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概念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传、表演、社会实践、团体习俗及相关物件、器械等非物质领域内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任务。
目的是确保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弘扬、创新,并为人们带来多重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非物质的文化财富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使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经济价值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3.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每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还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和谐发展。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科学记录和调查科学记录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是构建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度的首要工作。
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的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调查,确保对完整清晰的记录和评估。
2. 传承意识的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人们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呵护。
在学校、文化机构、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活动,激发民众的传承意识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
3. 传承人的继承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重要的资源和支柱。
他们通过口述、实践和传统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到下一代。
因此,保护好不可再现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培养合适的传承人,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4. 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遗产继承、保护和利用时面临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文化团体创造或持有,并传承给后人的与文化相关的实践、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文化空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人们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是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如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艺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昆曲、粤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和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现,更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领会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受到挑战,比如一些古老的手艺制作、民俗习俗等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濒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承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者的年龄逐渐增长,传承环境的改变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人才参与传承,这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历史、地域、民族风格、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与世界文化遗产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并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智慧和美的凝聚。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充满活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
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1. 觉醒民族文化意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加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文化品位,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保证文化遗产传承不断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代表民族文化的强大内涵和高度智慧。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确保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准备工作得到了制度性的提高。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化是一大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提高文化旅游的品质和附加值,带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4. 传承文化基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是抱持国家文化基因和传统审美观的必要途径,是切实承担发扬中华文化的文化责任表现,传承文化遗产、借鉴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凝聚起全民族的文化力量,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升华。
5. 传承道德价值观非遗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中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可以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参与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素养,成长为有道德价值观念的好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困难1. 传承人数不足由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员流动性等社会发展因素,眼下非遗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更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具有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口头传统和行为形式传承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口述文学、表演艺术、民间习俗、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多个方面。
作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等代代相传,使之在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来并继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传承需要的是源远流长的传统、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承者的传承意愿和交流平台的建立。
源远流长的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这需要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意义的文化系统。
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传承的重要内容,这需要传承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传承者的传承意愿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传承意愿的人才能成为传承的主体。
建立交流平台是为了方便传承者之间、传承者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意味着保持其原始面貌、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
保护需要的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管理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制定相关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保护规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具体措施。
加强管理是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引导公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以口头、音乐、舞蹈、戏剧、节庆、社会习俗等形式传承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意识到其独特性和珍贵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承,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
政府应当通过立法、颁布政策等手段,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方式,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跨国性和跨地域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和智慧,其传承需要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授等手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培养和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和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常是老年人或者是已经较为年迈的长者,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爱和扶持,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和能力。
三、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国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传统、信息量大、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人们能够共同认知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文化场所及相关文化制品等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载体。
这些具有典型性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人类智慧和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指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口头和实践行动形式,将一种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过程。
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口传心授这是最古老、最基本,传承方式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
