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海州区七校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海州区七校联考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这是妈妈从北京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

C.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深受教育。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2.(2分)如果你的朋友想读一部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书,你会推荐哪一部()
A.《呐喊》B.《沙乡年鉴》C.《基地》D.《虞初新志》
3.(2分)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②多彩和谐③旖旎
A.①③②B.③②①
C.②①③D.③①②
4.(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群雁高飞,离不开头雁的引领;千舟竞渡,离不开旗舰的领航。

B.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

C.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D.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外。

5.(2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
A.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故弄玄虚
....。

B.足智多谋的侦察员循循善诱
....,最终使得潜伏很深的特务头子露出了破绽。

C.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
....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D.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保护地球我们责无旁贷
....。

6.(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B.《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道出真意,下句比兴。

D.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他写给当时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0分)阅读《北冥有鱼》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
B.志.怪者也志:记载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息:平息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B.不知.其几千里也
C.水击.三千里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本文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C.本文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对表现大鹏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

D.本文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8、(3分)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B.“把”、“称”、“心”、“牵”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官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恶。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9、(7分)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________。

(《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

(《蒹葭》)
(3)《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城阙辅三案,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妤,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对选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B.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C.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D.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2.对选文第⑧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画线句子为承上启下句。

B.寻求真理的途径之一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C.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在个人行动上,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对选文第⑤段词语“由此”中的“此”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D.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饮茶的历史有多久(节选)
陈博君
说到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

《茶经》的作者、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则被世人誉为“茶圣”。

《茶经》共分二卷十节,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以及茶之图等不同角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和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茶经》不仅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而且是一部阐述茶文化的论著,它将普通茶事升华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首开中国茶道先河。

关于茶,陆羽在《茶经》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我国,茶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
融入国人的生活之中,演绎出了灿烂的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茶叶就成为可交换的货物。

战国时期,茶叶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如“谁谓茶(荼即茶)苦,其甘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

我国最古的辞书——《尔雅》也涉及苦茶。

古籍《周礼·地方篇》记载,当时设有掌管茶事的官员。

如果说周有茗饮,那么到两汉,茶已成为王公贵族日常消遣之物、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饮茶对佛教徒来说很有益:一是坐禅时可以提神,使人彻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借以摒绝尘念。

王褒《僮约》中令“阳羡买茶”之事,《雨山墨谈》中赵飞燕赐茶的记载,都说明茶在贵族间已渐趋普及。

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即“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特别重视,尤其是它的药用价值。

东汉著名医药家华佗的《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

”由此说明吃茶可增进思维。

茶与社会生活、与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伴随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的普及,茶学蓬勃兴起,茶学兴起的反馈,又使得茶叶生产更快地向前发展。

自魏晋南北朝起,敬茶礼仪逐渐深入民间。

据史料记载,当时,市场上已出现蜀妪卖茶之事。

这说明,茶已向民间发展。

到了南朝时,已形成“滂时浸俗,胜于国朝……以为此屋之饮”之势。

传说隋文帝有头痛病,一位僧人献上治头痛的秘方:“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常服之有效。

”隋文帝坚持饮茶,果然见效。

于是,人们纷纷采掇这种治病救人的茗草,饮茶之风蔓延开来。

及至唐朝,茶叶更为昌盛。

陆羽所著《茶经》将中国饮茶及茶文化推向高潮。

唐代茶叶的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和普及发展,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技艺。

唐代茶饮的最大进步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艺,其中在加工上,采用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即蒸青做饼的方法,从中加以改革完善。

成书于8世纪的《封氏见闻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之物。

当时,不仅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而且茶还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诵咏的重要题材。

有统计说,在《全唐诗》中,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中谈及了茶。

宋朝之后,开始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茶艺、茶俗更趋丰富。

茶道大行,茶成为国饮,历久不衰。

如今,虽早已进入现代社会,但茶俗在我国仍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一旦家中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依旧是必不可少的。

为客人沏上一杯香茶,表达的是对来客的尊重和欢迎。

敬茶、奉茶与喝茶中也有很多讲究。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文章中主要介绍了茶的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功用。

(2)饮茶的历史主要经历了“周朝成为茗饮”“______”“______”“______”“宋朝之后成为国饮”五个阶段。

2.文章第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最”,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多出运用了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请举一例具体分析其作用。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12、(5分)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

