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综述——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杀菌剂综述
杀菌剂综述
⼀、污⽔处理系统中常见的细菌及其危害
在适宜的条件下,⼤多数细菌在污⽔系统中都可⽣长繁殖,其中危害最⼤的为硫酸
盐还原菌(SRB)、腐⽣菌(TGB)(也称粘泥形成菌)和铁细菌(FB)。

1、硫酸盐还原菌(SRB):厌氧条件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的细菌。

⽣长繁殖环境
pH值范围:5.5~9.0,最适宜pH值为6.5~7.5;
温度:该细菌的⽣长温度随品种⽽异,分中温及⾼温两种。

中温型的为20~40℃,
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于45℃停⽌⽣长。

⾼温型的最适宜温度为55~60℃。

⽣存部位:
a. ⽔管线的滞流点如弯头、闸门、⽔表等处,也存在于垢下或管底沉积物中能够局
部形成厌氧的环境中;
b. 各种⽔罐罐壁垢下及罐底淤泥中;
c. 滤罐滤料及垫层中;
d. 回注污⽔的注⽔井油管与套管环形空间中。

SRB的危害:
硫酸盐还原菌对钢铁腐蚀的原理:在厌⽓环境中有硫酸盐还原菌存在时,与污⽔接
触的钢铁表⾯也可形成若⼲对腐蚀电池。

其反应如下:
在阳极部位铁被溶解:
4Fe→Fe2++3Fe2++8e
阴极部位反应⽐较复杂,在⽆氧⼜⽆硫酸盐还原菌时,仅发⽣放氢反应⽽停⽌腐蚀。

当⽔中有SO42-及SRB时,SRB靠它的氢化酶及SO42-进⾏如下反应:
4Fe+SO42-+4H2O→FeS+3Fe(OH)2+OH-
在反应中六价硫还原成⼆价硫,SRB获得了能量,⽣成了腐蚀产物FeS及Fe(OH)2
当⽔中含有较多CO2时,S2-和Fe2+反应如下:
S2-+ 2H2CO3→H2S+2HCO3-
Fe2++ H2S→FeS+2H+
在厌⽓环境下将⽔中⽆机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从⽽对钢罐及管线形成腐蚀;产⽣
的腐蚀产物FeS使⽔质变差,随⽔注⼊地层引起堵塞,该菌菌体也可堵塞地层。

因此,有效地控制硫酸盐还原菌是⼗分必要的。

2、粘泥⽣成菌(腐⽣菌TGB)
粘泥⽣成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形成粘膜的细菌,习惯称为腐⽣菌。

⽣存环境:主要存在于低矿化度(不⼤于5000mg/L)的污⽔处理系统,但在⾼矿化度或闭式污⽔及注⽔系统中,也有此类细菌存在;在含油污⽔与清⽔混注系统(清⽔含溶解氧,含油污⽔含有机化合物,混合后矿化度降低,温度25~35℃,具有粘泥⽣成菌⽣长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

危害:形成⾁眼可见的菌膜和悬浮物,堵塞污⽔管线、⽔处理设备和地层。

3、铁细菌(FB):
铁细菌是⾃然界分布很⼴的⼀种微⽣物,其典型的⽣理特征是:能在氧化亚铁⽣成⾼价铁化合物起催化作⽤,可以利⽤铁氧化中释放的能量来满⾜其⽣命需要,能⼤量分泌氢氧化铁成沉淀型结构。

铁细菌的习性、作⽤和危害:是好氧菌,但在0.1mg/L 的少量氧的条件下也能⽣长,数量增到⼀定程度时,可造成危害。

其作⽤是:Fe2+→Fe3+ 把可溶的⼆价铁盐转变成蜂窝团胶状的氢氧化铁沉淀。

危害:造成堵塞;形成浓差电池⽽引起腐蚀;为硫酸盐还原菌的⽣长繁殖提供条件
⼆、杀菌机理和杀菌剂种类
前已述及油⽥污⽔系统中细菌的危害是严重的,因此必须设法消除其危害。

⼀般有三种⽅法:⼀是已构成堵塞时⽤机械或⽔⼒清洗管线或设备;⼆是采⽤合理的污⽔处理⼯艺,尽量减少曝空⽓量;三是处理⼯艺及注⽔⼯艺全部密闭再进⾏杀菌处理。

以上第⼆种办法虽不能彻底清除细菌危害,但在未采取杀菌措施的情况下也可减轻腐⽣菌的危害。

第三措施是彻底解决细菌问题的办法,应尽量采纳。

杀菌机理
渗透杀伤或分解菌体内电解质;抑制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如抑制蛋⽩质合成;氧化络合细菌细胞内的⽣化过程。

