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

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

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

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

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

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特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

‚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权衡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

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

‚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
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 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人格定位。

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
最高阶段。

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
的行为特征。

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言“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

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第⑤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

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
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
“勇”之君子。

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
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
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1.C(A 项“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在文中无根据,文中只说“‘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B 项应是前者对应“仁”,后者对应“礼”。

D 项“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并未超出“义”之范围。


2.C(第⑤段的主要目的不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解释“见义而为”的“义”字,并进一步为“勇”定义。

注意此段中“因此”一词提示的句群关系。

)3.B(第④段中“勇”的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既要有“义”,也要有“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