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共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共7篇〕
第1篇:中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中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为加强教学设计管理,完善教学设计评价,进步教学设计质量,结合县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内容
〔一〕教学目的
1.目的难度。
教学目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2.目的内容。
目的内容是否全面,能否涵盖三维目的;
3.目的描绘。
描绘是否标准,行为条件是否明确,行为动词是否准确,行为对象是否详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重点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实际,重点有没有遗漏;
2.难点。
难点是否明确,能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进展预设,预设的难点是否是知识的衔接结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学习⑴自学任务
能否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否明确,能否说明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的〕的要求,能否表达学习方法的指导。
⑵自学内容
①认知前提。
即学习本节内容所用到的旧知识。
能否根据本节内容设计认知前提,认知前提是否是本节的根底,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是否亲密,能否帮助学生做好学习铺垫;内容编排是否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是否自然,有没有存在较大的跨度。
②新知认知。
即本节学习的新内容。
按照“把目的转化为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活动”的思路,能否根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否涵盖所有根底知识,能否提醒知识要点;学习问题排列是否合理,能否符合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或递进关系;能否根据学习问题整合感知素材,丰富学生感知的内容,以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诊断。
即学习效果检测。
能否根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诊断,诊断内容能否涵盖学习知识,诊断难度是否符合学习任务的要求,诊断题型是否合理。
2.讨论展示
能否设计自学交流、展示活动,有没有设计组织方式、组织程序以及施行的明确要求。
自学交流可以采取集中组织或按学习任务分块组织,学习展示可以采取板演、实物投影、口头讲解、演示等,展示人员可以是小组代表,也可以是小组集体。
3.精讲点拨
能否针对预设的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是否详细、细致;能否针对重点设计探究活动,探究程序设计是否明晰、详细,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合理。
4.反思拓展
能否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有没有针对知识内涵、研究历程、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有没有拓展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络,能否表达提升学生应用才能或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拓展难度是否适当,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 11.自主学习〔35 分〕⑴自学任务〔5 分〕
自学任务明确,有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的〕的要求,能表达学习方法的指导,评定等级为“优秀”;自学任务有做什么、如何做的要求,能表达学习方法指导,但做到什么程度〔目的〕要求不明确,评定等级为“良好”;自学任务有做什么的要求,学习方法和预习目的不明确,评定等
级为“合格”;自学任务不明确,仅仅是目的的描绘,或仅仅是笼统的学习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⑵自学内容〔30 分〕
①认知前提〔5 分〕。
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根底,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亲密;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自然,能到达以旧引新的作用,评价等级为“优秀”。
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根底,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亲密;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但衔接过度存在一定的跨度,评价等级为“良好”。
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根底,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亲密,内容单一,仅仅是为了回忆,新旧知识之间过度没表达,评价等级为“合格”。
认知前提与本节内容没有联络,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②新知认知〔20 分〕。
能根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根底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评定等级为“优秀”。
能根据课标〔或考纲〕的根底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根底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但知识的形成过程表达不明显,评定等级为“良好”。
能根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根底知识,但问题排列与知
- 3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反思全面,能针对知识内涵、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拓展到位,能针对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络设计拓展内容,表达了提升学生应用才能和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和拓展难度适当,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
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能针对知识内涵进展反思,注重了前后知识之间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络,但反思欠全面,无视了研究过程或方法的回忆,评定等级为“良好”。
能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反思问题或训练题组,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
没有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或反思拓展内容不符合课标〔考纲〕要求,评定为“不合格”。
5.系统总结〔5 分〕
能设计系统总结活动,活动要求明确,能表达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
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有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要求,但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良好”。
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仅有对知识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
没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或仅有条目没有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6.达标检测〔15 分〕
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题型合理,具有层次性,根底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 4:1 的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根底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4:1 的要求,但考察层次性欠缺,评定等级为“良好”;难度符合课标要求,内容能涵盖重要知识点,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限时作业,或难度不符合课标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 56 -
第2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设计〔10分〕
1.明确〔目的清楚明白,详细,便于师生操作〕〔3分〕
2.恰当〔符合大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3分〕
3.全面〔表达知识、才能、思想等几个方面〕〔4分〕二.教学方法设计〔9分〕
4.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特点,学生、老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5分〕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软硬件并举〕〔4分〕三.教学程序设计〔10分〕
6.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构造合理,过渡自然〕〔4分〕
7.教学环节中小步骤设计详细〔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环节中有小步骤设计,教学环节或小步骤时间分配合理〕〔3分〕
8.教学程序设计巧妙〔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运用上新颖独特,有艺术性〕〔3分〕四.教材处理设计〔20分〕
