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觉醒——对广西瑶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觉醒——对广西瑶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作者:马红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8期

北京服装学院建校50 周年大庆时,举办了以“中山装”为概念的主题设计活动,这个以

中山装主题系列时装的设计活动,吸引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大家认为艺术教育

和服装产业要对民族文化更加关注,应该弘扬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更多的现代设计理念有

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中山装概念”设计来探索跨界融合,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上实

现艺术、科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迈出了领先的脚步。的确,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强传统文

化和民族艺术的学习,使未来的设计师和服装从业人员充分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加强民族自信,我们的服装业的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在西方文化强势来袭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精神。

一、瑶族服饰的现状调查

广西瑶族人口众多(有147 万,占全国瑶族人口56%以上),支系丰富(有盘瑶、白裤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等众多支系),服饰多彩(有精美的织绣、华丽的银饰、繁复

的造型等),民俗独特(有盘王节、做功德、家郎等),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榜上,广西境内的南丹县、贺州市等地的“瑶族服饰”在“民俗”分类中榜上有名。由此界定

可以了解民族服饰是与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和“食、住、行”是密不可分的,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服装基本上分为日常劳作装和节庆盛装两大类。在当下

社会,民族地区由于生活与劳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受到来自都市文明的浸淫,

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已着汉服,只有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才会穿着民族服装出现在特定场合。广西

也仅有龙胜和平乡黄洛、大小寨等个别远离城市的山区瑶寨的中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还穿着

自己的民族服装。而这些偏远的村寨现在也露出旅游开发带来某些不良影响的端倪。如在村寨

木楼间矗立起水泥的高层建筑、外来做生意的汉民与原住民渐渐杂居、旅游缆车横空穿越梯田

观光,少数民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与文化部门为保护本民族文

化在当地建立了博物馆、陈列厅,里面有部分民族服装及饰品展示,仅仅局限在静态的陈列。

偶尔见到旅游景点的货摊上有书籍卖,也是风光摄影类居多,缺乏民族服饰动态的宣传形式及

内容。在桂林义江缘景区,就是将瑶寨缩小版的整体搬移到景区,瑶族生活及文化动态呈现得

较完整,但游客仅能依靠景区里面导游泛泛的解说词引导游览,问及景区的“原住民”有关他

们民族的历史及生产制作技艺的问题,这些村民大部分均不能完整的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一类的开发没有注重、也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技艺或了解民族历史的人才的合理使用。不能

与游客互动,演出味较重、商业味道较浓。纵观目前瑶族服饰的保护及开发现状,不容乐观。

最主要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也就是人才的重视和计划培养。盲目地做一些应景的保

护与开发是不科学、难以长久的。

二、艺术教育与非遗保护

1.教育途径与形式的变化

长久以来,由于非物质文化,例如民间文化技艺的学习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的,

在瑶寨,象瑶族服饰这样的制作手艺是靠妈妈教女儿、奶奶教孙女这样的单传式的学习方法来

完成的。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村上,甚至是劳作休息时,在田间地头也可以操作实践。但是,现在全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瑶族地区的女孩,她们是瑶族服饰技艺主要

继承人,也是非遗的主要载体,她们要走进校园学习文化,需要完成学校教育的规定学业。她

们不可能像过去农村的女孩那样有时间、有条件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她们不会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意义,也不懂得自己民族服饰的价值何在。一整套纯手

工的红瑶服饰,如果是一个人制作,最快也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年轻的女孩不会主动去学习、也无法去完成这些耗时又“无用”的东西。现在能掌握手工制作民族服饰的都是四、五十岁以

上的中老年妇女。所以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植入与非遗相关的文化艺术的课程是十分具有

现实意义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广西有的地区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如兴安县在华江瑶族乡中

心小学就开展了刺绣课程的教学。如果能将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民族民

间文化与技艺课程连贯起来,规划其通识课程深浅程度的设计,那么,非遗保护就不是几个非

遗协会人员忙活的事了,就会形成一种全民共识,民族文化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学

生知识链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会培养出一种对文化艺术的喜爱与尊重,会对本民族

文化因了解而充满自信。

2.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关联

传统的学校教育常常让知识成为重心,在课程设置中忽略了文化与素质教育课程的构成。

这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高等美术与设计院校,这种现状仍普遍存在。学

校的美术类、设计类课程,绝大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为教学目的,不重视对学生人文素

养的培育。是一种“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功利教育,实在是助长了“快餐文化”。教

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否则,我

们的学生怎么能够欣赏和接受瑶族精美服装那一针一线的“慢工出细活”,也无法理解传统中

国工笔画那“三矾九染”的力道之美。教育的目的是“悟道”,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如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师范类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设置一些

有关民间美术、非遗技艺等课程,普及民族艺术,就等于培育了非物质文化存活的土壤,经过

这样专业学习、培训后的各类人员,如政府官员、文化工作者、各级学校教师、自由艺术家、

学生等,形成了一种尊重、喜爱民族文化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种社会及文化氛围中,非遗的

保护和传承才能达成社会共识。故我们的教育定是要改革的,是从上到下的改革。

只有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我们的艺术教育才有希望,那么,民族文化的宣传普

及也才有可能推广。非遗的保护、传承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当然,瑶族服饰的手工技艺和文

化内涵才会因为传承载体的进步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受众需求与非遗传承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诉求。文化消费由大众转向小众、由单一走向多元。多元化、特色化是当下文化受众需求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

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56 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

象·刘三姐》为桂林的旅游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好评如潮,荣获了国家首批文化产

业示范基地。里面的广西少数民族歌舞、服饰、风俗都为演出营造了神秘的氛围、成功地赢得

了票房。事实证明,民族文化的适度、合理开发是具有市场,为现代人所接受的。

1.设计师对民族服饰的借鉴运用

第11 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服装服饰艺术设计类的服装设计作品中,获得金奖的《仲夏

夜之梦》与优秀奖的《融·和》等两个系列的作品,设计师都运用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如传统

图案、手工刺绣、民族饰品等。这是艺术性创意服装设计借鉴民族服饰获得成功的案例。在服

装市场,民族风格的品牌赢得消费者喜爱的也很多:中国奢侈品牌“NE·TIGER”就做足了民族文化的功课,以云锦为材质、以刺绣为工艺,融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板型结构,稳稳的占领了

华服的市场。还有品牌“例外”,其设计理念是“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设计总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