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课改中又重放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然而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引领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自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学生情感表达的诵读表达阶段。
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更多的显示出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并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不要让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占去了。
其次,要利用课堂,加强朗读教学的指导。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朗读教学呢?
1.自读中感知,朗读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教学中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无目的地读,不如教师多讲些。
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的时间太少,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不真切,思考不深刻,感受不强烈。
这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
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独到见解的学生变成只用同一个脑袋思考,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文章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文,读通文章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
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文章,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可否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理解。
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文章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气氛热烈,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高。
学生对文章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教室里为什么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为什么孩子们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等等。
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读,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七嘴八舌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
意想不到的惊喜。
2.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有的教师教学时由于没有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
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
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单靠朗读技巧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祖先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因此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
”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
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
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3.诵读中表达,朗读在于“情”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
学生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对文章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读者要感悟一篇文章包含的思想情感,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文章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文章其中的味道,其中的深层的含义,感悟文章内涵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界。
《去年的树》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树和小鸟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树不见后小鸟不停地寻找,则配上焦急的音乐,小鸟和树告别的过程则又配上了忧伤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主人公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
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少一点分析,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读熏陶祖国花朵的心灵。