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6讲 课题1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4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秦朝
(1)中央机构: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既和亲又打击。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③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④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3.隋朝
(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
(2)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3)加强对岭南地区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4)边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5)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4.唐朝
(1)关系: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2)机构: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表现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③南诏有10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5.两宋: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过。
6.元朝
(1)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7.明朝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边疆治理: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等,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并进行经济交流。
8.清朝
(1)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
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概念阐释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
恩威并施的政策。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朝
(1)开通商路:汉朝打通陆海两个通道。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3)对日关系: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
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两宋
(1)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2)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元朝
(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
(2)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5.明清
(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概念阐释朝贡贸易
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
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
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中国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
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角度1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
《步辇图》唐蕃会盟碑
[材料导读]《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情,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出唐朝采取了何种民族政策?其作用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蕃和亲,使双方基本停止了纷争,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角度2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顺治对达赖喇嘛的册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达赖喇嘛首次得到了清代中央王朝的册封,从此历世达赖喇嘛的认定都必须经过清代中央王朝。
这不仅是西藏宗教界对中央王朝的认可,也是西藏僧俗民众对中央王朝的归附。
尽管达赖喇嘛的称号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但一个蒙古汗王所赠之号与一国之君所封之号不可相提并论。
——《中国历史资料选编》
[材料导读]材料反映出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清朝对西藏地区的行政管辖,充分证明,从历史上西藏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藏实行的册封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册封达赖喇嘛是中国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实施有效管辖的方式之一,它意味着西藏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
部叛乱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与蒙古的互市。
(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5)和亲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唐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
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
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以及中亚音乐舞蹈与历史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术也传入西方。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
……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导读]材料一反映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繁盛,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材料二论述朝贡贸易体系,体现了朝贡贸易体系下中华帝国与朝贡国的君臣等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陆上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粟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唐前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
策等。
(2)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中华帝国与之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民族交融的历史传承
材料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春秋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秦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
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材料导读]材料以表格形式列举从春秋直至清朝时期,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交融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和发展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
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唐朝前期,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交融,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帝平定“三藩”割据,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满汉关系和团结蒙藏的措施,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
民族交融的实质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2021·湖南高考)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
这一作品
()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解题揭秘
找准题眼:抓住题干核心信息“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
分析材料:乾隆时期的《冰嬉图》生动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
明确答案: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冰嬉是满族的传统体
育活动,冰嬉在冬至节举行,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故选C项
阅卷点评[失分1] 与材料主旨不符。
追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征,宫廷画呈现出雍容华贵、吉祥、富丽堂皇的特点,排除A项
[失分2]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冰嬉图》反映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冰嬉场面,无法从中看出军事训练是否松弛的问题、也无法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的问题,排除B、D两项
1.(2020·全国卷Ⅰ)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 C
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
2.(2020·7月浙江选考)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 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选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围场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故①正确;据材料“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故②正确;据材料“划定了14 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故③正确;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视角1民族团结与民族交融
1.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材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
时间文献记载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
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
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
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
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
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列传》
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
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通胡市……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可知开市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故选C项。
2.北朝时期,胡人和汉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现了将祖先追溯至华夏炎黄等上古神话人物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士族世系源远流长B.儒学独尊得以确立
C.民族交融得到发展D.墓葬形制趋向统一
答案 C
解析同汉人一样,胡人也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黄等上古神话人物,说明其认同了汉族文
化观念,即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
视角2国家统一与对外交往
3.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
这一制度()
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
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答案 D
解析材料“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说明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故选D项。
4.《职贡图》是用来记载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从梁元帝萧绎开始,历代均有创作。
清代以前《职贡图》描述这些民族贡使的形象往往丑陋、野蛮和怪异,而清代《职贡图》里西洋人则画得比较写实了。
这种变化说明()
A.朝贡贸易已经名存实亡
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C.外来文化影响国人思维
D.对外交往理性成分增加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清代以前《职贡图》描述这些民族贡使的形象往往丑陋、野蛮和怪异,而清代《职贡图》里西洋人则画得比较写实了”可知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展而逐渐理性、清晰,故选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1978年成都市新都马家乡出土了一件汉代“驼舞”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
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
A.丝绸之路促进欧亚民族交融
B.汉代成都地区工商业的繁荣
C.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答案 D
解析胡人、骆驼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不能体现出欧洲文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不能体现工商业的繁荣,排除B项;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是近现代的艺术特征,排除C项。
2.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
”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
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
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
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吉林、内蒙古、云南、新疆、青海等地分别发现了与汉政府间友好往来或者被任命为王的瓦当或官印,说明汉代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密切,故选C项。
3.(2022·临沂模拟考试)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
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
这反映了()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汉朝农耕经济发达,其铁器、丝织品等商品的技术含量较高,而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
其牛、马等商品未经加工且技术含量较低,双方商品的差异反映的是背后生产方式的不同,故选D项。
4.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
B.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
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答案 A
解析汉族墓葬中出现鲜卑族服饰的陶俑,鲜卑族墓葬形制呈现汉族风格,这与北方民族交融背景下鲜卑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故选A项。
5.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此器物()
图中器具,叫作“来通”,是一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或古罗马
的酒器。
这个来通工艺高超,纹样精美,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
银器纹饰的特点。
器物还有藏文铭刻,显示当年是属于唐朝公
主的物品。
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去吐蕃和亲,这两位
公主拥有这件器物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①反映了吐蕃民族文化面貌
②代表了古希腊的文明成就
③见证了唐蕃之间政治往来
④证实了唐朝银器制造工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展现了很浓烈的吐蕃银器纹饰的特点”可知,“来通”反映了吐蕃民族文化面貌,故①正确;据材料“是一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酒器”可知,我们不能准确判断“来通”到底来源于哪儿,故②错误;“器物还有藏文铭刻,显示当年是属于唐朝公主
的物品。
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去吐蕃和亲”表明“来通”是唐蕃和亲的见证,故③正确;“这个来通工艺高超,纹样精美”证实了吐蕃银器制造工艺,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6.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
”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答案 B
解析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的人都曾经在唐朝进入中国,并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主要原因在于唐朝统治者允许和接纳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信仰和宗教,采取了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政策,故选B项。
7.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
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
这反映了北宋()
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
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
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突出边疆政策的转变,且正式处理边疆事宜并非妥协退让,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纲常观念,排除B项;材料只是突出对边疆事宜态度的变化,并未体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排除D项。
8.据史书记载,元末至正年间(1341-1370)流行这样一首童谣:“塔儿黑,北人做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
”这首童谣()
A.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B.保留了珍贵的天象记载
C.反映南北不同的民俗
D.提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