9.教学思路清〔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4分〕
10.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
的发生开展过程〕〔3分〕 11.突出重点〔表达在目的制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之中〕〔5分〕
12.打破难点(表达在教材处理从详细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繁架简等方面〕〔5分〕 13.抓住关键〔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3分〕五.师生活动设计〔22分〕
14.精讲巧练〔表达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
15.教为学效劳〔表达在老师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
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5分) 16.表达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现,总结出规律和体会〕〔5分〕 17.学法指导得当〔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活动设计详细,充分,老师指导有方〕〔4分) 18.表
达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的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4分〕六.板书设计
19.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主次清楚,有启发性〔3分〕
20.言简意赅,图文并用,有美感〔3分〕 21.设计巧妙,有艺术性(3分〕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6分〕
22.遵循常规〔使用统一新教案形式〕但不拘泥,根据个人差异和特点,有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八.书写要求〔5分〕 23.详略得当〔3分〕
24.字迹清楚,文通词达〔2分〕九.教学思路设计说明〔9分〕 25.教材分析^p 与处理说明〔5分〕
26.教学方法设计说明〔设计根据和策略等〕〔4分〕
第3篇: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9)
泸西县中学老师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试行稿〕
〔2023年9月23日〕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进步广阔老师的师德程度,进步广阔老师的专业程度和教学才能,鼓励广阔老师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进步课堂教学质量,为造
就一批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做出奉献,泸西县教育局教研室特组织全县中学老师举行优秀教学设计交流与评比活动。
本项活动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交流,
重在研究,进步中学老师专业程度和教学才能,进步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贯彻活动宗旨,顺利开展本项活动,特制定本《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高中为单元教学设计,初中为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为“课标”〕为根本根据,要把“学科育人”作为根本目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知识的发生开展过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要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考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实在学好学科知识,进步学科才能。
要引导学生的创新考虑,加强学生的理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重教育技术的使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资,改良教学方法,进步教学效果。
要注重使用评价-反响手段,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分析^p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科
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
教学内容分析^p 的目的是在准确理解内容的根底上使教学做到准、精、简。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进步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内容分析^p 要做到:
1.正确表述教学内容以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
法,并说明其核心;
1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
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下位知识及其关系,明
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开展过程的角度分析^p 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和价值观教育资;
5.通过分析^p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的设置
教学目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教学目的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根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根据。
明晰而详细化的目的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科学习。
教学目的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表达“课程目的—单元目的—课堂教学目的”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的”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单元目的和课堂教学目的;
2.目的要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的要与教学内容严密结合,防止抽象、空洞;
4.要用明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展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p 、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三、问题诊断分析^p
问题诊断分析^p 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条件的分析
^p 。
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
学习条件的分析^p 是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材料的前提。
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p 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根底〔包括日常生活经历、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等〕;
2.分析^p 达成教学目的所需要具备的认知根底;
3.确定“已有的根底”和“需要的根底”之间的差异,分析^p 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老师的帮助;
4.在上述分析^p 的根底上明确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或障碍,并分析^p 打破问题、困难或障碍的策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p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问题诊断分析^p 和学习行为 2 特点,重点分析^p 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展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标准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从使用信息技术的原那么出发,结合详细教学内容加以分析^p ,充分表达使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主要分析^p 如下三个方面:
1.说明详细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要详细指出用计算机或其他信息技术设备的什么软件工具或功能;
2.说明将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详细用在哪个教学环节或哪个详细内容上,以及如何通过使用该信息技术来帮助完成哪些详细的教学任务;
3.详细说明使用该信息技术会给教学或学习详细带来什么好处。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科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和理论两个方面。
从操作的层面看,教学过