氧化性杀菌剂:氯、臭氧等均为强氧化剂,通过强氧化作⽤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或氧化细胞结构中的⼀些活性基团杀菌。

⾮氧化性杀菌剂(如季铵盐):降低表⾯张⼒,选择性地吸附在菌体上,在细胞表⾯形成⼀层⾼浓度的离⼦团,直接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

(⼀)油⽥常⽤污⽔杀菌剂的种类
杀菌剂⼀般从使⽤功能和其组成上分为氧化型和⾮氧化型两⼤类。

氧化型杀菌荆维
持药效时间短,在碱性条件下使⽤量⼤,⽽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鉴于以上诸多缺点,
⽬前该种杀菌剂在油⽥极少采⽤,⽽⼴泛应⽤的为⾮氧化型杀菌剂。

由于油⽥环境及对⽔质的要求不同,细菌的种类及其危害不同,故对杀菌剂的性能
要求也不同。

因此,不同杀菌剂在⽔处理市场中所占的⽐例也不同,其中表⾯活性剂类
杀菌剂占31 %,含硫化合物占23 %,含氯化合物占17.5 %,海因类占9 %,戊⼆醛占
8.5 %,其他约占10 %。

根据⾮氧化型杀菌剂的杀菌作⽤基团种类及其作⽤机理,⼀般分为以下七类。

1、季铵盐类:
季铵盐类杀菌剂是⼀类抗菌性的表⾯活性剂,在我国各⼤油⽥使⽤最多,应⽤也最⼴。

其中阳离⼦表⾯活性剂使⽤最早也最多,具代表性的杀菌效果最好的是脂肪铵的季铵盐。

常见的有⼗⼆烷基⼆甲基苄基氯化铵(代码1227)、⼗⼆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代码1231)、聚季铵盐(代码TS-819)、⼗⼆烷基⼆甲基苄基溴化铵(商品名称新洁尔灭)、双C5烷基季铵溴盐、氰基季铵盐、双季铵盐等.该类杀菌剂毒性⼩,杀菌效率⾼,受pH值变化的影响⼩,使⽤⽅便,化学性能稳定,分散作⽤及缓蚀作⽤好,但有在使⽤时容易产⽣泡沫、杀菌效⼒在矿化度较⾼时降低、容易吸附、容易产⽣抗药性等缺点。

2、季磷盐类
我国 90年代初引进使⽤季磷盐杀菌荆,它是⼀种新型、⼴谱、⾼效的杀菌剂,具有
优良的杀菌性能和优良的粘泥剥离作⽤,但进⼝产品价格昂贵。

⽬前,国内正在积极研
制同类杀菌剂。

3、有机醛类
醛类杀菌剂较常⽤,杀菌效果较好,其杀菌效果与化合物结构相关,主要有甲醛、
异丁醛、⾁桂醛、丙烯醛、⼄⼆醛、苯甲醛、戊⼆醛等。

其中戊⼆醛、甲醛和丙烯醛等
较多使⽤。

丙烯醛因有较⼤的毒性和刺激性,甲醛的使⽤浓度⾼,并且刺激性⼤,现场
使⽤很少。

戊⼆醛虽然价格昂贵,⽬前也有与其它药剂复配使⽤。

4、含氰化合物类
含氰类杀菌剂杀菌效率⾼,价格低廉。

最常见最常⽤的为⼆硫氰基甲烷,它⼀般与
其它助剂复配使⽤,如SQ5是⼆硫氰基甲烷、⼗⼆烷基⼆甲基苄基氯化铵、表⾯活性荆加溶剂复配⽽成,S15是⼆硫氰基甲烷、表⾯活性剂加溶剂复配⽽成,WC-38是⼆硫氰基甲烷、双砜加溶剂复配⽽成的等。

该类杀菌剂毒性较⼤,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分解且⾃⾝溶
解性较差,所以常常填加⼀些表⾯活性剂助溶,从⽽提⾼杀菌效率。

