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内在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内在关系

[摘要]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法原理,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生活世界基础、创造性支撑和现实载体;另一方面,和谐文化是

和谐社会的观念再现、精神承诺和价值前瞻。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有内在同一性,建设和谐

文化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相互关系

一、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生活世界基础、创造性支撑和现实载体

(一)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生活世界基础

文化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样态,虽然文化表现在种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各种载体上,但文化本身则是一种对待人和世界的理解。因此,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总是来源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任何时候,意识不过是

意识到了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切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现实的世界在人的

头脑中的观念再现,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就是人的生活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

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决定了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存在,总要依赖于现实生活世界。文化总是

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判定,社会是文化的生活世界基础,即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社会生存方式,决定了文化观念。我们处在从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变革而产

生变革。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

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就决定了相关的文化必然是一种和谐文化。当然,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

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谐社会为和谐文化提供了生活世界基础,而和谐文化又构成了

和谐社会的重要要素。文化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的观念部分,因此,和谐社会与和谐

文化必然相辅相成。但是,在逻辑上,我们必然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和谐

社会必然为和谐文化提供了根本的生活世界基础。

(二)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创造性支撑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文化的建设,都需要有创造性支撑。什么是文化建设的创造性支撑?文

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在

文化的内在逻辑中展开的。文化作为人的一种艺术的、观念的、道德的存在方式,总是人的

精神世界的自我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产生首先有其自身发展的创造性支撑,即精神

自由的实现。但是,文化发展的创造性支撑还有其他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总是受制于

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文化总是人的某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观念再现。当代中国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创造性支撑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从实践的角度看,和谐文化在当代还具有现实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文化冲

突的挑战: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民族文

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界限的关系,等等,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导致

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尚还在众多领域当中存在着。正是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当中,当代中国才提

出了独特的发展观念。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正是针对上述一系列的矛盾关系提出来的一种理

论回应,这一理论思考应该构成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可见,和谐文化的创造性支撑,除了文化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更主要地是由社会发展的要

求所决定的。可以说,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创造性支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只有和谐社会,才能提供和谐文化的产生背景;其次,只有和谐社会,才能提供和谐

文化的理解和解释的前提;最后,只有和谐社会,才能提供文化认同的基本模式。

(三)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现实载体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nst Cassirer))曾经把人理解为符号动物:“我们应当把人定义

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

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这个判断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文化总是某

种实体性存在的象征。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符号化,或者说,文化构成了人的

现实生活内容的符号。而符号必然在其背后有着对应它的现实基础。借用恩斯特•卡西尔的

这一思路,我们也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和谐文化的基础,而和谐文化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

符号性的象征。和谐社会才是和谐文化的真实载体。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这就说明,和谐社会是产生和谐文化的现实载体。其

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无非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明确指出,意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认为,人的历史性存在,首先就是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有这一特定基础上的观念和意识。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就能看出马克

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这一命题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这

一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没有资本

主义社会的现实,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的自觉,自然符合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原理。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这一原理的另一种表达。当代中国

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无不是根植于我们时代的现实生存状况,学术作为自觉化和理论化

的文化,显然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的精华。比如,当代的生态哲学、环境伦理,以及对资

本逻辑的批判,构成了我们时代的主导的文化基调。比如,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其实就是

对现实的生态问题的一种反省,正是由于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才促使

我们去反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而才产生了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这些文化思潮。

这些文化思潮进一步渗透到各种文化作品当中和生活方式当中,就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生态

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文化则构成了对于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来说的“时代精神”。

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观念再现、精神承诺和价值前瞻

(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观念再现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可以被概括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其实质是说,认识是对

现实世界的观念上的反映。观念并非是人的头脑先天固有的精神,观念无外乎是移入到人的

头脑中的现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和谐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只是和谐社会在人的思想意识

中的一种观念再现,或者说,和谐文化是被意识化和观念化了的和谐社会。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我们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观念再现。也就是说,和谐

文化不过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理论的再现。和谐文化并非是从人们的头脑中自行发生的。比如,对和谐社会的规律的探索,对和谐社会的要素的考察,对和谐社会的结构的反思,等等,才构成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恰好是对和谐社会的规律、要素和结构的观念再现,并非是人

们单纯从主观意识当中生发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和谐社会是第一性的,而和谐文化则是

第二性的。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和谐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但这一反作用是以承认和谐社会

为第一性这一基础为前提的。可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谐文化不过

是对和谐社会的观念上的再现而已。

(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