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

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

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

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选文出自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历程。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完成后面问题。

保尔紧张地屏住气。

有几秒,他心里发生了剧烈斗争,但是他速来胆大,终于不顾一切地探尽身子,握住枪套,抽出那只乌黑闪亮的新手枪,匆忙退回到花园里。

他向四周打量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把手枪插进裤袋,飞快地穿过花园,跑到樱桃树前。

他像猴子一般,迅速地爬上屋顶,接着又回头看了一下,那勤务兵正安闲地跟马夫聊天。

花园里一片寂静……他马上溜下板棚跑回家。

年轻的保尔很喜欢枪,在这次偷枪之前他从一个小男孩手里抢的枪是怎样被处理的?小说紧接着写了与“枪”有关的什么情节?请简要概括。

13、(5分)综合性学习。

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你参加了班级举行的“以和为贵”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辑“和”之名言)请你写出一句以“和”为主题的名言。

(2)(讲“和”之故事)班委邀请你给大家讲一个经典故事,帮助大家进一步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叙述要简洁而完整,50字左右)
(3)(践“和”之行动)你的同桌王明经常与同学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吵,因而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和谐。

作为他的同桌,你打算怎样劝说王明,让他与同学改善关系?
五、书写与作文(53分)
14、书写(3分)
15、作文(50分)
按要求作文。

题目:让青春更加灿烂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作文。

②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④字数不少于
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B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语序不合理。

“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从逻辑上有先后顺序,应改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B.正确。

C.句子没有主语,去掉“看到”或“使”。

D.句式杂糅,或以读者为陈述对象,说明这本书的读者是谁;或以《标准汉语》为陈述对象,说明这是一本什么书。

可改为“《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或者:“《标准汉语》的主要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据此,答案为B。

2、B
【解题分析】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之作。

作品首先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然美景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微妙的生态平衡所产生的影响,继而用实例展示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性的介入,最后更表达了人类对荒野美学最为迫切和适时的恳求。

故选B。

3、B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解答这道题我们要整体阅读语段,把握大意,再看局部,照顾前后句,本题给“山水风光”“特色风物”“民族风情”选择修饰词语,首先了解各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搭配等,“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

所以修饰“山水风光”,锁定B、D两项,“多彩和谐”中的“和谐”是和睦协调。

指的是相互之间的关系。

确定“特色风物”的修饰语是“多彩和谐”,故选B。

4、D
【解题分析】
D.有误。

把“元和郡县图志”上的引号改为书名号即可。

《元和郡县图志》是一本书。

5、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
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B项使用错误。

循循善诱的意思是,善于巧妙地引导教育别人,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进入更深入的境地。

一般指褒义词,一般用于教育等,不能这样用。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0-9]{1,}.(9分)[0-9]{1,}.(9分)[0-9]{1,}.(9分)6、C
【解题分析】
C.有误。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D
2.A
3.C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息”是“气息,指风”,不是“平息”的意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与掌握。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A.“北冥有鱼”中的“冥”通“溟”,“海”的意思。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庄子在文章中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于鹏飞刺天的情景,又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描写,说明鹏的飞行之异,既表现了其“真实”,又极力渲染了鹏迁徙时的恢宏的气势,营造了雄奇阔大的境界。

所以,C项所说的“对表现大鹏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题目点拨】
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
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8、1.赶着走(或:牵着走。

如填“驱赶”也给分);无可奈何(填“悲愤”、“无奈”、“辛酸”、“绝望”、“痛惜”等均可)。

2.D
【解题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的意思。

“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驱将:赶着走。

惜不得:舍不得。

卖炭翁万分舍不得,痛惜却无可奈何。

2.D.错误,刻画了卖炭翁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的形象。

故选D。

9、⑴寤寐思服⑵白露未晞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⑸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

属于直接性默写题。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

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注意“寤寐、晞、厦、庇、俱、己、涯、歧”等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A
2.B
3.D
【解题分析】
1.考查选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通读选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即可。

如可分析第1段“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这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

故选A。

其它几项都不是选文的主要观点。

2.原句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而不是“之一”。

故选B。

3.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

此题也不例外。

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第4段,即“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故选D。

11、1.(1)饮用药用文化礼仪(2)两汉时成为王公贵族日常消遣之物、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到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