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
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
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
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
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
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
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
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
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
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
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
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噬
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中,没有成熟的噬菌体。
14.原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
组称作原噬菌体。
15.溶原细菌:其细胞中含有处于原噬菌体状态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
细菌。
16.亚病毒:是比真病毒更小更简单的一类单分子病毒得总称,包括卫星病毒和朊病毒。
17.植物卫星病毒:依赖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并且都编码有壳体蛋白。
植
物卫星病毒对辅助病毒的依赖性相当专一。
18.卫星RNA:卫星RNA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复制的小单链RNA片段。
它们被包装在helper病毒的外壳中,对于helper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
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没有
明显的同源性。
19.碳源: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20.氮源:为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提供氮的营养物质。
它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21.生长因子:指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需要少量、自身无法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人体
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
22.水活度值(αw):一定温度、压力下溶液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压力比。
23.培养基: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它是进行科学研究,发酵生产微生物制品等的基础。
24.碳氮比(c/n):
严格定义:培养基中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广义上指
发酵液中主要含碳原料的量与主要含氮原料的量之比。
25.天然培养基:含有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也称非化
学限定培养基。
26.合成介质:由完全了解化学成分的物质制成的介质,也称为化学定义介质。
27.半
合成培养基:向合成培养基中添加少量天然物质,以满足某些营养不足菌株的生长。
28.固体培养基: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29.液体培养基:一种不含混凝剂的培养基,以水质为主体,成分均匀,应用广泛。
30.半固态培养基:向液体中加入少量凝固剂制备的半固态培养基。
31.基本培养基:含有
一般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基本营养素的培养基。
比如牛肉提取物蛋白胨
是细菌的基础培养基。
32.鉴别介质:加入特殊的化学物质,产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
33.富集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特殊营养物质,如血清、动植物组织液、酵母抽提
物等,用于培养苛刻的异养微生物,并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富集分离。
富集培养基常用于病
原微生物的研究。
34.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到定量液体培养基中,定期取样测量细胞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得到反映整个培养期间细菌数变化规
律的曲线。
35.同步培养:这是一种培养方法,可以将群体中的异步细胞转化为可同时生
长或分裂的集落细胞。
36.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
37.连续培养:一种培养方法,使微生物以恒定的特定生长速率生长,并在微生物的
整个培养期间以特定方式继续生长。
38.抗微生物剂:抗微生物剂(antimicrobialagent)是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
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抗微生物的特性分为抑菌剂、杀菌剂、溶菌剂;根据作用效
果和作用范围,抗微生物剂通常又可分为消毒剂与防腐剂。
39.消毒剂:能杀灭微生物,通常用于杀菌或消毒非生物材料。
40.防腐剂: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41.抗代谢物:利用生长因子结构类似物的干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叶酸拮抗
剂(磺酰胺)、嘌呤拮抗剂(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拮抗剂(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
拮抗剂(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拮抗剂(5-溴氨嘧啶)等
42.抗生素: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是能抑制微
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43.基因组:细胞或病毒中存在的所有基因。
44.质粒: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通常以共价闭合环
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形式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45.基因突变: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变化,包括一对或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替换。
也称为点突变或窄突变。
46.表型: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
下的表现。
47.营养缺乏型: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突变)后,一些菌株失去合成对菌株生长至
关重要的某些(或某些)物质的能力(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和维生素)。
这种物质
必须从外部环境中获得才能生长和繁殖。
该突变株为营养缺乏型菌株。
48.细菌的接合作用: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49.细菌的转导: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50.细菌的遗传转化:同源或异源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活性细胞摄取,并获得表达的水平基因转移过程。
51.互生:两种生物可以独立生活。
也可以形成松散的联合,对一方有利,或双方都
有利。
52.共生;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
到了难以分离的程度。
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
好地生活。
53.拮抗作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可通过产生某些代谢物或改变环境条件
来抑制其他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或毒杀其他生物体。
54.寄生: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
55.捕食: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猎物种群获得营养,这对
猎物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56.大肠菌群:指需氧或兼性厌氧,在37℃能够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
芽孢杆菌,一般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阴沟肠
杆菌等等。
57.大肠菌群数量:单位体积(体积L)或单位重量(g)样品中所含大肠菌群的数量。
58.大肠菌群值:可检测一种大肠菌群的平均样本数。
59.免疫:(现代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和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
稳定的功能。
60.外毒素:病原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和分泌细胞外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还有志贺氏痢疾等肠毒素,只有在细菌溶解在细胞
中后才会释放。
61.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
完全丧失但仍具有抗原性。
这种经过处理的外毒素是类毒素,通常用于防止注射。
62.抗毒素: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63.内毒素: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
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各种革兰氏阴
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64.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御功能,也称为自然免疫;它是在种系发育
过程中形成的,是从大自然中遗传而来的。
无需特殊刺激或诱导,可防止任何外部异物侵入。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
65.干扰素: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a、
b、g三组。
66.炎症:当身体受到有害刺激时,它是一系列局部和全身防御反应。
可以说是非特
异性免疫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作用是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损组织,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有害刺激包括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但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感染。
67.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
产生的,针对性排除或摧毁、灭活相关抗原的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
68.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等。
69.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存和反应的地方,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
组织。
70.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广义地还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其各类细胞的祖细胞。
71.免疫活性细胞:一组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72.抗原: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
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73.免疫原性:激活体内免疫系统以产生抗体和特异性效应细胞的抗原特征。
74.反应
性(免疫反应性):抗原特异性结合相应免疫反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反
应的能力。
75.完全抗原(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76.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77.表位:抗原物质上的一个化学基团,可刺激淋巴细胞对其产物作出反应和特异性
反应。
它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携带的抗原决定簇的数量称为抗原价。
一般来说,抗原是多价的。
78.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
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m、iga、igd、ige79.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发挥职能的过程,即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分化
和效应过程,称为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