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_BOOST仿真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UCK-BOOST转换器仿真分析
摘要:本课题利用电感电压平均近似和电容电流平均近似的方法,建立连续模式(CCM)下电压控制型BUCK/BOOST结构DC/DC转换器的线性模型,实现非线性向线性模型的转化,得到由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工具对不同补偿网路的频域特性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BUCK/BOOST ;DC/DC转换器;MATLAB仿真;频域特性
BUCK-BOOST CONVERTER SIMUL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his project uses the inductor voltage and capacitor current average approximate average approximation method, build a continuous mode (CCM), under voltage-controlled BUCK / BOOST structure DC / DC converter linear model, to achieve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to the linear model obtained from the control to output transfer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use of Matlab tools for different networks frequency domain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imulation results.
Keywords: BUCK / BOOST; DC / DC converter; MATLAB simulation; frequency domain
中图分类号:TM712 文献标识:B 文章编号:
0 引言
开关电源转换器是现代电路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
作为一种非线性系统,BUCK/BOOST结构DC/DC转换器的控制方式主要有电压和电流控制两种。
利用MATLAB的Simulink 环境,搭建连续模式(CCM)下电压控制型BUCK/BOOST 结构DC/DC转换器的仿真电路,建立其线性模型,得到由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对系统进行补偿,使系统的稳定性达到最优。
并进行仿真分析,调整电路结构、元件参数和仿真参数,以期得到理想效果。
1 BUCK-BOOST转换器的原理和
典型电路
1.1 主要技术指标开关频率
s
f=100kHZ 功率>100W
输入电压
d
U=200V 输出电压150V
输出电压峰峰值1.5V
电阻50
输出电流为3A
输出电流峰峰值0.3A 1.2电路参数计算
1.2.1电感L的计算
按电感电流连续选取电感
min
()
2
L off
v t
I T
L
=
⨯
(1-1)
L off
I T I T
=
(1-2)
由方程(1-1)和(1-2)可得
2
min
2
off
VT
L
I T
=
=
52
5
5
4
150(10)
7810
2310
H
-
-
-
⨯⨯
≈⨯
⨯⨯
5
min
1.310.410
L L H
-
≥⨯=⨯
按输出电流的峰峰值选取电感
由公式
d
L s
U
I DT
L
∆=
得
d s
L
U DT
L
I
=
∆=
5
3
20010
7
0.3
-
⨯⨯
0.0029H
≈
所以我们选择L=0.0029H
1.2.2电容C 的计算 由公式001s
DT c c s
I U i dt DT C C ∆==-⎰得
5
603
31078.571101501%
s c I DT C F
U --⨯⨯===⨯∆⨯
一般来说,按允许纹波电流计算出的输出滤
波电容器的容量大约是按纹波电压计算出的
容量的7倍多,我们取10倍的C ,以满足性
能的要求。
1.3 Buck-Boost 变换器的线性模型
1.3.1 Buck-Boost 变换器的大信号模型
图(2-1)Buck-Boost 变换器的电路图 在阶段1,即
[,]
s t t dT +,开关在位置1时,
电感两端的电压为
()
()()L g di t v t L
V t dt
==
(2-1)
通过电容的电流为
()()
()C dv t v t i t C
dt R
==-
(2-2)
在阶段2,即[,]s s t dT t T ++,开关在位置2时,电感两端的电压为
()
()()L di t v t L
v t dt
==
(2-3)
通过电容的电流为
()()
()()C dv t v t i t C
i t dt R
==--
(2-4)
电感电压在一个开关周期的平均值为
11()()[()()]
s
s
s s s
t T t dT t T L T L L L t
t
t dT s
s v t v d v d v d T T ττττττ++++<>=
=
+⎰
⎰⎰
1[()()]
s
s s
t dT t T g t
t dT s v d v d T ττττ+++=
+⎰⎰
(2-5) 如果输入电压
()
g V t 连续,而且在一个开关
周期中变化很小,于是
()
g V t 在
[,]
s t t dT +区间的值可以近似用开关周期的平均值
()s
g T V t <>表示。
类似的,由于输出电压
()v t 连续,另外()v t 在一个开关周期中变化
很小,于是()v t 在
[,]
s s t dT t T ++区间可以近似用开关周期的平均值
()s
T v t <>表示,
这样, 1
()[()()(1)]s s s L T g T s T s s
v t V t dT v t d T T <>≈
<>+<>- ='()()()()s s
g T T d t V t d t v t <>+<> (2-6)
式中'()1()d t d t =-。
根据电感特性方程经过开关周期平均算子作用后形式不变性原理
()()s
s
T L T d i t L
v t dt
<>=<>
(2-7)
把方程(2-7)代入(2-6)得到:
'()()()()()s
s s
T g T T d i t L
d t v t d t v t dt
