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难传之秘——脉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难传之秘——脉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望而知之,谓之神,极言其难。
闻而知之谓之圣,稍易。
问而知之谓之工,言其常也,为诊断疾病之主力。
切而知之谓之巧,言其简捷。
较问诊,能高效获得病人信息,省力之法。
有一种观点,强调中医必须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本意不过是劝勉后人看病须仔细,竭力从病人身上找线索,以期获得更准确全面的线索,为治疗服务。
但到一些中医身上,成了四诊缺一不能看病,何其荒谬。
四诊皆为工具,若能用到好处,全靠问诊治病,亦不失体面。
只怕是自无章法,四诊的架子摆完,也未能搞出个所以然来。
尝谓问诊最易,望诊次之,闻诊再次,切脉最难。
多年临床后,方知胸中无墨,四诊无一能明。
心中了然,四诊信手取用,无不爽。
问诊,多给人以无技巧可言之印象,实则不然。
例如:一个病人主诉腰痛。
怎么问,涉及的问题太多。
能问的也太多。
盯着腰痛可问出许多问题,且均有价值。
以腰痛来诊者,大夫并不能草草以腰痛来治。
须探寻隐于腰痛背后之原委。
——腰哪痛,怎么回事?
——腰突好多年了,腰3,4有压迫,关节有滑脱,片子也带来了(立马打断,否则不知要扯多远。
此时便知多是慢性病,长期肾(骨皆归中医概念中的“肾”管)功能不足。
而后可在这方面侧重询问,以确定肾功能到底是什么状态)……
——腰具体什么位置痛?
——左腰侧边痛,侧身就痛。
(病人指胁下身侧,并非常人所认知之“腰”。
病人的概念和医生的概念不同,故与病人交流,避免提概念名词,统统用手以指示,以免鸡同鸭讲。
胁下属肝胆之位,胆经、带脉所过之处。
)
——具体什么位置?是一个点,还是一片,还是一条?皮痛,肉痛,还是里面痛?一般什么时候痛的厉害?(如此问罢,即可确定病证在何处,属何经。
若病症于每天同一时刻加重或缓解,可直断病所在之经络。
得到指示病机信息便专心做追问。
)
——睡眠如何,口干口苦有没有,头痛头晕有没有?(胆经出现异常,如此提问以进一步确定肝胆功能状态,单纯经络病治经络便可,若脏腑出现疾患,往往单治脏腑,经络病自除。
看似毫不相干的提问,句句如刀,将病源一刀刀挖出。
莫要迷信西医辅助检查,更不可小瞧简单的问句)
脏腑经络理论不扎实,思路不清晰,无以驾驭问诊。
前人总结之“十八问”,全部问遍,亦多徒劳。
贵乎活用。
问诊不过一工具耳,用成何样,全看个人水平。
并无难易之说。
较之问诊,脉诊效率高出百倍。
三指搭脉,病人身体状态即刻了然于胸。
故言其巧。
广为人知之脉法,为寸口脉,即取双手桡动脉(手太阴肺脉)。
更早为全身脉法,三部九候(有兴趣者可以查看相关资料),以分布于全身九处有代表性的动脉探寻对应位置之疾病状态。
古法用之,当代几近失传。
再者,为人迎寸口脉法,即用颈动脉(人迎穴所在之处,故称人迎脉)与桡动脉盛衰对比以确定疾病状态。
至汉以后(未详考),以寸口脉独断全身,将全身九处候脉之位,集中于不足三寸之寸口。
无须全身十八(左右各一乘二)处摸遍。
省事之余,亦增脉诊难度。
虽不若全身脉法精确,但脉诊不过一工具,以求高效。
(如有必要,合诊九部脉便是。
)
脉诊以动脉探测人体内部的气血状态。
动脉直连心脏,可能反应心脏搏动情况,频率,力度等。
脉搏之力度、频率,对应“气”。
运动时,心跳加速,身体发热,气旺。
染病发热时,心跳亦快,气亦旺。
有力,气足,无力气虚。
无论运动或病态之心率加速,有力度,便是气足(关于中医所言之气为何物,在《病从何来之情志篇》有详细阐释),力度不足为气少。
