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夏、商、周服装
5.百家争鸣对服装的影响:
(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博学于文,约制于礼 ”、“宪章文武”、“文(纹) 质彬彬”的理论。推崇 人的文饰,认为“文采”是修身的首要。荀子提倡“冠 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把服装看成 是“礼”的内容。 (2)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思想提倡“节用”、“尚用” 、“非礼”思想,强调服饰不应过分豪华。“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强调了衣服只要身 体合适,肌肤舒服就够了,而不是用来向他人炫耀的。 (3)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穿衣戴物要崇尚自然,主 张“清静无为”、“趋向自然,无为而治”,追求“被 (披)褐怀玉”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魏晋南北朝 影响较大。 (4)法家思想以商鞅、管子、韩非子为主要代表。在服 装观念方面与儒家、道家、墨家颇有类似的地方。韩非 子提倡“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支持墨家观点。 (5)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思想提出了“阴阳五行说” 。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 式相结合,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示,将之生命 道德联系在一起,其中的黄色,后来成为皇帝的专用色 和王权的象征。
清代女装
第一章
中国服装史概述
人类的生活与繁衍,首先是衣、食、住。有此条件条件 后才能使自身的生命得以保存、壮大,并不断延续。人类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为了适应各种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衣 着方式。服装是人类根据自己所属的不同时代、环境、风俗 及社会而穿着的,它作为人的第二层肌肤,是表达人类精神 生活的特殊语言,更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远古时期,人类穴居深山密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 人们仅以树叶草葛遮身,后来渐渐知道了“搴木茹枝以御风 霜﹑绚发冒首以去灵雨”,才开始用兽皮裹身,从此服装成 为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中国又称“华夏 ”,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服装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 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 文明的代名词。
中国服装史
学习中国服装史的意义
通过教材学习,重点掌握中国服装变迁的 原因和规律,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1.加深对中国服饰文化的了解,加强艺术修养 ,提高服饰设计审美水平,丰富专业知识。 2.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服装发展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中影响服饰发展的各种因 素,从中找出服饰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加深对 当今流行服装的理解以及预测未来服饰的发展 趋势,为设计出既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传统性 的新颖服装服务。 3.帮助服装专业设计人员(包括戏剧界、美术 界、时尚界等)熟悉史实,确定朝代,避免出 现张冠李戴现象。 4.中国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 ,是《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学》、《服 装色彩学》、《服装美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 ,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纺锤的使用
原始腰机
北京山顶洞出土的骨针
第二章 服装起源
早期纺织工具: 随着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和手工技 艺的提高,原始纺织技术得到了发展。经 过提取、绩、纺以后,纤维成为织造衣物 的主要材料。纺织工具主要有纺轮、纺锤 和纺坠。 1.纺轮:主要由陶质、石质制成的圆饼状 ,直径5厘米,厚1厘米,中间有一个孔, 可插一根杆,也叫“纺专”或“专盘”。 纺轮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 是纺车发明前人类最重要的纺纱工具。 2.纺锤:纺轮是纺锤的主要部件。在纺轮 中心小孔中插一根两头尖的木制直杆,即 是纺锤,也称“专杆”。纺锤是纺织手工 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纺坠:纺坠是纺锤的发展形。其形状有 圆形、齿轮形、球形、锥形等。
影响中国服装变迁的八个主要因素
一、地理环境、气候风土因素 二、文化传播因素 三、宗教因素 四、战争因素 五、政治因素 六、经济因素 七、社会生活方式因素 八、文化交流因素
中国服装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丰富多彩、兼收并蓄 二、和谐统一、衣人相映 三、继承发展、包蕴文化 四、官服民装、并行发展 五、西风东渐、兼学别样
第三章 夏、商、周服装
第一节 服装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1.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氏族公社制时代走到了 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 地上。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 (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年)几个王朝。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人类社会由氏族 社会转变为国家,从蛮荒逐渐走向文明。 2.服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夏、商、西周三代 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时期。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引 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夏是奴隶社 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3.蚕业发展突出,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了这一时期蚕 丝、酿酒等内容。从夏朝起王宫里就设有从事蚕事劳动女 奴。商代王室设有典管蚕事的女官,叫女蚕。到西周,王 宫府里设有庞大的服装生产与管理机构,叫“典妇坊”, 典妇坊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合称“国之六 职”。 4.西周时原始纺织品种丰富,有了平纹、斜纹的提花织物 ,出现了绣和绘纹样。手工业多、分工细、产品精是商周 手工业的特点,说明从夏代开始到西周的经济体制已经十 分完善了。
第二章 服装起源
二、心里需求 1.敬神护符:原始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将辟 邪求安的饰物佩挂在身体上,形成了原始的 护身符,以后逐渐发展为服饰。 2.象征需求:服饰可以炫耀地位与财富、显 示尊严。 3.装饰需求:美化自身是原始人类的本能。 原始的审美心理成为服装发生、发展的最初 动力。 4.遮羞需求:遮羞是服装产生的早期动机之 一。人类直立行走、劳作等,每时每刻都面 对他人的私处,以某种简单的物件遮羞身体 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一大发展。 总之,人类的着装动机,是经过漫长的 摸索而来,从发生学角度来说,服装的起源 绝不是一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所 造成的。
第三章 夏、商、周服装
第二节 夏、商、西周服装 一、冕服与冕服制度 1.冕服:也称冠服或章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主要由冕冠 、上衣、下裳、舄(鞋)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构成。 冕服在冕服服制度中属于最高等级,先秦时期冕服是天子、 诸侯、大夫上朝或参加重大活动时穿的礼服 。