<>=<>+<>(2-8)
参考电感电压开关周期平均值的求法,可以得到电容电流开关周期平均值
'()()()()[]()[()]s
s
s s T T C T T v t v t i t d t d t i t R
R
<><><>=-
+-<>-
(2-9)
由电容特性方程
()()s
s
T C T d v t C
i t dt
<>=<>
(2-10) 得:
'()()()()s
s
s T T T d v t v t C
d t i t dt
R
<><>=-<>-
(2-11) 由(2-8),(2-11),在加上输入电流开
关周期平均值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Buck-Boost 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变量开关周期平均值的方程
'()()()()()s
s s
T g T T d i t L
d t v t d t v t dt
<>=<>+<>
'
()()()()s
s
s T T T d v t v t C
d t i t dt
R
<><>=-<>-
()()()s s
g T T i t d t i t <>=<>
(2-12)
1.3.2模型线性化
下面用扰动法求解小信号动态模型。
我们在输入电压
()s
g T v t <>和占空比()d t 在直流工
作点附近作微小扰动,即:
ˆ()()s g T g g v t V v t <>=+ ˆ()()d t D d t =+
于是引起Buck-Boost 变换器电路中个状态量和输入电流量的微小扰动,即:
ˆ()()ˆ()()ˆ()()s s s T T g T g g i t I i
t v t V v t i t I i
t <>=+<>=+<>=+
(2-13)
将方程(2-13)分别代入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变量开关周期平均值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ˆ[()]ˆˆˆˆ[()][()][()][()]g
g d I i t L D d t V v t D d t V v t dt
+=+++-+ (2-14)
'ˆˆ[()]()ˆˆ[()][()]d V v t V v t C D d t I i t dt R ++=--+-
(2-15)
ˆˆˆ()[()][()]g g I i
t D d t I i t +=++
(2-16)
其中'
'
ˆ()()d t D d t =-,'
1D D =-。
整理方程(2-14),(2-15),(2-16)并略去二阶项,我们可以得到Buck-Boost 变换器线性化小信号交流模型为:
'ˆ()ˆˆˆ()()()()g g di t L Dv t D v t V V d t dt
=++-
(2-17)
'ˆˆ()()ˆˆ()()dv t v t C
D i t Id t dt R
=--+
(2-18)
ˆˆˆ()()()g i
t Di t Id t =+
(2-19)
1.3.3 统一电路模型
根据方程(2-17),(2-18)和(2-19)我们可以画出Buck-Boost 变换器小信号交流模型:
图(2-2)Buck-Boost 变换器小信号交流等
效模型
现在我们通过变换Buck-Boost 变换器小信
号等效模型来得到它的统一电路模型。
将电
压源移至1:D 变压器的一次侧,将电流源移至:1D '变压器的一次侧,得到图(2-3)
图(2-3)
切开电流源的接地端,连接至A ,然
后在A 点与地之间安装同样的电流源,由于各节点的方程式相同,因此电路等效,如图(2-4)所示
图(2-4)
根据戴维南定理,电流源与电感并联
可等效为电压源与电感串联,如图(2-5)所示,
图(2-5)
将电流源移至1:D变压器的一侧。
并对刚移至1:D变压器一次侧的电流源作前面类似的变换,如图(2-6)所示,
图(2-6)
将两个变压器中间的电压源移至1:D 变压器的左边,电感移至:1
D'变压器的右边。
再将两个变压器组合成一个变压器,如图(2-7),
图(2-7)
这里等效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
2
1
()
1
e
e
e
H s
L
L Cs s
R
=
++
,其中2
e
L
L
D
=
'为有效电感。
定义电压源的系数
()g
V V sLI
e s
D DD
-
=-
',式中,I为电感电流直流平均值。
根据Buck-Boost电路直流关系
(1)
g
V
D I
R
D
V V
D
--=
=-
',消去上式中的I、g
V,得到22
()(1)
V sDL
e s
D D R
=--
'。
通过以上的推导我们就可以得到Buck-Boost 变换器的统一模型,如图(2-8)所示,
(2-8)Buck-Boost变换器统一电路模型1.4 Buck-Boost变换器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
由统一电路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由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为,
()0ˆ()()/()()()ˆ()
g vd v s e v
s G s e s M D H s d s ==
=
其中
22()(1)R
V sDL
e s D D =-
-',
()D
M D D =-
',
21()1e e
e H s L L Cs s
R =
++
代入得:
()0
22
(
)
()/g vd v s D sL V D D R G s L
LCs s D R
='-'=
'++ (3-1) 把具体数据代入方程(3-1),可以得到控
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为:
()0725112.50.0203()/ 2.4910 5.8100.18
g vd v s s
G s s s =---=
⨯+⨯+(3-2)
1.5 补偿网络的设计
由Buck-Boost 变换器构成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如图(4-1)所示,其中()vd G s 为变换器
的占空比ˆ
()d s 到
0ˆ()v s 的传递函数,()m
G s 为PWM 脉宽调制器的传递函数,()H s 表示反馈分压网络的传递函数,()c G s 为补偿网络的传递函数。
图(4-1)Buck-Boost 变换器闭环系统
令()G s =
()c G s ()m G s ()vd G s ,则特
