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高科:品牌传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平高科:品牌传奇
作者:牛禄青
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2年第3期
文/ 本刊记者牛禄青
“隆平高科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品牌优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面对本刊记者的
提问,隆平高科总裁颜卫彬非常坚定。

隆平高科是第一家以世界级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命名的种业上市公司,具有先天性的巨大品牌优势。

到今年6 月份将满13 周岁。

承载着袁隆平造福使命的隆平高科,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传奇故事。

据了解,隆平高科下辖主要分子公司26家,是一家以杂交水稻为核心产业,以玉米、蔬菜、棉花、油菜、小麦等种业为主营业务方向,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
头企业和国家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

在农业部认定的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排名首位,目前
已经成为国内“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领军企业。

颜卫彬表示,历经13 年的发展,“隆平高科的核心优势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构筑自有
商业化育种体系,到管理和科研团队的国际化融合,再到系统构建全产业链,隆平高科一直在
丰富自身的品牌内涵,并充实自身的科技优势。

”隆平高科的自主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1 年研发投入超过5000 万元。

此外,隆平高科非常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将
科研院所的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造福农民。

《新经济导刊》:一个成功的种业公司除了拥有优良品种,还需要有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种子,你们如何为客户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种子产品和服务?
颜卫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抓源头——成立专门的亲本公司,狠抓
亲本种子质量,确保源头真实可靠;控过程——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特别是在种子生产与加
工的关键环节,加强质量检查与监督力度;可追朔——建立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自主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做到每批次种子从生产田块到销售网络终端的可追溯。

促进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公司的使命,而要使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单单依靠优良的
品种和高质量的种子还不够,“良种”还需“良法”、“良肥”和“良田”。

针对公司的直接
客户既有经销商,也有农民的特殊性,采取综合的服务形式。

每年在种子销售前、作物生产栽培技术关键期和成熟期,重点对经销商进行集中会议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让经销商熟悉并认同公司经营理念、熟悉公司产品与技术,让经
销商放心推广、科学推广;通过发放栽培技术资料以及在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集中培训等活动,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产品,让农民科学种植、高产高效。

同时,公司逐步调整营销思路,逐步从以“销售”为主过渡到以“服务”为主,加强与充
实自身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组织农民开展高产栽培竞赛、建立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示范体系”为重点的新品种示范与展示体系等营销创新活动。

此外,公司还通过隆平米业以及与其他
粮食加工企业对接,与农民实行订单收购,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

《新经济导刊》:作为行业品牌企业,隆平高科今后还面临哪些挑战?
颜卫彬:第一,国际种业格局带来的挑战。

国外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若干跨国
种业巨头,它们在科研资源、网络、团队、研发手段和规模上都已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也正
加快在中国布局,抢占中国种业市场发展的机遇。

目前,外商投资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共有
35 个。

而中国种业企业历史、规模都存在着先天不足。

这恐怕不是单个种业公司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二
是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三是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四是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

美国先锋公司现已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建立了3家种子企业。

其选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仅用3 年时间就迅速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年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此外,国际大型种业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资金、资源和科技优势,与我国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合作,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占领,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和全力应对的问题。

第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育种技术升级的挑战。

生物组学发展迅猛,大力
发展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转基因育种为主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须
选择。

近20年来,各国政府及种业集团制定相关科技计划,将功能基因挖掘、分子育种、转基因、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器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已基本确立以杂种优势利用和常规育种为基础,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路线,促进
种业从传统方式向精确育种转变,良种选育效率与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

隆平高科已着手进行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打造
国际一流的种业创新体系。

但公司的生物技术育种体系相比国际种业巨头来说,起步晚,底子薄,需要大投入。

第三,国际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隆平高科要成为世界级的种业公司,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公司的国际化。

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公司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种业育种资源的全球化和育种
水平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国际化和管理体系的科学化;产业运营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团队的
国际化等。

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不断在机制、体制上创新,将企业培养成为种业人才的洼地。


如何培植中国种业企业更良好的市场化经营环境,使这个行业中的尖端人才都能流入到种业企
业中来,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农业和种业将产生哪些实质影响?
颜卫彬: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中之重。

较之以往,今年的“一号文件”关注点更靠前,着力点更深,支持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必将对现代种业的发
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速种业改革深化。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确定了种业的战
略性地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明确的分工,以及提高种子企业的入市门槛。

农业部种子管
理局成立之后,后续细化扶持政策出台的预期更为强烈,对行业变革的推动愈发提速。

二是提速我国种业发展。

我国优良品种种子的供需状况、费用与价格以及市场集中度水平、优质品种的市场占有率等诸多因素,均表明行业未来具备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着力种业科技创新、增加三农支出、加强水利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养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高产品流通效率等都将促进种业的发展。

三是催速种业科研升级。

科研成为拖累中国种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相比国外“工厂化
流水线式”的商业化育种方式,国内育种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蜂拥而上聚集在低端培育品种,然后卖品种、卖种子赚钱。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础研究和商业研究之间应该界限分明。

在基础领域,政府投资占据
主导地位,而应用性较强的领域以企业投资为主。

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一是可进一步完善
种业科技投入机制,有效解决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进一步理顺种业科研体制,有效解决
种业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整合种业科研资源,有效解决各自为政、资源利
用率低等阻碍有突破性优势品种出现的问题。

四是催生种业大集团的出现。

目前,我国种业企业的规模与国外种业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
差距,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还较低。

要加快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必须培育种业大集团,在世
界种业市场上与国际种业寡头竞争。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优化种子企业布局、提高种子市场准许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种业兼并潮,
这有助于我国种业大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新经济导刊》:你们如何抓住国家政策利好这一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缩短与世界种
业巨头的差距?
颜卫彬:第一,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构建领先同行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将充分利
用此次政策机遇,在“市场与产业导向、信息与资源共享、标准与评价统一、分工与协作明确”的原则指导下,计划通过2~3 年的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按照商业
化育种体系要求,重点提升生物技术平台、夯实传统育种平台和完善品种测试平台;2012年公
司将投资上亿元在麓谷建设种业研发中心,在宁乡关山建设面积2000 亩、国内首屈一指的商
业化育种基地,大幅度增强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努力将公司打造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
“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第二,升级公司产业运作能力,实现产销规模快速增长。

世界种业第一强孟山都2010年销售额是105亿美元,其中种业和基因业务是76 亿美元。

隆平高科作为中国种业第一强,2011
年的销售收入不到2.5亿美元,差距巨大。

要与国际种业巨头竞争,不但要做强,也要做大。

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创新生产组织构架,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作为终端服务平台,构建
国内一流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资服务体系,以农产品收购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并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而快速提升公司产业运作水平,促进公司产销规模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四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生产水平。

种业的升级和发展,必须大
幅提升种子的生产水平。

国内种业与国际种业巨头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生产水平上。

我们率先
于2011年探索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四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2012年将建
设水稻种子“四化”基地1.5万亩,玉米种子“四化”基地2 万亩。

第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际种业团队。

种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不但要有科技
人才,也要有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生产人才、推广人才、服务人才等。

在袁隆平院士“发展
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旗帜下,公司将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集聚一大批钟情于杂交水稻事业,潜心于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打造国际
一流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