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道家文化精神与书法理想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坛
23
2022/01 No.239响。庄子主张“忘我与物”,即心灵活动不为形骸所牵制,精神活动不受外界影响,达到真正的独立自由境界。庄子主张“物顺自然”,他认为“物”需要顺应自然,任何雕琢和装饰都需要遗弃。由此可见,庄子将自然和朴素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理想之美,这种理想之美和“物顺自然”的方式相互依存。“朴素唯美”和“法天贵真”是庄子追求自然美的最高境界。“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就是“璞”(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3]。天下万物都有着自身的本性,因此人们应该顺应万物的本性,让万物按自己应有的规律发展。庄子在《庄子·外篇·马蹄》中说明马是一种真性情的动物,马生于天地之间,并且能够逍遥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驰骋。马这种怡然自乐的方式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庄子主张回归自然界的本质,重视自我的境界。老子把“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其雄,守其雌”,是看待事物表现的初级阶段,正如“复归于婴儿”。老子不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守静、持中、守柔、处后的意思,同时也暗含了内敛、含蓄的意义。第二个阶段是“知其白,守其黑”,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81。正如老子所阐释,人应该入世用世,虚怀若谷,利国利民,造福社会,“功成而不处”,与时推移而择时进退,与世无争,这样才能拥有“道”的思想,进而达到“复归于无极”的境界。第三个阶段便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2]81,既知光荣,又能经受屈辱,才可能造就大材。善于隐忍,可收获同情和谅解,也才能广结好友。若不能受一点儿委屈,感情用事,只想报复,则离灾祸不远了。要完全放弃荣与辱,繁华落尽,最终达到“复归于朴”的境界。(表1)二、孙过庭《书谱》“复归平正”(一)道家艺术观的体现春秋战国时代,文艺思想与审美批评相互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强调经世致用,强调伦理道德,有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着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提倡“虚无”的创作心理,强调绝对的自由。随着书论的产生,大量书论根植于道家思想,在宋代出现了“自然天放”“无法之法”的书法主张。(1)意造无法苏轼主张书法自然发展,提倡自由的书法精神。他认为书法家应该创造自身的法,表达自己的情怀。他认为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迷恋,而应该有一种超脱自然的方式,达到一种既有所寄托而又不完全依托的状态。苏东坡将欧阳修生发的一些思想,加以提炼、升华,并大力倡导,使之成为整个时代的思想共识。欧阳修认为,书法为人生一乐,不必计较功利,而应“寓其心,通其意”。宋代提倡“尚意书风”。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人书风,将书法定位在文化上,文化成为书家的主要追求。 (2)阴阳之谓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4]书法(文字)发端于自然,自然的表1 “道”的三个阶段及其表现、境界阶 段表 现境 界第一阶段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第二阶段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第三阶段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事物既然体现于书法中,就会产生阴阳两极,有了阴阳,书法的形体(结构)和态势(用笔)也就会出现。蔡邕在《九势》中强调书法与自然的美学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倡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强调内外兼修,以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体验,领悟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二)复归平正“平正”不仅是对书法字形的要求,更
是书家向往的最高艺术境界。平者,正也。在文学艺术批评中,“平正”指一种平淡无奇的风格。在《书谱》中,孙过庭指出:“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5]“复归平正”也是老子“复归于朴”思想的完美体现。我们可以将书法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平正”。“平正”要求书法结体匀称,并达到端庄沉着的境界;同时要求在书写过程中,汉字的结构需要符合
规律,并对笔法和笔势进行要求。笔法是整个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用笔能够提按自如,须沉着冷静。这个阶段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如老子所言“复归于婴儿”,如“婴儿学步”,“平正”则是基本的过程。把握字形结构,再深入法帖,临习笔意,方可感受用笔的收放自如。第二阶段主要为“险绝”。“险绝”主要体现的是字结构的改变,达到阴阳开合的境界。书法艺术通常是以变化作为评判优劣主要的依据,并不是每一个字的书写均相同,而都是以参差变化、起伏有致作为主要的追求。“险绝”不仅是一个符号,它还可以通过笔法传递情感。这个阶段建立在第一阶段“平正”的基础上,进而参差变化。
这个阶段也是探索的阶段。在探索中,打破
藩篱,彰显自我。但在探索中,要保持虚静
的状态,正如“致虚极,守静笃”。在“险
绝”阶段,保持“心斋”“坐忘”的状态,
这也正是“复归于无”的体现。
第三阶段为“复归平正”。在不同阶
段,事物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
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行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