征方程式()G s ()H s 包含了所有闭环极点的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分析()()G s H s 的特性全面把握系统的稳定性。
波特图法就是基于
()()G s H s 幅频图和相频图研究系统的稳定
性。
对于Buck-Boost 变换器系统,其回路
增益函数()()G s H s 为:
0()()()()()()()()
c m v
d c G s H s G s G s G s H s G s G s == (4-1)
式中0()G s =()()()m vd G s G s H s 为未加补偿网络
()c G s 时回路增益函数,称为原始回路
增益函数。
ˆ()1
()ˆ()m m c
d s G s V V s ==
(4-2)
m V 为PWM 调制器中锯齿波的幅值。
()H s 的传递函数为
212
()
()()R B s H s V s R R =
=
+
(4-3)
将上面已知的传递函数结合在一起,则原始回路增益函数
0()G s 为 2
012
1()()()()()m vd vd m R G s G s G s H s G s V R R ==+(4-4) 令
m V =2.5V ,()H s =0.5,并把方程(3-2)
代入方程(4-4)得
072572522.50.00406125(0.00018041)
() 2.4910 5.8100.1813.81032.2101
s s G s s s s s -------=
=
⨯+⨯+⨯+⨯+ (4-5)
我们用Matlab 来做系统不加补偿器的Bode 图,如下:
10
1102
10
3
104
105
106
10
7
-100
-50050
100Bode 图
频率(rad/sec )
增益d B
10
1102
10
3
104
105
106
10
7
-300
-200
-100
频率(rad/sec )
相位d e g
图(3-1)不加补偿网络系统的Bode 图
从Bode 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系统的相
位裕量为负值,增益裕量也不满足要求,一
般要求系统的相位裕量在45ο
左右,增益裕量在10dB 左右,因此需要加入补偿网络
()c G s ,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补偿网络的设计:
我们选择源超前-滞后作为系统的补偿网
络。
补偿后回路函数的增益交越频率
55
/510/50.210g s f f ===⨯
(4-6)
因为原始回路函数
0()G s 有两个相近的极
点,并且极点频率为:
1,21/(2)136p p f LC HZ
π≈≈
(4-7)
我们将补偿网络
0()G s 的两个零点设定
为原始回路函数0()G s 两个相近的极点频率
的1
2,即
121,21
682z z p p f f f HZ ==
=
(4-8)
因为原始回路函数
0()G s 有一个零点,我们
令
23883p p f f HZ
==
(4-9)
原始回路函数
0()G s 在g f 的增益为
0(2)0.132
g G j f π=
(4-10)
所以,为了使补偿后的回路函数
0()()()()
c G s H s G s G s =在
g
f 处增益为
0dB ,
01
(2)8
(2)
c g g G j f G j f ππ=
=
(4-11)
图(4-2)超前滞后补偿网络电路图
图(4-3)幅频图
2
1(2)0.0272z c g g
f AV G j f f π=
= (4-12)
22(2)0.0544
p c g g
f AV G j f f π== (4-13)
补偿函数为
54(10.0023)(10.0025)
()0.5952(1 1.66910)(1 1.803210)
c s s G s s s s --++=
+⨯+⨯
经过补偿后系统的开环幅频
10
110
2
10
3
104
10
5
10
6
10
7
-150-100
-50
50
Bode 图
频率(rad/sec )
增益d B
10
110
2
10
3
104
10
5
10
6
10
7
-400-300
-200
-100
频率(rad/sec )
相位d e g
图(3-2)经过补偿后系统的Bode 图 此时系统的增益裕量为5dB, 相位裕量为41.3度,基本满足要求。
2 Matlab 仿真
仿真框图如下:
图(5-1)Buck-Boost 变换器仿真框图
3 仿真结果
(1) 当不加扰动时 输出电压如图(5-2)所示: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2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图(5-2)Buck-Boost 变换器输出电压波形
0.098
0.09820.09840.09860.09880.0990.09920.09940.09960.09980.1
145146
147
148149
150
151
152
153154
155
图(5-3)Buck-Boost 变换器输出电压波形
放大图
(2) 可以看出输出电压具有良好的动态
性能,在0.05s 基本达到稳定,输出电压峰峰值基本在1.5V 左右,满足设计的要求。
(3) 输出电流如图(5-4)所示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0.5
0.5
1
1.5
2
2.5
3
3.5
图(5-4)Buck-Boost 变换器输出电流波形
0.0984
0.0985
0.0986
0.0987
0.0988
0.0989
0.099
0.0991
2.85
2.9
2.95
3
3.05
3.1
3.15
3.2
图(5-5)Buck-Boost 变换器输出电流波形
放大图
(4) 输出电流波形的峰峰值小于0.3A ,
满足设计有求。
(5) 当加扰动时
(6) 在0.08s 时加10V 扰动电压,输出电
压波形如图(5-6)所示
00.020.040.060.080.10.120.140.160.180.2
-2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160
图(5-5)Buck-Boost 变换器加扰动后输出
电压波形
00.020.040.060.080.10.120.140.160.180.2
-0.5
0.5
1
1.5
2
2.5
3
3.5
图(5-6)Buck-Boost 变换器加扰动后输出
电流波形
(7) 输入电源在0.08s 时加入扰动电压10V ,输出电压和电流经过0.02s 左右的时间回复稳定,可见变换器具有良好的抗扰
性。
4.结语
利用电感电压平均近似和电容电流平均
近似的方法,建立连续模式(CCM)下电压控