口传心授,就是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们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一代代人口相传,可以避免文字形式带来的误解和失误,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保存这些文化。
2.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可促进一种文化的传承,也可有效防止知识和技艺流失。
在传统文化中,通过师徒相传,能够使后代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品味和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一种特定的传承方式,是指某一家族代代相传某一种文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传授、实践等方式,将这种文化内涵代代相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对于保护,我们不仅只是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风险评估,更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对于保护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收集与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具体包括:记录相关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收集相关的物品、图书档案资料、录制音像资料等等。
通过记录、收藏和口头传承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广泛而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留下的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艺等的独特资源,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消逝的危机。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于塑造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至关重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血脉,使人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对于丰富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进程,推动各国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推动非遗传统的融合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淡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非遗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承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消逝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无形文化财富,包括传统的技艺、节日、传说、习俗和信仰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确保其传统技艺与价值观不会被遗失。
保护则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外部环境的破坏与侵蚀。
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传承方式、保护措施、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传承者的培养。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传承与创新并重,共同承担起传承责任,为保护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这些传统的技艺、表演、节庆等形式,代表着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把握,对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它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传承和保护。
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以群体共享、传承和保护为基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与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维系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3. 增进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依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4. 丰富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 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非遗文化,指的是那些不属于自然物质、而是非自然物质,通常包含着历史、人文、艺术、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内容的文化传统。
可以是一种语言、一种舞蹈、一种手工艺、一种节日、乃至一种信仰,它们是民族、地域和行业文化的核心。
非遗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具有传承和地域性两个重要特征。
传承性指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远流长的,已经传承至今,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已经代代相传;地域性则指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与特定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和社会背景相紧密关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消失和流失的风险。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布的数据,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很多非遗项目已经失传,很多还在持续流失中。
比如,传统戏曲、木版年画、传统手工制作等非遗文化数量的下降现象日益严重。
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决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确立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此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非遗文化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这些法规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非遗文化的传承途径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以下是一些现行的非遗文化传承途径:1.口口相传:虽然传统的非遗文化大多是口传心授,但是当代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传承途径。
在家庭、村庄、社区、民间团体等场所,传统技能的师傅、学生和爱好者之间传承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个族群或某一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实践与知识体系,包括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医药和自然环境与宇宙知识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丰富,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尊严的应有之责。
下面将分别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一、法律保护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对于有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象,一般都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等,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明确规定。
同时,这些法律也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和具体保护措施。
二、记录保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记录保存。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环境等信息都记录下来,能够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漏和失真。
同时,可以通过记录保存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特点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三、传统方式传承传统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最能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老一辈人传授给后代,由传承人亲自示范,让后代一步步学会。
这样的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最完整地保留下来。
其实,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如传统武术、传统节日等。
四、现代化传承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传到网络上,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承。
现代化传承方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可以通过视频、live直播等方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爱上它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社会大众传播和宣传。
五、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方式是针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的。
在学校、社会团体等场合,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接触、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 引言1.1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各种传统的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和实践等,代表了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维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和多样性,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当代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享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1.2 背景【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某种具体的物品或建筑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遗产,而是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艺等形式体现出来的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知识,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技艺的失传、表演艺术的衰落、传统节日的淡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保护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各国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内容,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法律得以有效执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是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其特点、传承方式和现状,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加强保护意识和教育培训也是关键。
