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5—27
作者简介:丁翌(1980—),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国史、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KRB564)
第32卷第5期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Vol.32No.5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Oct.2011
文章编号:1004—1877(2011)05—0108—02
试析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
丁
翌
(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山东曲阜273155)
摘
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仁爱、忠恕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我
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仁爱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孔子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提出背景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各种复杂矛
盾的重要过渡时期—
——春秋时代。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阶段,
经济上,旧的奴隶制度濒于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完全建立。
政治上,礼崩乐坏,诸侯坐大。
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在诸侯国内,卿大夫势力崛起,诸侯国大权旁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权力逐渐下移的局面。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诸侯国之间斗争日益尖
锐,
旧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伦理道德沦丧,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成为普遍现象。
这种社会状况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忧虑,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孔子作为其代表试图开辟解决时代问题与矛盾的正确道路。
孔子生活的鲁国一直是受西周“周礼”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很深的国度。
孔子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种人文大环境下,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旧制度和旧秩序,对“周礼”进行必要的“损益”。
因此,针对时代的乱像,孔子提出了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和”的意识起源较早,甲骨文、金文中都有“和”字。
“和”的概念内涵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中,
宽容和谐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人文精神。
孔子正是在继
承先贤关于“和”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特殊时代进而凝练升华,最终形成了和谐的思想。
二、孔子和谐人际关系思想的内涵
1.和而不同的本质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揭示了和谐人际关
系思想的本质。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通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结、平衡、调和与渗透等关系,
寻找出事物的最佳状况。
“和而不同”既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又揭示了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
孔子分别把“和”与“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人格特质,严格区分了这两种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倾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
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但能够在一定道德规范和原则之下达到统一与和
谐,反对没有任何区别的雷同。
“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是指取消对立面的
差异和斗争,在矛盾的双重性中取同一性。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承认“不同”是追求和谐的前提,
和谐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和”。
“和而不同”—
801—
的本质是强调通过对事物适度的把握来获得社会的和谐。
2.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高理想:仁爱
“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所在,仁爱是孔子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高理想。
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情感需要。
首先爱的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是对亲人的依恋,这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由血缘亲族推及到普通成员,实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关于“爱人”的方式,孔子倡导“忠恕之道”。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时,也要使别人满足这种要求;自己通达了,也使别人通达。
这就是“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这是可以“终身行之者”的做人原则。
这就是所谓的“恕”。
不仅要“忠人”,待人接物时,还要“忠事”。
“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言忠行,行笃敬”(《论语·卫灵公》)。
三、孔子和谐人际关系思想
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
1.正视和谐人际交往的作用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集体和社会。
作为人,总是要通过与人合作、沟通、交流、互相帮助来获得生存与发展。
孔子对人际交往的功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孔子特别在意人的品德和修养,要获得人生境界的提高和品德的纯正,就要多和别人交流,多向别人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通过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在交互作用中逐步成熟起来。
2.强化自我人格修养,避免片面性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人格的培养,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君子”。
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宽容豁达、克制忍让、诚信正直、平等交往、态度谦逊和温和亲切。
宽容豁达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求全责备,而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以求最大限度地宽恕、理解对方,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和真诚团结。
克制忍让是搞好人际关系应有的修养和准则。
孔子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因此他提倡以中庸之道来指导人际交往行为,不做过分极端的事,以达到人际和谐。
正直就是为人要正派,与人相处要光明正大,坦诚相处。
在《论语》中,直接谈到“信”的有十几条之多,并且把信与文、行、忠一起,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独立,平等交往。
为人做事应当谦虚,不能狂妄骄傲。
即使别人有缺点,也要心平气和地与之讲道理,使之心悦诚服。
在人际交往中,还要注意避免交往中的偏见和片面性。
不以言信人,不人云亦云,不主观猜测,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对方。
要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
”(《论语·为政》),这样才能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潘震,邢海龙.孔子和谐思想探析[J].商业经济,2005,(10).[2]杨光.论孔子的和谐思想:源起、内容与现实意义[J].教书育人,2011,(6).
[3]张莉,陈家麟,张忠.孔子人际关系指导思想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梁韬.论孔子的人际关系和谐思想[J].传承,2010,(7).[5]焦新顺.孔子人际关系理论构建探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责任编辑杜华)
An Brief Analysis of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NG Yi
(Jining University,Qufu273100,China)
Abstract:Confucius is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 in Chinese history.His ideology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benevolence,mosfetrong and harmony has influenced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deeply,and has become the criterion for us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exactly.
Key words:harmon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benevolence
—
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