制型BUCK/BOOST 结构DC/DC 转换器的线
性模型,实现非线性向线性模型的转化,得
到由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
利用Matlab
工具对不同补偿网路的频域特性进行仿真,
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调整电路结构、元件参数和仿真参数,并对系统进行补偿,能够使系统的稳定性达到最优 可以得到理想
效果,满足课题设计技术指标的要求。
本文给出了Buck/Boost 直流变换器的主电路的结构图、在电感电流连续时的主要波形,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按照要求计算出了
主电路元器件的相关参数,再利用
MATLAB 搭建仿真线路图进行仿真,
得出仿真波形,从仿真出的波形图与
计算出的数据进行比较,误差值在规
定范围内,可见此设计时比较成功的。
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周对Buck/Boost变换器的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Buck/Boost 直流斩波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也丰富了我对直流-直流变换器的认识,让我知道除了Buck斩波电路、Boost斩波电路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强大且应用广泛的斩波电路。
除此之外,通过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让我了解了MATLAB这款软件了工作环境、工作面板,一定程度上了解了MATLAB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为日后对此软件的使用打下了基础。
电力电子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且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参考文献
【1】王凤岩,许建平. DC/DC开关电源控制方法小信号模型比较[J].电力电子技术, 2007,(01). 【2】张元敏,方如举. 利用状态平均法对DC/DC变换电路的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8,(04) . 【3】乐忠明,吴金,姚建楠,李艳芳. PWM DC-DC转换器系统建模分析[J].电子器件, 2008,(02) . 【4】Tse C K,Bernardo M,plex behavior in swicthing power converter[J].Proceedings of
IEEE,2002,90(5):768-781.
【5】Bernardo M,Di,Vasca F. Discrete-time Maps for the Analysis of 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DC/DC Converters [J]. IEEE Trans. On Circ.Syst.
-I, 2000, 47(2): 130-143.
【6】刘昭和,王树国,李祥忠. 开关电源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3,(06) . 【7】郑朝霞,邹雪城,邵轲,李阳. 电流型PWM DC-DC 升压转换器的稳定性分析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
计算机, 2006,(06) .
【8】李维波.MATLAB 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9】Wong, Pit-Leong, Lee F C, Xunwei Zhou.
Stability study of PC power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Jan.-Feb. 2001, Vol.37, Issue: 1, 73~80 【10】Panov Y, Jovanovic M M. Stability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current-sharing
control for paralleled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March 2002, Volume: 17 Issue: 2, 172~179
【11】Chunxiao Sun, Lehman B. Discussions on control loop design in average current mode control PWM DC/DC power converters.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2000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2000,
Volume: 4, 2411~2417
【12】Garcerá, Figueres G. E, Mocholí A. Novel three-controller average current mode
control of DC-DC PWM converters with
improved robustness and dynamic response.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May
2000, Vol.15, No.3
【13】Zhang M T, Jovanovic M M, Lee F C.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low-voltage on-board
DC/DC modules for next generations of data processing circuit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March 1996, Volume:
11Issue: 2, 328~337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