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摘要: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笔者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在生态
城市实践上的同异,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我国
生态城市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研究对比;趋势;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木原理血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建设以环境容量或生态承载力为前提。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同点 1.合理的城市规划。
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中,首先都是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
而该规划应建立在对城市已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宏观性与前瞻性,最终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2.重视城市绿地建设。
生态城市理论直接来源于环境保护,尽管绿地系统建设并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但是却成为所有生态城市追求的首要目标。
从上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各城市绿化策略不尽相同,但绿地覆盖率普遍较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3.追求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是“ 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这个生态城市定义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界的共识。
任何只注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一个或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而忽视第三个子系统发展的城市均不应成为我们所提倡的理想的生态城市模式。
二、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的差别 1.在公共交通上的差别。
国外优先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建立方便而快速的公交系统,并把自行车道和步行区作为城市整体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而我国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
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 。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生态城市仍然实行混合交通发展策略。
2.参与方式上的异同。
国外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有着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做法,表现在公众与具有法律保障、参与方式多样及公众与面广、程度深等。
而我国政府在对待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这样一来政府的决策缺乏更广泛的基础,使得决策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势必会损害城市的整体利益。
3.城市社会公平上的差异。
要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目标,必然要尽量保证城市内部社会公平的实现。
国外生态城市实践在为实现城市社会公平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妇女、有色民族与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状况的关心,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等。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成为首要问题,因而在保障城市社会公平上与国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生态城市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不少地方呈现一定规模,但就整体来看存在不少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部门结构逐渐好转,2004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4、47.3、40.3,但产业结构中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村基础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率底下、靠天吃
饭的格局,主要是由于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的原因。
工业所占比例最大,但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工业中耗能大、污染中的产业所占比重大。
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还没有完全解除,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整体来看,整个产业部门结构表现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2.城市地域空间的恶化。
过去城市发展与建设多关注城市非开放空间的布局和营造,而不重视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许多城市的开放空间日益减少,其生态效应日益弱化,生态质量日益下降,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已经显现。
3.伪生态现象突出。
由于受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的束缚,大多数城市强调的城市区域内整体环境的清洁,如卫生环境的改善、绿地面积的增加,多停留在城市的外观美化的表面层次上,或者说强调自然系统的生态化。
若只停留在外观环境层次,对于城市环境来说,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暂时效果。
同时,这种外观环境的改善忽视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大多数乡镇没有做过环境绘画,这样使乡村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许多矛盾使城市的健康受到干扰。
例如,城市数量的扩增欲望与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间的矛盾;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市民就业之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生态发展态势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间的矛盾等。
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措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外的城市规划,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阶段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城市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1.树立科学的生态城市发展观。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大都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而且非常注重可持续适用技术的开发。
因此,我国的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不能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道路,应该置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生态和谐于经济发展之中。
2.进一步改善体制结构。
我国制定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措施,应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增加科技投入,开发生态适用技术,推广生态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使之逐步走上清洁生产之路;注重科技人才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开展生态技术培训,充实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科技队伍,依靠科技进步来保证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发函“ 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将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按照不同企业划分不同的区域,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
4.加强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仅仅注重自身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都是与生态化发展背道而驰的。
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它城市的利益
5.加强生态法规体系的建立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同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逐步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