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简介
行为科学理论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行为科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系统地研究企业生产过程和行政组织管理。
前者以泰罗为代表,着重研究车间生产,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后者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着重探讨大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级别组织体系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弊端。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
梅奥因之建立了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前提也称为人际关系学。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会议上,首先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1953年正式把这门综合性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对于行为科学,国外国内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国外有人认为它现
在只不过是一种科学的虚构,还不是科学的真实。
在理论上是混乱的,概念上也是不统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国内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行为科学是一门现代科学,任何国家和阶级都可以研究它、应用它;第二种认为行为科学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是为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服务的,必须彻底否定;第三种认为,人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把人的行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设也是允许的,行为科学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管理工作实践。
20世纪30年代。
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
本世纪30年代以前,很多管理学派对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以"事"为中心,忽视了对人的研究。
对行为科学研究起源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行业科学的英文原名有单复数之分,以复数表示的行为科学为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管理学中所讲的行为科学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
即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行为科学的产生既有其政治背景,也有其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建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导致了行为科学的兴起。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三条结论为主要内
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根深叶茂的学科大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对人性的探索。
其实在霍桑实验之前就有一些管理学家对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做了一些研究,并建立起工业心理学,对管理学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在当时没有成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流。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原因
1 、人是社会的主体,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并实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是行为科学产生的条件之一。
2、大生产的企业环境:工人力量增强,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大,需要的劳动环境不仅不满足生存,更迫切的是需要合乎人情。
现代行为科学研究管理问题,它提出要关心人,尊重人的管理原则,它的基本论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激动人的动机就应首先满足他的合理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
要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人的需要十分重要。
诸如需求层次理论,成就激励理论,人性四分法论,双因素理论及期望理论等。
西方有人将行为科学的研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
微观行为科学研究个人或小集体的行为;宏观行为科学则研究较大的社会集团或某
一社会阶层的具有共同趋向性的行为。
因此行为科学还被用于社会、医学教育、市场预测等领域。
心理学在行为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首先,人的行为既指意识与行为相互统一的、有意识的行为,也指心理、意识本身。
人的心理、意识在活动、行动或行为中形成,又调节人的活动、行动或行为。
这正是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次,在基础理论方面,心理学从认知、学习、思维、动机、需要、心理发展及个性等方面为行为科学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启发。
最后,心理学还在应用方面如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其他许多联系实际的心理学分支,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行为科学。
实际上它们已是行为科学门类中的重要成员。
其中管理心理学由于发展较快,有人甚至将管理心理学定义为狭义的行为科学。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B。
B。
伍尔曼主编的《行为科学词典》,正是从上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两大方面结合有关学科编纂而成的。
它是行为科学整个领域的综合性辞书。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论点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论
点理论的论点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一)、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与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
(三)、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
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理的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理的主要特点是:
1、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2、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
3、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4、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
5、重视内部管理,忽视市场需求、社会状况、科技发展、经济变化、工会组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6、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忽视正式组织的职能及理性和经济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行为科学理论
有: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佛隆的期望值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沦布莱克-莫顿的管理风格理论等。
行为科学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行为科学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有
如下几点:
强调企业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
重视社会环境,人们的相互关系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一种行为动机。
要从人的行为本性激发出动力。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系统管理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比较及其主要缺陷和解决:
将两种理论比较而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别强调对领导者的行为的研究。
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因此可以说,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管理的主体角度进行的。
应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视对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而系统管理理论将学校系统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这个机构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等因素都能对学校的基本秩序、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研究影响教育质量和秩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各种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讲,系统管理理论是将学校作为管理客体来研究的。
同样,系统管理理论也重视“经理”(即领导者)的特殊地位,不论是巴
纳德的理论还是卡斯特的权变理论,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强调了“经理”及其决定对管理过程的重要性。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但都是从单方面进行的讨论,我认为,管理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而不是单向的线性行为。
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学”一样(“接受美学”认为一个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以后才真正具有价值),管理行为只有引起了对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个完整的过程。
