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士桥玄称赞曹操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名士桥xx称赞xx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武帝操》,中华书局1982年版)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许劭所下之断语。
「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西晋陆机曾感叹道。
陈寿(223——297)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对曹操的评语是: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
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完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汉晋春秋》,认为曹操父子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他尊刘贬曹的倾向非常强烈。
晋人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贬斥曹操“仁爱不加亲戚,惠泽不流百姓。
”《三国志》写成后的130年,南朝宋朝的史学家裴松之(372——451)为了补正《三国志》的缺失,广泛搜集材料,给《三国志》加了注释。
他引用过的资料多达200余种,字数相当于原书的3倍。
他引用过的书,绝大多数今天已经佚失,因此三国时代许多珍贵的史料依靠裴注才得以保存。
裴注已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三国志》裴松之引注中,西晋文人著的《魏书》中说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而东晋文人著的《曹瞒传》、《山阳公载记》等书中却尽记曹操狡诈之行——假装中风以欺骗父亲、杀吕伯奢家人和杀侍妾的曹操。
《xx皇帝祭xx文》曰: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
贵贱废兴,莫非天命。
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
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
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
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
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
立忠履节,爰在於斯。
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
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
功,异乎往代。
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
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北宋xx的《资治通鉴》以xx为正统;
南宋朱熹在《通鉴纲目》称魏篡主,吴割据;
元明清时代士人的思想,都是以蜀汉为正统,以魏为篡逆,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人物评价基调得到史学家的共识,不再有分歧。
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传统史学中曹操的认识和评价:
鲁迅不赞成把曹操看成那幺坏,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郭沫若也认为曹操在历史上有贡献,并考证了曹操形象的演变过程。
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
xx指出:
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营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的一面的,汉是没落的。
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可谓别出新裁,首先认定曹操代表进步的一方,接着认定所谓蜀汉正统的汉是没落的,这样一来,是非功过自然就明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