 ; 若从“ 不变” 的角 度 来看 , 自己 就会 和 那 “ 水” “ 月” 一 样 都 是 无尽 的 , 这其 实 也 就 是 所 谓 的
“ 物不 迁 ” 。课 文 中 , 苏轼 也就 是 以这种 “ 物 不迁 ” 的
迁’ 之说 也 。 ” ( 卷一 i o) 朱 熹这 里所 谓 的 “ 肇法师” , 就 是僧 肇 。关 于这 个 问题 , 朱 熹在《 朱子 语 类》 另一 处说得更加 明 白: “ 今世所传 《 肇 论 》, 云 出于 肇 法
摩 泛 海东 来 , 便也 留下 了“ 一 苇 渡
江” 的传 说 。 “ 达 摩 于 梁 武 帝 普 通 元 年, 自西 土 泛 海 至 金 陵 , 与武 帝 语 , 师知几 不契 , 遂去梁 , 折芦 渡江 , 止 嵩 山 少林 寺 , 终 日面 壁 而 坐 。 ” [ 2 因 此, 这里的“ 一苇” , 视 作佛 家 语 也 不
存《 肇 论》 , 为 后人所 编 , 收录僧 肇佛 学论 文七 篇 , 其
中《 物不迁 论》 即是 《 肇 论》 中的一 篇 。 “ 僧肇在 此论 中
讨 论 了客观 事 物 的运 动和静 止 问题 , 得 出 运动 是假
错, 却流于表面化 , 未 能 从 深 层 次上 说 明作 者 情感
的变 化 过程 。笔者 认 为 , 作 者 情 感 变 化 大 致 是 这 样
学 陈洪 教 授 也 指 出 : “ 通 常 的 看 法 认 为 这 是 老 庄 哲
持 一 切 义 。摄 藏 无 量 诸 功德 , 故名无尽藏 。 ” 无 尽 藏 , 也就是 说佛德广大无边 , 作用 于万物 , 无 穷 无
学 的翻版 。就 其 中复 归 自然 、 顺命 乘 化 的人 生态 度
的: “ 美人 ” 远在 天一 方 , 想 望 而望不 见 ; 望“ 美人” 不
象、 静止为恒定 的结论 。 ” 僧肇 在《 物不迁论》 中说 :
寻 夫 不 动 之 作 ,岂释 动 以 求 静 ? 必 求 静 于 诸
见, 便 欲“ 挟 飞仙以遨游” ; 但求仙 也不可骤得 , 于 是, 便只能通过“ 水 月 之喻 ” 来 安 慰 自己 , 给 自己寻 出一 条精 神 解脱 之路 。 “ 美人” 喻指君 主 、 朝廷 , 此 时
以分析 。


~ 一 水月之喻 ~ 与一 物 不迁论 ~ 广 》: ~ 的文 章 , 如 宋代 谢枋 得 在 《 文章 轨 范》 “ 谁 谓河 广 , 一 苇杭 之 。 ” 随 着 达
中, 就 曾 明确 指 出“ 此赋学《 庄》 《 骚》
文法 ” 。
苇” 这个 语 典 出于 《 诗经・ 河
与 人 类 一 切 皆空 ’ 的意思 。 ” _ 3
“ 无尽藏” 也源 自佛 教 。 《 佛 地经 论》 卷五 : “ 陀罗
尼者 , 增上 念 慧 , 能 总任 持无 量佛 法 , 令 不 忘 失 。 于

法中, 持 一切 法 ; 于一文 中 , 持 一 切文 ; 于一 义 中 ,
‘ 逝者 如斯 而未 尝往 也 ’ 之意 尔 。 ” ( 卷一二六) 南开 大
夫 人 之 所谓 动 者 , 以昔 物 不 至 今 , 故 日 动 而 非
在《 安 国寺 记 》 里, 他也 曾说 : “ 盍 归诚 佛 僧 , 求 一 洗 之 ……间一 二 日辄 往 , 焚 香 默坐 , 深 自省察 , 则 物 我 相忘 , 身心 皆空 。 ” 苏 辙 在《 亡 兄 子瞻 端 明墓 志铭 》 中
变者而观之 , 则 物 与 我 皆无 尽 也 ’ , 说 的正 是 ‘ 万 物
43
丈 学 【
_ l l _露 _ 一 0 一
师, 有‘ 四不 迁 ’ 之说 : ‘ 日月 历 天 而 不 周 , 江 河 兢 注 而不流 , 野 马飘鼓 而 不 动 , 山岳 偃仆 而 常 静 。 ’ 此 四 句 只是 一 义 , 只是 动 中有静 之 意 , 如 适 间 所 说 东 坡
“ 无尽” 这 个 词 出 自于佛 教 。 《 大 日经 疏 》 卷 十四: “ 无尽者 , 即 是 无 相
从 一 个 侧 面 揭 示 出 了《 赤壁赋》 与 佛 教 的渊 源 。清代 储 欣 在 《 唐 宋八 大 家 类选》 中也 曾说 , 该文 “ 出入仙 佛 , 赋一 变 矣 ” 。 “ 出入 仙佛” , 自是 有 佛 。林 云 铭 《 古文析义》 更是 指出 ,
蔽之日: 即体 即用 。其 所著诸论 中 , 当以《 物 不迁论 》 为 最重 要 。论 云 : ‘ 必 求静 于诸 动 , 不 释 动 以求静 。 ’ 又言 ‘ 静而 常往 , 往 而常静 。 ’ 均 主 即动 即静 。 ” ‘ 动
《 赤壁赋》 中, 苏轼 以“ 水 月之喻” 论证“ 变” 与 “ 不变” , 其 实就 是 源 于佛 家 。据 《 朱 子语 类 》 载, 朱 熹 的 一 个 弟 子 就 曾对 这 段 议 论 提 出异 议 : “ 此 语 莫 也无病? ” 朱 熹 回答 说 : “ 既是 ‘ 逝 者 如斯 ’ , 如 何 不 往? ‘ 盈虚如代 ’ ( 笔者按 : 据《 朱 子语 类 》 载, 朱熹 曾
道 的语 典 , 儒、 道 对 其 影 响 主要 集 中 于文 学 技 术 层 面, 是一 种创 作手 法 的表 现 ; 而真 正促 成苏 轼 由
空 的绝对。故《 般若 心 经 》 日: “ 诸 法空相 , 不 生 不
灭, 不垢 不净 , 不 增不 减 。 ” “ 可知 , 苏 轼所 谓 ‘ 自其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