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诗从酒中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渊明诗从酒中出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
他的饮酒诗中既有个体生命的终极体验,又彰显着真自我,流露出内在的孤独。
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个体生命;酒; 诗歌;中国文学史
[1]若问中国古代文人一脉相承的最令人神往和陶醉的人生方式是什么?无须思量就可以回答:诗酒风流。
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杯中之酒,能激起心灵的底蕴,壶中幽静,亦能让人心意悠然。
在诗人的眼中,酒可以雄伟豪放,可以清闲淡雅,可以浅斟低唱,也可以放逸潇洒,更可以忘忧消愁,远害避祸。
墨客骚人,临风把酒,神驰八极,思接千载。
诗与酒一旦结缘就成为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以极大的心灵触动,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这个结缘,正是从陶渊明“借酒为迹”开始的。
一、个体生命的终极体验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与酒攀为亲缘的人。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叙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活脱脱地刻画出了陶渊明自己嗜酒如命,恣情放纵的情貌。
他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居士诔》中也言道:“心好异书,性乐酒德。
”关于他的饮酒有许多传闻,《晋书·隐逸传》中记载他以葛巾漉酒,毕而还复著之,醉而既卧,不以世事介怀。
任彭泽令时更是令公田悉种秫谷,以便酿酒之用。
作为诗人的他常酣饮赋诗,在他现存的一百四十六篇诗文中,据逯钦立在《关于陶渊明》中的统计:“言及酒者凡五十六篇,他篇之外,专有《饮酒二十首》,约作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与《感士不与赋》相先后。
”
在陶渊明的诗中,酒有着独特的内涵,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言道:“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他在《饮酒二十首·并序》中自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长夜难尽,无夕不饮,此中意深矣。
在他的饮酒诗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对生命的忧患意识。
他在《饮酒·其一》中感叹道: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意,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生命是短暂,“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饮酒·其三》)而世间的兴衰荣辱却是如影,如梦,如幻的存在。
如今在长安城东种瓜的布衣邵生,谁又能想到他是前朝显赫的东陵候?白云苍狗,世事悠悠,陶渊明最先感到的是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生的艰辛。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的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闲情赋》)人的自然生命渺小而短暂,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实现理想和抱负就不枉一生了。
但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不过是“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闲情赋》)这种对生命短暂而又无常的忧患意识是贯穿魏晋始终的,不单为陶渊明所独有,但是从中体验到人生的悲剧性,并从中觉醒,在魏晋时期,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他放弃了对富贵名利的追求和对政治的关怀。
这种放弃是对现实价值形态的彻底否认和抵毁,在历经虚无和绝望后的回归本性。
在他的诗篇中,虽然不时飘散着人生有限性的迷雾,但是他超越了这种人类不可逃避的生命困惑,以他特殊的方式执著地领悟着生命的意义。
他在官场打了一个转之后终于回到了他久别的田园,当他在田园的宁静中以酒后的醉态去拥抱人生的有限性时,他最终拥抱着自己的诗,在诗中使有限的生命化为了永恒。
二、彰显生命本然状态的真
陶之酒,很少有李白酒的那种热烈飞动、激荡难宁,陶渊明只是安然自如、悠然自得地斟饮、品赏。
陶之酒与陶之诗一样,恬淡静穆、自然真朴而又韵味淳厚。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这种情感是绝境重生后的喜悦,从久居樊笼返回到性本自然,这种解放使他获得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从而成为后世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精神堡垒,保护着他们出路选择的自由。
而对他个人来说,这种灵魂上的彻底解放则意味着彰显生命本然状态的真。
彰显生命本然状态的真,这是陶渊明咏酒诗的内核,是诗歌“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同时这也是陶诗中的精华所在。
酒的移情使诗人的主观心灵和客观现实相互融通,抛却世俗的烦忧,功利的纷扰,在心灵的解脱和精神上的超越中进入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
陶诗的美则在于体现了生命本然状态中的真。
酒在诗之中,而诗却在酒之外, 从而使(诗)韵得以升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其五》
境与意会,兴致悠然,这种超尘脱俗,化为自然的境界是后世诗人所不能达到的。
王士稹在《古学千今谱》中云:“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远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
有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
静有异而在于心无异者,故远也。
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连车马不觉其喧。
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真”是诗歌的生命和性情所在,是诗与酒相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美学享受。
由酒精的刺激所产生的迷狂感觉使诗人的思想和现实拉开了距离,精神在神志恍惚中突破,超越和毁坏人生日常的规则界限,于卸去人生假面具的颠狂中泄露人生的某些本然,从而引发诗人灵魂深处的共鸣,显现人性本然的真。
陶渊明的诗任清风明月展读,流水鸣禽传递。
他的诗中没有道德的言说,也没有经国之大业,如水流于石间,风行于水上,任真而自然,可以说他是古往今来最接近真意的诗人。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饮酒·二十》)这种真是与当世的伪善相对应的。
在那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序》)的时代,他毅然独立于社会之外,以饮酒赋诗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彻底抗拒。
《庄子·渔父》篇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其真也。
” 这种由醉态所引发的真不知引发了千古以来多少诗人的感叹与遐想。
苏轼晚年十分推崇陶渊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陶性情真率,感情真挚。
他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一文中感叹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仕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连雨独饮》)这种在酒中所孕育的生命体验是陶渊明在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归隐于田园,东篱采菊,悠悠而见南山,这样的饮酒是自然而惬意的,更是人性的本真,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享受。
它是陶渊明的生命所在,更是他的一种生命形态,一种诗学思维。
三、仁爱精神与内视的孤独
从陶渊明的咏酒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与人和睦相处的平等仁爱精神。
《晋书·隐逸传》中赞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
”“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归隐田园的他与农夫同耕,相酬以往来,不以贫贱富贵为是非,这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是难得可贵的。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
”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九》
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
——《饮酒·二十》
同行饮酒,虽志趣各异,但又何妨?长醒者自长醒,长醉者自长醉,我说我的醒话,你说你的醉语,醉后相视一笑,同席而尽欢。
躬耕南野,饮酒田园,这样的生活虽然放逸潇洒,然而还是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孤独。
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人生之孤独始于婴儿之啼哭,止于亲戚泪水之滂沱,但陶渊明的孤独却来得更甚, 同时,这也是陶渊明咏酒诗中的内涵之一。
《文心雕龙·知音》篇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陶渊明的时代是没有这样的知音的,田父虽质朴真率,敦厚善良,但又怎能解他酒中的深味,就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也仅仅把他当作南山一隐者而已,更不用说在“大伪斯兴”的官场。
他所作的,也只能是“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以寄其意。
”(《宋书·本传》)这种绝然的孤独是凄冷而又痛苦的,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鸟,无枝可依,悲鸣不已: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固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阴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
坚守自己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他格格不入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然而后世的人却因为相似的经历和境遇而与之心灵相投,也只有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才能发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萧统是懂他的,他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认为“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然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其人为“大贤”,“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 这在陶渊明尚被忽视的时代里是难得可贵的。
陶渊明诗中不能无酒,酒中也不能无诗。
其不负酒,酒又何负于陶渊明哉?在“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的矛盾对立中,他终于成就了他的酒,他的诗。
然南山之云,悠悠千载,自陶渊明而后,真正得饮酒之要旨者又有几人?“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陶渊明幸而不在今世,否则更加寂寞。
参考文献:
[1]王瑶.中古文人生活[M].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
[2]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许绍早注译.世说新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5]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6]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7]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高建新.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