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试题(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名言、成语知识考查
1——4单元
一、下列成语、古诗常考题型你会做吗?(市、省统考真题)
1.下列成语的构词形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提心吊胆
B.披头散发
C.鸦雀无声
D.张牙舞爪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弟弟背古文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
....,像个老学究似的。
B.王警官张牙舞爪地
.....向歹徒扑去,三两下就把歹徒制服了。
C.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
....,我们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D.弟弟眼疾手快
....地用铁锹把这只老鼠给打死了。
3.下列词语不是一类的一组是( ) 。
A.春风、春雨、春花秋月、春华秋实
B.立夏、暑假、绿树成荫、烈日当空
C.月饼、大雁、层林尽染、电闪雷鸣
D.冬眠、腊梅、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4.给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或读音。
(1)停牟坐.爰机林晩。 ( ) A.坐下 B.乘车 C.因为
(2)荷尽.已无撃雨盖。 ( ) A.尽头 B.全部 C.完,指凋谢
(3)萧萧
..梧叶送寒声。 ( ) A.风声。 B.雨声。 C.鸟叫声。
(4)知有儿童挑促织
..。 ( ) A.青蛙。 B.蝈蝈 C.蚂蚱 D.蟋蟀。
5.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节奏划分正确。
B.知有儿童挑.促织。读音是tiǎo,意思是“拨弄”。
C.“寒山”指的是作者所游览的山的名字。
D.“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课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B.“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意思是一年中的美丽景色你都要记住。
C.“知有儿童挑促织”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作者想到的。
D.《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刘景文是作者的好朋友。
二、古诗阅读。(市、省统考真题)
(一)山行
. , 。
. , 。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4.这首诗主要写了寒山、、、枫林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 , 。”。(用原文诗句回答)
6.诗中将和作比较,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7.诗人先写远处的“寒山”“”“”“”,再写近处的“”,按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8.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
(二)赠刘景文
. , 。
. , 。
1.默写古诗。
2.本诗描绘的是时节的景色,作者是代诗人。
3.诗中,作者描写了、、、四种景物。
4.诗句中“擎”读( ),意思是( )
A. qí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5.第三、四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两句诗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了秋末的萧瑟景象。
6、下列被称为花中君子的是()A、橘 B、桃 C、菊 D、荷
7、橙黄橘绿时是()时节。A、初秋 B、仲秋 C、初冬 D、深冬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A.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三)夜书所见
. , 。
. , 。
1.默写古诗。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诗人听到的是“”,看到的是“”,想到的是“”。
①篱落一灯明②梧叶送寒声③儿童挑促织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A.思念友人
B.赞美秋天
C.思念家乡
D.赞美儿童
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诗句中形容声音的词语是“”。
(2)通过“”“”,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
6.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所见》
.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把古诗补充完整(2分)
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2分)
3.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2分)
欲()①想要。②将要。③欲望。
立()①立刻。②站立。③自立。
1.补充下面名言。
(1)灯不拨不亮,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走遍天下,____________寸步难行。
(3)一时强弱____________,万古胜负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补充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通过辩论,事理会越来越明晰。
(2)“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可见,以理服人,是多么的重要啊!
(3)“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人们:凡事要讲道理,没有道理到哪都行不通。
(4)“____________,理不辩不明。”理,是客观规律,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老师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