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成语故事典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沆瀣一气成语故事典故
沆瀣一气(拼音:hàng xiè yī 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崔沆是唐僖宗年间的官员,官至礼部侍郎,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崔沆担任主考官,许多读书人都来到长安应考。

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

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

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

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

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

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

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成语寓意
从历史记载来看,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无瓜葛,姓名联璧只是一种巧合,但语言的传播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惯性,传扬日久,“沆瀣一气”就从玩笑话变成了含有贬义的成语。

客观地说,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曲解和讹传。

这也警示人们,酒后谈资、坊间笑料、小道消息一类的传言,有时极具杀伤力,从来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在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勾结起来,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这也提醒人们交友需谨慎,交邪友,容易沆瀣一气,后患无穷。

一定要看清这类人的本质,洁身自好,结交益友、乐友、诤友,坚决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成语辨析
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同:两者都可指因坏思想、坏作风相同而合得来。

异:①沆瀣一气往往还含有“勾结成一伙”的意思,而“臭味相投”则没有。

②“臭昧相投”仅用于人,而沆瀣一气除了人,还能用
于人的集体、组织。

③“臭味相投”的“臭”读“xiù”时,表示“气味相投”,为中性成语;而沆瀣一气为贬义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