5、杂环化合物类
杂环类杀菌剂杀菌效率⾼、掺量较低、与其他⽔处理剂有很好的配伍性能等优点。

其主要有咪唑类衍⽣物(如甲硝唑)、吡啶类衍⽣物(如⼗六烷基溴化吡啶)、噻唑、咪唑啉、三嗪的衍⽣物、异噻唑啉酮、聚季噻嗪、聚吡啶、聚喹啉等类型。

但该类杀菌剂存在⽔
溶性较差、易吸附损失、成本较⾼、部分化合物对好氧菌⽆杀菌效果等缺点。

6、复合型杀菌剂
复合型杀菌剂提⾼了杀菌剂的⼴谱性,也不同程度的提⾼了杀菌剂的杀菌效率。

⽐如 J I2由⼗⼆烷基⼆甲基苄基氯化铵 1227与双氧化物加其它助剂复合⽽成、CT10-3由有机胍与季铵盐加表⾯活性剂加溶剂复合⽽成、WC⼀85由季铵盐与戊⼆醛复合⽽成、NY⼀875由苯酚与有机胺加甲醛复合⽽成的。

这些复合杀菌剂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现场的⼀些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应⽤效果。

7、多功能型杀菌剂
80年代中期,华南理⼯⼤学⾸先提出多功能杀菌剂在国内研究。

多年来,他们已经先后成功的研制出了多种多功能处理剂,⽐如絮凝--杀菌剂(代码 XPF-C)、絮凝--杀菌--缓蚀剂(代码 CX-C)等类别。

另外,江汉油⽥设计院也提出并研究阻垢--杀菌--缓蚀型多功能处理剂 (代码 WX-3).这类杀菌剂的特点为使⽤效率⾼,⽤量少,不易产⽣耐药性,综合处理效果受环境影响⼩,并能简化⽔处理施⼯步骤,是⼀类新型的杀菌剂。

(⼆)油⽥污⽔杀菌剂的发展趋势
1、⾼效、低毒、速效、⼴谱、稳定性强、配伍性好、⽆副作⽤、不产⽣抗药性、⼀剂多⽤、经济实⽤将是油⽥杀菌剂的总的发展趋势。

2、随着东部油⽥三次采油⼯作的开展,防⽌聚合物降粘的杀菌剂将越来越被重视。

3、致⼒于多功能杀菌剂的研究。

在密闭的油⽥污⽔注⽔处理系统中,添加以杀菌为主兼有缓蚀和(或)阻垢,或兼有絮凝和(或)缓蚀的多功能杀菌剂,通过⼀剂多能,⼤⼤提⾼综合处理效率,降低使⽤成本。

(三)杀菌剂的选择与投加
杀菌剂的选择
1、根据不同的⽔质、细菌的种类,特别是pH值。

当pH值较⾼时,不宜⽤氯⽓等氧化性杀菌剂,⽽季铵盐类杀菌剂pH值越⾼越好。

当⽔中含有Fe2+和H2S时,不宜使⽤氧化性杀菌剂,否则不仅会增加氧化性杀菌剂⽤量,⽽且影响污⽔处理的⽔质。

2、所选择的杀菌剂要与阻垢剂、缓蚀剂等其他助剂有好的配伍性,即不互相降低各⾃的效果,⽔质要稳定。

加⼊后,不能增加⽔中的胶体颗粒数,能均匀溶解⽔中,且清澈透明。

3、杀菌剂使⽤⼀定时间后,往往有抗药性,杀菌效果降低,这时应改为另⼀种杀菌剂,因此每种⽔应筛选两种杀菌剂。

4、应注意选择价格便宜、运输⽅便、使⽤⽅便的杀菌剂。

5、选择低毒⽆⼆次污染的杀菌剂。

如⼆硫氰基甲烷杀菌剂不能⽤(5ppm)。

6、⽆论使⽤什么杀菌剂都要进⾏杀菌试验及配伍性试验。

所取⽔样应有代表性,当⽔中含菌量不⾼时,可取回⽔样在⼀定有利于细菌繁殖的条件下进⾏培养,使菌量⾼时再作筛选试验⽤。

(四)杀菌剂的投加
连续投加:控制细菌数量的增加;间歇冲击投加:⼤剂量投加杀灭⼤量细菌;两者结合。

加药点:⼀般设在污⽔处理系统的远端,如进站来⽔处(除油罐前)。

为确保注⽔⽔质,⼀般在污⽔处理的滤后或注⽔泵进⼝设加药点。

加药量:
连续式投加:开始浓度较⾼,细菌数量控制下来后,采⽤相对较低的加药浓度。

有效浓度由室内评价和现场细菌分析确定。

间歇冲击投加:定期使⽤较⾼浓度的杀菌剂通过污⽔处理系统灭菌。

加药周期、加药量、加药时间,根据室内评价和现场细菌分析⽽定,通过现场实践进⾏调整。

细菌数量监控:
污⽔处理系统加⼊杀菌剂后,要定期取样,按常规⽅法进⾏细菌计数,随时调整加药⽅式和加药浓度,确保杀菌剂杀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