第三章 夏商周服装
2.冕服的种类:根据《周礼·春官》所记,周代王有六种冕 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王后也有六 种冕服:即袆衣、揄狄(揄翟)、阙狄(阙翟)、鞠衣、素 纱、褖衣。后来把皇帝、皇后的冕服礼服称为六服、六衣。
第二章 服装起源
4.原始腰机:原始腰机是世界上 最古老、构造最简单的织布机之 一,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已出现。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采用了提综杆 、分经棍和打纬刀。
原始腰机织布图
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章 服装起源
早期纤维衣料: 1.麻布: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的有大麻 、苘麻和苎麻。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 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出土了苘 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在出土的 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 纺车和纺机零件。新石器时代钱山漾 类型的良渚文化麻布片,经纺织科学 研究所鉴定,为苎麻织物。其密度与 经纬捻回方向互不相同,有些为S形, 有些为Z形,均为平纹织物,与现代的 细麻布相类似。 2.葛布:葛是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 布。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 )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葛布,经 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底部 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 /厘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葛纤维纺 织品。
第一章
中国服装史概述
中国服装发展,始终保持着以下几个特点: 1.协调性:中国服装历来强调穿着者与社会环境、穿着 者本身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中国服装服装始终注意人 们自身内部与社会外部特有的一种协调性关系。 2.与自然环境关系:人们着装要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关系 ,同时追求自然法则,以“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与环 境的和谐,在与环境相统一的服装体系中,重视与社会 环境的统一。 3.注重服装的社会属性:如服装的社会功能、人们的精 神力量和服装的秩序与其道德化、政治化相结合。 4.稳固性:在服装长期演变中,不管朝代制度如何更替 ,社会风尚如何改变,服装外形如何变异,中国服装所 表现出的内在实质却始终没有得以改变,具有长期的稳 定的特性。服装始终是以“继承性”而发展,而非西方 服装以“传播性”的发展模式。 服装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划分: 1.古典期: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朝、宋 朝和明朝; 2.突破期:中国服装最大的突破期专指清朝; 3.近现代期:辛亥革命至20世纪末。其中近现代期又分 为辛亥革命至建国前和建国后至20世纪末。
第二章
服装起源
一、裸态生活阶段 从距今30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 代,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即直立 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 裸态时期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 1.5万年左右止。 二、兽皮、树皮等原始衣物阶段 人类裸态生活了近200多万年后,在距今5万 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原始服装的萌芽,即 树叶、兽皮时代。这一时期是服装发展过程中一 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旧石器文化发展到最后一 个阶段时,人类开始出现了原始涂身、文身,人 们的身体不再是完全裸露的状态。
第二章
服装起源
三、纤维织物阶段 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母系氏 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 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 、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人类开始从 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 ,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不再只 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其食物来源 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 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能够 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制作陶 器和简单的纤维织物。人们营造房屋, 改变了穴居的居住方式,男子外出打猎 、打制石器、琢玉,女子采集、制陶、 养蚕缫丝、编织麻葛、缝制简单的衣物 ,改变了人类的裸态生活形式。此后, 人类逐渐用植物纤维和蚕丝来纺线和织 成较细的布帛,并制作服装。在这样的 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 善,逐渐进入到穿衣戴冠、佩戴首饰的 文明生活。
原始人狩猎生活(场景还原)
第二章 服装起源
纺织服装在其长期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也有 着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现象。服装的进化由最原 始、最简陋的织物开始,如早期腰部挂一些草叶 、树皮等制成腰蓑式的围裙,还有葛麻织物制作 的围腰、蓑衣、项链、手镯、脚镯、发带等,逐 步扩大至身体其他部位以至全身包裹,形成完整 的人体着装。总之,中国纤维织物时代最迟在 8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的 纺织纤维服饰,揭开了人类纤维衣料的历史序幕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发展历程。
第二章 服装起源
人类着装的动因: 一、生理需求 1.适应气候:人类是为了抵御寒冷、酷 热、风沙而创造了服装。汉语“衣 裳”解释为:“上曰衣,衣,依也 ,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 ,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御寒防 暑功能成为适应气候的首要条件。 2.保护身体: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 ,难免受到伤害,如岩石、荆棘、 猎物、昆虫等会对人的不同部位或 器官造成威胁,于是发明了不同的 保护性衣物来保护头部、躯干、四 肢及性器官等。例如发明了腹布、 兜裆部把性器官保护起来,发明皮 带、尾饰物来驱赶叮人的昆虫,用 泥土、油脂或植物汁液涂身来防晒 和蚊虫叮咬等。从人类的生理与自 然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变得越 来越聪明,在生存过程中因生理上 的保护需要而必然产生服装。
第二章 服装起源
3.丝织品:中国是蚕桑丝绸的发源地,除了丝线、绢布等丝 织品外,出土的遗迹中还有石蚕、陶蚕蛹、刻有蚕纹的陶器 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山西曾发现一个半切割的蚕茧,距今 约有5000多年。 4.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距今 3500年前),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而且用色线织成了彩 色条纹,说明毛纺织技术在当时也已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 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 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形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