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文化实践、表现形式和传统知识为代表的人类创造物。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庆典节日、知识与实践相关的自然界和宇宙观念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资源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传承与保护的方式和现行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保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持和传承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
2. 丰富人类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宝贵财富,它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3. 促进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融合,促进文明的共同繁荣。
4. 形成民族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使民族文化和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1. 记录与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研究,包括田野调查、音视频录制、文献整理等,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 传承与培训。
通过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培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传承和培训。
3. 制定政策与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4. 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等无形形式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戏剧、节日、手工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和创造力的体现。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精神文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通过代际相传来实现的。
这是一种口述和实践相结合的传承方式,通过老一辈人传授给年轻一代。
传承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经验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适龄的传承对象。
传承者通常是村里的长者或者具有相关技能的领域专家,他们负责教授、指导学徒掌握相关技艺,同时还要传授相关的知识、故事和价值观念,以便学徒能够全面理解并真正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各种努力和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其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了解,为传承和保护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支持。
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这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面前。
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这包括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制定保护和管理计划,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支持和人员培养力度。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学校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社区和家庭也应该承担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培训,让更多的人参与共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精神文明繁荣的重要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口头,社会实践,表现力和艺术等非物质形式表达的传统技能,表演,表达,节庆和实践,以及与自然和世界观相关的知识和实践。
这些技能,作为代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智慧的重要方面,由社区,团体和个人继承,实践和传递。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口头和表述的遗产:包括语言、谚语、口头传统和传说等。
2、表演艺术遗产: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杂技、马戏、口头艺术等。
3、社会实践遗产:包括节庆、仪式、人类社会表达和传承习俗等。
4、自然环境遗产:包括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指社群,团体和个人将知识,技能,实践和价值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这种传承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例如知识管理,变革,创新和社区参与等问题,可能对于文化遗产的持续存在至关重要。
传承需要社群,团体和个人通过真实的实践和参与来获得实际经验,并在日常实践中将技能和知识进行传递。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和政府的共同任务,这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以及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措施来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有效的保护需要多层面的措施和方法,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社区参与和驻地文化机构培育等。
第五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等挑战,这些问题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存在重要的影响。
在解决这些挑战方面,需要促进文化遗产的创新和更新,以及重视社群和政府的参与,同时也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第六章:结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政府和社群的参与和合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和政策,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措施来保障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和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方面的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国家文化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法律保障。
文化遗产保护法在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七条中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并加以传承利用,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配套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规定了相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首先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当前的现状,进一步为制定保护和传承措施提供依据。
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组织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向全国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每年更新修订。
目前,已经有1145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很多都是老一辈人,在他们离开之后一些文化遗产也可能跟着消失。
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必要的。
在国家层面,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技艺保护项目,对其中的75个传统手艺进行了认定,并按照保留传承的方向,逐渐逐渐逐渐完善相关的传统技艺保护体系,并且加强传承人的培训和普及,通过直接授徒、学徒、义务劳动等形式等传承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檔、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传承”指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小区存在,给人带来欢乐和教育。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出现的问题(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生活,陶冶性情。
但一部分文化遗产曾经被进行了伤筋动骨的"维护",很多东西随之远逝,那些失去的东西无法用钱来衡量。
(2)许多传统技艺因传承人去世,面临失传。
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从文化记忆、精神传承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古老的文化观念和深远的精神根源,沉积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的最深层结构,保留着民族文化的最原始状态。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依据及文化资源。
一个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注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因为传统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日本人要求每一个人在樱花盛开时节都要去看,而且要求妇女必须穿上和服;就是天下雨,也要发给每人一把透明的雨伞。
他们把看樱花的传统习俗看成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一种时尚。
而我们的一些青年人却坚决不吃三十晚上的这顿饺子,以为那是一种无聊,守旧,甚至是“封建”。
他们把我们民族的最优秀文化丢掉了。
在不爱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青年们把西方的节日也过个一塌糊涂。
还有比如过端午节,那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自然认识的过程和生存智慧的积累,许多有趣的“技术”、“手艺”都在这个节日中被保留和传承下来,可是我们自己丢掉了“端午”的内涵,只剩下吃粽子和划龙舟。
还去埋怨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实上韩国人认认真真地申报了13年)。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第一章概述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指在民间流传并具有一定特色
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口头传统、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手工艺等方面。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国政府
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二章非遗文化的传承
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传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方式
进行。
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场所,在这些场
所非遗文化得以转化和发展。
此外,非遗文化也可以借助现代技
术手段加以传承。
第三章非遗文化的保护
非遗文化的保护包括保护其传承者、保护其传统技艺和保护文
化场所。
在传承者方面,要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拔、培训和
评价工作。
在技艺方面,要积极保护传统技艺,防止其逐渐消失。