如两人跑步,均跑十公里,脉皆快。
一人脉数(脉跳动快),指下有力,气足,继续跑亦无妨,另一人亦脉数,然指下跳动力度不足,气虚,继续跑便可能呜呼哀哉了。
疾病发热脉象,若脉数有力,身体机能亢进,脉数无力,虚热,欲发不能,机能衰弱不支。
(比体温计好使)动脉脉道充盈度,可反应人体血液充盈情况,即中医所谓之“血”。
脉管充盈饱满滑利,血足,脉管中空,艰涩,血虚。
(此血为能为身体所用之血,瘀血不在其中。
)
脉诊以气血为经,脉位为纬,两者交织成网,以网罗全身之病。
脉位有两种,一为寸口脉之三部九候,即动脉所在桡骨头之处一寸为关,关之上至鱼际为寸,关以下一寸为尺。
寸关尺称为三部,每部脉再依据脉之深浅,分浮中沉三位,总九候。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
(脏腑本是一对,性相似但为阴阳罢了,脏阴腑阳。
此文但言脏不言腑,脏腑同气可相互代替)另一种脉位较易,不分寸关尺,只看浮中沉。
浮以候心肺,中以候脾肝,沉以候肾。
各为脉形以区分:肺脉毛,心脉勾,肝脉弦,脾脉缓,肾脉石。
此种划分依据为何?不知道所来,易入歧途。
翻阅脉诊书不少,未见有言明者。
假借阴阳五行理论,尝试解答如下,可供参考。
临证所验颇多。
(简而言之,脉诊亦用全息理论,悟性好,可放弃五行理论而直入。
五行理论用刻板了,不若不用)
木火土金水,此谓五行,实为五性,但取此五物之名耳。
简言之,五行是以气之性为分类依据之分类法。
并无实指。
气有四种运动方式,升降浮沉,以应木,金,火,水。
土居中位,为气化运动轴心,可认为气化运动之原动力,也可以认为是升降浮沉四气合力作用之结果。
位居气化中心,故兼升降浮沉之性,而不偏。
亦代表四偏气之过度带,独具中庸之性。
试举几例。
上进之人,有升性,归为木。
浮躁,喜动之人,有浮性,归为火。
冷漠,安静之人,有降性,归为金。
沉静,柔顺之人,有沉性,归为水。
特点不鲜明之人,归为土。
分类罢,五行生克便可直用。
木生火,即性浮之人喜上进之人。
水克火,而性浮之人厌恶沉静之人,后者节奏慢,前者相反,二人共事,火性人不能忍受水性人之缓,急伤自己。
但火旺水弱,火可反侮水。
火性人做领导,脾气暴,节奏快,见水性职员颇不爽,直接将该员工辞掉。
不在此分类范围者,不可混用。
例如三人唤作甲乙丙,三头牛亦唤作甲乙丙。
甲乙两人是夫妻,用混乱了,便出笑话,人和牛成不了夫妻。
务必在同一体系中讲五行间关系。
中医根据五行气化功能性质,定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
水。
故,受惊吓易尿裤子,恐则气下。
将上升职而未能者怒,伤肝。
(详参情志篇)
脉之浮位为心,中医皮毛归肺所主,亦在浮位,肾为沉位,脾居中,肝亦中。
心火性浮而躁,故来大去衰而呈“勾”形,肺浮位而有降性,故浮而敛,如毛,肝性升而有力,不如心火,故居中位而脉如弦。
肾为水,沉而稳,不喜动,脉位居下而沉石。
脾无偏性,故脉缓(言脉不急不慢,不大不小无偏性也)。
五行有方位,北半球太阳东升西落。
面南而立,东在左。
故肝脉寄左而肺脉居右。
太阳为地球上气机升降之主要动力源泉。
故地上万物从之。
肝病之人易病左,肺病之人易病右。
面诊即一张位于面部之五行升降图,以应五脏。
何方位有异象,何方位所应脏腑有疾。
(详见《黄帝内经》,非常实用)。
脉诊以动脉脉气之升降浮沉,以窥探全身气机,同气相应也。
至于南半球是否出现左右反转,目前未知,毕竟中医起源发展于北半球。
一位十分敬重的风水先生曾言,南半球五行八卦需左右反转方准。
暂存待考。
就单纯脉诊看病而言,弃方位不用,但从脉之深浅及脉形诊病足矣。
脉诊之核心:缓,缓为中和之气,无四偏气,归土,寄胃,故又称胃气。