程就是由老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学习的活动步骤。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注意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的归纳、概括活动以促进知识的理解,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给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的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响的学科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本质性联络,保持知识的连接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方案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稳固和进步;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老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开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考虑,进步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使学生逐步学会考虑;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便于机智运用反响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时机,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的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稳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并在帮助学生领悟学科根本思想,积累丰富的学科活动经历,开展学科才能,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中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
3 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以更好地提醒学科知识的发生、开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思维。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对所使用教学策略的分析^p 。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的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策略分析^p 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进步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p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详细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选择、运用与教学内容严密相关的教学材料的分析^p ;〔2〕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组织教材,将已学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
^p ;
〔3〕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p ;〔4〕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根据知识的发生
开展过程设计“问题串”,用以引导学生的学科思维活动的分析^p ;
〔5〕对如何为不同认知根底的学生提供学习时机和适当帮助的分析^p ;〔6〕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响和调节的分析^p 。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分析^p 和问题诊断分析^p 要表达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便于对课堂教学进展调控。
另外,还要通过课堂目的检测和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习结果进展终结性评价,详细要求是:
1.目的检测可分为单元目的检测和课堂目的检测。
目的检测要紧扣教学目的,通过编拟一定量的题目组成目的检测题来评价课堂教学或单元教学达成目的的情况。
对于每一道题都要写明设计意图,以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能反映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单元目的检测,检测目的应与单元教学目的一致,突出单元核心内容;一次课还应设计一个课堂目的检测,检测目的应与课堂教学目的一致,兼顾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
2.作业除了要紧扣教学目的,还要针对课堂教学〔特别是目的检测〕情况,选择一定量适宜的题目,以进一步评价教学目的的达成情况,复习、稳固和进步有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才能。
对于每一道题都要写明设计意图,以突出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反映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4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仅有甄别、监控、鉴定等功能,更有诊断、导向、鼓励等作用;故而,教学评价成为优化教学管理、进步教学质效、促进师生开展、助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所以,重建评价标准、搞好教学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和评价主体所根据的价值的多元性,好课标准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带来课堂评价的众说纷纭、五花八门。
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抓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制定最根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能的、可行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老师组织学生进展有目的、有方案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因此,笔者以为,审视课堂优劣,确立评价体系,应主要分析^p 以下四项指标:一、教学目的
1、科学,即表达课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三维”有机整合,建立在学生努力可达成的高度。
2、
详细,即采用外显行为目的或绩效表现目的,有可测性。
3、明确,即通过新课导入、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
4、落实,即整个教学过程紧扣目的,并达成这个目的。
二、教学过程〔一〕老师的教学行为
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应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条件与气氛,实在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情意的积极开展。
1、组织有序。
从学生的准备状态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老师的教学规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开展进程,在学生的“最近开展区”着力。
2、以“问题”为核心,把握学生固有知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并精心设计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真正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辅助学生跨越障碍,再激发出新的问题。
3、资充足,利用适宜。
⑴开发素材性资。
①陈述性知识以教材为主,恰当调整重组,呈现适切的学习内容:既适应学生根底又兼具挑战性,既合适学生需求又引起强烈兴趣,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络,也贴近社会生活、科技开展;特别是擅长捕捉动态生成的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以构造性知识为主,重视知识网络
化;。
②注重程序性知识,教学方式匹配合理,一法为主、兼具多样;恰到好处地融入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⑵利用条件性资。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与手段,而首先要选用最方便、最能发挥作用的;媒体的介入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4、因人施教,关键是能根据学生的种种差异,不断主动地把学生区分为假设干或大或小的变化的群体,针对各个群体与个体即时需要,灵敏调整既定安排,促进学生多样化开展。
5、教学机智,即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数〔偶发事件〕,能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因势利导,使教学处于一种新的流畅状
态;擅长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性化;妥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讲究批评艺术。
6、学习评价,采用积极、多样的方式;重在鼓励、重在引导、重在催促,重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开展;在必要时,施行延迟反响。
7、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把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专业素养过硬,尤其是教态亲切、自然,表达明晰、流畅,板书完好、精巧。
应该指出,考察度量老师的作为要以是否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标尺,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老师的一切作为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开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学习表现,即乐学〔能动性〕、会学〔自主性〕、善学〔创造性〕,是观察考量的重点。
1、学生的参与状态
⑴参与的广度:①参与的全员性,即大多数学生在投入学习活动。
②参与的全程性,即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③参与的形式。
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感知途径多种,学习方式多样,配合默契。
④参与的时空。
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和选择时机,参与学还参与教,不仅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
⑵参与的深度:①提出、探究的问题,是本质的、深层次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②答复下列问题、发表意见、解题思路,有根据、有创
意,切中要害、表述明晰;③擅长搜集与整理信息、发现知识的规律与联络,能有效地进展知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