在场所方面,要经常检查特定的场所或遗址,及时发现问题,做好修复和保护。
第四章非遗文化的价值
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
非遗文化从传统形式到现代表达均有其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
保护非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第五章结论
非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重视和保护。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传承人的培训,保护文化遗产和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使非遗文化遗产保持独特的文化特色,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一章:引言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章:非遗文化的概念与分类非遗文化,是指具有区域性、群体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的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包括发源于古代、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还包括现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文化体系。
按照官方统计,中国有43项非遗文化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这些非遗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技艺类、表演艺术类、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风俗习惯类、节庆活动类等几个大类。
第三章:非遗文化的保护现状由于非遗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非遗文化保护制度主要由国家和地方两级机构来执行。
国家层面,设立了各级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通过经济投入和政策保障,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推动非遗文化向现代文化融合。
地方层面,各省市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强了非遗文化的维护与传承。
同时,社会力量也在积极参与,如设立非遗文化保护组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等。
第四章: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非遗在传承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非遗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述,存在着知识的流失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而且,许多非遗文化传承者年事已高,缺乏接班人,也难以保证非遗文化的持续传承。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影响也给非遗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
年轻人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但是,借助于现代技术和网络的传播,非遗文化也逐渐得到了新生代的关注。
第五章: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是要关注非遗文化传承者,建立起一套更好的传承机制,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二是加强对非遗文化研究和保护的经济投入,制定更加完善的非遗文化保护政策;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前言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展现。
众所周知,非遗文化不仅体现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内涵,是一种积极适应现代文化的文化形态。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讨论。
二、非遗文化的定义非遗文化,指的是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和时代特征,通过传统社会实践不断创造和发展的文化遗产,指传承自明清以来积淀下的民间文化,如民间曲艺、民俗民风、传统工艺等。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非遗文化不仅被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一部分。
三、非遗文化的保护保护非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以下是保护非遗文化的一些具体举措:1. 加强行政管理和法律保护:政府应当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为传承保护提供保障。
2. 鼓励创新和交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交流,支持各方进行文化合作、研究等活动。
3. 加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寻找更好的传承方式和方式。
四、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非遗保护工作方案。
以下是传承非遗文化的一些具体举措:1. 鼓励和帮助非遗传承人和组织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例如,传统的技艺和技能等,需要通过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渠道进行。
2. 推广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非遗文化,加深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非遗文化自信心。
3. 培育非遗传承人: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五、结语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需要各个角色发挥相应作用。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
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
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
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
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
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
无论是“中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但是就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越来越多世界认同的同时,许多的国家将许多本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纳入本国家的文化产业战略,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从已经久远的“敦煌”艺术的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近年来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的皇家音乐“申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以及韩国欲夺我们的“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商标在美国抢注等事件屡屡发生,这在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独特地位的同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行动迟缓,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将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的原因
1、来自全球化趋势的冲击。
当今世界, 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增强。
从世界范围看, 自文艺复兴以来持续了几百年的精神文化开始因商业消费而俗化, 大众文化配合着传播媒体的改进向全球扩张, 观念文化在感官文化的进逼下节节退缩, 古典的、理性的、合乎传统规范的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全球价值观”与“乡土价值观”的碰撞中, 显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媒介, 在文化上推行“单边主义”, 导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造成了“文化趋同”的现象。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 借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 并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很多国家的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 如戏剧、舞蹈、手工艺等民族特色逐渐丧失, 有些甚至渐趋消亡。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来自工业化发展的挑战。
工业化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赖以生长的农耕时代走向衰亡。
很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 是伴随漫漫的华夏农业文明而生而长, 它是远古吹来的风, 携带着久长而深厚的历史信息, 从物质内容到文化习俗, 从精神方式到哲学信仰, 都透析出农业文明的生存方式、生存想像和审美追求。
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原生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已不复存在。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1、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2、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有利于人类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
4、有利于人类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
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
7、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
1、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利用。
国家应该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支持他们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作、改编、出版、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挥其已有的或者潜在的价值。
2、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
通过传承、教育手段使之在人、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要注重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要关注和尊重相关社区和个体的现实需求,尊重民众自身合理的选择,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3、加强文化生态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以鲜活的生产方式和流动的传承方式为基本特征,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形成了生态的整体。
4、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久的、浩繁的工程,需要统筹考虑。
首先,在普查的基础上开展重点保护。
其次,及时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传承。
再次,要注意统筹协调各种主体。
5、加强对相关权益的保护。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了解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有哪些,分布在哪些省,都有哪些类型等等。
为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