中国也有句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学校系统中,管理者或是教师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学生,因此,仅仅强调管理者的积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二者应该兼顾。
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在决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时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视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群体心理是任何管理行为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对某群体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共同利益和群体活动等方面的共同反映。
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重要有两方面:不稳定的成分,如情绪、气愤、舆论等;另一个是相对稳定的成分如习惯、风气、传统等。
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包括:群体目标、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群体凝聚力六个方面,群体心理对其行为的支配作用集中体现在群体动力上。
群体动力是一个群体维持和发展的心理现象的功能。
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
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理论系统将两种理论比较而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别强调对领导者的行为的研究。
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因此可以说,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管理的主体角度进行的。
应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视对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而系统管理理论将学校系统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这个机构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等因素都能对学校的基本秩序、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研究影响教育质量和秩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各种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讲,系统管理理论是将学校作为管理客体来研究的。
同样,系统管理理论也重视“经理”(即领导者)的特殊地位,不论是巴纳德的理论还是卡斯特的权变理论,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强调了“经理”及其决定对管理过程的重要性。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但都是从单方面进行的讨论,我认为,管理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而不是单向的线性行为。
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学”一样(“接受美学”认
为一个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以后才真正具有价值),管理行为只有引起了对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个完整的过程。
中国也有句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学校系统中,管理者或是教师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学生,因此,仅仅强调管理者的积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二者应该兼顾。
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在决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时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视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群体心理是任何管理行为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对某群体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共同利益和群体活动等方面的共同反映。
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重要有两方面:不稳定的成分,如情绪、气愤、舆论等;另一个是相对稳定的成分如习惯、风气、传统等。
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包括:群体目标、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群体凝聚力六个方面,群体心理对其行为的支配作用集中体现在群体动力上。
群体动力是一个群体维持和发展的心理现象的功能。
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1、美国的管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福莱特。
1920年发表《新国家》一书,被人认为是一位政治哲学家。
她的主要着作有:《新国家》、《动态的管理》、《自由和协作》)等。
她的有关利益结合、形势规律的论述同泰罗的精神革命、职能管
理的精神是一致的。
她关于协作、相互影响等论述还同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梅奥等人的论点相似。
因此说,她把这两个时期联系了起来,成为两者之间的过渡。
2、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芒斯特伯格。
先后发表了《心理学和工业效率》、《一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企业心理学》等着作。
是最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心理学家,并最早确定工业心理学的范围和方法。
3、比利时心理学家,也是工业心理学的首创人之一索利尔。
他的代表作是《应用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人的因素的技术的导论》。
他还发表了论文150篇以上,许多是讨论工业中人的因素的。
索利尔是工业心理学在比利时的先驱者之一,对发展和传播工业心理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4、美国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斯科特。
他善于对人事管理的研究,先后发表《提高人的效率》、《广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人事管理:理论、实务和观点》等着作。
最早把心理学应用于工业中的激励和生产率提高等问题中,把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工商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中,促进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
沃伦·施密特5、英国的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在英国的先驱者迈尔斯。
先后于1918年发表了《心理学在今日的应用》、1925年发表了《英国的工业心理学》、1932年发表了《工商企业合理化》等着作。
他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把心理学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又把心理学从实验室转移到办公室和工厂的现场。
6、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在澳大利亚和英国从事研究工作,是工业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穆齐西奥。
他的着作主要的有《工业心理学报告集》、《疲劳可以测定吗?》、《职业指导:文献评述》等。
他和其他早期的工业心理学家的研究为以后对人的因素的更深入的研
究提供了某些基础和条件。
7、英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本杰明·西博姆·朗特里,对企业中人的因素问题做了较多的研究和实践。
着作主要有《企业中人的因素:工业民主的试验》、《董事会和企业的目标》、《工业中的经济条件》等。
8、英国的管理学家谢尔顿。
强调管理中人的同素,并把人的因素同科学管理相结合。
他先后发表了《管理的哲学》、《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经营和组织的职能》等着作。
他在管理思想上强调了管理中人的因素和对社会的责任,强调了管理的整体性及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
提出了管理哲学的十条基本原则。
9、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亨利·丹尼森,在注重人的因素和推行科学管理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先后发表了《职工的利润分享和股权所有》、《组织工程学》、《现代竞争和企业政策》等着作。
10、美国的管理学家和管理咨询工作者克拉克,在关心人和工人的工作条件、推广甘特图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的着作主要有《工长技术》、《甘特图》、《生产手册》等。
他写的《甘特图》曾在14个国家中翻译出版。
他曾获得甘特奖章和其他一些荣誉称号。
此外,对行为科学的早期研究比较有影响的还有甘特、哈特内斯、
11 / 12
布卢姆菲尔德、蒂德、巴布科克、霍普夫以及刘易森等。
行为科学已与管理科学并列而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两大支柱,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大管理学派。
从60年代末期开始,各种理论渗透合流,人们把企业逐渐看成是一个技术一社会一心理的多元系统。
从历史上发展来看,行为科学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学派,它与泰罗制相比是个进步而不是倒退,泰罗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的“科学管理”制度。
工人阶级的觉悟提高后,他们用有组织的罢工、怠工等方法抵制资本家的剥削,泰罗制的定额奖惩法就失灵了。
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学者探索比泰罗制先进的管理办法,他们进行种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试图改变劳动条件的办法找到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其结果证明:企业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重要,工人并不是只关注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是有感情、有理智的“社会人”,职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的工作情绪。
这种理论促进人们去研究人群关系,研究如何激励“士气”,如何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
由此看来,行为科学对泰罗制来说无疑是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