“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寸口脉决生死之法。
手下之脉无缓和之相,即无胃,死脉,又称真脏脉。
人体以脾胃为本,统领四偏脏,使其和合。
若一偏脏得势,脉即仅现其脉,谓之真脏脉。
一偏脏得势,不足以使机体运转,即将死之相。
知正常脉象,亦知死脉,中间过度之脉,即病脉。
胃气越少,病气越重。
兼哪脏脉,即病哪脏。
此缓脉为指下柔和,不紧不慢,从容不迫之脉。
非指一息三至之缓脉。
临症时,百分百的缓脉几乎不存在。
人或多或少有些偏气。
缓脉占比越高,身体状态越好。
病脉中兼缓比例越少,病越重。
需要一定经验积累。
还需强调一点。
摸脉之核心在于摸脉气(脉势),而不在于脉形。
与望诊相似,看一个人健康状态,一眼望去,气色好,多无大病,即便有病亦无大碍。
摸脉亦如此,手指搭脉,最先感受的便是脉气。
脉气很温和,便是好脉。
上文所言之缓脉,实指脉气之缓和。
脉形多有
假象,脉气则无假象。
知何为常脉,方知何为病脉。
(江湖上流传甚广的二十八脉只言脉形,是死法,需结合脉气活用,此文不讲。
只言大法)
一看气,即脉力大小。
脉指下有力,为气旺,反之气虚。
二看血,脉管清晰充盈为血足,反之脉道艰涩,芤,为血不足。
三看脉位,何脉位出现异常,即病在何处。
结合一二条即可推出病之性质。
四看胃气,也就是脉兼缓的比例。
缓和之气越少,病越重。
缓和之气占比大,病轻。
真病假病,一探便知。
五结合病人多方面信息,分析病机。
若天真地以为脉诊能真断病机,便不准确了。
脉象只显示人体当时状态。
多数情况,病机会被其它信息干扰。
影响因素很多,数不胜数,还需要仔细分辨,反复核实。
故脉象多不能直接指示病机。
一个现象的出现,是无数看到、看不到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
脉象亦如是。
病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常念此,方能仔细搜集信息,找出病机所在。
常见影响脉象之因素:
一、情绪。
病人见医生情绪紧张,脉现紧张之兼脉。
即原脉基础上,脉趋数大。
此时切入问诊转移注意力,使脉尽快趋于平和,减少干扰。
二、药物。
诊前服用药物,常现脉证不符。
可借用针灸使之立现原形。
三、反关脉。
脉道别走列缺穴之络脉。
本部脉不显,或极弱者,需耐心找寻。
反关脉无寸关尺之分,直接以脉气、脉形决断即可。
诊病如探案。
病人口供中,不乏伪证(病人本身讲不明白,也有故意说谎者),很多重要的线索,须大夫发掘。
能否结案,考验着大夫的综合素质,此与西医不同。
西医讲团队合作,而中医大夫任何一项技能的短板,都将致使治疗失败。
因单用脉诊之局限,故强调多方面信息合参,但不等同于四诊缺一不可。
许多大夫喜将脉诊机械化。
大夫两手搭脉,不加寻问,便言病人
有某症。
若病人点头称是,自以为神医,颇以此为荣。
若遇到病人摇头否认,便四处找台阶,何其尴尬。
是入歧途也。
因学脉诊时,脉法多讲何脉对何症。
如李时珍《濒湖脉学》:寸数咽喉口舌疮。
摸到寸数脉定是如此?个人经验是,可能会有,可能不会有,须结合其他信息合参。
寸数,上焦气旺,多为火,上焦有火之症状不胜枚举,如脑袋外伤,若误认此为口舌生疮,便下不来台了。
不过是外伤致使上焦气旺罢了。
大夫需要思考为何上焦气旺,而不是对着病人猜症状。
直接问病人有何不适就即可(或合参他诊),费尽心思研究何脉对应何症,伪命题也!
无完备之中医理论体系,单学脉诊则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此文只概言脉诊之原委与核心之秘。
使门外汉知其所以然,不为人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